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学生进行三维目标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求对学生进行
“三维目标”教
育,让学生亲自经
历科学探究过程,







方法,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

科学方法教育
中具有重要作
初二物理教学中进
行哪些科学方法教
育做如下总结。

1、转换法。

如在探究“物
体振动产生声音”时,有时物
体的振动并不明显,用眼睛不
易观察出,可采用转换法。


如:敲击桌面时,可在桌面上
刚接过全校瞩目的两个
班,几节课下来发现两极分化
尤为严重。

课堂容量少了,尖
子生吃不饱。

所谓的“差生”,
已经对英语不感兴趣了。

讲快
了,消化不了。

看着那些天真
的孩子,能让他们掉队吗?能
让他们因为一时的无知而终身
遗憾吗?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
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怎么办?
察到泡沫在跳动,从而证明桌
面在振动,效果十分明显。

2、衬托法。

在探究“光的
传播路径”时,不论是光在空
气中的传播路径,还是光在水
中或玻璃中的传播路径,都是
不易直接观察到的。

这时可启
发学生往空气中(装在容器内
的)充些烟雾,往水中滴些牛
奶或放少量茶叶,使水着上一
定颜色。

这样就很容易清楚地
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3、模型法。

学习了光沿直
线传播后,知道了光的传播路
径。

但光通常是摸不到看不见
的,怎样形象地表示出光呢?
我们可以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
来表示光,即光线。

4、除此以外,物理探究中
还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类比
法”“等效法”等。

这将在今后
的物理教学逐步实施。

■吴春冬
怎样才能让尖子生突出,让差
生提高呢?通过实践,我决定:
优生和优生一组,中等生和中
等生一组,差生和差生一组。

每组五个人。

比赛的规则如下:
(1)在课堂的表现。

(2)作业完成情况。

(4)记单词的数量。

以上几条的总分,只要你在本组第一就颁发奖状。

这样,每个人都有成功感,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的目标。

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自己都有了信心。

★崔玉娟
“光和物体的颜色”的实验,难度虽然不大,但实验条件较高,要求在暗室中进行,没有其它光的干扰,实验现象才能明显,易于学生理解光和物体颜色的关系。

由于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我将对“颜色发生变化”的观察,改为“物体明暗程度”的观察。

在降低实验条件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目的。

器材:白纸、透明玻璃板、红、蓝、玻璃纸各一张,红、蓝色纸各一张、平面镜。

步骤:(一)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

(二)1、用平面镜将射
向窗口的阳光反射向贴在黑板的白纸上,纸上出现了明显的
2、让这束光通过无色透明玻璃,纸面上依旧是明亮的光斑,说明无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的光。

3、在玻璃上加红色玻璃纸,纸面上出现明亮的红色,说明红色能透过红色物体,而其它色光被吸收,红色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红光决定的。

4、换用蓝色玻璃,纸面上出现明亮的蓝色,说明蓝色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蓝光决定的。

(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

1、白光照射在白纸上,呈现白色,说明白纸反射白光,即反射七种单色光。

2、用红光、蓝光分别照在白纸上,白纸呈红色或蓝色,说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

3、用红光、蓝光分别照射蓝纸、红纸,纸面黯淡,说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光的颜色决定。

对其它的色光则吸收。

至此,“光和物体的颜色”实验完成,在实验过程中,平面镜的改变光路的作用十分明显,一方面为实验提供较强光源,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学生对平面镜的认识。

动之以情
—语文课堂的呼唤
☆马丽霞
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来表达情感:高兴、悲伤、愤怒、仇
恨、啼笑皆非,喜爱、向往、歌颂、赞美、批判、讽刺,还有许许多多种种可以言表和无法言表的情感。

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去体会情感,去学习表达这些情感的技巧和方式。

成功的语文课堂,学生会走进文本,与主人公一起高兴、一起悲伤,一起笑,一起哭,学生不仅能体会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也会特别关注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

不用老师强调,学生自会对作品所能打动人的地方格外用心,这样远比教师干巴的说教作用大得多。

学生会因有过强烈的感情刺激而永远记住这篇文章,当然也会记得作者是如何打动自己的,于是也便掌握了作者使用的技巧及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

所以说,学习文学作品的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动情,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而不是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把语文训练当作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把活的教材讲“死”了,把生动的课堂“扼杀”了。

语文课堂急切呼唤“动之以情”。

如何让学生动情呢?我
想,不妨可以试试以下几招:
一、做心灵的使者,借
助文本传递情感。

不知何时开
始,语文课堂成了演戏。

教师
呢,聪明的作了导演,导出一
场好戏;能干的作了演员,在
戏里演了一回主角。

戏剧再动
人,有落幕的时候,幕落之后
总会有梦醒时分,于是该干嘛
干嘛,忘记了演员的表演有多
么的精彩,也不会把人物的故
事与现实、与自己联系起来,
自然不会引发心灵更深处的触
动。

语文教师不应做导演,更
不应该做演员。

语文老师应该
做心灵的使者,任务是引领学
生跨越时空与作者做最真实的
心灵碰撞,走进作者的心灵世
界,领悟作品最深层次的东
西;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
会人物的悲与欢、离与合、美
与丑、善与恶、爱与憎、情与
仇……
做这样的使者并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

首先要求教师透过
文字进入那个属于作者、属于
人物的世界,去想人物之所想,

喜人物之所喜,感人物之所感,有了这样的经历,教师也就知晓作者运用每一个字所要表达和所能表达的东西。

当教师去引领学生的时候,该如何去领会,哪些最值得领会,哪里会让人流连忘返,哪处会让人潸然泪下,教师用自己的体会和情感去传递作者要告诉给学生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找到了和作者实现心灵碰撞的最直接的方式,这便实现了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对话。

这一点是前提。

二、做艺术家,借助艺术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的引领方式也是很关键的。

语文与艺术同源,那就可以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

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各种信息的。

课堂上,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那些鲜活的事物,体验感人的场面,感悟人物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刺激去获得更理性的认识,更独到的见解,更深刻的体会。

艺术手段有很多,用起来效果都很好。

如:学习《背影》一课的时候,用镜头展示一段
父亲背影的特写;学习《你能听见的》的时候,放一段美妙而又常见的录音;学习《黄河颂》的时候用大屏幕播放黄河滚滚的短片,片外还播放着黄河颂的朗诵录音。

很多时候,一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实艺术形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艺术形式有很多,一幅图画,一件作品,一首歌等等。

只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用就要用得恰到好处。

否则会喧宾夺主,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做语言大师,借助语言点燃学生的情感。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的。

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

因此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想像,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情感的升华作下铺垫。

学生的表达方式受教师引导的影响,抛砖即可以引玉,教师的语言如能做到句句精炼,字字珠玑,定能够恰到好处的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实现心灵的交流。

四、做一张阴晴表,用体态语言表达情感。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

师生的面目表情,
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显点”。

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轻轻的询问,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点感动的泪花,一对蹙紧的眉头,一个优雅的手势,……正所谓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感情基调就在这三两声中奠定了,这会对一堂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

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佳境,置身于作品中的世界。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粗浅甚至片面的认识,仅供参考。

情感是人类世界最宝贵的东西,语文教学的目标把情感与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可见人们已经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挖掘文本要注重情感方面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语文教学呼唤情感,人类需要情感。

从情感教育来讲,我们语文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这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如何,还请各位语文老师重视起来。

——王晶静
“老师,你真美!”听了这话,让我感到有些害羞,也让我有了久久的思索。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或许做个“美丽的”音乐老师会受到学生们的亲、信。

音乐是审美的艺术,更是要把“美”字“进行到底”。

一、形象美
首先,人与人第一面的、最直观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对以后的交往起着较大的
影响。

因为你的形象是美的,是整洁、干净的;品行是端正、良好的;教态是温和、谦虚的,学生们就本能的愿意和你多交往,愿意“亲其师”,自然就增加了“信其道”的机率。

但第一面的“美”是肤浅的,经不起时间的冲刷与洗涤。

想要与
学生完完全全的融入一起,打成一片,还得使用语言的艺术和行为的艺术真真正正的感染
教学中我们总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各方面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和教育,但是除了用美的语言进行引导教育以外,往往更有效的还有“身教”。

如:在教授相关于文明、礼貌的歌曲时,教师对学生们的话语中多使用“请”“谢谢”“不用谢”“……好吗?”等文明用语,并以大方、优美的行为举止给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相信它会帮助学生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文明、礼貌”。

二、心灵美
学生从内心来说,还是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也往往会让学生受到很大的鼓舞,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愉快的游戏合作,即使是在欣赏音乐时,老师经过他的身边轻轻的摸一下他的头,对学生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天真的童心。

和孩子在一起,要勇敢的释放自己的童心,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可能会闪现更多灵感有益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做学生们的好朋友 “ 咦!老师,你唱错了!”“哎呀!真的,谢谢你,你能帮助我改一改吗?”
老师并不一定要站在讲台上,传授着所谓的“真理”,要 式告诉学生:老师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有出错的地方,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的学生,就尽管放马过来挑挑老师的“毛病”吧!这招对学生来讲也是挺新鲜的,敢给老师挑毛病,那多威风啊!但是,应适度调控,不要漏洞百出,那在学生的心中,美丽可就要“缩水”了哦!多用学生的心思思考问题,细心倾听学生的语言,就会发现学生更喜欢和自己平等的人交往,即使是你偶尔会出一点点小错,这会让他感觉你离他更近。

也许这也是一种美,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是友好、平等的嘛,说不定等学生到了我的年龄比我要能干多了! 四、勤练内功
我们面对的都是一个个聪明伶俐的学生,花招耍得太多,迟早会被学生识破,想做一个真真正正“美丽”的“常青树”,就要勤练内功:深情的歌曲随便范唱,即兴的舞蹈随便表演,广博的音乐知识随便讲授,有了这些深厚基本功垫底,想不让学生们从心底佩服你----都难哦!
五、深钻教材 精心设计 有了“美丽”与“实力”
垫底,还少不了设计精妙的教学形式和灵活的教学机智同行。

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也要勇敢的解剖自己,了解自己面临的优势和弱势,扬长避短。

分析教材,精选学习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方法。

面对几百个“哈姆雷特”在张扬自己的个性时,要抓住他们的共性,鼓励和帮助他找到属于自己的正面的个性。

在“教”与“学”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手
多以正面的榜样举例。

这样,难道学生还会不喜欢上音乐课,还会说你不美吗? 做个“美丽”的人是幸运的,做个学生们认为的“美丽的音乐老师”更是一种幸福和荣耀,我将会十二分的珍惜这份幸福与荣耀。

让学生们与我的“美丽”和他们的成长共存。

数学素质教育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数学教学中引进开放性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放性问题的特点。

1、结果开放。

即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2
、方法开放。

即学生可以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必遵循固定的解题程序。

3、
思路开放。

即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

4、对象开放。

即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程度可以不同。

(二) 开放性问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

1、开放性问题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有重要意义。

一个开放性问题,首先需要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由于开放性问题具有开放性,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至于有无从下手的感觉,而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大家的共同讨论、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在这个集体合作的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一种学习
数学的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又能体验到多维
■ 刘爱君
2、开放性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

我们的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提问,发现不了问题。

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3、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了表述自己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合作,需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的会被肯定,独创的或创新的将受到表扬和奖励,错误的见解在学生讨论中或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纠正,激发了思维热情,发展了创新思维。

4、开放性问题是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一种途径。

开放性问题的出现,要求
学生敢想、敢于突破,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一个学生解答开放性问题的过程,可以看
从而也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进行开放性问题教学,需要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封闭性问题的教学。

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才能搞好开放性问题的教学。

②应充分利用教材,设计
化,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

关于课堂用语
★ 王立坤
Module 1学了几个有关语法或时态名称的词。

像translate,pronunciation,grammar,spelling,writing,punctua tion 等。

这几个词学生在平时用的非常少,而在以后的课文中也几乎不再复现,学生遗忘的非常快。

今天我忽然想到,其实自己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的呀。

如开始新课或讲解课文时就可以这样说:“How to translate ?” “I will show you the new grammar ” “Pay attention to the punctuation ” “How to spell?” “You pronunciation is correct /wrong ” “Your spelling is right ….”教师经常使用这些课堂用语,对学过的生僻的单词经常复现,对学生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还有许多单词以及一些语法,教师若能在授课中以课堂用语的形式呈现,对学生也会起到提示及复习的效果。

如学了panic (使感到惶恐),shy (害羞的)两词时,教师可以用来鼓励学生:“Don ’t panic ” “Don ’t be shy ”在学了完成时态后,学生做习题时教师可以这样问:Have you finished yet?学了make a mistake (犯错误)这一词组后,教师可以这样用:“ When you answer my questions,Don ’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回答问题时不要害怕犯错误),不但激励了学生,还复习了以前学过的词组。

学生在每一个模块都会学习很多单词,我们在鼓励学生多说多用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在上课时多运用一些学过的,学生熟知的单词或语法点,长此以往,或许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学生
——张明宇
连日来,我始终有一个疑团,以我这种方式讲课,固然能兼顾差生,能稳扎稳打,让人感受到“实”。

但课后再次练习时仍有一些学生不会做,甚至有的连以前会做的也忘了。

我也百思不得其解,上课时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的那么热烈到底有没有用?学生自己发现的归纳的结论怎么不能用呢?看来学生确实需要强化训练。

连续听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我发现人家的课堂容量很大,学生也能跟的上,那么我这里哪出现问题了呢?有时我也很反感自己,一节课上得那么啰嗦,那么放不开,生怕落下谁,就怕谁跟不上,显得缩手缩脚,一节课下来托泥带水,满腹遗憾,总感觉不畅快,不尽兴,也许自己当初就定高了目标,自以为起始年级不能有差生,所以哪一个都舍不得扔,怕这不懂,怕那不懂,结果差生不一定提得上来,反而影响了中上等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看来这个问题真得认真想一想才对,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教学思路,让自己能和学生彼此适应,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大脑是
人体的“司
令部”,它
支配着人的
思想和行动。

大脑的外壳
有保护大脑
的作用。


今,我又充
分利用脑袋的形状作了一次教具,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上册经纬线等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多、知识点多,所以学生很难理解,上课时,我就用充气式地球仪作教具授课。

可我在七年二班上课时,充气地球仪让另一个地理老师拿去了。

我突发灵感:“你们经常说:‘你的脑袋像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

’现在,把你们聪明的大脑袋当作地球仪吧!先找方向,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的兴趣瞬间达到了极点,连平时最不爱表现的同学也动手比划,他们指的位置分别是:头顶----下颌----左耳朵----右耳朵。

我又让学生用手在“地球
反思拾萃




仪”上指出地轴、北极、南极、经线、纬线,边指边复述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及形状。

为了验证学生是否真的记住了这几个知识点,我又让一名不爱表现的同学亲自复述了一遍。

我只是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就让同学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把这几个枯燥的概念理解了,灿烂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看来,我们教师真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调动起学
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从不爱学到爱学、乐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心设计教学过程,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也就找到了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承天寺夜游》教后反思
◇赵海丽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产品,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穿过时空的隧道,直接与这些人格高尚的人们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养分,去发展自己健康的个性,塑造健全的人格。

而利用关键词的深入辨析,串起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才能在一定基础上和古人对话。

以〈〈承天寺夜游〉〉为例,抓住关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关键字“闲”。

让学生用“闲”组词,然后用“我认为苏轼是一个()的人”句式来说话。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切合课文的意境,教师又适时补充了一些苏轼在黄州期间写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对苏轼的寂寞、孤独、旷达、乐观的复杂情绪有了深入的理解。

历经一个半月的时间,第十五章“整
式”的教学终于落下了帷幕。

进行了开学初
反思拾萃
的第一次月考,但它是失败的。

由于试 题的选择偏难使得这次测试未能达到预
角度看它不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安排。

拿过试题一遍遍排查。

在李主任的分析中我确认责任在
出题者这里。

虽然也是将知识
点排列后确定的题型,虽然知识点没有遗漏,但每一道题都
存在着过难的现象。

将一部分
竞赛题型出现在试卷上,这是
万不可以的。

之所以好学生都停滞在80—90这一分数段,原因在于最后一道题的出现,使他们花费了四分之一的时间研究,前面的基础知识匆匆收场。

从教四年了,在测试题的 就是未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他们估计的过高;另外一个
原因就是对教材的知识脉络不熟悉,对课程标准领悟不深所造成的,实质是业务上的一个缺陷。

从这种现状看,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引领组内成员开展业务学习也是必要的。

问题的出现还在于对教研工作的领悟片面,完全可以同组人坐在一起商量题型。

总之,这样劳而无功的工作坚决在日后的教学中杜绝!争取做一个
业务精湛的教育工作者。

选用上一直存在偏难的现象, 年轻的我,曾经年少气成盛,对学生的调皮板着脸,动辄训斥,忘记了他们是一群纯真的孩子,总想把他们训练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学生。

渐渐地,我发现离学生越来越远,课堂也越来越死板,像一潭死水。

我终于懂得了爱的作用是相互的。

当你宽容孩子的缺点,能放大孩子的优点,并积极引导时,爱的情感已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心中。

经常 (郑立坤) ■ 孙婧 有同学故意倒乱,出点坏点子 让大部分老师、同学感到厌烦。

上课时,你说一句,他保证有下一句。

或者,他逗逗这个,逗逗那个,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又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

我想了许多办法,可一直收效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