《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言字词、句式;

3、简略分析第一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

齐声背诵柳宗元《江雪》一诗,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没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PPT)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到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三、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PPT)

四、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PPT)

五、作业:记忆生词,预习后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等字词的不同用法。

解题:标题中“始得”怎么理解?(PPT)

一、研习第一段,思考问题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第一段开篇从他处着墨?(PPT)

明确: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对永州奇山异水的浏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得不同于以往。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PPT)

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二、研习课文第二段,思考问题

1、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PPT)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

(4)“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字。(板书: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2、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PPT)

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3、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内容?(PPT)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追问: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头提问)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自然山水对于柳宗元不是一种冷漠的存在,仿佛是亲切的知己。因此,他笔下的自然山水便具有和他的性格相协调、相统一的美的特征:高洁、幽邃、澄鲜和凄清。这种自然美是通过对事物洞察幽微的细致刻画而表现出来的。

4、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PPT)

明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总结: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三、写作手法

(1)、比照映衬

西山的高峻峭拔: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

(2)、情景交融

作者游山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西山之游真正之喜在于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乐以忘忧。登顶西山,所见山之高峻挺拔与他山形成比照。发现了西山的卓尔不群,心灵有所寄存的永州司马不禁感慨“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西山之巅,一览雄浑景色,作者沉浸在自然景象与自我情致的妙合无垠之中。此时,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

(3)、前后呼应(PPT)

(4)、顶针手法(PPT)

四、课外作业

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