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游记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关于古代游记散文
篇一: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
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
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
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篇二: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种出游的情怀代代传承。在生活方式单一的古代,寄情山水、登临况味也无疑是书生士子们浇心中块垒的重要方式。
提起古代散文游记,经常会联想到“移步换景”这个词,
即追求浑然天成的写作思路,直抒所见所想,任凭奇伟瑰怪之自然大观引领自己领略自然的风采与魅力,极具情趣。许多情况下无论是一些写景记事的诗作还是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都是总体的选择。容易理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更熟悉时间顺序和事物先后发展的脉络,如此更加有条理性。然而,事实上这些散文游记除却移步换景的主脉络,之所以能称之为散文,内容意旨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够单单注意其写景游踪的方面,也不能认为游踪的推进和空间位置的更迭方面囊括古代游记的全部笔法。
古代游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思潮紧密联系。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游记发展风格不一;与此同时,它也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境遇等的不同而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政治黑暗、压迫严重、兵祸相乘、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著成。作者对现实深感不满,且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当时的士族和社会同流合污,便弃官归隐,选择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于是他借助游记这一形式,以渔人行踪为序,描绘了去桃花源沿途的景物和桃花源人宁静安乐的生活。全文妙在未刻意添加评论之笔,却深刻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以及那个时代劳苦大众渴望安居乐业拒绝战乱苛政的情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此篇除了游踪的传统笔法之
外,“虚构”和“联想想象”显然是主要的艺术处理方式。
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擅写游记的文人流派,通过对社会百态、自然万象的切身体悟,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在描绘平时难得一见的自然大观之余,又将自己人生际遇坎坷之时的困苦惆怅寄予文中,使得情、景有机交融。在名篇《小石潭记》里,作者先极写潭水之清、竹树之茂、岩石之怪、游鱼之乐,动静结合,无不惟妙惟肖,细致逼真。然后笔锋一转,“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们才恍
然大悟:描写静物而刻画环境的幽邃凄清是暗示自己的境遇、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是跟自己的抑郁失意相对照。显然,此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情景交融,更多运用了“景随意迁”的笔法。
宋代,出现了利用游记说理议论的游记新格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是这种新变化的突出体现。
《游褒禅山记》顾名思义是游记体裁,但实际上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游山引出议论,现身说法,告诫人们无论探求高深学问还是创立宏伟大业,都必须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并且警示人们
必须全力以赴,才有可能成功,所谓“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此外,它还提到因为古书不存,研究学问应该“深思而慎取之”??所以有人将其称为“变体游记”,即使用“借景议理”的笔法。《石钟山记》的重点也不在记游,而是通过探访石钟山,辨明山名之由来。作者借题发挥,说明对任何事物做判断,都必须建立在“目见耳闻”、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不能先入为主——这样便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看法上升到了普遍意义的高度。就此全篇而言,所谓“移步换景”的痕迹就更弱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也是优秀典型。首句开门见山“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高度概括。然后接着连续几个“者谁”和“也”交相应和,由远及近,由大及小,依次点出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直至醉翁亭,最后引出醉翁,完全扭转了“游览”的顺序,更多地是作者人为以俯瞰的视角在为读者介绍,层层剥丝。文章之后写醉翁亭中的所见和宴饮,末尾写醉归、醒来做记。这篇游记可谓“托物起兴、触景生情、而以嗟叹出之”,抒情的笔墨远多于单纯写景。
明末的《徐霞客游记》是徐宏祖三十多年科学考察研究结果的记载,其中有个别篇目按照游踪顺序来介绍,但其他更多的是章法各异的写作形式。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是一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撰写的游记:它先概括介绍了泰山的山川形势,然后写登山的途径、登山沿途以及山顶的景色,之后描写日出,最后提及游历所见的古迹和泰山的特色,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