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01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唐三彩
1、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以黄、褐、 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 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2、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 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 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 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 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 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 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3、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 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 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4、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 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十二、瓷都景德镇瓷器
• 南宋影青划花银包口碗 开细片的白釉晚
十三、明代的紫砂壶
• 紫砂壶确有保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叶,耐寒耐暑。紫 砂陶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属半烧结精细陶器,表里口不 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漏,又有良 好的透气性, • 紫砂壶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 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 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 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 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脱尘如衲子”----奥玄宝《茗壶图录》。 • 宜兴自明代正德以来,用当地紫砂原料制作茗壶。 •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名家辈出, 当中出现许多享誉世界的美术工艺名家,如时大彬、徐 友泉、徐士衡、邵文金、邵文银、沈子澈、邵正元、陈 子毗、周季山、项子京等。
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白釉刻花折腰碗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孩儿枕 )
十、宋代五大名窑
•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 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 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 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 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 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 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 莲Baidu Nhomakorabea式温碗
天蓝婴儿手枕
天青釉荷页式碗
十、宋代五大名窑
•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 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 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 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 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 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 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 “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 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 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 为见长。(官窑葵瓣洗 官窑圆洗 官窑弦纹瓶 )
九、唐三彩
四、看纹片。真品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一种无色的细 碎纹片,大片基本均匀,纹片四周轻微有上翘感,纹 线多数是由左向右发展,纹线短中交错。仿品纹片较 大,没有上翘感,纹线多从上往下发展,纹线长而直。 五、闻气味。真品的气味近似土腥气,放入水中一尺内 便可闻出,我们称它为葬气,真品在经过几百或者上 千年缓慢的水土和尸体浸蚀,这种气味会被器物的胎 质所吸收。 仿品经水后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味,是烧窑时的煤烟气。 近年来有几家仿制高手为达到葬气的效果,曾采用农 药六六粉水浸蚀陶胎,以求达到葬气效果。 六、看土锈。真品的表面及内部经过几百年水土的浸蚀 后,三彩器物内部露胎处,会出现很多针尖大的铁红 色斑点,整齐有序。
十一、元代青花瓷器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 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 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 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 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 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 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 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 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 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 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 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 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 凹并哑光。
十、宋代五大名窑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 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 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 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 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
元代青花瓷器
十二、瓷都景德镇瓷器
1、景德镇瓷业自宋代以来大发展,品种多产量大,精品令其他任何窑口难以比 肩,其收藏价值不言而喻。然真正的精品、上品景德镇古瓷,一直被官延及 宫宦显贵据有,黎民百姓难以企及。收藏爱好者即使偶尔碰上,也往往因价 格奇昂而望瓷兴叹。 2、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得此名。宋代景德镇影青瓷,以湖 田窑为上,湘湖、黄泥头、瑶里等窑次之。湖田窑瓷器胎质细密,工艺精湛, 釉色莹润,声响清脆,完整器物市场价格高昂,即便优质娃娃碗(7寸口径) 价亦在万元左;此类上乘瓷器,残损者也价格不菲。 湘湖、黄泥头等窑口, 所产瓷器胎质粗拙,制作随意,声响沉闷,艺术价值在湖田窑基础上要大打 折扣;即或是精品,也比湖田窑普通品种稍逊风采、湘洲、黄泥头窑等属平 民产品主要生产窑口,产量相当大。 3、元代景德镇窑影青瓷粗者较多,很少有北宋末南宋初那样的精细物.然枢府 瓷、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的独创,名贵而稀少。 4、明代出土瓷器,以景德镇民窑器为多,但大都为普通发色青花,颜色釉较少。 5、清代青化瓷较明代有较大区别。乾隆之前青花瓷仍是景德镇瓷业主流,且制 作精良,颇具收藏价值。乾隆之后青花瓷无论品质、釉色、工艺均远不及乾 隆之前的产品;价格似乎也以此为界,有明显差异,无论官窑民窑一概如此。 从文物市场与民间交易情况看,买卖双方往往为是否乾隆前后产品而争执不 休。乾隆之后青花瓷的滑坡,使其后的古瓷价格亦难以提升。
钧窑鼓钉三足洗
双龙瓶
月白釉紫花口碗
十、宋代五大名窑
•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汝窑 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 • 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 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 “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 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 (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唐三彩
九、唐三彩
一件三彩器物上手后,究意应该怎样来鉴定呢?主要还应从下列几点来察看和思 考。 一、看胎质。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 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 亮,属钢胎。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的伤残处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 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 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 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同时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和硫酸的气 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长期从事陶瓷制作的,他们技艺娴熟,随心所欲, 所制器物古朴生动,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觉。仿品则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颇 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上欠谐调,马、骆驼、俑等器物底部 四周有刀削痕迹,显得过于规整,给人一种刻意造作的感觉,器物的内部过 于洁白,没有锈斑和自然尘旧土层现象。 三、看釉色。真品无论刷釉或者点釉,流淌自然,色彩较为光亮莹润,釉面有一 种柔和的光泽,俗称“宝光”,有部分釉面出现白色银片,用水洗过后会出 现鲜艳的光泽,干燥后会马上露出白色银片。仿品釉面光彩夺目,有刺眼感, 在日光灯下斜看仿品釉面时会呈现紫色、金黄色、鲜绿色三种颜色,釉面上 的白色银片洗后很少出现银片,这是因为硫酸腐蚀过后才会出现的反应。
九、唐三彩
5、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 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 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 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 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 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 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 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6、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 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 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 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 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 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十、宋代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 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 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 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 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 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 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 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的盛誉。
1、现今所见的唐三彩陶器,大量的都出于盛唐时期,以黄、褐、 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其烧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代表了唐三彩烧制的最高水平, 然而从晚唐开始,唐三彩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败。 2、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 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 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 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 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 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 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3、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 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 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4、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 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
十二、瓷都景德镇瓷器
• 南宋影青划花银包口碗 开细片的白釉晚
十三、明代的紫砂壶
• 紫砂壶确有保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叶,耐寒耐暑。紫 砂陶是介于陶与瓷之间的属半烧结精细陶器,表里口不 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漏,又有良 好的透气性, • 紫砂壶古朴淳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 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 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 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 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 脱尘如衲子”----奥玄宝《茗壶图录》。 • 宜兴自明代正德以来,用当地紫砂原料制作茗壶。 • 明代中晚期是中国紫砂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名家辈出, 当中出现许多享誉世界的美术工艺名家,如时大彬、徐 友泉、徐士衡、邵文金、邵文银、沈子澈、邵正元、陈 子毗、周季山、项子京等。
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白釉刻花折腰碗 定窑印花缠枝牡丹莲花盘 孩儿枕 )
十、宋代五大名窑
• ■哥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 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 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 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 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 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 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
• 莲Baidu Nhomakorabea式温碗
天蓝婴儿手枕
天青釉荷页式碗
十、宋代五大名窑
• ■官 瓷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有南北之分。据文献记载,北宋 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设 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宋室南迁杭州后,在浙江杭州凤凰山下设窑,名 修内司窑,也称“内窑”。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乌龟山别立新窑,即郊坛 下官窑。以上统称南宋官窑。 •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 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 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 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 “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 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 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 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 为见长。(官窑葵瓣洗 官窑圆洗 官窑弦纹瓶 )
九、唐三彩
四、看纹片。真品用放大镜观察,可看到一种无色的细 碎纹片,大片基本均匀,纹片四周轻微有上翘感,纹 线多数是由左向右发展,纹线短中交错。仿品纹片较 大,没有上翘感,纹线多从上往下发展,纹线长而直。 五、闻气味。真品的气味近似土腥气,放入水中一尺内 便可闻出,我们称它为葬气,真品在经过几百或者上 千年缓慢的水土和尸体浸蚀,这种气味会被器物的胎 质所吸收。 仿品经水后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味,是烧窑时的煤烟气。 近年来有几家仿制高手为达到葬气的效果,曾采用农 药六六粉水浸蚀陶胎,以求达到葬气效果。 六、看土锈。真品的表面及内部经过几百年水土的浸蚀 后,三彩器物内部露胎处,会出现很多针尖大的铁红 色斑点,整齐有序。
十一、元代青花瓷器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 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 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 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 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 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 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 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 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 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 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 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 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 凹并哑光。
十、宋代五大名窑
■定 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 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 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 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 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 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
元代青花瓷器
十二、瓷都景德镇瓷器
1、景德镇瓷业自宋代以来大发展,品种多产量大,精品令其他任何窑口难以比 肩,其收藏价值不言而喻。然真正的精品、上品景德镇古瓷,一直被官延及 宫宦显贵据有,黎民百姓难以企及。收藏爱好者即使偶尔碰上,也往往因价 格奇昂而望瓷兴叹。 2、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得此名。宋代景德镇影青瓷,以湖 田窑为上,湘湖、黄泥头、瑶里等窑次之。湖田窑瓷器胎质细密,工艺精湛, 釉色莹润,声响清脆,完整器物市场价格高昂,即便优质娃娃碗(7寸口径) 价亦在万元左;此类上乘瓷器,残损者也价格不菲。 湘湖、黄泥头等窑口, 所产瓷器胎质粗拙,制作随意,声响沉闷,艺术价值在湖田窑基础上要大打 折扣;即或是精品,也比湖田窑普通品种稍逊风采、湘洲、黄泥头窑等属平 民产品主要生产窑口,产量相当大。 3、元代景德镇窑影青瓷粗者较多,很少有北宋末南宋初那样的精细物.然枢府 瓷、青花、釉里红是元代的独创,名贵而稀少。 4、明代出土瓷器,以景德镇民窑器为多,但大都为普通发色青花,颜色釉较少。 5、清代青化瓷较明代有较大区别。乾隆之前青花瓷仍是景德镇瓷业主流,且制 作精良,颇具收藏价值。乾隆之后青花瓷无论品质、釉色、工艺均远不及乾 隆之前的产品;价格似乎也以此为界,有明显差异,无论官窑民窑一概如此。 从文物市场与民间交易情况看,买卖双方往往为是否乾隆前后产品而争执不 休。乾隆之后青花瓷的滑坡,使其后的古瓷价格亦难以提升。
钧窑鼓钉三足洗
双龙瓶
月白釉紫花口碗
十、宋代五大名窑
• ■汝 瓷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 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汝窑 是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场。 • 其器物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 胎体细洁如香灰色,多为裹足支烧,器物底部留有细小的支钉痕迹。釉色主 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 “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汝窑烧宫廷用瓷 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 (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唐三彩
九、唐三彩
一件三彩器物上手后,究意应该怎样来鉴定呢?主要还应从下列几点来察看和思 考。 一、看胎质。从出土情况看,河南洛阳巩县窑三彩真品多为白色陶胎,胎质较细 腻、疏松、白中泛红,属藕粉胎。另一种胎质坚硬,白中泛青,听之声音清 亮,属钢胎。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的伤残处可看到,胎质中含有少量黑色杂质 沙粒,如把真品露胎部分放进水中,取出后会呈现中度粉红状。如用毛刷清 洗脏土后,真品露胎部分会出现很多沙质小坑。仿品胎质细腻洁白或者发灰, 硬度大,露胎处放进水中则呈现土白色,同时可闻到一种煤烟气和硫酸的气 味。 二、看造型。古代工匠往往是长期从事陶瓷制作的,他们技艺娴熟,随心所欲, 所制器物古朴生动,有粗糙厚薄不均的感觉。仿品则在造型、大小尺寸上颇 为相似,但器型生硬,整体与局部比例上欠谐调,马、骆驼、俑等器物底部 四周有刀削痕迹,显得过于规整,给人一种刻意造作的感觉,器物的内部过 于洁白,没有锈斑和自然尘旧土层现象。 三、看釉色。真品无论刷釉或者点釉,流淌自然,色彩较为光亮莹润,釉面有一 种柔和的光泽,俗称“宝光”,有部分釉面出现白色银片,用水洗过后会出 现鲜艳的光泽,干燥后会马上露出白色银片。仿品釉面光彩夺目,有刺眼感, 在日光灯下斜看仿品釉面时会呈现紫色、金黄色、鲜绿色三种颜色,釉面上 的白色银片洗后很少出现银片,这是因为硫酸腐蚀过后才会出现的反应。
九、唐三彩
5、唐三彩的特点我们现在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它是造型, 从造型方面来讲呢,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 其他时代的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 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 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 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 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 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 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 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6、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 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 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 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 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 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 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十、宋代五大名窑
■钧 瓷 北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钧窑 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 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 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 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 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 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誉为“国之瑰 宝”,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