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以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在生产物质资料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

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方面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体系或广义的生产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生产关系的考察和分析,揭示各种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有不同类型,有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有在几个社会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只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也有只在一个社会中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中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中的按劳分配规律。

2.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试述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综合。

其中,生产是社会总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

一定的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积极影响并反作用于生产,从而促进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一,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生产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物质对象。

2,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

生产的社会性质集中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

3,生产的发展水平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

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1,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

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合理的分配,交换范围的扩大,消费的增长都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分配交换消费之间也存在这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消费水平和能力不仅受生产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交换和分配的影响。

2,分配的规模和结构直接影响交换的规模和结构,反过来,交换的方式也影响着分配的结构。

3.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性质,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客观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该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2,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1,新的上层建筑摧毁旧的经济基础,并促进新的经济基础形成,巩固,发展。

2,旧的上层建筑也要维护自己
的经济基础,阻挠新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发展。

4.什么是经济规律,人们怎样才能利用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们必须不断通过经济工作的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来扩大和加深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解决主观认识和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掌握和运用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运行,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获得经济工作的成功。

5.学习经济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二,能帮助我们正确的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知道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第二章
1.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内容,直接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任何体魄健全的人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劳动生产力: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

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①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②它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③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和相互关系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的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指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指价值的实现。

不过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角度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的;第一种含义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和管理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1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管理在经济增长、价值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

2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是生产劳动者,他们和普通工人的具体劳动共同创造了使用价值,他们和普通工人的抽象劳动共同形成了价值。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大多是复杂劳动。

复杂劳动是倍增的简单劳动,能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也该获得更多的报酬。

在现代社会中,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

3 科技人员的劳动创造价值不等于科技本身创造价值。

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技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

商品的价值只能由活劳动创造,而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

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

一方面,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另一方面,科技可以培养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

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了新的生产力,从而使得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商品的价值创造上。

6.?
第三章
1.简述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产生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

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4.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
(1)含义: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

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2)原因:第一,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是主要原因,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第二,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下降,造成了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使就业率下降,居民的收入降低。

第三,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消费需求持续不振,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第五,国外经济危机影响导致国际需求增长乏力,且与国内需求不足相重叠。

(3)影响:商品价格下降,产品积压,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强化居民“惜购”心理,导致市场销售不振;下岗职工增加,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抑制社会总需求,制约国民经济增长。

第四章
1. 为什么说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的,只有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一部分价值。

(4)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②劳动力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还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简述价值形成过程是如何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的
剩余价值的产生离不开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价值形成过程的延长。

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包括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两个方面。

所谓旧价值,主要是指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原材料的价值和所磨损的生产设备的价值。

这部分价值是工人过去的劳动创造的,是已经物化的劳动,因此叫旧价值。

工人使用这些生产设备,加工原材料所付出的劳动,是正在进行的劳动,同物化劳动相对而言,所以称之为活劳动。

这种活劳动的消耗形成新的价值。

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
两个方面。

同一生产者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保存下来,并转移到新产品上去;作为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新价值。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就此停止,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的生产过程如果只到价值形成过程了结,显然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相违背的。

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这一天的劳动力的使用就属于他了,那么他就决不会只让工人劳动必要劳动时间,他要使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至此,资本流通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资本家在市场上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在经过生产过程消费劳动力以后,生产出来的商品又按照价值在市场上出售。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家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他出售商品所获收入的价值大于预付的资本额,于是他获得了剩余价值,从而使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统一起来,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5?
第五章
2.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关系: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列强就是通过不断的原始积累来扩充自己的力量,才能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从而促进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实质: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六章
1.为什么说产业资本的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
形式的统一?
一、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包括单个资本(又叫个别资本,指投入一个企业的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包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动。

(2)资
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某种职能形式出发,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3)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属于生产过程。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一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二、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1)产业资本循环要连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这两个条件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2)通过对资本循环的分析,深化了对资本本质的认识。

资本本质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阶级关系,体现着资本家剥削工人特定的阶级关系。

第二,资本还是一种运动,是以价值为主体的运动。

资本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不断地增殖。

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一种不停的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4.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指出社会再生产实现核心问题在于实现两个补偿。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表现在市场上,就是要求所有生产部门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卖得出去,把全部产品卖掉,收回价值,实现价值补偿。

二是要买得进来,通过购买,把已消耗掉的各种物质资料买回来,实现物质补偿。

这个理论点归根到底就是要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生产要按照比例进行。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系统阐述以及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包含了许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也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4.5.?
6. (1)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交替不如过去明显,各阶段的独特征象也不如过去那样突出。

这种新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国家根据周期进程的发展进行短期调节所导致的。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交替出现.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再生产周期的运动中有两种重要因素同时发生作用。

这就是: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国际化,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了;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对经济加强干预,周期进程不断调节。

因此,从资本主义各国看,经济、危机的情况彼此不同,强度各异,危机爆发时间参差不齐,因而再生产周期往往表现出
长短不一;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看,统一的资本主义周期依然存在,经济危机并未消失其普遍性。

(3)经济危机对当前经济的冲击力相对减弱。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几次经济危机,虽然间隔时间比战前缩短了,但生产下降的幅度一般比战前小,持续时间也起。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饥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的持点。

它一方面和货币金融危机交织并发.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滞胀现象。

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发展情况不难看出.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和危机的理论仍然有效,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危机并未趋于消失,而是变得更加复杂、深化,并与货币金融危机相互交织,因而更加不易摆脱,滞胀就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即使可能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而再使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无法消除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存在的癌疾。

周期性蔓延性
Made by 南木小猴HS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