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水库淤积浅析

合集下载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淤积形态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淤积形态分析


要: 分析 了小浪底水库运 用以来库 区的淤积形 态, 结果表 明 : 水库非汛期 蓄水拦 沙 , 淤积 形态 变化 不大 ; 水调 沙期 调
间及汛期发生洪水时 , 淤积形 态受水沙条件 、 边界条件及 水库运 用方式的影响 而调整 , 截至 2 1 汛后 , 0 0年 小浪底全库 区
断面法计算 淤积量 为 2 .2 8 2 5亿 I , 中干、 l 其 l 支流淤积 量分 别为 2 .9 2 3 5亿 i 、. 3 n 5 80亿 i , n 支流 淤积量 占总淤积 量的
MA Hu ib o,Z a— a HAN J n h a,C G u — u HE h — u ,WANG T n N Suk i ig
( e aoaoyo eo irSdm n eer ,MWR,Yl wRvr ntu y rui Rsac Z eghu4 00 C ia K yL brtr fYlw Rv ei et sac l e R h e o i si to H dal e r l e I tef c e h, hn zo 50 3, hn )
第3 3卷第 1 1期
21年 1 01 Vo _ 3. .1 l 3 No 1
No ., 0l v 2 1
YEL OW RI ER L V
【 水文 ・ 沙 】 泥
小浪底 水库运 用以来库 区淤积形态分析
马怀 宝, 张俊 华 , 书奎 , 陈 王 婷
( 河水 利科 学研 究院 水利部黄河 泥沙 重点实验 室, 黄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3
l d s a o f h l v r fe t d b tra d s d me tc n ii s o n a yc n i o sa d r s r o r p r t d ,d p st mr o — f o e s n o e Yel w Ri e ,af ce ywa e n e i n o d t n ,b u d r o d t n n e e v i o e ai n mo e e o iin n p h l o t o o i o o o y c a g sc n tn l . B o t lo e s n o 01 g h n e o sa t y y p s- o d s a o f f 2 0,t e a u to e i n n Xio a g iRe e o rh s ar a y r a h d 2. 2 i in m I h mo n fs d me ti a l n d s r i a le d e c e 8 2 5 b l o . n v l wh c ih.t e a u to e i n n t e s m n rb tre r 2 9 5 b l o h mo n fs d me ti h t a d t u a s a e2. 3 i i n m a d 0. 8 i i n m r s e tv l . F e a u to e i n n e i i l n 5 30 blo l e p c iey h mo n f d me ti s ti u a e c u i s2 . rb tr s o c p e 0 7% o et t 1 h t m e o iin mo p o o si h o m f e t n v sd wn te m r d a l .De o iin s ra e i ft oa .T e se d p s o r h lg i n t e fr o l a d mo e o sra ga u l h t y d a y p s o ufc t i rb tr u h i l v l g n l n lw ie t n,t b t r e r flsp e e ta c ran ga in .Th r s 1 5 i h n e- u h b r i h n ti u a mo t s e e i ,a d ao gfo d r c i y n o i r u a b d p o e r s n e ti r d e t y i e e i n c a n lmo t a n t e 0. t b tr fZh n h i i r u a y o e s u .W e s g e tc n u t g r s a c n p e e t n a d te t n fc a n lmo t a fti u a h n h i u g s o d c i e e r h o r v n i n r ame to h n e— u h b r o b tr Z e s u . n o r y Ke r s:s d me td p s in;c a n l mo t a ;de st u r n ;d p st n mo p o o y y wo d e i n e oi o t h n e— uh b r n i c re t e o i o r h lg ;Xio a g iRe e v i y i a ln d s r or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库区泥沙淤积分析作者:王婷王远见曲少军任智慧马为民来源:《人民黄河》2018年第12期摘要:为了提高小浪底水库排沙效果,延长水库拦沙寿命,对水库运用以来库区的淤积情况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①小浪底库区干流仍为三角洲淤积形态,三角洲顶点距坝16.39km,高程为222.59m。

远离大坝的支流沟口淤积面均高于支流内部,支流畛水出现明显的拦门沙坎,高度为9.9m。

②汛期库区年均淤积2.117亿t,占总淤积量的92%。

高程235m 以下淤积泥沙33.983亿m3,是淤积的主体。

大坝—HH20、HH20—HH38库段是淤积的主要库段,分别淤积19.972亿m3、11.101亿m3,占总淤积量的61%、34%。

干流淤积量为26.136亿m3,占总淤积量的80%。

③淤积物中,细沙、中沙、粗沙分别占总量的39.7%、28.9%、31.4%。

中细泥沙,尤其是不会造成下游大量淤积的细沙淤积在水库中,减少了拦沙库容,降低了水库的拦沙效益,缩短了水库的拦沙寿命。

关键词:淤积形态;淤积分布;泥沙;小浪底水库中图分类号:TV856;TV882.1 文献标志码:A1 前言小浪底水库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枢纽工程,在黄河治理开发的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

自运用以来,水库在保障下游防洪及生活、生产、灌溉和生态用水安全、减小洪水漫滩概率、扩大下游主河槽过流能力、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及电网供电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3]。

由于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遇黄河枯水少沙系列,主要来沙期水库拦沙运用较多,因此库区泥沙淤积相对较多。

至2016年10月,用沙量平衡法计算的库区淤积量为38.990亿t,用断面法计算的库区淤积量为32.573亿m3(达到设计拦沙库容72.5亿m3的45%)。

为了提高水库排沙效果,延长水库拦沙寿命,需要對库区淤积情况进行分析。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

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摘要:通过分析小浪底水库泥沙观测手段及观测成果,结合水库这几年的调度运用情况,文中就水库泥沙淤积的观测方法、泥沙淤积层的确定、排沙洞运用、淤积量比较以及泥沙淤积形态共 5 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泥沙泥沙淤积层泥浆层小浪底水库1 前言黄河是一条举世瞩目的多沙河流,小浪底水库承接来自黄河三门峡及小浪底库区的全部来沙量,泥沙淤积将是水库运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加强对水库水文泥沙测验及泥沙调度运用,控制库区泥沙冲淤变化,关系到小浪底水库的使用寿命及社会与经济效益发挥,因此,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备受国内外水利专家的关注。

小浪底库区泥沙淤积测验常设断面174 个,其中干流布设56 个,左岸21 条支流布设65 个,右岸19 条支流布设 53 个。

根据设计要求,干流上的断面在高程 275m 以上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 1 个,在高程 250m 以下各埋设地形桩 1 个;支流上部分较窄断面,左、右岸埋设端点桩、控制桩各 1 个,而地形桩则视具体情况酌情埋设,同时,为找桩定线的方便,在端点桩附近加埋了指示桩。

小浪底水库蓄水至275m 时,形成东西长130km,南北宽300~3000m 的狭长水域,断面法实测总库容为126.5 亿m3,其中,支流库容占总库容的41.1。

通过近几年的泥沙淤积观测,结合枢纽近几年来的调度运用情况,这里对小浪底水库的泥沙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2 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原则按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的设计思想,小浪底水库泥沙运用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拦粗排细,且初期以拦沙运用为主。

(2)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利用水库75.5 亿m3 的拦沙库容和10.5 亿m3 的调水调沙库容,在50 年运用期内相当于约25 年内下游河床不再抬升。

3 蓄水四年来水库泥沙冲淤情况通过对下闸蓄水4 年来水库泥沙淤积观测资料的整编,我们得到:(1)蓄水后第一年即2000 年,水库入库沙量3.61 亿t,出库沙量0.042 亿t,排沙比仅为1.2。

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研究

小浪底水库库区及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研究
第 3 第 9期 4卷 21 0 2年 9月




V0 . 4. . J 3 No 9
S p., 0 2 e 2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YELL0W RI VER
【 文 ・ 沙】 水 泥
小 浪底 水库库 区及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研究
郭选英 李庆 国 , 小芳 , 廖
(. 1 华北水利水 电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 1 ; . 50 1 2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 限公 司, 河南 郑州 4 0 0 ) 5 0 3
Ab t a t s r c :W i h a a o s r e r m h p r t n o a l n d s r o rt 0 8,t e r s ac f v le nt frv rb d i a l n d Re e - t t e d t b e v d f h o te o e a i fXio a g iRe e v i 2 0 o o h e e r h o o v me ie e n Xi oa g s r e o

要: 利用 小浪底 水库运 用以来至 2 0 0 8年的 实测 资料 , 对库 区及下游河道的演 变情 况进行 了研 究。结果表 明: 截至 ①
20 0 8年 4月 , 小浪底库 区共淤积泥 沙 2 .2亿 m , 支流淤积 比例 分别为 8 . % 、5 7 ; 32 干、 4 3 1. % ②小浪底 水库干流淤积形 态 为水库 回水末 端附近的三角洲淤积及三 角洲以下的异重流和浑水水库的淤积体 ; 小浪底 水库下闸蓄水运用 以来, ③ 黄河 下游各河段均发 生 了冲刷 , 津以上 河段 冲刷 1 .9亿 t④ 截至 2 0 利 58 ; 0 8年汛初 , 园 口以上 河段 平滩流量 已增大至 60 0 花 0

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泥沙淤积规律及运行方式探讨

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泥沙淤积规律及运行方式探讨

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泥沙淤积规律及运行方式探讨本文论述了小浪底水库采用了“调控水位、异重流排沙、相机降低水位排沙、调水调沙、拦粗排细”等综合调度运行方式,减少了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在初期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发挥了显著效益。

标签:淤积;调水调沙;异重流;拦粗排细;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的出口处,是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2.3%和近100%的含沙量,開发目标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水库总库容126.5亿m3,其中防洪库容41亿m3、调水调沙库容10亿m3、淤积库容75.5亿m3。

为合理利用淤积库容,尽量延长淤积库容的使用年限、取得最大的减淤效益,合理的调度运用方式成为小浪底水库减淤运用的关键。

1、小浪底水库水沙条件小浪底库区为峡谷形态,原河床比降大,河床由粗沙、砾石、大孤石和基岩组成,河床阻力比较大。

淤积以后河床组成变细,阻力相应减小,在采用“蓄清排浑”运用方式时,对排沙和保持可用库容非常有利。

当上游洪峰平均流量大于500 m3/s时,小浪底水库可能发生高含沙异重流,此时将会有大量泥沙排出库外。

根据水库泥沙研究结果得知,高含沙异重流的排沙比可达到90%以上。

高含沙异重流携带很多粗颗粒泥沙,如果小浪底排沙期下泄流量小于2600m3/s,对下游河道非常不利。

为此,在研究水库淤积形态和排沙时要考虑水库的特殊条件及其对下游河道的影响。

2 、小浪底工程初期运行的泥沙问题小浪底水库为不完全年调节水库,为充分发挥水库长期运行效益,保持长期有效库容将是水库运用的关键。

在初期运行阶段,通过合理调度运行,尽量延长淤积库容使用年限,成为运行调度的重要课题。

2.1 尽量减少水库泥沙淤积,充分发挥淤积效率小浪底水库运行初期,存在较大的拦沙库容,一是要尽量减少泥沙淤积,延长淤积库容使用年限;二是要拦粗排细,提高淤积库容的使用效率,并尽可能利用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排沙入海,三是要合理淤积,避免在库尾及支流门口形成淤积,从而影响兴利库容。

小浪底库区塌岸对淤积库容的影响分析

小浪底库区塌岸对淤积库容的影响分析

小浪底库区塌岸对淤积库容的影响分析卢寿德;卢广毓;李延林【摘要】塌岸是影响黄土地区水库库容的重要因素.分析库区塌岸及其对淤积库容的影响,可以为水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持续化管理提供重要支撑.以黄河干流中游末端的小浪底水库为例,在塌岸问题梳理、河段划分基础上,通过实地塌岸痕迹勘察和典型剖面淤积过程对比,初步发现:在275 m库水位时,松散土体岸坡段占库岸总长近20%,可能发生塌岸的地段库面较宽,多为沙土河岸且坡度较陡;塌岸多为局部,对库区地形地貌及淤积库容影响有限,塌方再造岸边与水流挟沙淤积相比对库容影响的比例较小.由于缺乏系统的观测资料,为了准确评价塌岸对淤积库容影响,今后应增加塌岸、滑坡等观测项目,加强库区河岸边坡稳定性监测、预测与模拟.【期刊名称】《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年(卷),期】2018(000)004【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库区塌岸;泥沙淤积;蓄水水位;监测;小浪底水库【作者】卢寿德;卢广毓;李延林【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7.1;TV697.2+2小浪底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 km,下距河南省郑州花园口128 km,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坝址控制黄河流域面积92.3%和近100%来沙量[1]。

水库设计总库容126.5亿m3,其中防洪库容41.0亿m3,调水调沙库容10.0亿m3,淤积库容75.5亿m3。

大坝高160 m,坝长1 667 m,坝型为粘土斜心墙堆石坝。

1994年9月主体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小浪底水库地处黄河流域,由于黄土区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特点,随着水库蓄水和运行时间的延长,库区水文动态发生变化,致使库岸土体含水量状态改变,抗剪力强度下降[2],极易发生边坡塌岸、滑坡等现象;坍塌物入库造成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将会对防洪和调水调沙造成影响[3-4]。

小浪底水库库区冲淤规律分析

小浪底水库库区冲淤规律分析

Ab s t r a c t :T h e v a i r a t i o n o f s e d i me n t s c o u n n g a n d d e p o s i t i o n ,t h e g r a n u l a r c o mp o s i t i o n o f b e d — l o a d s e d i me n t i n r i v e r c h a n n e l nd a
分别为 1 . 3 6 %和 7 . 8 2 % 。利 用 汛 期 来 水 来 沙 的 特
点 ,2 0 0 2年 7月 4 日 ~1 5日首 次 大 规 模 调 水 调 沙 , 排 沙 比增 为 2 0 . 8 1 % 。2 0 0 4年 首 次 成 功 进 行 了 人 工 扰 动 塑造 异 重 流试 验 ,排 沙 比达 到 5 2 . 1 %。
解 决库 区泥 沙淤积 的思路 ,所得 结 论为 水库 的运行 管理 和调度 提供 参考 。
关键词 :泥 沙淤积 ;水库 运行 方式 ;小浪 底 水库
中图分类号 :r l N1 4 5 . 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0 - 0 8 6 0 ( 2 0 1 3 ) 1 2 - 0 0 8 5 — 0 4
水利 水电技术
第4 4卷
2 0 1 3年第 1 2期
小 浪 底 水 库 库 区 冲 淤 规 律 分 析
娄 渊 知 ,张夏 煜
( 小浪底 水利 水 电工程 有 限公 司,河 南 济源 4 5 4 6 8 1 )

要 :对 小浪 底 水库运行 以来泥 沙冲 淤 变化 、河道河床 质 泥沙颗 粒组 成和 实测 资料 进行 分析 ,提 出
的大 型 水 利 工 程 。 小 浪 底 水 库 正 常 蓄 水 位 2 7 5 m,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观测与分析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观测与分析

三门峡水库最大年出库沙量 2.6 t17 25 亿 (97年)最大出库含 ,
沙量 9 lk/ 17 l s m ( 9 7年 ) 三 门峡一小浪底 区间入库泥 沙主要 , 是汛期暴雨 径流形成 的泥 沙 , O 4 约 . 7亿 t仅 占三 门峡年输 沙 ,
量的 O 4 。 .%
距坝 6.5 m处 , 为 293m 底点 在距坝 7 .5k 01 k 高程 2 . , O2 m处 ,
( 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 , 小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0

要: 通过布设 14个断 面, 7 采用地形法对小浪底水库泥沙 淤积 形态 进行 了观测 , 析表 明: 分 自大坝 截流 至 2 0 0 5年汛
前 , 区淤积量 为 1 m , 向淤积呈明显的三角洲 形态 , 向表现为平淤 , 库 4亿 纵 横 对异重流 的形成是有 利的 。在低水 位期 与
() 1 干流纵向淤积情 况。截至 2 0 0 5年 汛前库 区干流 淤积
1.4 m , 26 亿 占库区淤积总量的 9. %。19 03 99年下闸蓄水至
20 05年汛前 , 坝前 14 m处 河底 淤积 高程 抬升 3 . 在距 . 5k 3 8m, 坝2 .5k 7 2 m处泥沙淤 积最厚 , 4 . 坝前至 5 . 5k 达 34m, 6 8 m处泥 沙淤积均在 3 0m以上 。 该段泥沙 淤积量 为 9 4 .6亿 m , 占干流 泥沙淤积量的 7 .% 。 目前 , 向坡度 为 0 7 % 。 48 纵 . 2 o与下 闸蓄水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0 17 (0 7 0 — 0 3— 2 10 — 39 20 ) 1 0 2 0
1 水库运用方式与库区水沙特性

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减淤影响因素分析

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减淤影响因素分析

降, 出库站小浪底水文站6月2 7 月 4 日 8 时降至 2 6 1 8. 2 9 m; ; 日9时5 7 分最 大 流 量 为 3 9 3 0m/ s 7月4日1 2时5分开始
3 3 / , 含沙 量 1. 排沙 , 9时1 2分最大含沙量达 0 9k m 7月4日1 g
/ 小 转入正常运用 , 2 8 8k m; 7 月 8 日 0 时汛前调水调沙结束 , g
a l s i s o f t h e I n f l u e n c i n F a c t o r s o f S i l t R e d u c t i o n i n t h e Y e l l o w A n A n y g R i v e r P r e o d W a t e r a n d S e d i m e n t R e u l a t i o n i n X i a o l a n d i R e s e r v o i r f l o - g g
1] 。根 据 小 浪 底 水 文 站 水 沙 过 程, 沙期小浪底水库减淤的目的 [
本文把汛前调水调沙期小浪底水库排 沙 过 程 划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 即: 第一阶段为三门峡水库塑造洪峰冲 刷 小 浪 底 水 库 淤 积 三 角 洲顶坡段形成的异重流排沙出库 ; 第二 阶 段 为 三 门 峡 水 库 排 沙 在小浪底水库形成异重流排沙出库 。
3 / 最大出库含 沙 量 5 9 1k m 。小浪底水库6月1 9日8时水位 g
7 4
黄河汛前调水调沙小浪底水库减淤影响因素分析 李昆鹏 马怀宝 郜国明 等 月1 至 7 月 8 日 8 时水库调度结束 。 三门峡水库 9 日 8 时开始 , 7 月 4 日 2 时开始加大泄量 , 5 日3 时1 2 分最大出库流量 5 2 9 0

小浪底水库支流河口淤积特性分析-论文

小浪底水库支流河口淤积特性分析-论文

《 河南水利 与南水北调》 2 o 1 4年
第1 4期
淇河新村水文站设计洪水复核
口王利敏 ’ 口万 贵 生 口 赵 莉 祺 2
( 1 安 阳水 文 水 资 源勘 测 局
2 林 州市 水务 局 )

要: 水文设计成 果为 防汛抗旱 、 水资源管理 、 水资源保护、 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提供 重要 的基 础数据 , 通过历史暴雨 、 洪水资料 , 对
( 责任 编 辑 : 左英勇)
体 主要 发生在支流大峪河 、 畛水 、 石井河 、 东洋河 、 西 阳河 、 浼西 淤积三角洲在 畛水 支流河 口附近 ,畛水河 口泥沙快速堆积 , 与
河、 毫清河上 。当支流 沟 口淤积厚度 <3 0m或淤积长度 <2 k m 2 0 0 8年相 比,沟 口最大淤积厚度达 1 5 m左右 。从淤积剖面 图 时一般不会 产生支流倒锥体。当淤积厚度在 3 0~5 0 I T I , 或者淤 看 , 仍然没有出现明显拦 门沙坎。 小浪底库 区淤积三角洲下游推 积长度在 2 ~5 k m时可产 生倒锥 体趋势 , 但 有时还会 消失 , 会 进较快 , 淤积三角洲上游在 自然河道条件下 , 推 沙的影响是支流 出现产 生 、 消失 、 再产 生 、 再 消失 的情 况 , 且 是不稳 定倒 锥体 , 河 口拦 门沙坎产生 、 消失更替变化的主因。
中图分类号 : T V 2 1 1 . 1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8 8 5 3 ( 2 O 1 4 ) 1 4 — 0 0 0 4 — 0 2
1 支流基本情况
沟 口淤积面 以下无效库容 很小 。大支流 上的支 流有 出现 二级
小 浪底库 区有大小支流共 2 8条。 左岸 1 8 条, 右岸 1 0条 。 其 倒锥 体的现象 。 经统计 , 2 0 0 8年 4月 , 畛水河 1 2 1 支流拦 门沙倒 比

小浪底水库支流倒灌与淤积形态模型试验

小浪底水库支流倒灌与淤积形态模型试验

小浪底水库支流倒灌与淤积形态模型试验张俊华;马怀宝;王摇婷;蒋思奇【摘要】利用小浪底水库实体模型开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长系列年试验,对争议较大的库区支流倒灌及其淤积形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结果表明:库区最大支流畛水河口门狭窄且库容较大,拦门沙问题最为突出,其纵坡面形态与设计有一定的差别;支流年淤积量与当年大于2600 m3/s流量时段的总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优化水库运用方式可较长时期保持动态三角洲淤积形态,有利于支流库容的有效利用;水库干流河床处于动平衡状态时,支流河床仍然会逐渐淤积抬升而使得干支流淤积面高差趋于减少。

%70Based on a physical model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experiments on the operational mode of the reservoir during a later sediment retaining period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water intrusion and deposition morphology of a tributa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henshui River, which is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has a narrow estuary and an obvious sandbar problem, and its longitudinal surface is different from the design. There is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sedimentation of the tributary and total water volume with a discharge of more than 2 600 m3/s. By optimizing the reservoir operational mode, the deposition morphology of a dynamic delta can be maintain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is better for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tributary storage. When the main river bed is in dynamic equilibrium, the height between main rivers bed and tributaries bed decreases due to the accretion of the tributary river bed.【期刊名称】《水利水电科技进展》【年(卷),期】2013(000)002【总页数】5页(P1-4,25)【关键词】小浪底水库;支流倒灌;淤积形态;拦门沙;模型试验【作者】张俊华;马怀宝;王摇婷;蒋思奇【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摇 450003; 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摇 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摇 450003; 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摇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摇 450003; 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摇 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河南郑州摇 450003; 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摇 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45小浪底水库支流库容52.63亿m3,占总库容的41.3%。

小浪底调水调沙20年,库区淤积泥沙31亿m?,排沙效果有多显著?

小浪底调水调沙20年,库区淤积泥沙31亿m?,排沙效果有多显著?

小浪底调水调沙20年,库区淤积泥沙31亿m³,排沙效果有多显著?黄河是我国著名的多沙河流,水少沙多加剧泥沙淤积,中下游河道形成了“地上悬河”。

为降低泥沙的淤积率,我国在黄河中游最后一个峡谷建造了小浪底水库,通过水库调水调沙重塑水沙关系,黄河的生态出现明显的改观。

1999年10月,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运用,库区当年即出现泥沙淤积;2002年,我国首次在黄河进行调水调沙试验,目标就是冲沙减淤,提高水库的运行年限,并为供水、灌溉、发电等效益提供条件。

经过20年的验证,黄河的调水调沙无疑是成功的: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排沙减淤超出预期,下游河道主槽稳定,黄河口湿地也成为了生命的天堂。

小浪底水库:水库减淤超出预期,排沙效果有多显著?在三门峡水库之后,小浪底水库因庞大的库容而被寄予厚望,水利专家将其视为治理黄河的骨干工程。

根据规划,小浪底水库按千年一遇的洪水频率设计,万年一遇的洪水校核,总库容多达126.5亿m³,其中:淤沙预留库容75.5亿m³,长期有效库容51亿m³。

不难看出,淤沙库容的占比更大,这也是结合黄河的泥沙现状所做出的特殊设计。

根据水利专家的分析,小浪底水库最终可拦截100亿吨的泥沙,至少为下游河道减少78亿吨的淤积量。

而通过智慧调度,水库实际发挥的作用大大超出了“减淤”的初始设定。

事实上,调水调沙进行4年后就已经初显成效。

从泥沙的冲淤情况来看,小浪底水库并非单纯地减轻了淤积,而且还冲刷了下游的河床,避免了中小洪水对滩区的淹没。

根据水文监测结果,2006年黄河下游的最小平滩流量已从原来的1800m³/s增加到了3500m³/s,这意味着河道主槽改善,过洪能力增强。

更为难得的是,小浪底水库的作用并非局限于“前期”,时至今日仍有成效。

截至2021年,黄河调水调沙运行了20余次,减灾效益愈加明显,下游主槽基本实现了全线冲刷,平滩流量提高到4480m³/s,河床的高程平均下降了2.6m。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泥沙淤堵试验研究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泥沙淤堵试验研究

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泥沙淤堵试验研究王二平;张欣;孙东坡;郭选英【摘要】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preventing sediment siltation in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is related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In the later process, it is quite urgent to determine the allowed silt elevation values before the intake tower and furthermore devel-op the sediment discharge programs to prevent the silt clogging before the tower. In this paper, through normal muddy-water mobile-bed model test, firstly the allowed silt elevation of 187 m is reviewed,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conclusion, the flood process of the typical year is generalized into 5 kinds of working conditions to conduct an operation dispatch scheme test of the discharge hole.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ediment flushing efficiency of each hole and many factors of the hole combination use ways, the gate turn-on time, the terrain near the hole, the vent size of the flow and etc. , are obtained, and then, a recommended op-eration dispatch scheme of the discharge hole is proposed:when the storage outflow is less than the discharge flow of power tunnel, the latter starts preferentially;otherwise, the excess part is discharged in the order of desilting tunnel, flow tunnel, orifice hole, moreover, the desilting tunnel is opened in the order of 3#, 2# and 1#. At last, the test verifies its legitimacy.%小浪底水利枢纽泥沙的防治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运行.在枢纽后期运用过程中,确定进水塔前允许淤沙高程值,并制定防止塔前泥沙淤堵的泄流排沙方案是非常紧迫的事情.利用正态浑水动床模型试验对允许淤沙高程187 m进行复核.在此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将典型年洪水过程概化为5种工况进行泄流孔洞运行调度方案试验,发现各孔洞排沙效率与孔洞组合运用方式、闸门开启时间、孔洞附近地形、泄流量大小等诸多因素相关联.提出了泄流孔洞运行调度推荐方案:当出库流量小于发电洞泄量时,优先启用发电洞泄流;当出库流量超过发电洞泄量时,超出部分按照通过排沙洞、明流洞、孔板洞的顺序泄流,同时排沙洞以3号、2号、1号的开启顺序拉沙效果为佳.【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5页(P6-9,46)【关键词】小浪底;泥沙淤堵;模型试验;排沙效率;泄流;排沙【作者】王二平;张欣;孙东坡;郭选英【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4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4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45;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河南郑州45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731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也是治理黄河的关键控制性骨干工程,控制流域面积69.4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92.3%[1],在黄河综合治理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满足泄洪、发电、排沙、排漂等任务的需要,小浪底水利枢纽共设置了3条孔板消能泄洪洞、3条排沙洞、6条发电洞、3条明流洞及1条灌溉洞.其中孔板洞与排沙洞进口底高程皆为175 m;发电引水口底高程为190 m(5号、6号发电洞)与195 m(1—4号发电洞);3条明流洞进口底高程分别为195、209、225 m.3条排沙洞共18个进水口,分别位于6条发电洞进水口的下方,其他泄流洞在平面上呈相间布置,从而形成底部泄洪排沙、中间引水发电和上部泄洪排漂的格局[2].黄河来水含沙量高、来沙量大.自1999年小浪底水利枢纽投入运用至2013年10月,库区共淤积泥沙30.41亿m3,三角洲顶点高程达215.09 m,距坝里程11.4 km,坝前淤沙高程由132.0 m抬高至184.6 m,淤积抬升了52.6 m,已经高于最低进水口底板高程9.6 m.由于泥沙淤积影响,有可能导致枢纽进水口淤堵、闸门启闭困难.当进水塔群泄水孔洞前泥沙淤积高程超过允许淤沙高程时,打开泄水孔洞,孔洞会出现不出流或短时间不出流现象.因此,开展小浪底水利枢纽进水塔群前允许淤沙高程与防淤堵试验研究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紧迫.笔者通过建立小浪底水库坝区实体模型,开展底孔前允许淤沙高程浑水动床模型试验,确定允许淤沙高程.然后,在允许淤沙高程试验结论的基础上开展底孔防淤堵试验.通过防淤堵试验对进水塔群前水流结构、含沙量分布以及各泄水孔洞分流、分沙情况进行研究,提出进水塔群前防淤堵泄流方案,并验证其合理性.本试验研究河段在坝区4 km范围内,上起大峪河口,下至小浪底大坝.根据试验要求及场地条件选定模型水平比尺λL和垂直比尺λH均为100.模型设计遵循水流重力相似[3]、阻力相似、泥沙悬移相似、河床变形相似[4]、泥沙起动相似等相似率.经验证,试验确定的含沙量比尺λS和河床变形时间比尺λtz分别为2.0和13.7.依据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5]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6]关于小浪底动床模型试验的经验,选取树脂离子颗粒作为模型沙.模型布置及典型实测大断面如图1所示.试验开始后约5~6 d,底孔前淤积面淤升至187 m.静置7 d后,开展允许淤沙高程187 m短历时拉沙试验和持续拉沙试验,并将2种拉沙方案试验后的河道纵剖面地形与初始地形进行比较.为了使泄水孔洞前淤积面尽快抬升,流量选择满足6台机组满发的流量1 800 m3/s,而相应的含沙量控制条件则根据1987年以来入库实测汛期7—9月1 500~2 000 m3/s的平均含沙量选取,为75 kg/m3.坝前水位选取210 m,河床地形采用2014年汛前地形.泄水孔洞调度方案为:关闭泄水孔洞,按水沙控制条件施放一定时间,当底孔前淤积面淤升至187 m时,开启排沙洞,检查底孔是否淤堵和通水的情况.为了分析各个排沙洞泄流拉沙后进水塔前河床变形的分布特征,将2种拉沙试验方案的实测地形数据套绘成如图2所示的河床纵剖面高程变化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2种方案下进水塔上游都有冲刷漏斗,淤积面高程一般都在177.0~178.5 m.区别之处在于:短历时拉沙试验后,进水塔群前210 m范围内为冲刷状态,局部冲刷可达10 m;持续拉沙试验后,塔群前250 m的范围内为冲刷状态,局部冲刷可达10 m.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与短历时拉沙试验相比,持续拉沙试验冲刷范围增大很多,进水塔群前淤积的泥沙基本被冲刷干净.此外,试验表明:3号排沙洞受附近地形回流淤积影响,排沙洞前淤积相对比较严重;当打开排沙洞排沙时,应先从3号排沙洞开始排沙,然后依次是2号和1号排沙洞,这样的开启顺序对塔群前冲刷漏斗的形成较为有利.由试验结果可知,允许淤沙高程为187 m的短历时拉沙试验与持续拉沙试验过程中,进水塔前淤沙高程达到187 m后开启排沙洞集中泄流拉沙是起作用的,排沙洞没有淤堵.根据金属结构设备安全运行条件,当泄水孔洞前淤沙高程超过187 m时闸门启闭将受影响.因此,小浪底水利枢纽泄水建筑物底孔前允许淤沙高程采用187 m.由允许淤沙高程试验结论可知:当塔前淤积面高于187 m时,虽不会淤堵泄水孔洞,但会影响闸门启闭.因此,该试验以高程为187 m的淤积面作为初始地形.从偏于进水塔群前防淤堵不利的角度考虑,实体模型试验选取平水偏丰沙的2003年7—9月的实测入库水沙过程作为入库典型水沙条件.为了便于分析试验成果,将试验过程中设计的孔洞运用情况分为5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工况,见表1.由于工况4与工况5属于典型设计工况,在此仅以其为例进行成果分析.3.2.1 坝区河道流态试验过程中,运用VDMS表面流场实时测量系统对整个试验段进行表面流速测量,在工况5的情况下,测得坝区流场流态如图3所示.由图3可以看出:在工况5试验条件下,库区最大流速为1.634~1.960 m/s,模型进口主流区流速为1.307~1.634 m/s,行进至坝前时流速最小,一般为0.001~0.328m/s.初始进库水流靠河道右岸行进,由于右侧山体的顶托作用,水流逐渐被挑向左岸,在16断面处主流完全偏左,后又逐渐向河道中部趋近坝前,整个模型区主流呈“S”型弯曲行进.由于大坝和进水塔的阻挡作用,在塔前左、右两侧形成了2个逆时针向的回流区,进水塔南侧附近相对北侧回流区范围要大,回流区的流速范围为0.001~0.328 m/s.利用ADV多普勒流速仪测得工况4下排沙洞前水流纵向流速,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2号排沙洞前水流流速偏小,其原因为,塔群前两侧的逆时针回流区反方向挤压出洞水流,使流向进水塔中部的水流能量部分削减;由于塔前右侧1号排沙洞附近回流区范围大,相对3号排沙洞而言,1号排沙洞进口流速较大.3.2.2 进水塔群前含沙量分布试验过程中3个排沙洞进口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试验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排沙洞孔口前含沙量随来流的变化呈现出上下起伏的波动,说明塔前含沙量的分布与上游来流的大小有关.由图5可知,由于整个试验过程中坝前主流稳定在河道中部行进,加之塔前两侧存在回流区,上游携带下来的泥沙受回流挤压影响,集中分布在进水塔中部.因此,试验过程中通过2号排沙洞的水流含沙量最大.同时,由水下摄像系统监测结果可知:在1号与3号排沙洞附近存在小范围的漩涡,改变了孔口附近局部的水流流态,使床面遭遇小幅度扰动,带起了部分粒径较小的泥沙通过开启的排沙洞下泄;在3号排沙洞附近还出现了小幅度的边滩滑动现象,加大了3号排沙洞的出口含沙量.3.2.3 坝区冲淤分布对比试验前的淤积地形,试验后模拟区总淤积量为1 214万m3,约0.13亿t.试验前淤积地形纵坡与试验后的情况对比如图6所示,整个试验段沿程呈现出不均匀的淤积状态,其平均淤积厚度约2.92 m.通过测量试验前、后塔前地形,将塔群前6 m处横断面地形高程数据套绘在同一张图上,如图7所示.由图7可以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水试验后,进水塔群前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冲刷漏斗,冲刷坑深度为5~10 m,最大冲刷深度位于1号排沙洞前,达10 m.但是2号排沙洞附近地形的冲刷效果不是很理想,分析原因为进水塔群前左、右两侧存在的逆时针向回流区挤压进洞水流,削减了一部分水流能量而导致其进口流速减小,一部分粗颗粒泥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淤,覆盖了排沙洞底坎附近漩涡扰动所形成的小冲刷坑.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塔前床面淤沙高程虽然没有恢复至175 m,但泥沙不会淤堵闸门,泄水建筑物能够保持泄流通畅.在后续试验过程中,可以在保持6个发电洞均匀分流的条件下适量加大2号排沙洞的开启度,削减两侧回流区的影响,使3个排沙洞进口水流流速均衡、冲刷地形分布规则.较大的水流流速以及回流区的存在能够使更多的床沙被带动并随水流下泄,为确保进水塔群前“门前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通过拉沙试验,对比河道不同过流断面流速分布可知:进水塔群前进口主流区处流速较大;由于大坝和进水塔的阻挡作用,在塔前左、右两侧形成了2个回流区,使落淤泥沙能够被带起,这为顺利排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推荐采用的泄水孔洞调度方案为:出库流量小于发电洞泄量时,优先启用发电洞泄流;当出库流量超过发电洞泄量时,超出部分尽量通过排沙洞、明流洞、孔板洞的顺序泄流,减少库区淤积.3)泄流拉沙过程中,各孔洞排沙效率与孔洞组合运用方式紧密相关,同时还与闸门开启度、闸门开启时间长短、孔洞位置、孔洞附近地形、泄流量大小有一定关系.开启不同排沙洞泄流拉沙时,拉沙效果比较好的排沙洞开启顺序是:3号排沙洞先短历时排沙,然后依次开启2号、1号排沙洞顺序排沙.4)进水塔群前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冲刷漏斗,冲刷坑深度为5~10 m,最大冲刷深度位于1号排沙洞前,达10 m.在进水塔前淤积面达到重要控制高程(187 m)时,本文提出的闸门调度方案能够使孔洞泄水通畅,确保塔前“门前清”,不会出现闸门启闭困难等现象.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通过2号排沙洞的水流含沙量最大,拉沙效果最为显著,为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试验过程中可适量加大2号排沙洞的泄流量.【相关文献】[1]张丽,达朝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特性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4):7-12.[2]林秀山.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文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1-6.[3]张俊华,王严平,尚爱亲,等.挟沙水流指数流速分布规律[J].泥沙研究,1998(4):73-78.[4]钱宁,张仁,周德志.河床演变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5]窦国仁,王国兵,王向明,等.黄河小浪底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5(3):197-209.[6]曾庆华,周文浩,陈建国,等.黄河小浪底枢纽泥沙问题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1995,26(8):53-59.。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探讨

黄河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用方式探讨

沙出现几率增大 水沙偏枯年份 如
年 供水要求较高 防断流 防污染任务
艰巨 而水库调水调沙作用也较小 因此可以蓄水拦沙运用 对库容淤损也小 而在水沙较丰年或大水时
期进行排沙运用 则有必要利用大水输沙能力大的特点 尽量多带泥沙入海 以尽快恢复下游河道行洪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黄河研究联合基金资助项目
亿 水库排沙比为
其中前 年累计淤积
亿 水库排
沙比为
后 年累计淤积
亿 水库排沙比为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黄河下游水沙条件分析及下游河道冲淤预测报告
表 小浪底水库淤积量及排沙比
系列
系列
年序
前年
后年

前年
后年

累计淤积量? 亿
排沙比?
图 小浪底水库淤积过程图
水库主汛期调节情况
漫滩
拦沙初期运用方式采用设计运用方式
非汛期调节按照防凌 供水和发电要求调节
入库水沙系列设计
设计系列考虑了两个基本系列 即
简称 系
列 下同
实测 简称 系列 下同
系列 系列 年年均水量分别为
亿
亿 年均沙量分别为
亿
亿 属于平水平偏丰沙 枯水偏枯沙系列 两系
列前 年年水量分别为
亿
亿 年均沙量分别为 亿 亿 属于丰水平沙 枯水枯
系列整个下游铁谢 利津河段呈淤积状态 小浪底水库 年初期调水调沙运用以后 整个下游河道
系列定性为冲刷 系列铁谢 利津定性应为微冲微淤状态 因此 在今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初期
运用过程中 若水沙搭配较合理 在未来的十几年期间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有可能出现冲刷或淤积较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

大型潜吸式扰沙船扰沙、排沙分析
• 在调水调沙期,将潜吸式扰沙船( 抽沙流量4 000 m3 /h、扬程60 m、最大潜水深度70 m、最大泥浆输送浓 度50% )自库区溯源冲刷可能波及的边缘地带开始,按 间距300~500 m沿大坝纵向布设,利用扰沙船将电动 抽沙泵沉入库底绞动淤沙。 • 被扰动的一部分泥沙借助高速脉冲射流的驱动形成人 工异重流(含沙量600~800 kg/m3 ) ,随库区水流被 带向坝前漏斗区,产生溯源和沿程冲刷,并经排沙底孔 出库;一部分泥沙则借助潜水抽沙泵以高浓度泥浆形 式抽吸经管道输送至坝前,借助虹吸原理翻越大坝、 排出库外,与水库泄水混合向下游输送
观测及处理途径探索
三 、 水 库 泥 沙 处 理 途 径 探 索
• 研究思路
• 加大排沙力度,较好的途径是提高水库异重流 排沙效率和扩大淤积面溯源冲刷范围;措施是 进行水库淤积面泥沙扰动,增大水库浑浊层厚 度、泥沙含量以及加大坝前淤积河床纵比降。 • 考虑到富含细颗粒的高含沙水流可进行高效、 远距离的管道输送且大坝上、下游存在水位差 这一有利条件,需开发水深为60 m左右的库区 挖沙及扰沙设备,在水库调水调沙及发电供水 期间,挖、扰坝前40 km左右(常年回水区)落淤 区内的细泥沙,利用非牛顿体两相流低能耗输 送、虹吸及调水调沙异重流等自然力量,辅以 少量机械措施,使挖、扰的细泥沙排泄出库。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的 观测及处理途径探索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的 观测及处理途径探索
• 浑水泥沙颗粗径分布
• 虽然含沙量随深度增加而变大, 但泥沙粒径却没 有明显的变化。8月19日及9月7日出现浑水水库 时,中值粒径为0.004-0.005mm,平均粒径为 0.005-0.006mm之间,9月28日及10月26日中值粒 径为0.004-0.005mm之间,平均粒径为0.006mm这 表明在异重流运行到坝前, 不论是浑水层上升还 是下沉阶段, 泥沙粒径组成基本相同, 均属于细 粉砂类泥沙。如将浑水水库中的泥沙及时下泄, 这部分细颗粒泥沙完全可以挟沙入海, 且不会对 下游河床造成淤积。 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的

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

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

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
陈书奎;张俊华;马怀宝;蒋思奇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0(032)010
【摘要】对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淤积形态对库区输沙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淤积量与同蓄水量条件下,近坝段存在较大库容的三角洲淤积形态,在发挥水库拦粗排细减淤效果及优化出库水沙过程等方面要优于锥体淤积形态;在适当的条件下,应通过控制运用水位降低侵蚀基面,形成自下而上的溯源冲刷,恢复三角洲顶点以下库容,尽可能长期保持三角洲淤积形态.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陈书奎;张俊华;马怀宝;蒋思奇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5
【相关文献】
1.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优选与调控 [J], 张俊华;马怀宝;窦身堂;蒋思奇;张防修;李涛
2.小浪底库区管道输沙模型设计 [J], 陈俊杰;江恩惠;李远发;高航
3.小浪底水库淤积与下游河道冲刷的关系——"黄河调水调沙的根据、效益和巨大
潜力"之六 [J], 韩其为
4.小浪底库区抽沙试验对库区影响初步分析 [J], 朱超;李远发;王嘉仪
5.小浪底水库淤积形态数值模拟 [J], 假冬冬;王远见;江恩惠;邵学军;张幸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 距坝址 1 l O k m 以上 河 段 , 自1 9 9 7年 蓄 水
以来 此河 段 冲 淤基本 平 衡 。 断 面形 态 变化 不 大 , 该
枢 纽工 程 。 是 治 理开发 黄河 的关 键性 工程 。
小浪底水利枢 纽工程 1 9 9 4年 9月 主 体 工 程
开工 。 1 9 9 7年 l 0月 2 8日 。 实现 截 流 , 2 0 0 0年 元 月
首 台机组 并 网发 电 。 2 0 o 1年底 主体工 程 全面 完工 。 历时 1 1年 . 完成土石方挖填 9 4 7 8万 m, , 浇筑 混
【 收 稿 日期 】2 0 1 6 - . - 0 8 — 3 0
[ 作者简介】 闰智云( 1 9 6 6 一 ) 。 女, 工程师, 从事 水库 资料整编工作。

l 5一
吉林 水利
小浪 底水 库淤 积浅析
闰智 云等
2 0 1 6年 1 1月
表 2 小 浪 底 水 库 历 年 干 、支 流 冲 淤 量 统 计/ 亿m ,
第 1 1 期 ( 总第 4 1 4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2 8 4 6( 2 0 1 6 )1 1 - 0 0 1 5 — 0 2
吉 林


2 0 1 6年 1 1月
小浪底水库淤积浅析
闫智 云 .张红 霞
( 黄 委会 河 南水 文水 资 源局 ,河 南 郑州 4 5 0 0 0 4 )
【 中图分 类号 ]T v 6 9 7 . 2
【 文献标识码 ]B
个 雨 量站 . 1 7 4个 淤 积 断面及 坝下 河段 7个 淤 积 断
1 水 库 概 况
黄河 小 浪底 水 利枢 纽 工 程位 于河 南 省 洛 阳市 孟 津 县 小 浪底 .在 洛 阳市 以北 黄河 中游 最后 一 段
凝土 3 4 8万 m3 , 钢材 3万 t , 安置 移 民 3 0万人 。
小 浪 底 水 利 枢 纽 工 程 坝 址 以 上 控 制 面 积 6 9 . 4 2万 k m 2 . 占黄河 流 域 总面 积 的 9 2 . 3 %, 水 库 总 库容 1 2 6 . 5亿 m 3 。 调水 调沙 库容 1 O . 5亿 m3 , 死库 容 7 5 . 5亿 m3 . 有 效库 容 5 1亿 m 。 小浪底工程以防洪 、 减淤为 主 , 兼顾供水 、 灌 溉和 发 电 . 蓄 清排 浑 , 除 害兴 利 。 综 合利 用 。工 程建 成后 . 可 滞拦 泥 沙 7 8亿 t 。 相 当于 2 0年 下游 河 床不 淤积 抬 高 小 浪底 水库 入 库 站是 三 门峡站 .出库 站是 小 浪 底 站 ,库 区 3个 代 表性 水 文 站 , 8处 水 位 站 , 4 5
[ 摘 要 ] 水 库 淤 积 使 供 水 防 洪 库 客 不 断 减 小 , 导致 水库 防 洪 、 供 水 、发 电 能 力及 综 合 效 益 降低 , 影 响 下 游 城 乡
人 民的 生 活 、 灌 溉 用 水 。影 响 正 常 航 运 。 易 引致 河床 变 形 或 造 成 新 的 险 工 , 因此 ,水 库 淤 积 分 析 对 水 库 的 效 益 安全起着重要的意义。 [ 关 键 词 ] 小浪 底 水 库 ;泥 沙 ;淤积 ; 变化
区河道纵 断 面 的变 化可 以分 为 以下 几个 河段 ( 1 ) 从坝 址 至距 坝 6 0 k m处 , 该河 段 从 1 9 9 7年
蓄水到 2 0 0 4年 7月 . 河底 高 程逐 年 抬 高并 且 只 淤 积不冲. 属于 比较 明显 的淤积 河段 。 ( 2 ) 距坝址 6 O —l O O k m, 在 此 河段 河 底 比降 变 化 比较 复杂 . 是 常出现 回水末 端 的河段 。河底 高程
面, 测验断面所有高程均采用黄海 ( 8 5 ) 基 面 以上 高程 . 库 区 中部 和坝 前两 处水 沙 因子站等 。
2 历年库容 , 干、 支 流 冲 淤 量 变化 统 计
根据 历 年各 站 泥沙 观 测 资料 统 计 .小 浪底 水 库库 区和各 干 、 支 流 都不 同 程度 的淤 积 , 库 区和 干
有 高 有低 。 有 时甚 至 是大 冲大淤 , 但 其 冲淤 变 化 具
有 一 定 的规 律 .水库 运 行水 位 的高 低 和 三 门峡 水 库 出库过 程 和泄 洪发 生 的 时间 .对 该 河段 的淤 积 形 成影 响很 大 。通过 控制小 浪底 水库 的运 行水 位 , 合 理 的调 整 三 门峡 水 库 出库 过 程 和泄 洪 时 间 , 能 够 有效 控制 该河段 的 淤积分 布规 律 。
水 以来 。 由于 上游 入库 泥 沙 的逐渐 淤 积 。 在 回水 末
端 形成 三 角洲 淤 积 。淤 积三 角洲 的 位 置对 水 库有 效 库容 利用 有 着 明显 的影 响作 用 。从 水 库 运 行 的
长 远 出发 。 尽 量使 入 库泥 沙 淤积 在远 坝段 。 进 一 步 达 到延 长水库 的使 用寿命 。 总体来说 , 自1 9 9 7年 蓄水 以来 。 从 小 浪 底 库
支流 历年 淤积 见表 1 一表 2 。
表 1 小 浪底 水 库 历 年 库 容 淤 积统 计 表/ 亿 m s
峡谷 的 出 口处 . 南 距 洛 阳市 4 0 k n, i 黄 河 小 浪 底 水 库 位 于 黄 河 中游 的 下 段 .上 距 三 门 峡 水 利 枢 纽 1 3 0 k m. 下距 河南 省 郑 州花 园 I Z l 1 2 8 k m。是 黄 河干 流 三 门峡 以下 唯 一 的大 型水 利 枢纽 工 程 。是 黄河 干流 上的一座集 防洪 、 防凌 、 供水灌 溉 、 发电、 减 淤、 蓄 清 排浑 、 兴 利 除 害等 一 体 的大 型综 合 性水 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