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单元测试(A)-精选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A)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打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下列不属于这一政策内容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按国家规定价格征收农民余粮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识记。

据所学基础知识可知B 项不是其内容。

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知识再现及对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所学及材料信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项。

A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B项;C项与材料“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矛盾。

3.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

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

”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①实行粮食税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C。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内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生产,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不属于恢复的“旧东西”,排除②即可。

4.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

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
B.工程师没有主见
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解析:选C。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这种现象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

A、B、D与题干内容无关。

5.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
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
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苏联的改革。

从材料看,苏共“二十四大”依然坚持计划经济体制,反对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6.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说:“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防止战争爆发。

我们充分认识到,这场战争一旦爆发,从它开始那一刻起,就会成为一场热核战争和世界大战。

”赫鲁晓夫的这段话表明苏联() A.致力于世界和平B.被迫放弃原有企图
C.停止军备竞赛D.对外战略由攻转守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美苏争霸。

古巴导弹危机反映出美苏争霸中美国占据了优势,从赫鲁晓夫的讲话“苏联政府将不会作出任何鲁莽决定,将克制自己不发火”即可知此时的苏联被迫让步,放弃了原来在古巴设置导弹基地的企图,但A、C、D是反映不出的,从美苏争霸的发展也可知A、C、D是错误的,故选择B项。

7.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

”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
A.鼓励农民发展副业
B.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
C.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D.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只凭心血来潮”说明赫鲁晓夫不顾实际蛮干,由此可选C项,赫鲁晓夫不顾苏联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种植玉米。

其余选项虽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但不能体现材料意思。

8.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

”为解决“土豆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④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B。

余粮收集制是列宁实行的,推行“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实行的。

9.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

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

材料描述的只是工业经济结构,没有与农业进行对比,不能体现A、C两项的内容;材料也没有涉及工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故D项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

10.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
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识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

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解析:选D。

由题干材料可知此人为戈尔巴乔夫,题干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是苏联亡党亡国的罪魁祸首,这是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故选D项。

11.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解析:选C。

材料中“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1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解析:选C。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指导思想“民主社会主义”,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

实质上是背离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将改革引向歧途。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历史图片:
请回答:
(1)图一苏联的工业化方针是在哪一年确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化取得哪些成就?(6分)
(2)根据所学知识和图二,分析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原因及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8分)
(3)图三反映苏联经济出现了什么新气象?分析导致这一新气象的主要原因。

(6分)
解析:本题通过三幅图片考查苏联的经济发展脉络。

第(1)(2)问属于课本基础知识,结合教材回答即可。

第(3)问“麦当劳”是西方的食品,说明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

答案:(1)1925年。

成就:“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

(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

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曾有过一次评价。

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高长武《试解邓小平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一次评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邓小平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8分)
材料二
右图漫画为《剪刀差》(一边为很多农民,一边为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6分)
材料三斯大林去世后,历史再次为苏联提供了改弦更张的机遇。

赫鲁晓夫等新一代苏联领导人试图抓住这次机遇,实现对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改革。

但是,在苏联党内固有的保守势力和外部(主要是中国)强大的反对力量的合击下,赫鲁晓夫的改革归于失败。

此后,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传统势力把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终于导致苏联这条社会主义航船驶入了死胡同。

当苏联满身创伤的社会主义肌体已经病入膏肓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

——摘编自左凤荣、沈志华《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3)材料三中“结果病人就死在了手术台上”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病人的死因有哪些?(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角度去分析。

第(2)问,从一边的很多农民还不如另一边的机器和炮弹重要可知,漫画主要是说明斯大林牺牲了农民的利益,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这说明在斯大林模式之下,重工业比较发达,农业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其成因结合苏联的国情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回答。

第(3)问,从病人的死亡是由于“戈尔巴乔夫试图下重药开刀治疗”可知这是指苏联解体,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由取消自由贸易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思路好”的原因: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各种形式发展经济;从基本国情出发,借助商品市场手段,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等。

(2)特点: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成因:苏联原有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斯大林上台,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苏联解体。

死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保守势力和外部反对力量反对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