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合集下载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中国来说,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都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

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成为了水稻种植的重要方向。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还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就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进行详细介绍。

1. 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在实施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时,首先要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

一般来说,旱地水稻和耐旱水稻是比较适合进行节水灌溉的品种,因为它们对于水分的需求较低,能够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

还可以选择生长期短、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稻的用水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关键步骤之一。

适当的施肥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从而降低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选择适合的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比,合理施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吸水利用效率,减少肥料的流失,从而减少水稻的用水量。

3. 种植密度和行距在实施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和行距来减少水稻的用水量。

一般来说,适当增加水稻的种植密度和减少行距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面积,促进光照的利用,从而减少水分的蒸发,降低水稻的用水量。

合理施水是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往往采用大面积泛灌或者漫灌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浪费水资源,还容易造成土壤的盐碱化。

可以采用滴灌、喷灌或者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通过计算土壤含水量和作物需水量,控制施水量,合理调配施水时间,以达到减少用水量,提高灌溉效率的目的。

5. 土壤改良和覆盖在实施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时,还可以通过土壤改良和覆盖来减少水稻的用水量。

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从而减少水分的流失。

可以通过覆盖地膜、秸秆等方式来减少土壤表面的蒸发,保持土壤湿润,降低水稻的用水量。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是间断灌水的灌溉技术,构成不和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查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

即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发蘖前期浅湿灌,发档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技术,稻和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推广浅、湿灌溉技术能增产的机理:1.防止水稻根和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

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委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

能促进水委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浅、湿、干间歇灌溉好处是: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公斤,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公斤。

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公斤,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一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

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

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

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

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

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

浅湿灌在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灌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水稻的生育性状得到改善增强根的活力。

试验结果表明浅湿灌溉根的吸收力是淹水灌溉的1.33倍。

水稻节水灌溉工程方案(2篇)

水稻节水灌溉工程方案(2篇)

第1篇一、工程背景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水稻种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水稻节水灌溉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方案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水稻节水灌溉工程方案。

二、工程目标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灌溉用水量。

2. 改善水稻生长环境,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3. 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 提高灌溉设施的抗旱、抗涝能力。

三、工程内容1. 灌溉水源工程(1)水源选择: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灌溉水源,如水库、河流、地下水等。

(2)水源引水工程:建设引水渠道、泵站等设施,实现水源的合理调配。

2. 灌溉渠道工程(1)渠道设计:根据水稻种植区域的地形、土壤、水文等条件,合理设计灌溉渠道,确保灌溉水均匀分布。

(2)渠道建设:采用节水型渠道,如塑料软管、波纹管等,减少渠道渗漏,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3. 灌溉控制系统(1)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水稻生长阶段和土壤墒情,实现精准灌溉。

(2)灌溉系统:建设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灌溉设施的自动控制,提高灌溉效率。

4. 灌溉设施维护与管理(1)设施维护:定期对灌溉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2)灌溉管理:建立健全灌溉管理制度,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四、工程实施步骤1. 工程前期准备(1)开展水资源调查,了解灌溉水源、灌溉区域、土壤墒情等基本情况。

(2)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工程目标、内容、实施方案等。

(3)进行工程设计,确保工程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

2. 工程施工(1)严格按照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渠道、泵站、控制系统等设施的施工。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3. 工程验收与运行(1)对工程进行验收,确保工程符合设计要求。

(2)建立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灌溉是水稻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此,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一、灌溉制度。

1. 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计划,
避免过量灌溉。

2. 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泵灌和沟渠灌溉,滴灌和喷灌技术能够
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二、灌溉技术。

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掌握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整
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

2. 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灌溉
水分流失。

三、管理措施。

1. 加强农民节水意识培训,开展水稻节水灌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节
水灌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建立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稻节水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溉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综上所述,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灌溉制度、灌溉技
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计划,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主食之一。

由于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传统的灌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水资源,导致了供水紧张的问题。

如何采取有效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要实现水稻的节水灌溉栽培,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

在这方面,耐旱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首选。

这些品种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水分量相对较少,能够在水资源紧张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在选择水稻品种时,还要考虑到当地的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因素。

只有选择了适宜当地生长的品种,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节水灌溉栽培。

二、实施精密灌溉技术精密灌溉技术是指根据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水量和土壤湿度情况,合理确定灌溉的时间、次数和水量,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这种技术在灌溉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控制水的用量,避免浪费,并且可以使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得到适量的水分,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

采用精密灌溉技术,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各种传感器和自动控制设备,实现对水的控制和调节。

通过对土壤湿度、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灌溉方案,确保水稻能够得到适量的水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用水成本。

三、推广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适用于水稻的栽培。

滴灌系统通过管线网络将水输送到每一株水稻的根部,按需滴灌到土壤中,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

滴灌技术还能够减少水稻叶片和地面的湿润度,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率,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在推广滴灌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土地情况和水资源状况选择适宜的滴灌设备和技术方案,合理规划滴灌系统的布局和设计,确保滴灌系统的运行效果。

四、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在节水灌溉栽培中,合理施肥可以通过提高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的浪费,达到节水的目的。

在施肥方面,首先要进行土壤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类型,然后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制定施肥方案。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的浪费和高耗能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节约用水的栽培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优质高效地栽培水稻。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管道将水分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

相比传统的洒灌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的蒸发和地表径流,从而提高用水利用率。

此外,滴灌技术还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精确地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浪费。

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是免费的天然水资源,如何利用好雨水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水稻的灌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农民的用水成本。

在水稻种植的休耕期,可以利用雨水来满足水稻的灌溉需求,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

三、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地下水位相结合的一种灌溉方式。

通过埋设管道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蒸发和浪费。

同时,地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少表面积水的滞留时间,降低病虫害的风险,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四、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特殊的滴灌膜,将水分通过膜下滴灌管送至水稻根系。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膜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肥料的有效利用。

五、调控灌溉及时机调控灌溉及时机是指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科学地制定灌溉计划。

比如,在水稻的生育初期,可以适量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幼苗期的需水;而在抽穗期及成熟期,可以适量减少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

总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降低用水量、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水稻 灌溉技术

水稻 灌溉技术

水稻灌溉技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而灌溉技术对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灌溉技术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水稻灌溉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灌溉方式、灌溉管理等内容。

一、水稻灌溉方式1. 传统灌溉方式传统农业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地面灌溉和漫灌。

地面灌溉是将水直接引入田间,通过土壤渗透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但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漫灌是通过水渠将水引入田间,让水自然渗透到土壤中,虽然相比地面灌溉节省了水源,但仍存在水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缺点。

现代化农业不断探索创新,提出了更加科学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包括滴灌、喷灌和微喷灌。

滴灌是在农田内设置微型喷头,通过管道输送水分,让水分通过微型喷头缓慢滴入土壤,实现水分的精准供给,优点是水资源利用率高、节水效果明显;喷灌是通过设置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农田中,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灌溉;微喷灌则是适用于小面积农田灌溉,通过微型喷头将水分均匀喷洒到土壤表面。

1. 水量管理水稻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需求不同,要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合理的确定灌溉水量。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需要的水分较少,结实期和灌浆期需要的水分较多,田间水分的供应要根据水稻生长的实际需求来确定。

2. 灌溉周期水稻灌溉的周期要根据田间实际情况来确定,避免频繁的灌溉或者长时间的干旱。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每隔5-7天进行一次灌溉,结实期和灌浆期则需要更加频繁的灌溉,一般每隔2-3天进行一次灌溉。

3. 地形土质水稻的生长环境对灌溉的影响也很大,地形和土质的不同会影响到水分的渗透和土壤的保水能力。

在选择灌溉方式和灌溉水量时要考虑到田间的地形和土质状况,科学合理分配水源,避免水分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

水质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选择清洁的水源进行灌溉,避免水源中含有有害物质,以免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水稻种植过程中耗水量很大,给水资源带来了压力。

为了减少水稻的耗水量并提高灌溉效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介绍一些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选择抗旱性强、耐寒性好的水稻品种,可以减少对灌溉水的依赖,提高抗灾能力,降低生产风险。

2. 优化田间灌溉制度:合理调整灌溉时机和频次,降低灌水量。

采取浅灌深排的方式,避免灌水过度,减少水分蒸发损失。

3. 合理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科学施肥。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养分,减少肥料的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4. 土壤保水措施:在水稻田中进行田间地势整平,修筑水渠和田间排水系统,提高田面覆盖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进行土壤墒情监测,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合理的灌溉调度。

5. 定量灌溉技术:运用田间水分传感器等技术,监测土壤水分状况,通过精确测量灌溉水量,减少浪费,提高灌溉效率。

6. 渐进式灌溉技术:将灌水量分成几次进行,每次灌溉后让土壤逐渐干燥一定程度,再进行下一次灌溉。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地表水蒸发,降低水稻对水分的依赖。

7. 枯水期减灌:在水稻生长周期中,农民可以在枯水期适当减少灌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8. 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水和肥料混合利用,同步施用。

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水分的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9. 秸秆还田技术:将水稻收割后的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需求。

10. 改进田块排灌方式:将水稻田块进行分区排灌,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精确灌溉。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因为传统整体灌溉导致的部分地块浇水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
的损失,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是几种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的说明:
1. 分散用水:将水稻的用水分散到一个生长季节中的所有生长阶段,这样可以最大
限度地减少水稻的水分需求和用水量。

此外,也可以利用全生育期的降雨量,将雨水收集
起来用作灌溉或补充灌溉,以达到节水的效果。

2. 活用雨水:在雨季时要善于利用雨水,将其储存下来作为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灌溉
水源。

当然,在储存雨水时要注意选择适合于储水的地点。

3. 整地松土:在水稻田中进行合理的整地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壤更易于
渗透和增加保水能力,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量,起到节水的效果。

4. 瑞雪养活田:在冬季种植瑞雪作物如小麦、油菜、白菜等,然后将残茬作为有机
的肥料施于水稻种植期,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5. 采用滴灌:滴灌技术是一种利用多孔管,将水滴流式灌溉到植物根部的节水技术,不但可以减少水的浪费,同时也可以减少土地的蒸发量。

这样可以让水资源在土壤中更好
地利用,从而提高水稻的收获量和品质。

6. 微灌:通过人工控制水源的微灌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将水分送入到植物的根部,减
少了水分的损失,同样也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但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对水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重视。

节水灌溉技术在北方地区的水稻栽培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期为水稻种植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北方地区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核心理念是“科学浇水”,即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生育期,合理安排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具体措施如下:1. 利用土壤墒情监测技术。

通过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仪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避免过度浇水或水分不足的情况发生。

2. 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与传统的洪灌和旱田灌溉相比,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通过推广这些高效的灌溉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降低灌溉成本。

3. 合理轮灌制度。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合理安排轮灌制度,根据作物需要灌水,降低水分蒸发和地下渗漏,保证作物的水分需求。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灌溉技术的改进,还包括土壤改良、植株生长调控等方面的措施。

1.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灌溉需求。

2. 种植抗旱品种。

选择适应北方地区干旱条件的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以在少雨季节有效地减少对水分的需求。

3. 采取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在水稻田间覆盖膜,覆盖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起到一定的节水效果。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手段,促进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

1. 政府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节水灌溉设施的补贴力度,鼓励农民使用节水灌溉技术。

2. 企业支持。

一些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加大研发力度,推广适合北方地区水稻种植的节水灌溉技术设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节水灌溉技术在水稻种植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水稻传统灌溉方式的弊端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多为漫灌。

漫灌就是在水稻田中大量注水,使整个田块都被水淹没。

这种灌溉方式虽然能满足水稻生长对水分的需求,但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在漫灌过程中,大量的水会因为蒸发、渗漏等原因流失。

而且,漫灌还可能导致土壤结构破坏。

长期的水淹会使土壤通气性变差,影响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进而影响水稻对养分的吸收。

过度的漫灌还可能引发一些病虫害,因为潮湿的环境为害虫和病菌提供了适宜的滋生场所。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一)浅湿灌溉浅湿灌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灌溉水层的深度。

在水稻生长前期,保持较浅的水层,一般在3-5厘米左右。

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初期对水分的需求,又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量。

当水稻生长到一定阶段后,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

也就是让土壤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湿润状态而不是一直被水浸泡。

这种干湿交替的过程可以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

根系为了寻找水源会不断向深处扎根,从而使根系更加发达。

发达的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二)间歇灌溉间歇灌溉是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间歇性地进行灌溉。

例如,在水稻分蘖期,可以采用较长时间的间歇灌溉。

每次灌溉后,让土壤自然落干一定天数,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稻的无效分蘖。

无效分蘖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间歇灌溉抑制无效分蘖,可以使水稻将更多的养分用于有效分蘖和稻穗的发育。

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则需要适当缩短间歇时间,以保证水稻对水分的需求。

间歇灌溉还能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有利于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这些微生物可以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释放出更多可供水稻吸收的养分。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管理措施,降低灌溉水量的消耗,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包括:
1. 种植适应性强的抗旱水稻品种,提高水稻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2. 合理确定灌溉时机和灌溉量,根据水稻生育期的不同阶段,进行精确的灌溉管理,避免水分的浪费;
3. 采用滴灌、喷灌等局部灌溉技术,将灌水量精确控制在作物需水量范围内,避免水分流失;
4. 采用覆膜、秸秆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5. 合理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水量;
6. 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将肥料与灌溉水进行混合施肥,减少水分的浪费;
7. 进行土壤水分监测,根据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灌溉调控,精确灌水。

通过采用上述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同时降低灌溉成本,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种植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大,因此水稻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采用科学的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运用,希望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一、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稻品种对于节水灌溉非常重要。

在干旱地区,应选择耐旱抗涝的水稻品种;在水稻连作区,应选择耐病虫害的水稻品种。

通过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可以降低对水资源的需求,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能,从而减少节水环境的压力。

二、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节水灌溉的重要环节之一。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吸水利用率,减少营养物质的浪费,从而节约水资源。

一般来讲,水稻在追肥期需要施加一次磷钾肥,可增加水稻对水分的利用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还可以采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减少对化肥的依赖,进而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三、科学浇水科学浇水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

浇水时要根据实际生长需要,及时浇水、适量浇水,避免干湿交替和积水。

在播种和移栽后,要坚持浅埋水,保持浅层灌溉,适当提高田间水分保持量,减少蒸发量,提高水分利用率。

还可以采用滴灌和喷灌等现代化灌溉技术,在减少蒸发的有效地给水稻根系提供水分,降低了灌溉水的损失,提高了灌溉的水利效率。

四、采用覆膜栽培覆膜栽培是一种有效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通过在水稻田间铺设膜材料,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抑制杂草生长,进而减少水稻的水分需求。

研究表明,采用覆膜栽培的水稻,平均节水率可达20%以上,极大地减轻了对地下水资源的超采压力。

五、开展旱作栽培旱作栽培是指在不适宜灌溉条件下,水稻仍能正常生长的栽培方式。

通过开展旱作栽培,可以减少对灌溉水的需求,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品质。

目前在一些干旱地区,通过开展旱作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

一、水稻需水特点要了解水稻种植中的节水灌溉技术,首先得清楚水稻的需水特点。

水稻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有所不同。

在秧苗期,由于植株较小,蒸腾作用相对较弱,需水量较少。

但此时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种子发芽和秧苗生长。

分蘖期是水稻生长较为旺盛的阶段,此时植株的叶面积增大,蒸腾作用增强,需水量增加。

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对水分最为敏感的时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对于穗的发育和结实至关重要。

灌浆期至成熟期,水稻的需水量逐渐减少,但仍需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以保证籽粒的充实和成熟。

二、传统水稻灌溉方式及存在的问题传统的水稻灌溉方式主要有漫灌和串灌。

漫灌是将水直接引入稻田,使整个田面被水淹没。

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效率低下。

串灌则是将水从一块田引入另一块田,容易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部分田块缺水,而部分田块则水过多。

此外,传统灌溉方式还可能导致土壤肥力流失、病虫害滋生等问题。

由于长期大量的水分浸泡,土壤中的养分容易随水流失,同时也为病虫害的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种类1、控制灌溉技术控制灌溉技术是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规律,控制土壤水分下限,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

在分蘖前期,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在饱和含水量的 80%左右;分蘖末期至孕穗期,控制在 90%左右;孕穗期至抽穗开花期,保持土壤饱和;灌浆期以后,逐步降低土壤水分含量。

2、间歇灌溉技术间歇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采取灌一次水,让其自然落干,然后再灌新水的方式。

这种灌溉方式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水稻的抗逆性。

3、薄露灌溉技术薄露灌溉是指在水稻生长期间,保持田面薄水层或无水层,每次灌溉后,让田面自然落干露田,然后再进行下一次灌溉。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泛,但是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传统的灌溉方式无法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因此节水灌溉技术成为了解决北方水稻种植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北方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以期提高北方水稻种植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一、土壤改良1. 措施:加强土壤调理,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和水分保持能力的提高。

2. 方法: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实施轮作休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二、灌溉系统改进1. 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2. 方法: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水的浪费,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

三、栽培技术调整1. 措施:优化栽培技术,降低水稻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

2. 方法:选择抗旱水稻品种,采用密植、适时深松、合理施肥等技术,降低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水稻的抗旱能力。

四、科学施肥1. 措施:科学施肥,提高施肥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降低水分需求。

2. 方法:根据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提高养分利用率,降低施肥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五、积极应用科技手段1. 措施: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水稻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2. 方法:应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手段,对水稻生长状态、水分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细管理,及时调整灌溉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六、大力宣传节水理念1. 措施: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种植户的节水意识。

2. 方法:通过举办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会、讲座等活动,向农民普及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和应用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七、建立监测评估体系1. 措施:建立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监测评估体系,跟踪评估技术应用效果。

2. 方法: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措施,保障技术效果的实现。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北方地区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降低对水资源的损耗,增强水稻对干旱的适应能力,推动北方水稻种植业的持续发展。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对水分的依赖性较大,传统的灌溉方式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严重影响农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量。

因此,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水稻的种植来说非常重要。

下面就介绍一些常用的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以期对广大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第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目前水稻节水灌溉的一种常用方式,它是将水通过塑料管道输送到滴头上,再通过滴头点滴给植物根部进行浇灌。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水的用量和用水时间,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

而且,滴灌技术还可以控制土壤水分的变化,使其更加稳定,有助于促进水稻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第二、井陉灌溉井陉灌溉是一种利用本地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方式。

该灌溉方式适用于干旱缺水的地区,可以达到很好的节水效果。

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井陉灌溉方式,如通过灌溉系统输送一定量的水,或使用分层灌溉方式,将水平分给不同层次的土壤,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和水分的利用效率。

第三、农田积水压灌膜下渗灌技术是指在灌溉时将膜状材料敷设在土壤表面下面,再利用钢管输送水液进行渗灌。

这种技术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表面流失,提高土壤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避免土壤的盐碱化,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定向井灌溉是一种利用深层水进行灌溉的方式。

在灌溉过程中,可以根据土层水分的状况,调整喷灌的方向和强度,使得喷溅的水分直接扩散至植株的根系。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持灌溉水分的稳定性,还可以防止农作物的浸泡和烂根现象,提高作物的产量。

总之,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十分重要,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同时还可以达到优化灌溉、提高产量的目的。

作为农民朋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灌溉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水稻的生长和发展提供充足的水源。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普及。

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灌溉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方法。

下面是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措施的运用:一、选用适宜品种在水稻节水灌溉栽培中,选用抗旱性强、水稻成熟期较短的品种是比较重要的。

一般来说,秆硬、生长旺盛的品种水分需求比较高,而早熟矮秆的品种水分需求比较低。

因此,在节水灌溉中适当改变品种结构,选用适宜的品种是非常关键的。

二、高效利用水肥在水稻的生长期内,氮肥的吸收通常占到了总肥料吸收量的50%左右,而水分则占到了70%以上。

因此,在水稻节水灌溉中,合理施肥和浇水才能发挥最佳作用。

一般来说,应在刚建好水田时施肥,雨后、晴天、夜间等适宜时机进行施肥,同时还要根据水稻生长的需要进行及时的水肥调节和配合。

三、使用渐进灌溉方法在水稻节水灌溉中,采用渐进灌溉方法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同时还能够提高作物的利用率。

渐进灌溉是指采用分批灌溉、分期浇水等方法,让水分逐步渗透到根系,实现精确浇水的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短时间内过量灌溉造成土壤的锁紧,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还能减少土壤的压实和硬化。

四、采用灌溉耕作一体化技术在水稻节水灌溉中,采用灌溉耕作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和保持土壤的湿度,减少水分的流失和浪费。

这种技术通常是在灌溉水流过的同时进行机械作业,通过机器的振动和压实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土壤的湿度,还能够增加土层的透气性和通透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效益。

五、科学测定灌水量在水稻节水灌溉中,科学测定灌水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应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土壤的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来合理测定灌水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灌溉造成经济和生态的损失。

此外,在防止和治理旱涝两种灾害时,也要及时掌握土壤和水分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稻应用地下水灌溉技术

水稻应用地下水灌溉技术

水稻应用地下水灌溉技术黑龙扛省桦川县水稻面积逐年增大,2006年将达到62万亩,该县位于松花江沿岸,属寒地稻作区,灌水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松花江水污染严重,水质下降,为能生产出绿色稻米,我们提倡采用地下水进行节水灌溉。

一、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发展井、渠结合灌溉技术。

推广和应用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控技术,提倡井渠双灌,渠水补源,井水保丰,重视地下水来补平衡技术。

大力推广以稻田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为主的水管理技术,提倡水稻灌区采用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技术,杜绝稻田串灌串排。

二、农艺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

节约灌溉用水量,是农业主要节水措施。

提倡深耕深松等蓄水保墒技术和生物养地技术。

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供水能力,增加自然降水的利用串,降低灌溉用水量。

农艺节水技术,既可降低农业用水的投入成本,又能促进增产增收。

农艺措施还具有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保土保肥,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地温等特点。

使水稻增产20%以上。

三、水稻应用地下水灌溉技术水稻花达水插秧,插秧后5厘米水层扶苗,分蘖期3厘米水层,待平方米的茎蘖数达到90%以上时便可撤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田面晒出裂纹为止。

拔节至孕穗期2~3厘米水层,水层过深易造成水稻基节伸长,发生倒伏现象。

抽穗前10~12天为颖花减数分裂期,如有17度低温,加深水层10~15厘米护胎,于抽穗前3天再恢复原水层,抽穗至腊熟期2~3厘米水层,抽穗后30~35天撤水,以便收获,秋后耕翻。

四、提高地下水温的方法地下水水温为5.6℃,比扛河水温低10℃以上,必须采取增温措施:①修筑宽浅式渠道,迂回延长水路,拖延进田时间,接受阳光照射,每延长100米流程,可增加1~2℃水温。

②改串灌为死水浅灌,做到灌一池闭一池,稳定水层,接受阳光多,升温快,使田内水温平衡,同时防止了水分的流失。

③夜灌近地,昼灌远地,气温与水温的温差大小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很大,水温受气温制约,白天气温高与地下水温差较大,而夜间气温低与地下水温温差较小,特别是夏至以后,夜短昼长,增温效果好,有利于水稻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为了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步伐,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更扎实的在农村地区普及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我们编印了《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读本》,旨在“读本”的印发能够为想学习和了解水稻灌溉知识的广大基层...更多>>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读本铁岭市水利局科技推广中心二○一○年五月三十日编写单位铁岭市水利局科技推广中心铁岭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编委会名单主编:陈凤君军方洋副主编:赵成奇刘参加人员:参加人员:胡文波王笑海刘宝昌胡文波李黄永周琳琳黄占瑞刘迪杨思迪波芳弓宇博吴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刘宝昌前言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和经济社会用水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中央、国务院对节水灌溉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先后提出了“要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铁岭是农业地区,也是水资源短缺地区。

然而现实存在农业用水浪费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尤其在水稻生产上,因灌溉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渠道缺少防渗技术,灌溉用水的有效系数仅为 0.5 左右.农田灌溉有一半的水在输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浪费掉,因此,解决这一矛盾,是我们水利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下,我市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应用到农业各项生产实践中,但是推广的还不普遍。

为了加快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发展节水型农业的号召,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更扎实的在农村地区普及稻田节水灌溉技术,我们编印了《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读本》,旨在“读本”的印发能够为想学习和了解水稻灌溉知识的广大基层工作者和农民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我们相信,在基层农业、水利工作者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水稻栽培节水灌溉技术一定会深入田间地头,为水稻增产和农民增收做贡献。

由于水平有限,“读本”中难免有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铁岭市水利局科技推广中心二○一○年五月三十日 1 目录 1 水稻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 .................................................1 1.1 铁岭市水资源状况 .................................................................. ...... 1 1.2 铁岭市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 1 1.3 水稻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2 水稻需水量与节水潜力 .................................................................. ........ 2 2.1 水稻对水的要求 .................................................................. .......... 2 2.2 水稻需水量与需水规律 (2)2.3 水稻灌溉用水量 .................................................................. .......... 5 2.4 水稻生产的节水潜力 .................................................................. .. 8 3 水稻节水育苗与移栽期节水技术 .......................................................... 9 3.1 水稻节水育苗技术 .................................................................. ...... 9 3.2 移栽期节水技术 .................................................................. ........ 12 4 水稻浅湿干灌溉技术 .................................................................. .......... 19 4.1 浅湿干程度的划分标准 (19)4.2 浅湿干节水灌溉的基本模式 ...................................................... 19 5 常规水稻生产稻田水分状况调节 ........................................................ 23 5.1 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层的要求 .................................................. 23 5.2 节水增产的合理晒田技术 .......................................................... 24 5.3 降雨的利用 .................................................................. ................ 24 6 灌溉水温对水稻的影响及提高水温的措施 ........................................ 25 6.1 冷水的危害 .................................................................. ................ 25 6.2 提高井水温度的措施 ..................................................................26 提高井水温度的措施 7 渠道防渗技术 .................................................................. ...................... 27 7.1 渠道防渗的作用及选择措施要求 .............................................. 27 7.2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措施简介 ...................................................... 28 1 水稻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水稻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 1.1 铁岭市水资源状况我市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 20.88 亿立方米,其中保证率 75%的地表水资源量为 12.58 亿立方米,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为 8.30 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 690 立方米。

全市已开发利用水资源为 13.14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6.41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 6.73 亿立方米。

按行业划分,生活用水为 0.82 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6.2%;工业用水 1.9 亿立方米, 14.5%;占农业用水 10.42 亿立方米,占 79.3%。

就农业用水而言,全市农村总人口为 219.63 万人,人均占有生产用水资源仅为 474.4 立方米;全市耕地面积为 657.32 万亩,亩均占有水资源 158.5 立方米。

无论人均还是亩均占有水资源量都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铁岭市水稻生产基本情况我市水稻生产具有几十年的历史,早在解放初开原市八宝镇的茨林子村、北花楼等村(朝鲜族人)就开始栽种水稻,虽然当时水稻亩产只有 150 多公斤,但是它给农村带来了希望,不但使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生活。

随着水稻种植品种的不断更新,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机械的介入,使水稻亩产大幅度增加。

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水田的大发展, 2006 年全市水田的面积已发展到 96.9 到万亩,成为我市种植业中的主导产业。

我市现有开西灌区、凡河灌区、寇河灌区和柴河灌区等 13 个万亩以上灌区, 13 个国营灌区就修干渠 11 条总长度 71.1 千米,仅支渠 62 条总长度 137.4 千米,斗渠75 条总长度 35.2 千米,农田井 8655 眼,其中水田井 7540 眼,塘坝 300 多座,自流引水工程 600 多处。

1.3 水稻节水灌溉的必要性水稻节水灌溉的必要性我市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原本就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

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用水的不断增加,我市农业灌溉用水的水资源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供水不足严重的限制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使宜种水稻的地区不能扩种,已有的稻田区承担很大风险,常因干旱减产,甚至被迫改种旱田。

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开源节流,根据水稻用水较多的特点,在我市耕地、水资源有限和资金不足的条件下,比较经济有效和潜力大的办法是节流。

因此,节水型稻作便是建立我市稳定高产灌溉农业的一条根本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项重要措施。

据调查,近几年我市农民在水稻栽培过程中,主要应用了水稻旱育苗、软盘旱育苗,机械化插秧、收割,合理稀植等农业栽培技术,对节水技术应用不多,致使目前水田用水量较大,平均每亩超过 1 600m3。

而采用节水技术,亩用水量可下降到 350~400m3,按目前水稻生产面积,仅灌溉一项,可节约费用 800 万元到 1500 万元。

为此,解决渠系渗漏和稻田节水灌溉问题,是辽北水稻生产的必然。

水稻是农业用水大户,要想稳定和发展水稻生产,必须走节水型灌溉的道路。

推行稻田节水灌溉,既可取得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效果,又可继续扩大水稻灌溉面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它是发展我市水稻生产的战略任务。

2 水稻需水量与节水潜力水稻需水量需水量与节水潜力 2.1 水稻对水的要求水稻对水的要求水稻对水的要求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耕作需水、生态需水和生理需水。

(1)耕作需水要求。

种稻一般有整地泡田、栽插等工序,为完成这些作业所要求的水叫作耕作需水。

这部分需水与土壤和农业技术措施有关,与水稻生长本身耗水无直接关系。

(2)生态需水要求。

利用水作生态媒介,构成栽培所必须的体外环境要求灌溉的水叫作生态需水。

它有调节和改善稻田环境,影响稻株生长的作用。

如以水调温、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淹稗和以水压碱等。

水稻所消耗的这部分水严格讲相当一部分也与水稻本身无直接关系。

(3)生理需水要求。

直接用于水稻正常生命活动及保持体内水分平衡要求灌溉的水,叫做生理需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