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合集下载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

我国海洋石油的发展历程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艰苦历程起始于1957年4月,在海军和渔民的协助下,石油工作者潜水调查了莺歌海海滨村浅海油气苗,取得了储油岩样和气样。

1959年,我国第一支海上地震队在青岛组建,开始在渤海进行地震和重力、电磁测量。

1960年我国用驳船安装冲击钻,在海南莺歌海盐场水道口浅海钻了两口井,井深26米,首次获得重质原油150公斤。

1964年,在浮筒沉垫式简易平台上安装陆用钻机,在莺歌海岸边水深15米处钻了3口井,井深388米,获原油10公斤。

虽然是微小的发现,党和国家却非常重视,当时中南局第一书记和广东省省长都亲自到现场视察和祝贺。

1966年,我国在渤海建成我国第一座钢质导管架桩基平台,并于1967年6月成功地钻探了第一口海上具有工业油流的油井,井深2441米,试油结果为日产原油35.2吨、天然气1941米,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进入了工业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为此还发来了贺电。

1971年,我国在渤海发现海四油田,先后建立了两座平台,年高峰产油量8.69万吨,累积采油60.3万吨,这就是我国第一个海上油田。

1957年至1979年是我国早期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所走过的一段历程,在这22年中,共钻井127口,发现含油构造14个,获石油储量1.3亿吨,建成原油年产能力17万吨,共累积采油96万吨。

我国海洋石油的对外合作开始于1979年,同年就与13个国家的48家石油公司签订了8个地球物理勘探协议,从此全面辅开了我国海洋石油的勘探工作,世界先进技术的引入大大加快了海上的找油速度。

1980年就发现了一大批有利的局部构造:珠江口盆地169个、莺—琼盆地47个、南黄海盆地74个。

接着在渤海发现BZ28—1油田、BZ34—2油田,在北部湾发现W10—3油田、在琼东南发现崖城13—1大气田。

在1984年至1988年间在珠江口陆续发现了惠州21—1油田、流花11—1大油田、惠州26—1油田、西江30—2油田,在渤海又发现锦州20—2凝析气田、绥中36—1大油田等。

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和第一口超深井

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和第一口超深井

史海钩沉文● 李 政武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的主战场,钻探出新中国石油史上第一口超深井——7002井,写进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唱响大江南北,唱出20世纪70年代在四川省广安县武胜钻探石油超深井的豪迈岁月……新中国第一次石油大会战在川中武胜勘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各行各业发展迅速,石油资源告急,虽然克拉玛依等油田相继出油,产量仍达不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战备的需求。

因此,找到储量丰富的油田迫在眉睫。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物产丰富的天府之国四川寄予厚望,期待这里能够大量出油,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就给四川石油工业下达“四川盆地是全国石油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发展任务。

1954年,第五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提出,四川盆地应以石油勘探为主要目的,在勘探石油中,必须重视探明天然气储量。

石油工业部编制第二个五年石油勘探规划时,就把川中作为重点勘探地区,决定抽调玉门等钻井队伍,加强勘探。

1956年春,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在北京召开石油勘探会和石油普查会,发出“向川中进军”的号令。

随即,由石油工业部机关和玉门、克拉玛依、延长油矿等数十个单位汇成的千军万马呼啸入川,130多个火车皮运着设备抵川,由于运输量大,运输车、军车、重型车和大吊车等两三百辆汽车日夜兼程奔走在成都、重庆通往南充的公路上,每天700多公里抢运。

当时各种机器、钻机从武胜县龙女寺一路摆满到板桥,到武胜参加会战的人员有8000余人。

苏联、罗马尼亚石油专家也来到龙女,政府为此在龙女修建专家楼。

1957年3月,朱德到四川视察,来到位于武胜县金光乡板桥村的石油会战指挥部(龙女大队),亲笔题词:“加倍努力,探出石油!”11月,在以龙女寺为中心的龙女寺油田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2公里至14公里、闭合面积550平方公里、史海钩沉文闭合度190米处开始钻探。

1958年2月27日至28日,邓小平在中南海居仁堂一连两天听取石油工业汇报。

中国石油的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简史
中国石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石油发展的简要历史:
早期阶段(20世纪初至1949年):
- 早在清朝末期,中国就开始发现和利用一些油田。

- 但直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石油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量很低。

-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石油产业几乎全部为外国资本控制和开发。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重视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955年成立了中国石油工业部,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正式启动。

- 在此期间,中国发现了一些大型油田,如大庆油田,成为国内主要的石油产区。

- 尽管有所发展,但中国石油工业整体仍然落后,对进口依赖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速了对石油工业的改革和开放,引进了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 中国开始加大石油勘探和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国际油企合作,提高了石油产量和技术水平。

- 中国石油企业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和资源开发。

现状与展望:
-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石油消费量庞大。

-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石油继续寻求新的开发技术和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如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等。

- 在国内,中国石油企业也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水平。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充满曲折,但在不断改革开放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石油勘探的发展历程

石油勘探的发展历程

石油勘探开发发展历程一.石油是神马一个半世纪以来,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

石油是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血液,被人们称作黑色的金子。

石油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刻都离不了它们。

石油勘探就是一个寻找油气田的过程。

石油勘探的基本方法有: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藏学等理论为基础,分析地质资料,评价含油气远景的地质法;物探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其中地震勘探是最主要的方法。

以及直接取得最可靠的地质资料的钻探法。

外国人们有意识的钻探石油则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事。

从找油的理论和手段来看,近代世界石油勘探工作经历了几个十分明显的阶段。

在19世纪50年代,勘探的依据是油气苗,人们相信油气苗是地下油气藏的直接显示。

因此,井位主要选择在接近油苗和先期钻探成功井的附近。

不久人们注意到油气聚集明显地沿着一条带状的趋势线分布,同时还发现油气充填在某些类型岩石的孔隙和裂缝之中。

据此美国地质学家怀特于1861年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背斜聚集学说。

该学说认为:石油和天然气聚集于背斜构造中,石油、天然气和地层水按其比重分异,油气的密度低,占据背斜的顶部,而水占据底部。

因此,背斜褶皱的顶部被公认为是勘探油气的最佳对象。

在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墨西哥等地的石油勘探中首次利用油田地质技术绘制了构造等高线图,从而确定出了褶皱顶部的位置,找到了一些油田。

如落基山区盐溪穹隆上的第一口见油井的井位就是根据构造等高线图来拟定的。

尽管利用地质学的方法可以指导石油勘探工作。

但当时由于浅层待发现的油田很多,以致几乎不需要任何勘探方法,只要靠近地表油苗打井就能发现油田。

因此,人们还没有自觉地利用地质学的原理勘探石油。

1920~1930年发生了第一次石油技术革命。

在这之前石油工业处于近代工业的初始阶段,从这时开始进人了石油工业大发展时期。

石油地质变化最显著的标志是由地面地质转入地下,由仅仅根据油气苗、山沟河谷的露头确定井位发展到在背斜构造理论指导下找油,由所谓“前地质时期”进入背斜理论时期。

石油的勘探

石油的勘探


第三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由于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油气田大规 模勘探开发,获得了丰富的地质资 料,对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 各方面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勘探的精度和深度有了相当高的水 平,并出现了许多新型找油技术, 大大提高了找油效率。
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
• 一.寻找盆地 • 二.生油凹陷 盆地中寻找生油凹陷,生油层在生油凹陷中发育最完全 • 三.油气聚集区 在生油凹陷附近寻找油气聚集区,最靠近油源 • 四.圈闭 在油气聚集区内寻找圈闭,它们是可能存在油气藏的所 在地 • 五.打探井 圈闭最高部位钻预探井,目的了解有无油气的存在
石油的勘探
一.石油勘探发展简史 二.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 三.石油勘探的工作方法 四.海洋石油勘探 五.石油开采后的污染及防治
石油勘探发展简史
• 初级阶段(19世纪以前)
通过寻找油苗、气苗等指导寻找 石油,如四川的“气苗”,玉门油 田的“石油沟”

第二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20 世纪中期)
“背斜聚油理论”出现,物探方 法逐步完善。
• 六.油田 预探井发现油气后,扩 大布井范围,钻一定的详 探井,目的是了解含油气 的边界,即解决油田的大 小问题 概括地讲,石油勘探过程 就是“定盆地、查凹陷、 找圈闭、探油气”的过程
石油勘探的工作方法
• 目前主要的勘探方法有四类:
一、地质法 二、地球物理法
三、地球化学法
四、钻探法
一.地质法 主要是对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和岩石进行观察、研究,综 合、全面分析某区域的地质资料,以便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 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 评价,指出油气有利地区。有时在岩石出露的地区,也可能 直接发现油气藏 二.地球物理勘探法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5年,当时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单位——松辽油田勘探指挥部。

在此之后,中国石油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9年,中国在辽宁发现了塔里木油田,这标志着石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石油勘探队伍迅速壮大,陆续在国内各地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田和气田。

其中包括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东海油田等。

198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成立,统一管理国内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石油行业逐渐实施市场化改革,引进国外公司合作,提升了勘探开发水平。

在21世纪初,中国石油开始向海外扩张。

2001年,中国石油首次在哈萨克斯坦开展石油勘探和开发,标志着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的起步。

此后,中国石油相继在苏丹、尼日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建石油项目,并与国际能源公司展开合作。

近年来,中国石油加大了石油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力度,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

同时,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石油勘探开采的效率和环保水平。

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辛勤探索和实践,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海上找油史的五个“第一”

中国海上找油史的五个“第一”

中国海上找油史的五个“第一”
作者:戈文
来源:《石油知识》 2014年第4期
第一次海上油气苗调查
1957年,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马继祥,在海南岛西南的莺歌海水道口外进行油气苗调查,从海底取得油砂和天然气样品。

经化验分析,证实了海底油气苗的存在,并编写了《莺歌海海上油气苗调查初步报告》。

这是中国第一次涉及海上的油气苗调查。

第一次海上地球物理调查
1959年,地质部物探局航空测量大队909队为寻找石油远景区,对整个渤海及部分沿岸地区进行了比例尺为1:100万的航空磁测,编有《渤海及周围地区航空磁测结果报告》。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海区开展以石油为目的的地球物理调查。

第一个海上找油钻孔
1960年,广东石油管理局海南大队在海南岛西南莺歌海水道口岸外,海上油苗出露处,钻莺冲l孔、莺冲2孔,发现了油砂并在井筒中捞得原油150公斤,莺冲l孔,是我国海上找油的第一个钻孔,也是中国在海上见油的第一个钻孔。

第一口在海上获工业油流的钻井
1966年12月,石油工业部海洋指挥部用一号钻井平台(桩基式)在渤海海域钻第一口井——海一井。

1967年6月14日喷油,日产原油119吨。

这是我国海上第一口获工业油流的钻井。

第一个海上油田
1971年,我国在渤海发现海四油田,先后建立了两座平台,于1975年正式投产,年高峰产油量8.69万吨,累积采油60.3万吨,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海上油田,从此揭开了我国海上采油的新篇章。

(戈文)。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方法
基本思想:有效烃源岩分布区基本控制了油 气田的大致分布范围。
1.有利生油深坳(凹)陷控制了油气的形成和 分布
2.面临生油深坳(凹)陷的同生二级构造带是 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3.有利生油区基本控制了油气的区域形成和分布。
6
生油中心控制着油气分布
7
(三)复式油气聚集理论
复式油气聚集带是指位于同一构造单元之上, 彼此具有相同的成藏地质背景和密切成因联系的若 干个油气藏的集合,其中以一种油气藏类型为主, 而以其它类型油气藏为辅,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 点,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了不同层系、不同类型 油气藏叠加连片的含油气带。
油气田规模序列数学模型法:根据自然现象的概率分布特 征来估算资源量。
储、产量分析法:一种利用累计发现量与累计生产量之间 的关系,求得最终累计发现量的方法。
28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四)油气藏或圈闭规模概率分布规律法
--解释评价区资源量的结构,评价油气藏个数、最大油气 藏、某级别的油气藏个数;校正由其它方法给出的资源总量。
勘探初期发现的油气藏一般比最后阶段发现的油气藏要大。 应用该方法应具有边界条件: ①给定最小工业油气藏或最小油气圈闭; ②评价区的油气资源总量; ③已发现的油气藏要达15~20个以上; ④最大工业油气藏。
29
三、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五)特尔菲法与专家系统
主要采用概率曲线法,将评价区进行有效划分,进而统计有 关各项资料,分别根据不同专家的认识对其进行评价,最后平衡 所有专家的认识,给出对某个盆地或区域的可靠的资源量。
•井筒技术 3.录井技术
——多参数、大信息量,现场快速、实时,为识别和及时 发现油气层、评价油气性质、选择试油层段、进行烃源岩的 评价、储层评价、产能预测等提供依据。

石油地质学概述

石油地质学概述

初创阶段(1950~1959);
高速发展阶段(1960~1985); 稳定发展阶段(1985~今)。
第一阶段(1950~1959):初创阶段 (1)1950年代前半期的特点
油气勘探集中在西部: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
手段落后,千米钻机; 方法落后:找油苗、查构造、填构造图; 勘探效果差。 (2)50年代后半期的特点
石油地质学的基本问题: 石油地质学的 灵魂
生、储、盖、圈、运、保
研究的三大核心课题: (1)成烃
(2)成藏
(3)油气分布规律
二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1、有关记载 1)周代《易经》 “泽中有火”、“上火下泽”、“火在水上”,阐明了可 燃的天然气在地表湖沼水面出露的火苗。 2)汉代《汉书· 地理志》、晋代《博物志》等
资料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
油气勘探的三大基本理论:
沉积学(沉积岩石学、岩相古地理)
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
石油地质学(包括地球化学)
石油地质学: 作为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 勘 探领域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 学 科。是石油及天然气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是研究地下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
中 质 原 油
重 质 原 油
特 重 质 原 油
API度:美国石油学会制订的用以表示石油及石油产品密度的一种量度。 以 API度作为原油分类的基准。其标准温度为15.6℃(60ºF),它
和15.6℃时的相对密度(与水比)的关系:
由上式可知,API度愈大,相对密度愈小。目前,国际上把 API度作为 决定原油价格的主要标准之一。它的数值愈大,表示原油愈轻,价格 愈高。

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

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

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石油的勘探、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许多高科技手段和设备,其中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尤为关键。

一、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技术是石油勘探中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传统的地震勘探技术主要依靠地震波的传播规律,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波幅和反射等特性的探测和分析,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20世纪初,地震勘探技术进入工业化阶段,地震仪器的精度和灵敏度显著提高,勘探深度和分辨率都有所增加。

但在这个时期,勘探范围还相对较小,不同地区的勘探数据也很难用于比较和分析。

二、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三维地震技术逐渐兴起。

通过对大量勘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建立地质的三维模型,并利用大型计算机完成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大大提高了勘探深度和分辨率。

1990年代开始,三维地震技术得到全面应用。

与传统二维勘探技术相比,三维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可以快速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帮助勘探人员快速定位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从而提高开采效率。

三、测井勘探技术的进步测井勘探技术是石油勘探中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手段。

测井勘探技术是利用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探头对地下矿物和其他特征进行测量,了解储层、岩性、孔隙度等参数,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油气资源量和开采效率。

20世纪5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测井技术逐渐实现了数字化和自动化,并进一步增强了勘探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

1990年代以来,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勘探深度和探测范围都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测井仪器和技术,比如核磁共振测井、高分辨率声波测井等,大大拓展了勘探数据的来源和类型。

四、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数据处理技术是石油勘探中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勘探数据的可利用性和价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处理算法的不断创新,数据处理技术在石油勘探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石油发展史

中国石油发展史中国石油是中国大陆最早发现和开发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其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以时间线的方式,概述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

1910-1949年:中国石油的初期发展在20世纪初,中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主要由外国企业承担。

1910年,在山东胶东地区的烟台沿海,德国东亚公司成功在长峡地区发现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石油油田,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勘探和开发的起点。

1949-1978年:国有企业崛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石油工业的发展。

1955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石油公司(简称中石油),这是中国石油工业在国有化的大背景下,第一家全国性的石油公司。

中石油成立后,承担起了全国范围内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和销售的重大任务。

中国石油工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960年,中国大陆第一个陆地石油油田——大庆油田正式投产,这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重要里程碑。

1963年,中石油还相继在新疆的克拉玛依和吉林的江南等地发现了石油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

1979-1997年: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1979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石油工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任务。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石油需求,中国加大了石油勘探力度,并在海上进行勘探,成功在南海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海上石油油田——珠江口盆地油田。

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中石油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一系列自主创新。

自1982年起,中石油在大庆油田成功开展了二次开发工作,提高了油田的开采效率。

此外,中石油还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了石油开采和加工的水平。

1998年至今:多元化发展与国际化布局进入21世纪,中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并逐步实现了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

2000年,中石油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境外上市的石油公司。

此后,中石油还相继在纽约和上海建立了双重上市架构,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油气勘探开发简介

油气勘探开发简介
2、钻柱
钻柱是钻头以上,水龙头以下部分钢管柱的总称。包括方钻杆、钻杆、 钻铤、各种接头及稳定器等。
第一 概述
二、钻井工具
2、钻柱
钻柱的作用:给钻头施加压力(钻压)和传递扭矩、建立钻井 液循环通道、起下钻头、确定井深、及处理井下事故等。
钻压来自部分钻铤的重力。
三、钻井液
钻井液用来清洗井底并把岩屑携带到地面,维持钻井正常进行 的流体。
一般情况,油气田是以其所在的地名进行命名。如 胜坨油田,因为位于胜利村和坨庄一带的地下,所以命 名为胜坨油田。
油气田勘探
七、油气田勘探过程
1、区域勘探阶段
区域勘探以整个含油气盆地为勘探对象,了解区域地质 概况,研究地层剖面,查明生油和储油条件,找出油气聚集 有利地带,评价含油气远景,估算远景地质储量。主要勘探 方法为地面地质普查、物探和参数井法。
1、有机说 石油和天然气是在地质历史中由分散在沉积岩 中的动、植物有机质转化而来的。
2、无机说 石油和天然气是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 无机物转化而来的。
3、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 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主要指生活 在地球上的生物遗体。
4、生成油气的基本条件 1)有利的古地理环境(生物大量繁殖及堆积环境) 2)地壳长期稳定下沉形成还原环境(缺氧环境) 3)有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物理化学条件(高压高温)
钻井液的主要作用有:控制地层压力、从井底清除岩屑、悬浮 岩屑、稳定井壁、输送水力功率、冷却和润滑钻头及钻柱、获取地 层有关资料等。
第一 概述
四、井身结构
井身结构包括套管层次、尺寸、下深,套管与井眼的尺寸配合,以及 各层套管外的水泥返高。
根据各层套管的功用,可分为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和油层套管。
1、表层套管

中国各大油田信息汇总(三)

中国各大油田信息汇总(三)

中国各大油田信息汇总(三)一、河南石油河南油田1970年开始勘探,1971年8月在南阳盆地南阳凹陷东李湾构造发现工业油气流,1972年5月1日正式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后更名为河南石油勘探局。

河南油田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70年,次年8月喜获工业油流,“南5井”出油,宣告了河南省为我国的第16个出油大省,1972年5月1日成立南阳石油勘探指挥部,河南油田正式诞生。

三十多年来,累计在南阳凹陷和泌阳凹陷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7亿吨。

1993年,河南油田走出河南,独家中标新疆焉耆盆地风险勘探,相继发现了宝浪油田和本布图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000多万吨。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河南油田还发现了泌阳凹陷的安棚天然碱矿和舞阳凹陷的叶县盐田,探明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岩盐地质储量2300亿吨。

1975年在东濮凹陷的濮参1井勘探出油,发现了东濮(中原)油田。

河南油田1977年5月1日进行开发会战,翌年就为国家生产原油167万吨,为当时全国原油年产量上亿吨做出了贡献,河南油田的名字被刻在了北京中华世纪坛上。

长庆油田中国第一大油气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

2012年,长庆油田全年累计生产原油2261万吨,生产天然气286亿立方米,折合油气当量超过4500万吨,成为中国内陆第一大油气田。

陕北安塞、靖安、绥靖、吴旗四大油田实现大连片。

在甘肃西峰地区450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发现了西峰大油田。

累计探明三级储量2.2亿吨,展示出百万吨级大油田的雏形,使长庆在陇东真正实现了战略接替。

石油储量强劲增长,奠定了原油增产的基础。

1999年以来,共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3579亿吨,控制储量3.9404亿吨,预测储量5.3275亿吨,分别为长庆历史上累计储量的31.1%,80.0%,62.1%;三级储量累计达到126258亿吨,是长庆有史以来累计储量的0.52倍。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三、新中国的石油工业 海外石油勘探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具有广阔和光明的前景
绪论结束
课程的历史沿革
1954年开始,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张更教授和前苏联专家扎巴林斯 基教授(П.П.Забаринский)为地质专业开设“石油地质学”课 程
我校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开创者、著名石 油地质学家张更教授
张更教授(1896-1982),1 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 地质系。1934年考入美国 哈佛大学。1936年回国,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 究员。1941起,任中央大 学、重庆大学等校地质系教 授兼系主任。1954-1977 年任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 油学院)地质系教授、系主 任,1977年起任北京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
二、解放前的石油工业 3.解放前发现的油气田和石油储量
4个小油田和7个小气田
油田:台湾出磺坑、陕西延长、 新疆独山子、甘肃老君庙
气田:四川自流井、石油沟、圣灯山 台湾锦水、竹东、牛山、六重溪
从1904年-1948累计探明石油储量2900万吨,累 前的石油工业
课程的历史沿革
如何学习“石油地质学”
研究性教学:研究性的“教”与研究性的“学”;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主导
授课过程中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讲课、讨论、课后答疑的双向互动教学 方式;
增加相关的科技文献阅读,增加案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教师指定讨论题目,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和文献阅读,撰写科技小论文;
东海盆地发现一批 中小型气田
近海区石油勘探突破 (渤海、珠江口等)
锦州20-2凝析气田 绥中36-1油田 秦皇岛32-6油田
锦州9-3油田 蓬莱19-3油田
埕北油田
渤中34-2/4油田
平湖油气田
西江24-1油田

中国钻探发展简史

中国钻探发展简史

中国钻探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钻探技术进行地质勘探和矿产开发。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钻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当时的钻探工具主要是木制和石制的,如石钻、木钻等。

到了明清时期,钻探技术又有了新的进展,出现了铁制的钻头和钻探机,同时也发明了一种叫做“打井法”的钻探技术。

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钻探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21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山东省德州市打出,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

此后,中国的钻探技术不断创新,出现了各种新型的钻头、钻探机和测井设备,如金刚石钻头、旋转钻探机、地震测井仪等。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业,钻探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的石油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钻探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959年,中国第一口超深井——松辽油田的大庆油田1号井,钻深达到了8102米,标志着中国超深井钻探技术的突破。

21世纪以来,中国的钻探技术继续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型的钻探设备和技术,如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水平井钻探技术、定向井钻探技术等。

同时,中国的钻探技术也开始向海外拓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之一。

专题:中国油田开发历程

专题:中国油田开发历程
滚动勘探开发1964年以后大规模勘探开发渤海湾断块油田群当时使我国油田勘探与开发一时陷入困境大家都带着4年多在大庆艰苦奋斗旗开得胜的心情本想一举比大庆油田勘探开发还要快的速度拿下这个油区不料遇到多得不计其数的断层背斜油田的基本格式被打破了怎么就出现了一种捉摸不定的五忽油田忽有忽无这一简单的直观的概括既生动地反映了人们当时不知所措的心情也较深刻地揭示了断块油田的规律
2.克拉玛依:正规的开发规划
1955年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并投入开 发,汲取苏联油田开发的一整套做法, 经过多次反复讨论,基本上把油田开发 中的井网、速度、层系划分、采收率、 压力保持、单井产量和年产量等正规地 作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又补充发展, 为中国油田开发的正规化打下了基础。
3. 大庆油田:早期分层注水
4. 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
• 在胜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对断 块油田地质条件的认识,以及勘探开发方法等 方面的经验,相当艰巨地逐步在济阳、黄骅、 冀中、辽河、中原等拗陷开展工作,初步认识 到多断层盆地的油气资源丰富,能找到大油田, 但勘探开发要以断块为单元。这种油田的勘探 开发太难分辨了,找到一个油田,需要的探井 很多,而探井却多数要投产变为开发井,但正 式定的开发井往往落空却变成了探井。中原7 个油田的含油面积104km2,断层53l条,断块 总数413个,其中小于0.5km2的断块347个。
4. 断块油田:滚动勘探开发
• 总之,渤海湾多断层油区的开发,是在大庆油 田奠定总开发原则基础上形成一套适应其地 质条件的开发方法,丰富了中国油田开发的理 论和实践。这个油区的储量与产量均已超过松 辽盆地,而且今后还有不断增长的潜力。在这 样复杂的油区达到今天这样的开发水平,成就 是很大的。
5. 鄂尔多斯:低渗透砂岩油田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复习知识点

油气田勘探一、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特点1.油气田勘探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理论知识的综合、技术方法的综合2.油气田勘探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3.油气田勘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地质风险、技术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

油气勘探项目要遵从“成本、储量、产量、效益”四统一原则。

二、油气勘探简史1、油气勘探的初级阶段从人类有意识地开采石油天然气到十九世纪中期。

找油主要依靠地表油气苗或随机发现,几乎没有理论指导。

甚至有时采用占卜、巫术等进行找油、找气。

2、油气勘探的中期阶段——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二战结束前) 理论上:①提出了“背斜聚油论”;由加拿大人T.S亨特(Hunt,1861)、美国人D怀特(White,1885)和奥地利人赫菲尔(Hofer,1888)先后提出的。

②石油生成仍然处于“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中,但后期有机成因说逐渐占据上风;③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著作。

美国人D.海格(Hanger,1916)第一部石油地质专著《实用石油地质》俄国H.M古勃金(1937)发表了《石油论》H.0布罗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原理》,它们成为指导近代油气勘探的重要理论基础。

技术装备方面:①1895年,第一台旋转钻机投入使用。

②1914年,地震折射法开始用于地质找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出现了磁法、地震反射波法和电测井技术,使油气勘探在理论和技术上日趋完善,石油成为新的动力能源得到普遍应用。

189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30X104t,到1940年已超过3X108t。

3、油气勘探的现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理论上:①石油地质理论体系的建立;②全球油气分布规律和盆地找油理论的形成;③背斜聚油论的突破和非背斜找油论的蓬勃兴起;④油气勘探决策与资源评价理论体系的建立。

技术上:①地面地质调查降至次要位置;②地震勘探迅猛发展;③钻井技术和与之配套技术的迅猛发展;④测井技术的迅速发展;⑤井下综合录井和测试技术的完善;⑥非常规勘探方法的不断涌现;⑦综合勘探技术和方法的广泛应用。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石油和天然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化石能源,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们不仅是能源的主要来源,还是化学工业、农业、医药、制冷和运输等行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和天然气需求持续增加,导致资源紧张和价格波动。

因此,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有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记载。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开展油气资源的调查和勘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油气地质与勘探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50年代,发现了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使我国成为石油生产大国。

此后,我国在陆地和海域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形成了多个重要的油气产区。

1.3 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发展简史世界油气地质与勘探的发展历程与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密切相关。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油作为照明燃料,推动了石油勘探的兴起。

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石油需求激增,促使勘探技术不断进步。

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提出了油气成因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后,地震勘探、钻井技术、油气藏评价等技术的突破,使得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大,发现了大量油气田。

第二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基本特征2.1 石油的元素组成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由碳(C)和氢(H)两种元素组成,碳的含量约占83%至87%,氢的含量约占11%至14%。

此外,石油中还含有少量的硫(S)、氮(N)、氧(O)和微量金属元素等。

2.2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石油中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

烷烃是石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主要包括甲烷、乙烷、丙烷等。

环烷烃包括环戊烷、环己烷等。

芳香烃包括苯、甲苯、二甲苯等。

2.3 石油的馏分组成与组分组成石油可以通过蒸馏分离成不同的馏分,主要包括:轻馏分(液化石油气、汽油)、中馏分(柴油、煤油)、重馏分(润滑油、沥青)和残余油(重油、渣油)。

胜利油田50勘探历程

胜利油田50勘探历程
发现埕岛浅海大油田9年探明石油储量稳定增长19871995年年探明石油储量连续稳定一亿吨10原油产量又上大台阶1987年突破3000万吨连续9年保持3000万吨以上199627001凹陷陡坡带砂砾岩油藏勘探2滩坝砂油藏勘探几个重点区带勘探的简单剖析1早期构造断层切割的简单背斜2五忽油田310口井系统取心查明地层关系260米三角测网地震落实构造4划分断块区依据三级断层和含油特征5滚动勘探开发方式的发源地林樊家构造林樊家油田的发现1早期3口予探井失利21982年挖地雷重新评价3构造局部高点予探成功发现林樊家油田4宏观构造背景控制的岩性油气藏牛庄六户洼陷与孤南洼陷牛庄六户洼陷1早期认识洼陷最低部位不含油牛78含油水层2后续勘探证实满洼含油不同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3决定因素
1984~1987年,探明储量7.337亿吨,
年均2.445亿吨,油田历史最高峰。
7、石油年产量突破2000万吨
1984年,产油2300万吨 比上年增长463万吨
8、发现埕岛浅海大油田 1987年,地震落实埕岛构造 1988年,埕北12井,油气层17层57米 东营组油层日产油87.5吨 馆陶组油层日产油49吨。 发现埕岛浅海大油田
9、年探明石油储量稳定增长
1987~1995年,年探明石油储量连续 稳定一亿吨 10、原油产量又上大台阶 1987年突破3000万吨,连续9年保持 3000万吨以上
六、持续稳定发展
(1996~今 --隐蔽油气藏勘探)
延续第二次勘探高潮,年探明 储量持续保持1亿吨以上。 年产油稳定在2700万吨。
林樊家构造—林樊家油田的发现
1、早期3口予探井失利
2、1982年,挖地雷--重新评价
3、构造局部高点予探成功,发现林樊家油田
4、宏观构造背景控制的岩性油气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油气勘探简史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

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

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

“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

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

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

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

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

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

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

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
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

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

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

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

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

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

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

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

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