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看不见的城市间梭巡

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近似于吟游诗人的意大利童话整理者与传唱者,这一切身份与头衔之后应再加上他为全世界熟知的那个光环:意大利作家。

在《通往蜘蛛巢的小径》之后,他不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具象,转而捕捉现实在所有空间、时间中的浮光掠影。后现代小说三部曲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看不见的城市》,无疑是其中最绚烂夺目的一环。

元。远行归来的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描述他旅途走访过的城市。最初,马可的沟通方式,是在言语不通时演出的即兴哑剧,“第一座城市是一条鱼逃离了鸬鹚的长嘴,却又落入了渔网;第二座城市是一个赤条条的男子跳过火堆,竟安然无恙;第三座城市是一个骷髅头,发绿霉的牙齿咬着一颗圆圆的白色珍珠”。在他们言语能够交流后,忽必烈汗心中刻下的形象,仍不可磨灭。马可波罗作为旅行者,忽必烈汗作为试图解释的对话者,他们的交锋穿起整本不可思议的游记。这名讲述者,常常要面对这样的发问:“你是为了回到你的过去而旅行吗?”或者“你是为了找回你的未来而旅行吗?”

马可的回答则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看到他能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所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随着交谈的深入,可汗不断明白,这不过是一场“记忆中的旅行”,却也是“旅行终点的发现”。马可波罗为王指引的“最后的目的地只能是地狱城”。马可波罗说,“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

至此,卡尔维诺借一千零一夜的讲述者之口,终于将他的目光正式投回实在的、俗世的城市。之前,那目光梭巡在所有的城市之上,那两个下着棋、讲着旅行经历的男人,不过是共同经历了五十五个,你所看不见的城市。

这是《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的第一个特别之处,它不讲故事,它只描述状态。哪怕是五十五个城市的状态,也只以两个对话者的角度去体验——而对话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你也只能从他们呈现的状态中体味。

这近似于一千零一夜,却绝非一千零一夜。

《看不见的城市》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你无法为这本书描绘一张清晰的阅读地图。

五十五个城市,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小段篇章,分为十一种:与记忆有关、与欲望有关、与符号有关、轻盈的、连绵的、隐蔽的、……每种城市中都有五座。这五十五座城市在篇章的编排上以一种几何式的错落的美感,互相插入对方的序列里。在一个城市序列结束之前,另一个城市序列早已不动声色地悄然插入。篇章间的联系以这种方式巧妙地切碎,并且在一定章节之间,插入整本书的大背景——引入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有时是思考,有时是提引,有时是归结,有时是与前后文无干的自说自话。这更增加了这本迷宫书的扑朔迷离。

但《看不见的城市》不会让你迷路,书中提供了无数个出口,并且允许读者自行挖开一个口子爬出,在任何他们乐意的地方。

也就是说,卡尔维诺在书在创设无数障碍时,也创设了无数别开生面的小径。正因为它无所拘束又暗含规则,这几乎是开放式的阅读。你几乎可以拾起任何一

个章节开始阅读整本书,抑或以城市的名字为线索,或单独赏析叙述者,或者循环往复,从末到始,都可成文,无论如何,这是一本“碎片拼成的书”。卡尔维诺把碎片巧妙地缀补为书,读者的阅读就是把书还原为碎片。

是什么造成了这么一本书?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每个章节都应该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者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

读完全书,折返再读序言,就如遇着灌顶醍醐。并不出读者意料,是工业城市的焦虑催产了这本书。但他在序言中直接给出主旨,并且迫不及待地在结尾中再次强调,那架势真有如末日将临: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卡尔维诺不是造物主,他的焦虑感,在书中不得不透。特奥朵拉城中驱之不尽的老鼠、莱奥尼亚城中永世堆积的垃圾、荒芜的建设者泰克拉城、被自己的记忆累垮的埃洛特乌比亚城……地狱这个词在最后一页方才出现,倒阅过去,才再品出一次卡尔维诺的良苦用心。

卡尔维诺简直以怕人的,先知般的口吻,叙述了这样的城。这也是卡尔维诺不怕抖搂自己写作意图的原因,在卡尔维诺的叙述中,每个故事都是先知般充满着寓言意味。我们蓦然惊醒,发现我们的现代城市竟是如此不堪居住,而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默默承受。

这样完全无章法、无学理的分析,走到具体文字的赏析上,也算是自然的一步了。对个人体验而言,伊西朵拉城是诸多城市中,最为动人深忆的一座城。它是城市与记忆的一部分。抵达它,需要一个“长期骑马行走在丛莽地区的人”对城市的“自然的渴望”为药引,你就能进入这个旖旎的城市。海螺楼梯、小提琴、被需要的女人、不过是为了斗鸡的流血争斗,这样模模糊糊的描绘,无论如何抽象,毕竟是少年梦中的城市。最重要的事情在于,回忆之中少年就是青春,而当回忆变为抵达,变为老人的少年只能在城中回忆青春。

伊西朵拉城的描绘极为简单,廖廖数行。它也不会比其他城市有更多引人之处。它唯独吞没一个少年的梦,将欲望也一并吞噬。卡尔维诺用极为简洁有力的话为这个城市收尾,我也无法为这城市想到更凉薄的定语了:

“他和这些老人们坐在一起,当初的欲望已是回忆。”

当卡尔维诺少年,终于抵达他的伊西朵拉城,将会有什么事在一夕间发生?

我将如何对一座看不见的城市致敬,以沉默或以眼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