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人类(历史)观社会运动3 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过程

曹曙

为了更好地看清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借助于社会形态演变图式。这是一个示意性的图形,这个图形中的所谓纵坐标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占有程度,它反映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性质;而所谓横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反映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变过程,普遍地认为是到“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4年版第313页),将来,人类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根据目前这个认识,其社会形态图式(图式一)是这样的:第一,猿的简单活动逐渐发展、变化,质变成人的劳动;以简单活动为基础和特征的猿的“社会”消亡,以劳动为基础和特征的人类社会诞生。第二,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其中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即社会成员按需支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同时也是劳动者自主支配(占有)自身劳动力的社会。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即它是由(奴隶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完全占有(农民)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社会是(资本家)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社会,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的人类向何处去?没有答案。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果真如此吗

我们首先能够想到的是前面关于对官僚社会的探讨。在上述关于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过程的认知中,就不包括“官僚社会”。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单线演变和多线前进的对立统一,官僚社会所独有的特征决定了它处于资本社会之后和社会主义社会之前;同时,官僚社会象其它许多社会形态一样,不是每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所必须经历的社会形态。首先,在官僚制中,生产资料是名义上的全社会共同占有和实质上的一部分人占有(支配),是“理论”上的全民所有而实际上的官僚阶级所有。因此,在官僚社会中,官僚阶级与生产资料的关系非常类似于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佃农)劳动力的关系——一种变相的占有、不完全的占有。所以,我们在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图式中完全有理由用与封建制中劳动力部分很类似的斜线来表示官僚阶级对生产资料变相的、不完全的占有。这样,官僚社会无疑地会处于资本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其次,由于人类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能动作用,一些国家、民族或地区的资本雇佣制终结以后,完全可能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必须经历官僚社会后才能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

把“官僚社会”加入上述的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图式一)中,就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图式二)。

这个较为完整的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图式二)已经完整地表述了人类社会形态演变的全部过程吗?没有。从这个图式上,把封建社会看作从奴隶社会到资本社会的“过渡”、把官僚社会看作从资本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图形还只是得到了初步的园整。

那么,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是怎样的呢?上述这个图形在表述事物发展时至少在数学意义上并不园整。看来,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还存在着未曾被认识、未曾被深入研究和加以明确定义的社会形态。

人类剥削的产生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崩溃和奴隶社会建立这一漫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剥削的产生过程反映了这个漫长过程中社会形态的变迁。原始社会史专家岑家梧先生关于剥削的一大段描述是这样的:“剥削的最初形态是多方面的。就云南几个少数民族的材料可以看到其中的情况:

“⑴由利用原始协作的形式剥削劳动力到雇工:云南怒族、傈僳族、独龙族普遍采用‘瓦刷’的形式进行这种剥削。如怒族:‘较普遍的是利用瓦刷形式来剥削劳动

力。瓦刷(属傈僳族语,怒话叫棉八)是大家互相帮助的意思,是一种原始协作的习惯。农忙时亲戚邻居互相帮助干活,不计出工多少,也不付工资。主人只要煮一锅水酒或玉米稀饭,请大家喝就可以了。据说数十年前,瓦刷干完活后,大家就在地里喝酒、跳舞、唱调子,充分表现出集体劳动的欢乐。但是现在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平衡,地多的人需要别人帮忙,地少的人就不需要或少需要别人帮忙。但传统的观念仍使这种习惯保持下来,实际上已成为土地多的人剥削别人劳动的工具。如普乐乡有一个上中等户,去年瓦刷了四次,村里的人共约帮他一百个工,而他只帮了别人卅多个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调查》第33页)又如碧江县的傈僳族中

‘俄科罗乡二个富裕户,每年各瓦刷一百个工左右,瓦刷那天,田主在田边煮一锅酒大家喝,或煮一锅稀饭就可以了,不必付工资。而他们帮别人瓦刷则很少。’(同上书15页)又如独龙族:‘贡山第四区二村(乡)有一个头人,全家四口人,夫妻二人经常生病,主要靠瓦刷来进行生产,结果村里的人到了荒月都没有吃的了,而他们的粮食还有多余。’(同上书43页)

“海南岛的合亩也是如此。

“雇工剥削:利用某些原始协作形式来剥削劳动力是最原始的劳动力的剥削方式。进一步便发展为雇工,特别是短期雇工。类似现象在那些民族中都是很普遍的。如怒族:‘雇佣长工的很少,据了解,在二百多户中,(碧江县)解放前后雇佣长工的只有四户(两户富裕户,两户上中等户)。长工一般都是单身汉,没有一定的工资。一种是帮主人干若干年后,给他娶个老婆;另一种是除大部分时间在主人家里做活外,可以抽空种自己原有的小块土地,农闲时也可以外出“背背子”(运输)或到山上挖黄连。自己地里所产的粮食及副业收入,归自己所得。雇短工的也很少,社会工资一般是一天一升玉米(折人民币元)。’(同上书32页)傈僳族除了用同样方式雇长工外:‘地多的人家,在农忙时雇一些短工,有的一年雇三、四十个工,工资一般是一升玉米(5斤)一个工,有的还供一顿中饭,也有的是先放出一升玉米或一斤盐巴,农忙时还雇一至三个工。’(同上书15页)云南沧源县的佤族都是雇短工,‘卖工的绝大部分是贫苦户,因为他们生活最贫苦,缺乏口粮,在农忙季节志愿找上富裕家,要给他们帮工,经对方答应后即给他做工。’(《云南省沧源县佧佤族社会调查》第19页)

“⑵由借地耕种、分种到地租剥削:地租剥削不是一下子就开始的,在原始公社时代,首先是没有地的人向有地的人借地耕种。起初并没有什么报酬,后来进一步发

展为借地的人送一碗酒,给大家喝,或送一些礼物。如云南碧江县傈僳族‘还有借地耕种的习惯,很多人向亲友借地耕种。如俄科罗乡活米底村五十四户,有九户贫苦户向亲友借入二十一架耕地(一架约合二市亩)。借种的土地,地权仍属原主所有。有的每年给田主送一点礼物,如半开一、两元(云南的银币),或其他零碎的东西。这是出自人情关系,不能算作剥削。’(《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调查》第15页)从此又进一步发展为分种。在怒族、傈僳族都有这种关系。如傈僳族:‘一般是田主出种籽,佃方耕种耨草,双方共同收割粮食平分。’同上书15页)怒族:一般是一方出土地种籽,一方负责耕种耨草,收割时双方共同劳动、收成对分,也有按四、六分成的(佃耕者得六成),这显然已是租佃形式的一种劳动力剥削了。

“⑶放债:放债的开始是兄弟亲戚之间的互助,是没有利息的。只送一些礼物,债务也可以不还。如海南黎族同一个合亩之间的借谷,最初是不还的。或者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没有期限。后来才发展为债务剥削关系。如怒族,‘据说在四、五十年前,怒族内部没有债利剥削的现象,后来受了外来的影响,怒族里面也出现了族债的情况,如知子罗乡(碧江县)有两户富户每年都放出半开百元左右(实际币质只有铸文面值一半的硬币称半开——引者注),但这仅是靠近集镇地区的个别现象,也没有专靠债利剥削为生的人。……但借牛仍按习惯,要给一定的报酬。’(同上书33页)由此可见,在怒族社会中,除了受汉族地主放债剥削外,怒族社会里的族债还只是剥削的萌芽。但如傈僳族的头人族债剥削就已很明显了。傈僳族‘各乡都有个别户经常放债。较突出的如碧江二区南敖甲村氏族头人付阿乐(曾当过伪保长),解放前,每年约放出半开三百元及玉米十石左右,年利100%。其他一般是放出玉米一两石,年利50~100%,也有生活较富裕的人,在青黄不接时放出少量粮食或盐巴。农忙时叫债户以工抵债。也有乘人之急而进行高额剥削的,如括米底村一富裕户,曾三次以玉米五斗,用低于市场价四五倍的价钱买入贫苦户的三条大黄牛,另一上中等户在秋前贷给贫农普阿甲一斗玉米(约值元),秋后给他砍了一百块盖房子的木板(值贰拾元)。’(15页)进一步便以土地抵债。如佧佤族则拉人抵债,成为债务奴隶的萌芽了。(《云南省沧源县佧佤族社会调查》第19页)海南岛黎族也是如此。

“⑷分养家畜:傈僳族‘分养母猪,生下小猪平分;有的贫苦户买不起小猪,分养猪,喂大后,杀掉平分,如一只十来斤的小猪,养了一年,长到80斤才分,各得4 0斤。但这种情况是不多的。’又怒族‘一种是没有母猪畜的,可以承养母牛或母猪,所生小畜主雇各得一半,母畜仍归原主所有。另一种是分养小猪,长大以后宰

杀,除头蹄及内脏归养户外,肉双方平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社会调查》1956年第15页、第33页)”(岑家梧遗着《中国原始社会史稿》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110页)

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奴隶制产生之前的剥削形态与奴隶制以后的封建制、资本雇佣制下的剥削形态有如此惊人的相似呢由此我们还能联想到:仅仅是剥削形态有前后的相似吗整个社会形态就不存在前后的相似吗实际上,剥削形态的前后相似完全可能是整个社会形态前后相似的一种表现。

恩格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那就是:“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的事实的方式不中用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式了——它最初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进一步的观察材料会使这些假说纯化,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纯粹地构成定律。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化起来,那么就是在此之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1页)

奴隶社会前后的剥削形态的惊人相似、官僚制生产方式、官僚社会等等——“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它使得过去用来说明”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方式”不中用了,需要有“新的说明方式”了。虽然在目前、在下面将要阐述的这个“新的说明方式”还“仅仅以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为基础”,还是假说,但是只要人们还没有“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下来”,则“新的说明方式”迟早会“纯粹地构成定律”。

一、

在人类的整个存在过程中,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对称性。人类从诞生起到发展至更高一级止,要依次经历原始共产(社会制)社会、原始官僚社会、原始雇佣社会、原始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雇佣社会、官僚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这九个基本社会形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述社会形态的对称不是机械的、几何的对称,不是轮回,而是发展中的对称,是“螺旋式上升”的表现。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对称性反映了人类从自发存在到自觉存在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人类社会诞生到奴隶制的建立,是人类社会的自发存在的过程;从奴隶社会到人类发展至更高一级去止,是人类社会的自觉存在过程。

二、

劳动、社会和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象猿的简单活动转变成劳动一样,人类的劳动、社会和意识必将发展成更高一级的东西,这意味着人类发展成更高一级生灵——新人类。

按以上两点重新描绘社会形态图式,就是一个新的、园整的“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图式三,对称性图式)。

关于社会形态演变具体过程的假想

从马克思起,人们懂得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联——既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但是,沿着马克思的发现具体下去、深入下去,继续研究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与生产力发展关系的工作还进行得很不够。

事实上,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方面和劳动力方面构成的。生产资料私有和半私有(变相私有)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在局部的高效率导致了一些社会形态的存在,而在社会整体上的低效率则导致了这些社会形态的消亡。在生产资料私有的存在过程中,劳动力的私有和半私有(变相私有)在社会局部催生和利用剩余劳动的高效率导致了一些生产资料私有社会形态演化成完整和较完整的生产力私有的社会形态;而其对剩余劳动的利用在社会整体上的低效率(即其对社会劳动力的浪费)则导致了这些社会形态的消亡。具体来说,由生产资料方面的关系导致了从原始官僚社会和原始雇佣社会到现代资本社会和现代官僚社会的存在;而在生产资料方面的关系基础之上,由劳动力方面的关系导致了一部分生产资料私有社会以原始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态存在。

当人类社会尚处于婴儿阶段时,迫于极其低下的生产力,人们必须在社会范围内共同劳动,自发地进行着原始社会化的生产。这大概是原始共产制(社会制)社会存在的主要理由。在原始共产制(社会制)社会中,微弱的社会生产力自发地由(依血缘、地缘而相对独立的)整个社会支配和享用,属于社会“公有”。这时的“公有”是自发的、本能的,不包含与私有相对的含义。由于不存在小于社会范围的生产劳动组织单位,因而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化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类向着摆脱原始社会化的生产迈出了第一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地选择了效率更高的小于社会范围的生产组织单位,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生产劳动分工协作程度的提高使得自发的、以整个社会为唯一组织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不能更有效地运用社会生

产力了;另一方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给小于社会范围的集体生产组织形式提供了可能。原始共产制(社会制)生产关系失去了主导地位,原始共产制(社会制)社会失去了以统治地位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理由经过否定,变成了“小于社会范围的集体化生产劳动”。这大概是原始官僚制以统治地位存在的主要理由。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一个一次否定。在原始官僚社会中,社会生产力部分地由社会上一部分人支配和享用——即生产资料由原始官僚支配和享用,但不明确地占有。在原始官僚社会中,人类第一次出现了剥削现象,社会分裂为根本利益对立的两大集团:原始官僚阶级和原始平无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尤其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生产劳动分工协作程度的提高,一方面,人们对较高生产效率的追求使得生产劳动组织基本单位不断缩小直至成为原始个体(或原始家庭)劳动;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所达到的水平为原始个体(或原始家庭)劳动提供了可能。这时,原始集体化生产劳动失去了主导地位,它让位于更先进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原始个体(或原始家庭)劳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应运而生了。原始官僚制失去了占统治地位的理由,这个理由经过否定,转变成了占主导地位的以原始家庭为一般生产劳动单位的原始个体劳动。原始个体劳动的出现及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应运而生——这大概是原始雇佣制社会得以存在的主要理由。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二个一次否定。人类社会由原始官僚社会发展到原始雇佣社会,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阶级)对社会生产力的支配和享用从原始私权发展到了原始资本——明确地占有生产资料。这时,社会上的剥削者已不再仅仅是有“地位”的人了,社会上不仅有了既有“地位”又有土地(生产资料)的人,而且有了占有很多土地借以剥削别人的人且这种人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时,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成为了原始资本阶级与原始被雇佣阶级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类的全部劳动虽略小于必要劳动,但已很接近,人们的全部劳动稍加环境的补充便可超出必要劳动值,社会上经常出现暂时的、局部的剩余物质资料。这使得劳动力部分地、不完全地、变相地被他人占有成为了可能。这时,生产力越是提高,全部劳动越是接近必要劳动,社会上出现剩余物质资料的频率越大、数量也越多。社会上剩余物质资料越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越需要把散漫于社会各个角落的劳动力逐步地、一定程度地、按一定方式地集中起来,以便从一定规模的集体劳动中获得更高的效率。这个“一定方式”就是劳动力的变相他人占有。这样,原始个体劳动失去了主导地位,它让位于更先进的、更具有高效率的原始封建性

质的集体劳动。在这样的集体劳动中,剥削者不完全地、变相地占有着劳动者人身。社会上暂时的、局部的剩余物质资料的出现,使得剥削者以不完全的、变相的人身占有的形式把雇佣的对象固定下来,进行着大于原始个体劳动规模的集体劳动,这大概是原始封建社会得以存在的主要理由。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三个一次否定。这时,社会上的剥削者已不再仅仅是有“地位”的人、既有“地位”又有土地(生产资料)的人以及占有很多土地借以剥削别人的人,而且有了占有很多土地并变相地占有固定雇佣对象(被剥削者)借以剥削别人的人,这种人占据着主导地位。原始封建剥削者之所以不能对劳动者施以完全的人身占有,其原因大概是人类当时的全部劳动还略小于必要劳动,剥削者还只能在占有劳动者的一部分劳动之后将劳动者推给(能够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料恩赐的)大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保持着一定的社会化程度是人类被迫的、自发的行为,这是人类文明社会即将诞生之前的漫长的准备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全部劳动终于等于并超过了必要劳动,剩余劳动出现了。“生产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人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维持更多的劳动力的资料已经具备了;使用这些劳动力的资

料也已经具备了;劳动力获得了价值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12月版177页)于是,奴隶制来到人间。当剩余劳动还没有出现时,无论剥削者聚敛了多少“维持更多的劳动力的资料”,也无论剥削者占有了多少“使用这些劳动力的资料”,他们都不会使用奴隶这种劳动力,因为奴隶这种被完全占有的、需要主人供给其维持生存的全部物质资料的劳动力无法为剥削者提供剩余劳动。在剩余劳动出现以前,剥削只能停留在占有生产资料和变相占有劳动者的形式上;剩余劳动出现以后,剥削完全有可能和有必要发展到对劳动者进行人身占有的形式。原始封建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经过否定,从“全部劳动略小于必要劳动”质变成了“剩余劳动的出现”。剩余劳动的出现,这大概是奴隶制存在的内在理由。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四个一次否定。在奴隶制中,社会上一部分人(即奴隶主阶级)以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即奴隶阶级)本身的形式,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产力。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基本阶级矛盾和主要阶级矛盾。从原始官僚制到奴隶制,人类的私有制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奴隶制是成熟了的私有制,它是私有制第一次发展到了最完全的地步。从此以后的所有剥削制度在本质内容上都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表现形式上则越来越表现得和奴隶社会以前的各个剥削制度类同起来。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人类的全部劳动越来越多地超出必要劳动,人类劳动中蕴藏的剩余劳动增多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水平,即劳动力中所蕴含着的剩余劳动无法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被充分地提炼出来,人们发现,由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即奴隶主)占有劳动者(即奴隶)人身的私有制形式对社会劳动力的摧残和浪费已经不能适应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要求了。这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突出地表现为劳动力的解放,劳动者要求从奴隶制的变革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劳动力一定的社会化程度以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是人类自觉的行动。这样,奴隶制丧失了(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经过否定,从“剩余劳动的出现”质变成了“劳动力中蕴含着相当可观的剩余劳动”。劳动力中蕴含着相当可观的剩余劳动——这大概是封建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四个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它使得封建社会与奴隶制出现以前的社会形态有着一些类似。在封建社会中,基本社会关系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即地主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变相地占有劳动者(即雇农)人身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社会生产力;地主阶级与雇农阶级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基本阶级矛盾也是主要阶级矛盾。在封建社会中,表面形式上劳动者比在奴隶制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而本质上劳动力的他人支配和享用与奴隶制下相同。也就是说,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劳动力这个本质从人身占有的形式发展到了人身依附的形式,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产力这个本质从奴隶制的形式发展到了封建制的形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并不是私有制从完整的、全面的程度变得不完整、不全面了,而是已经成熟了的、发展至完整和全面程度的私有制在其继续向前发展时,呈现出它成熟之前的、完整和全面之前的类同形式。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并不是剥削者对被剥削者的剥削减轻了,而是当奴隶制剥削继续向前发展时呈现了剥削加重到奴隶制之前的类同形式。封建制不等于原始封建制,它是原始封建制的否定之否定。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它已经把人类的生产方式推到了机器化、社会化的形式面前,它的魔杖一下子使劳动力所蕴含的剩余劳动增长到前所未闻的程度,它急需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来适应它的发展需要。具体过程大约是这样的,衣袋里塞满了订单的资本家正在为雇不到工人而恼火,贫苦的佃农们悄悄地送信给他说,您许诺的那个工资数我们都很满意,我们都很想到您的工厂做工,但是我们的东家不准许;到了晚

上,东家挥舞着皮鞭责问佃农们:我的活怎么还没给我干完?并咆哮着威胁道:你们是我的人、我的,懂吗!如果再发现谁偷偷去给资本家做工,可别怪我不客气啦!……佃农们揭竿而起了,拿着资本家发给的枪,高举着思想家新做的“人权”的旗帜,消灭了国王派来的军队,把东家、国王甚至皇帝送上了断头台,佃农们获得了解放,资本家雇到了充足的工人。就这样,封建制丧失了(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经过否定,从“劳动力中蕴含着相当可观的剩余劳动”质变成了“劳动力所蕴含的剩余劳动增长到前所未闻的程度”。机器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力所蕴含的剩余劳动增长到前所未闻的程度——这大概是资本雇佣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资本雇佣制代替封建制,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三个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在近、现代的资本雇佣制下,基本社会关系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即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由此产生的“饥饿纪律”)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主要矛盾。从奴隶制到资本雇佣制,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劳动力这一本质从人身占有的形式、人身依附的形式发展到了饥饿纪律的形式;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产力这一本质从奴隶制、封建制发展到了资本雇佣制的形式。资本雇佣制既不是完整的私有制变得残缺了,也不是社会上的剥削减轻了,而是已经完整了的私有制在其进一步发展时呈现了与原始雇佣制类同的形式,资本雇佣制剥削则是人类剥削在其进一步加重时呈现出与原始雇佣制类同的形式。和封建制不等于原始封建制一样,资本雇佣制也不等于原始雇佣制,它是原始雇佣制的否定之否定。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它把人类生产方式的电气化、社会化的程度推上了如此的高度——仅仅有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已经不能适应它的发展要求了,还必须获得生产资料的一定程度的社会化。这时,资本雇佣制丧失了(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经过否定,从“机器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使劳动力所蕴含的剩余劳动增长到前所未闻的程度”质变成了“电气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部分社会化”。电气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部分社会化——这大概是官僚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资本雇佣制发展到官僚制,这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二个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在现代官僚制中,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即官僚阶级)通过私权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社会生产力。在官僚社会,官僚阶级与平无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了

社会的基本阶级矛盾也是主要阶级矛盾。从奴隶制到官僚制,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劳动力这个本质从人身占有、人身依附、饥饿纪律发展到了私权纪律的形式,而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产力这个本质从奴隶制、封建制、资本雇佣制发展到了官僚制的形式,其中:支配和享用生产资料这个本质从明确占有的形式发展到了私权的形式——“私有”面目全非了,变成了“官有”。与封建社会、资本社会一样,官僚社会的一切都不意味着私有制的残缺和剥削的减轻,相反,它是(广义的)私有制变得更高超和更巧妙的社会,它是剥削更加强的社会。当然,官僚社会也是私有制和剥削发展到了最高阶段并行将就木的社会。现代官僚制不是原始官僚制的回复,它是原始官僚制的否定之否定。

随着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它把人类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社会化的程度推上了一个更新的的高度——仅仅有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部分社会化已经不能适应它的发展要求了,它还需要获得生产资料的完全社会化。这时,官僚制丧失了(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其(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经过否定,从“电气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部分社会化”质变成了“信息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完全社会化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同样完全社会化”。信息化、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劳动力的完全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同样完全社会化,这大概是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以主导地位)存在的理由。社会(共产)主义代替官僚制,这将是人类社会形态的第一个一次否定的再否定(即二次否定)。在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由整个社会支配和享用;把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支配和享用相分离的社会手段被消灭了——剥削消灭了;社会集团之间的根本利益的对立消失了,完整的阶级消灭了,只剩下了一些正在逐步走向消亡的半阶级;社会成员获得了空前的平等,社会为每一个人提供着发展个性的良好条件。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原始社会(共产)制社会的否定之否定。

总之,一方面,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一连串的质变(即否定),构成上述九种基本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在每一种基本社会形态阶段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社会形态发生着相应的量变,即人身占有、人身依附、饥饿纪律和私权纪律这四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历史中表现出逐渐的、一些形式上的改变。

关于私有制

我们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对称性图式)”中还可以看出,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时

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私有制方面研讨得最多的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因此,在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中“私有制”往往成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简称。在目前的政治经济学中,既认为“奴隶制所有制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即奴隶”,又常常把奴隶制作为私有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开端。事实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只是私有制的一种,而私有制却有官僚制、雇佣制、封建制和奴隶制这四种,这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对称性图式)”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奴隶制也是一种私有制,它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全面私有,它是人类最完整的私有制之一。

什么是私有制呢?

私有制所针对的对象是生产力。任何私有的最终目的都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物、都是生产力的运用结果——劳动成果。因此,任何私有制所针对的对象都不可能仅仅是孤立的生产资料或仅仅是孤立的劳动力,而必定是完整的生产力,只是形式不同、直接或间接程度的不同而已。总之,私有制所针对的对象“是在劳动过程中结合在一起和共同起作用的生产的物质因素的总体的能力”(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词典》,1980年版78页)

私有制的本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者)支配和享用生产力。任何“占有”、“所有”的目的都是支配和享用,占有(或所有)只是保证其支配和享用的手段和途径,因此,占有(或所有)不是达到目的的唯一手段和途径,还存在着变相的占有(或变相的所有)。我们知道,同一本质内容可以表现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明确地“占有”只是私有制中的一种形式,而“支配和享用”才是深含其中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认识私有制的本质时不能被“占有”或“不占有”、“所有”或“不所有”所迷惑。从“支配和享用”这个本质来讲,私有制不是一个确切的名词,我们现在只是沿用而已。

各种私有制对生产力中诸要素的支配和享用存在着程度的不同。从原始官僚制这种变相的私有制起到奴隶制止,人类(私有制)社会的发展逐步完成了生产力诸要素的私有化,因此原始官僚制、原始雇佣制、原始封建制和奴隶制这几种私有制存在着私有程度的不同。奴隶制是完备的私有制,奴隶制以后的几种私有制只是形式的不同而不存在完备程度的不同。

广义地说,私有制就是社会上一部分(剥削者)不同程度地支配和享用生产力的社会制度;狭义的私有制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者)以明确地占有的形式不同程度地支配和享用生产力的社会制度。人类从原始雇佣制社会起到资本雇佣制社会止,

都处于这种狭义的私有制中。在原始官僚制社会和(现代)官僚制社会中,社会上一部分人(剥削者)不是通过明确占有的形式而是通过原始私权和私权的形式支配和享用着生产资料和生产力。这两种私有制是变相的,我们可以(与狭义私有制对应地)称之为官有制。因为官有制是“公有”的假象掩盖下的私有制,所以它常以“公有”的假面目来欺骗在这个制度下被剥削和被压迫的人们。

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对称性图式)”中还可以看出,奴隶制社会不是人类的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它只是人类第一个完整的(即发育成熟的)私有制社会。在人类发展到奴隶社会以前,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官僚制、原始雇佣制和原始封建制这些剥削社会。在这些剥削社会中,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剥削者)还都只是支配和享用生产力的部分要素,只是到了奴隶制,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剥削者)才支配和享用完整的生产力了。奴隶制的出现标志着私有制的发展进入了成熟、衰老直至灭亡的阶段。奴隶制以后的各种私有制虽然也采取了生产力部分要素私有的表面形式,但本质上都是和奴隶制一样的——剥削者明确占有生产力要素的一部分而用其它社会手段控制着另一部分。封建制是蜕化了的奴隶制,资本雇佣制是进一步蜕化了的奴隶制,官僚制是更进一步蜕化了的奴隶制。

关于对称中心

从人类社会形态演变图式(对称性图式)中还可以看出,奴隶社会处于人类诸种社会形态的对称中心。那么,这个对称中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呢?

剩余劳动的出现,是人类走向自我否定的开端;是人类向更高一级发展(即实现自我否定)的真正原因。首先,人类生产力发展到出现剩余劳动(即全部劳动超出必要劳动)的地步,是奴隶社会得以出现的根本原因,奴隶制的建立标志着剩余劳动的出现。从奴隶社会起,人类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发展总是采取了与奴隶制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相类同的形式,这说明奴隶制是人类社会走向自我否定的开始,剩余劳动的出现是人类走向自我否定的开端。其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是导致人类最终发展至更高一级去的真正原因。我们知道,从人类诞生到现在,劳动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劳动对于人类来说是必要性的,但是,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存在使得劳动对于人类的这种必要性变得不那么纯粹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全部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的剩余劳动不断地进行着一种量的积累,这种量的积累必然会在将来引起一个伟大的质变——劳动由今天这种必要性的劳动质变成将来剩余性的劳动。经过这个质变,劳动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不是为了生存而被迫执行的一

种任务了;它变成了一种需求,一种类似于今天我们人类的娱乐一样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社会质变成了与这种需求相对应的“社会”,人类的意识也质变成了与这种需求相对应的“意识”。这些质变意味着“人类”已不是原来的人类了,意味着人类的自我否定。

社会剩余劳动的出现是人类自发存在与自觉存在的分水岭。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文明社会,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的野蛮消退,文明逐步建立。在奴隶社会,人类结束了自发的历史,思想家和哲学家出现了,人类开始了其自觉性的历史。

总之,“任何现象,发展到底,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但是因为新的,与第一个现象对立的现象,反过来,同样也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所以,发展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有形式上的类同。”(《普列汉诺夫哲学着作选》第一卷635页)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宇宙世界的这种规律启示人们:对“第三阶段”的细心观察可以深化人们对“第一阶段”的认识;对“第一阶段”的深入了解可以启发人们对“第三阶段”的探索。探讨“对称性”的意义莫大于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