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禀赋理论(讲义)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The Basic Model of Factor-Endowment Theory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一.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
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相对比例。
Factor Endowment is referred to as relative ratio of two factors of production
a nation possesses 。
★ 要素禀赋是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
Factor Endowment is a relative concept, which has no relevance to absolute quantity of factors a nation possesses.
图 解 3-1:
E A 、E B 分别表示A 、B 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
在E A 点,A 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TK A 、TL A ;
E B 点表示B 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TK B 、TL B 。
E A 、E B 两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分别表示A 、B 两国
的要素禀赋状况。
可见,A 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B 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图 3-1 A 、B 两国的要素禀赋
二.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
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比例。
In a world of two commodities and two factors, we say that commodity X is capital-intensive if the capital-labour ratio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X is greater than K/L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Y.★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It is not the absolute amount of capital and labor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X and Y that is important in measuring the capital and labor intensity of the two commodities, but the amount of capital per unit of labor.
例如:生产1单位X商品需要2个单位的资本(K)和4个单位的劳动(L),则X的K
X /L
X
=2/4=1/2。
生产1单位Y 商品需要2个单位的资本和2个单位的劳动,则Y的K
Y /L
Y
=2/2=1。
于是,X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注: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其生产中的要素配合比例是可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替代使用。
当生产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相对上升,资本变得昂贵时,厂商会减少资本的使用量,而用相对较廉价的劳动代替一部分资本,因此各部门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都会因资本价格上涨而下降;同样当劳动价格相对上升时,各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将提高。
所以,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需要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相对要素价格。
概括来说,如果在任何可能的相对要素价格下,X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K X/L X)均小于Y商品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K Y/L Y),则称X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则是资本密集型商品。
图解 3-2:
曲线XX`和YY`分别是表示X产品和Y产品的等产量
曲线。
其中,X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K坐标轴,Y的等
产量曲线更偏向于L坐标轴。
在资本、劳动价格既定的情
况下,两个部门的厂商所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由等成本线
与等产量曲线相切来决定。
图 3-2 X、Y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当任意给定一组要素价格,如w、r时,两条斜率为-w/r的平行线分别与X、Y的等产量曲线
相切于A、B两点,这时X、Y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之间的关系为:K
X >K
Y
;当任选另外一组要素价格,
如w`、r`时,X、Y的资本和劳动比率之间的关系为:K`
X >K`
Y。
★结论
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的资本/劳动比率,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Y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Only if K/L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y X exceeds K/L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y Y at all possible relative factor prices can we say unequivocally that commodity X is the K-intensive commodity.
三.Assumptions假设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的。
下面先对这些假设加以解释,这有利于对该理论的理解。
但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假设条件与现实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使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更加符合实际,将在后面的内容中放松假设约束,并探讨放松这些假设对之前所推导的结论的影响。
1.假定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Both nations have the same production function.
2..假定X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Commodity X is capital-intensive and commodity Y is labour-intensive in both nations.
3.假设A国是资本丰裕的国家;B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
Nation A has an abundance of capital and nation B has an abundance of labour.
4.假定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规模报酬不变;
Both commodities are produced under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in both nations.
5.假定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Both nations have the same tastes and preferences.
6.假设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There is perfect competition in both commodities and factor markets in both nations.
7.假定在各国内部,生产诸要素是能够自由转移的,但在各国间生产要素是不能自由转移的;
There is perfect factor mobility within each nation but no international factor mobility.
8.假设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Factors supply is constant in both nations.
9.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
There are no transportation costs, tariffs or other obstructions to the free flow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四.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PPC生产可能性曲线
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PPC)和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 Indifference Curve,CIC)来对贸易基础进行总体均衡分析。
与古典贸易模型相比,H-O模型对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有两个方面的不同:
1.关于两国生产各种商品能力不同的原因
古典贸易模型解释为生产技术上的不同,H-O模型则强调要素的禀赋不同。
如图所示,A 国的资本资源相对充裕而劳动力相对不足。
因此,A国生产商品X(资本密集型)的能力比生产商品Y(劳动力密集型)要强,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偏向度量商品X的横轴。
B国则相反,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能力强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能力,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度量商品Y的横轴倾斜。
A、B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一)
2.关于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假定
古典模型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每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是不变的。
因此,每单位产品的机会成本是固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
赫克歇尔-俄林假设有两种要素投入,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也就是说,当一国将其生产资源从某个产品生产中转移去生产另一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该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大。
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一国继续不断地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向一种产品生产时,每个新增加的投入所能得到的产出会越来越少。
这种机会成本递增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具有凹向原点的形状。
►机会成递增(Increasing opportunity cost)的原因
随着一国生产越来越多的某种商品,它必须使用越来越多不适合生产这种商品的要素。
这就使得一国每多生产一单位该商品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以提供足够的资源。
例如:一国的土地是由不同的地质结构组成的。
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比如我国的东北
平原易种春小麦,而华北平原易种冬小麦。
山区更适宜发展畜牧业,比如我国的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广阔,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如果一国最初只生产小麦,但现在要集中力量生产乳制品。
通过把山区的麦田转化为牧场,该国的小麦产量并未减少很多,而是获得了大量的乳制品。
这样,用小麦减产数量来表示的乳制品的机会成本在一开始是很小的。
但是,如果这种转化继续下去,直到最后很适宜种植小麦的平原都被用来放牧,生产乳制品的机会成本就会不断增加。
致使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
A、B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二)
假设A国的原来生产组合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M点,现在想要多生产X。
由于A国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已经使用了它的全部资源,为了生产更多的X,就必须减少Y的产量。
如图所示,A国每多生产20单位的X,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Y。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B国。
B国的原来生产组合位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M`点,每多生产20单位的Y,就必须放弃越来越多的X。
因此,两国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两国在生产X和Y两种商品时都是机会成本递增的。
3.2 H-O Theorem
第二节H-O理论
The Factor-endowment theory state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explained exclusively by differences in relative national supply conditions. In particular, the theory highlights the role of nation’s resource endowment as the key determinan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一.Differences in Factor Endowment and Relative Supply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图 3-3、3-4 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图解 3-3、3-4:
在图3-3中,E
A 、E
B
分别表示两国的要素禀赋点。
对A国而言,当所有生产要素全部用于X部门时,所生产出的
X数量等于图3-3中通过E
A
点的X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出水平;当所有生产要素全部用于Y部门时,所生产的Y数
量等于由通过E
A
点的Y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出水平。
根据图3-3,可以在图3-4中,标出A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两个端点,并用一条向外凸的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了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AA`。
在图3-4中,B图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BB`,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对应于图3-3中通过E
B
点的两条X、Y等产量曲线所分别代表的产出水平—X B和Y B。
在图3-3中,通过E
A 点的X等产量曲线,位于通过E
B
点的X等产量曲线之上,故X A>X B;通过E
A
点的Y等产量曲线
则位于通过E
B
点的Y等产量曲线之下,故Y A<Y B。
这一结果反映在图3-4中,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横坐标上的端点B`在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端点A`的左边;而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纵坐标上的端点A则位于B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端点B之上,即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比B国更偏向于X坐标轴。
由图3-3和3-4,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A、B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国在X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
★结论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The abundance of capital in a nation causes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to be biased towards the capital-intensive commodity axis; the abundance of labour in the other nation causes its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to be biased towards the labour-intensive commodity axis.
二.Relative Price in Autarky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差的存在。
而供给差异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图 3-7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图解 3-7:
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
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
A ,B国的均衡为E
B。
因为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所以两国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通过E
A 点的相对价格线P
A
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
B
点的相对价格线P
B
为B国的均衡价格。
不难发
现,P
A <P
B
,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
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The tangency of indifference curve at the point E A and E B defines the equilibrium
relative prices of P A in nation A and P B in nation B. Since P A <P B , nation A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ommodity X (capital-intensive ), and nation B ha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commodity Y (labour-intensive ).三.H-O Theorem H-O 定理
开放以后,A 国将输出X 商品到B 国,因为在B 国市场X 的相对价格高于在A 国市场。
同理,商品Y 将由B 国输向A 国。
X 商品由A 国输出B 国的后果是A 国X 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 国X 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图 3-8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结 论
A 国X 的过剩供给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
B 国X 的过剩需求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
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相对价格P W ,国际均衡价格P W 处于A 、B 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The intersection of excess supply curve of nation A and excess demand curve of nation B determines international equilibrium price (P W )图 3-9 H-O 定理
图 解 3-9: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 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E A 点向下转移到Q A 点。
Q A 点与E A 点相比,X 的生产增加,Y 的生产减少了,通过Q A 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 W 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的切点C A 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
对应于新的均衡,A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Q A O A C A ,其中,线段O A Q A 表示出口量,O A C A 表示进口量。
对B 国来说,开放后,X 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P B 下降为P W ,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来的E B 点向上转移至Q B 点。
而消费均衡点为图中的切点C B ,这时,B 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Q B O B C B ,其Y 商品的出口为O B Q B ,X 商品的进口量为O B C B 。
★ 结 论
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
不同。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Given identical demand conditions and input productivities,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resources determine relative price levels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Capital is relatively cheaper in the capital-abundant country, and labour is relatively cheaper in the labour-abundant country. The capital-abundant country thus exports the capital-intensive product, and the labour-abundant country exports the labour-intensive product.
In oth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endowment theory, relative price levels differ among nations because the nations have different relative endowments of factor inputs and different commodities require that the factor inputs be used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in their production. Given these circumstances, a nation will export that commodity for which a large amount of the relatively abundance input is used. It will import that commodity in the production of which the relatively scarce input is used.
That is why labour-abundant nations export labour-intensive goods, while capital-abundant nations export capital-intensive goods.
H-O定理的内在逻辑: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关系密切,而要素价格与一个国家要素的丰缺程度有关。
所以,要素的丰缺程度的国际差别→要素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别→相对生产成本的国际差别→相同商品相对价格的国际差别→国际贸易。
例如,在劳动相对丰裕的中国,其相对丰裕的劳动→劳动相对价格低→劳动密集型商品相对价格低→劳动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而在资本相对丰裕的美国,其相对丰裕的资本→资本相对价格低→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对价格低→资本密集型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决定两国生产与贸易模式的基础仍然是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而这一比较优势是由要素配置决定的。
3.3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Commodity Price and Factor price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前提: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VMP),即等于其边际产出(MP)与商品价格(P)的乘积。
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
假设:X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
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Y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可获得比Y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Y部门流向报酬高的X部门。
由于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X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少的劳动相配合,但因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增的需求。
因此,在要素市场上,X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导致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下跌。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也将发生变化。
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量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了的资本,
因此,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结论
X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的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
The increase of relative price of X will lead to increase of nominal price of capital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production of X, and decrease of nominal price of labor used scarcely in the production of X。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等式的右边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力。
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
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
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
r/P
X 、r/P
Y
均上升,而w/P
X
、w/P
Y
均下降。
于是,X相对价格上升后,
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An increase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a commodity raises the return or earnings of the factor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mmod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real return to the nation’s scarce fa ctor of production will fall.
The factor-endowment theory states that the export of commodities embodying large amount of the relatively cheap, abundant factors makes those factors less abundant in the domestic market.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 abundant factor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its return. At the same tone, returns to the factor used intensively in the import-competing product(the scarce of factor) decrease as its demand falls.
The increase in the returns to each country’s abundant factor thus comes at the expense of the scarce factor’s returns.
★ 结论
国际贸易虽然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三.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price Equalization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A nation with trade finds output expanding in its comparative-advantage industry,
which used a lot of the cheap, abundant factor. As a result of the rise in demand for the abundant factor, its price increase.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ensive, scarce factor is being released from the comparative-disadvantage industry; producers will not be induced to employ this factor unless its price falls. Because this process occurs at the same time in both nations, each nation experiences a rise in the price
of the abundant factor and a fall in the price of the scarce factor. Trade therefore leads toward an equalization of the relative factor prices in the two trading partners.
* 中国:贸易前,劳动力比较丰富。
⑴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开展贸易后,将大部分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大米。
在劳动力的总供给量一定的情况下,要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转向大米的生产部门,就要提高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当大米的生产部门增加大米的生产时,不仅要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对资本的需求,但由于增加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对资本需求增加的程度比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程度要低。
相反,由于中国减少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因而,对资本的需求会减少,同时也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由于减少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程度不如对资本需求减少的程度大,结果使资本的报酬率下降。
⑵ 在商品市场上:
开放后,大米的价格上升,即使劳动力的边际物质产品不变,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也会上升。
由于生产要素的报酬是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的,因而大米的生产部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必然提高。
开放后,成本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必然会下降,从而带来资本边际产品价值的下降。
* 美国:贸易前,资本比较丰富。
⑴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开展贸易后,将大部分生产要素用于生产钢铁,为增加钢铁的生产,必须将一部分资本从大米的生产部门吸引到钢铁的生产部门。
为此,该部门要提高资本的报酬率,即资本的报酬率上升。
为增加钢铁的生产,不仅要增加对资本的需求,也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但由于增加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对劳动力需求增加的程度比对资本需求增加的程度要低。
相反,美国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因而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会减少。
但由于减少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对资本需求减少的程度不如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的程度大,其结果是劳动力的报酬率下降。
⑵ 在商品市场上:
开放后,钢铁的价格上升,即使资本的边际物质产品不变,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也会上升。
由于生产要素的报酬是由其边际产品价值决定的,因而钢铁的生产部门资本的工资水平必然提
高。
开放后,成本较高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必然会下降,从而带来劳动力边际产品价值的下降。
贸易前,中国的资本价格比美国的要高,劳动力价格比美国要低。
贸易发生后,中国资本的价格下降,美国资本的价格上升,结果两国资本的价格趋于相同或接近;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价格趋于上升,美国劳动力价格趋于下降,因而两国劳动力的价格也趋向于相等。
由此可知,贸易不仅使商品的价格均等化,也使生产要素的价格趋向于均等化。
►各国之间要素价格存在差异的原因
* 人力资本拥有量的差异导致了国家之间收入的极度不均等。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所有的要素都是同质的,包括劳动力。
但是,各国之间的劳动是有差异的,这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的差异,包括教育、培训、技能以及偏好等。
在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并拥有二十年工作经验的计算机工程师所获得的工资,不可能与在中国清华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计算机工程师的工资相等。
* 要素禀赋理论假设所有国家采用相等的技术来生产商品。
一种新型的,更先进的技术一旦出现,将会代替旧技术。
但是这一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传递需要很长的时间。
因此,当两国在生产某种产品的过程中采用不同技术时,不同国家的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是不相等的。
德国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生产的机械工人所获得的工资,肯定要高于中国采用较落后生产技术的工人所获得的收入。
* 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也可能会阻碍产品价格的均等化过程。
这种市场的不完全型减少了贸易量,限制了产品价格继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程度。
3.4 Factor Accumu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Rybczynski Theorem)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这种生产要素的产品的产量增加,同时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则下降。
At constant commodity prices, an increase in the endowment of one factor will increase by a greater proportion the output of the commodity intensive in that factor and will reduce the output of the other commodity.
图 3-12 罗伯津斯基线
图解 3-12:
对应于一个不变的相对价格P,资本增加前,相对价格线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资本增加后,相对价格线P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产均衡点Q′应位于原来的生产均衡点Q的右下方,这里,通过Q与Q′两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
由于相对价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对应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产出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产出则减少,这意味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相对偏向于X坐标轴,图中在横坐标上X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纵坐标上Y产出增加的比例。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
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
二.Factor accumulation and Terms of Trade 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效应
⑴ 大国:
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⑵ 小国:
在现实中,对某些小型的开放经济体来说,其在国际市场上对价格的影响力极为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故此这些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2.经济增长对福利的影响
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要素积累导致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那么经济增长对增长国的福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
⑴ 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
⑵ 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
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效应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