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分析凯恩斯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历史似乎有意为凯恩斯创造了弗里德曼这位与他有许多明显相似之处的对手:丰富的学术著作,广泛的兴趣爱好,对货币理论的关注,对既成体系的挑战才能,出众的口才,敏锐的头脑,令人瞩目的个人魅力和国际地位。
这一切都为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长达30年之久的论战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色彩。
无论如何,凯恩斯的“凯恩斯革命”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反革命”都将成为交相辉映的千古绝唱。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天才和他们的思想,感悟他们的睿智。
一.思想碰撞:
不同点:
1.从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来看: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萧条时期。
当
时的经济背景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而且需求的上升不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涨”时期。
当时的情况是生产停滞,经济没有增长,但价格却在不断上涨。
两种理论所提出的时代背景完全相反。
2.从理论的前提假设来看:首先,凯恩斯假定他所做的是短期分析,这就意味着价格不变。
短期内只要有效需求上升,经济就能上升。
而弗里德曼的分析是长期分析,人们的价格预期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货币的定义是在M1层次上无收益的货币,注重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媒介功能和储藏手段功能。
相比之下,弗里德曼以严格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测定出货币的定义应该是在M2层次上的,这样货币的定义更加广泛。
3.政策含义与结论运用不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必然具有一定的政策目的或主张。
凯恩斯
的货币需求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在“流动性陷阱”中,即需求并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回复有很好的效果,而货币政策则基本无用,他认为,如果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使利息率低于资本边际效率,就会刺激投资增加,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提高有效需求,使就业量与国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当利率低到一定水平,即流动性陷阱水平时,如果投资还不旺盛,此时如果中央银行再通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来刺激投资的话是没有用的,此时就应该用财政政策,即由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直接进行投资,以促进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都增加。
弗里德曼的主张是,在经济高涨时期,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控制更加有效。
可见,前者强调使用财政政策,后者主张运用货币政策,他认为不能像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那样,把限定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因为这种政策的短期作用与长期作用正好相反。
限定利率在短期内会获得成功,但在长期却会遭到失败。
例如中央银行为了降低利率而增加了货币供给,结果利率下降刺激了投资的增加,然后使国民收入增长。
但是国民收入的增长又会导致货币的需求的增加,这样由会使利率上升。
所以货币供给量过度增加最终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这反而碍于刺激消费和投资,达不到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的目的。
当然,前者针对的是萧条问题,后者要解决的是滞胀问题。
4.货币需求函数的构建不同: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只与两个变量有关,即收入(Y)和利
率(i)。
具体分析来说,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或企业需要货币是为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出于交易动机的需求量主要决定与收入Y,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从而所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大。
所以货币的交易需求量是收入的增函数;第二,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大体上也与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数;第三,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由于有价证券的价格和利率是成反比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上升意味着利率的下降,反之则反是。
所以当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会想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有价证券,此时对货币的需求就会上升,
所以货币的投机需求是利率的渐函数。
综上所述,凯恩斯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 =f (Y, i )
其中,M=M1+M2=L1(Y)+L2(r)
其中Y为收入,和货币需求同方向变化,i 为利率,与货币需求反方向变化,M1是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现金额,M2是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现金额。
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需求量除了受收入和利率的影响以外还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持有货币的成本,该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
直接成本分为预期损失和贮藏费用。
间接成本就是机会成本。
第二,持有货币的收益,也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直接收益包括利息收益以及价格下降时货币的实际价值上升等。
间接收益即持有货币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享受的优惠。
根据以上理论,弗里德曼得出了他得需求函数:
M d/P=f (Yr, w, Rm, Rb, Re, gP, u)
其中;M d/P――实际货币需求,即持有得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
Yr――实际恒久收入,与货币需求量呈正相关。
W――非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也不确定。
Rm――货币的预期名义收益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可以理解为定期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它与货币需求之间是正相关的。
Rb――债券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Re――股票的名义预期收益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gP――预期价格变动率,与货币需求量负相关。
u――影响货币持有效用的其他随机因素,与货币需求量的关系不定。
由此说明,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而是上述全部因素的函数。
弗里德曼同样认为货币需求函数与利率有关,但是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i 不只限于债券利息率,而是包括各种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的收益率。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都提到了收入,但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德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收入强调的是比较稳定的“恒久性收入”。
所谓“恒久性收入”
指的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收入的平均,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
5.理论研究偏好不同:凯恩斯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胆的假设。
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
假说虽然在现实中还没有实际发生过,但是他的这一大胆假设对经济学的分析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弗里德曼则注重实证分析,强调以实证方法作分析,得出实际的结论。
相同点:由于弗里德曼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凯恩斯思想扬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二者思想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1. 弗里德曼采纳了凯恩斯视货币为一种资产的思想,两者都肯定,持有货币的成本是一种间接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
但是由于人们对货币的不同功能的需要,所以持有一定货币是必然的。
2.弗里德曼认为持有货币是有收益的,但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收益,二是间接受
益,其中的间接收益是指持有货币带来的交易便利和享受的优惠,这与凯恩斯的“货币的交易需求”或流动性偏好有一定相似之处。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函数在形式上反映了凯恩斯的一定影响。
凯恩斯的K是一个
变量,而相似的是,弗里德曼的K也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复杂的函数。
二.宏观经济分析
目前我国“滞胀”现象日益凸现
“滞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及失业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指物价上升,失业增加,但经济停滞不前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一国经济中,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必然伴随着经济过热、过快。
通货紧缩必然伴随着经济萧条,在运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等手段对这两种经济现象进行调控时,目标很容易确定,政策组合选择非常明确。
经济中最为可怕的现象是出现“滞胀”,它是相互反向的经济现象交织在一起的不正常情况,无论货币手段还是财政手段的决策都非常难,用任一政策组合调控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目前中国滞胀现象正逐步显现。
1、已由结构性通胀上升到全面通胀
目前,通货膨胀局面已经形成。
我国2008年的实际通胀率应是10%左右,也就是说,已出现严重的通胀局面。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不断地上涨。
所谓物价总水平上涨,不是看个别或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而是指工业品和农产品,消费品和服务费用全面上涨;所谓持续不断地上涨,不是短时间上涨,或偶尔上涨又很快下跌了,而是指较长时间上涨。
经济学中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指标来判断通货膨胀状况。
从2007年1月到2008年5月,CPI已持续上升了16个月(各月的CPI是:2.2,2.7,3.3,3.0,3.4,4.4,5.6,6.5,
6.2,6.5,6.9,6.5,
7.1,
8.1,8.3,8.5%);虽然2008年6、7月份有所回落,但仍分别在
7.7%和7.1%的高位上。
上涨的幅度,从2007年8月至年底已连续11个月在6%以上。
2008年一季度达到8%。
而物价已由年初的结构性上涨逐步蔓延到全面通货膨胀。
一方面是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高涨,同比涨幅趋高不下。
从2007年10月份的3,2%持续攀升到2008年7月份的10%,涨幅达到了两位数,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并且从2008年3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都在8%的高位平台上递增。
PPI反映的是工业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最初价格,是制定工业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基础。
CPI反映的是居民购买消费品的价格。
一般认为,PPI是CPI的先行指标,PPI对CPI 存在一定的影响,两者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虽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PPI对CPI的价格传导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如果PPI上涨,经过一定的滞后期之后,CPI也会出现上涨。
PPI
可以通过食品价格、能源价格和其他消费品价格向CPI传导。
但由于PPI与CPI的构成不同,其传导路径并不总是有效,PPI与CPI在短期内出现背离是有可能的。
这也是目前所表现出来的PPI出现越来越大的剪刀差的原因。
但从长期看,二者的走势应该是一致的。
所以,PPI会通过传导机制缩短与CPI的剪力差,拉高CPI,加速通货膨胀,并非一些学者所认为的PPI不会向CPI传导。
实际上,当前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通胀。
不但CPI上去了,PPI也上去了。
PPI从2007年10月份开始上扬,比2007年9月份上涨了3.2%,到2008年4月份已上涨到8.1%。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已传导下去,必将加剧下游商品涨价,加大通胀的预期。
2008年以来通胀率已超过了8%,而目前的银行存款利率为4.17%,出现了约4%的负利率,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根据历史经验,当银行存款利率变为负数之后,不久将出现通胀率的加速上升。
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人为地刺激通胀率上升。
加息是稳定居民通胀预期的有力手段。
负利率对社会强势集团有利,而对广大居民有害。
因为通过负利率会使广大普通居民的存款贬值,贬值部分的货币流入了强势集团的手中去了,从而加剧贫富差距。
令人不解的是,2008年央行多次降低贷款利率以救楼市,但对广大工薪阶层的存款则一次也不加息,是居民存款负利率愈来愈大。
金融当局对存款拒不加息,放任负利率猛增,客观上为通胀以至滞涨推波助澜。
另一方面是更为全面的通胀指标GDP平减指数涨幅屡创新高:从2007年全年的5.2%上升到2008年一季度的8.3%,再进一步上升到二季度的8.9%。
这意味着通胀已不仅仅局限于CPI中的猪肉等食品领域,而是逐渐向非食品领域蔓延。
2、经济已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下滑威胁已经超过通胀威胁。
2007年GDP增长率为11.9%,而2008年上半年为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笔者认为,这一态势会继续延续下去,且还会进一步地向下滑行。
不可否认,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项政策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也是经济出现下滑的信号。
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出口和投资增长,但是,我们目前转而出现了有效投资降低、消费长劲不足和出口增长明显下降的局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8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9%,增长0.6个百分点。
从宏观数据上看,这种投资增长还算平稳。
如果扣除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同季度高达8.6%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一季度实际投资增长速度则只有16%,说明有效投资是下降的。
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当投资增长速度低于20%时,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比较慢——明显低于其潜在的增长能力。
因为我们的投资拉动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竭泽而渔式的开采利用。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能源、资源拉动经济的力量必然减弱,投资也将会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这样,经济增长的希望落到了居民消费上。
但纵观历年的消费率:197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62.1%,“六五”期间平均为66.2%,“七五”期间为63.4%,“八五”期间为58.7%,“九32”期间为59.4%。
2000年至200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分别为61.1%、59.8%、58.6%、55,5%、53%和52,1%、36.4%。
国家统计局尚未发表2007年数据,据专家估计可能小于36%,说明了最终消费率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降低趋势,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降低。
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来出口商品成本上升。
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已经开始明显减弱,导致出口增速放缓,并已使我国一些出口企业不堪重负,有些已经转产或者关门大吉。
中国实际出口量的增速已由去年的24%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3%;与此相伴随,中国的贸易顺差今年前两个月也出现了大幅度缩减。
去年月均贸易顺差额在220亿美元左右,但是今年前两个月平均只有140亿美元,其中2月份只有85.5亿美元。
这是自2003年以来出口月度增长的最低点。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已经出现明显下滑。
经济增长下滑会引发诸多问题,如企业破产,银行坏
账,失业增加。
其中最重要的是失业问题。
2008年失业率同比增加幅度不小,出现了大学生、硕士博士生就业难,为历史之最。
弗里德曼的理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涨”时期,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就应当借鉴他的货币需求理论提出解决办法。
从二者的货币需求函数来看,凯恩斯得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d =f (Y, i ) 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 d/P=f (Yr, w, Rm, Rb, Re, gP, u),后者包含的影响因素更全面:譬如,其中股市的影响(Re)主要表现在对准货币的需求。
投资股市意味着放弃货币而追逐股票,即股票与货币具有替代关系,两者是负相关。
在不存在证券市场的情况下,货币是可供选择的唯一的金融资产,就收益性而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等于或趋近于零,利率的升降只能促使人们在货币与消费之间进行选择。
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出现,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同时由于金融创新和服务效率的提高,股票与货币的替代更加容易,转换费用越来越低,促使人们将部分货币转化为股票等金融资产。
这种对高收益、高风险资产的偏好,以及部分货币资产向股票资产的转移,同收入水平的提高、资产组合理论的普及、金融投资意识的增强是同步进行的。
结论:我组更倾向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