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β- D-葡聚糖检测项目的局限性 韩立中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分析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分析钱超【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2页(P583-584)【作者】钱超【作者单位】313100 浙江长兴,长兴县中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真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可大量生长繁殖并致病,属于条件致病菌。
真菌侵犯皮下组织、黏膜、肌肉和内脏器官等所引起的疾病,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肿瘤患者放疗和化疗的普及,人口老龄化加剧,IF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导致免疫力低下及其他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
目前临床上缺乏早期诊断IFI的有效方法,导致IFI病人早期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及治疗。
(1-3)-β-D-葡聚糖作为真菌细胞壁的特异性成分,多种真菌(包括念珠菌、曲霉菌以及肺孢子菌)感染患者后,(1-3)-β-D-葡聚糖可在体液中被检出。
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了IFI及浅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结果,并与培养鉴定法比较,来分析(1-3)-β-D-葡聚糖浓度测定对IFI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调查长兴县中医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的患者,经培养或组织病理学证实存在深部真菌感染40例患者为IFI组,年龄19~79岁。
选择同期本院皮肤科医师确诊为浅部真菌感染44例为浅部真菌感染组,年龄18~71岁。
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年龄16~68岁。
三组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1-3)-β-D-葡聚糖可以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原(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通过比色法或比浊法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该试验也称G试验。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572014年2月第21卷第3期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谢 颖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 I )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痰培养或肺组织活检,但操作复杂,尤其是肺组织活检,临床可操作性差,不易开展。
(1-3)-β-D 葡聚糖为一种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约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
笔者对我院送检痰标本患者的血清进行(1-3)-β-D 葡聚糖检测,评价其在PIFI 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送检我科的支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及其患者血清各77份。
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41例(53.2%),糖皮质激素使用史31例(40.3%),体内置留导管22例(28.6%),恶性肿瘤史8例(10.4%)。
痰标本培养真菌阳性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49例,设为非感染组。
1.2 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 检测流程按试剂盒要求逐步进行。
① 将事先准备待检的静脉血2ml 置入离心管中以2900r /min 的转速离心6min ,然后吸取上层血清100μl 置入900μl 处理液中,振荡摇匀。
将其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70℃孵育10min ,然后快速放置到冰水中。
② 将制备好的标本200μl 放入含有主反应试剂A 的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移植标准玻璃反应管中,放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
③ 反应1h 后进行结果判断。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Stata 12.0统计绘制ROC 曲线,并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组合判断血清(1-3)-β-D 葡聚糖的临界值,并给出相应的该临界值下的诊断PIF I 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双侧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感染组(66.8±9.2)岁,非感染组(67.4±11.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4,P >0.05)。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科研领域和工业生产中,对(1,3)-β-D-葡聚糖进行实验研究是非常常见的。
在进行这些实验过程中,实验干扰因素往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实验干扰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实验操作误差、环境因素、样品处理方法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性和误差,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1,3)-β-D-葡聚糖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实验干扰因素的认真探讨和解决,可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并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创新。
研究(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当前科研工作者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研究意义(1, 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对(1, 3)-β-D-葡聚糖进行实验研究时,往往会遇到各种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
研究实验干扰因素对(1, 3)-β-D-葡聚糖实验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了解实验干扰因素的概念和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实验方案和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研究实验干扰因素对(1, 3)-β-D-葡聚糖实验结果的影响,可以揭示不同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具体影响机制,为我们解释实验结果提供更深入的理解。
对已有研究进展和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指导。
通过改进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推动(1,3)-β-D-葡聚糖研究领域的发展。
研究实验干扰因素的意义重大,对于推动(1, 3)-β-D-葡聚糖等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病诊断的研究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病诊断的研究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将2014年2~6月天津市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110份数据(标本140份)分为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组33例和无侵袭性真菌病组77例,分析比较葡聚糖水平,并使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
结果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组的葡聚糖水平(279.78±83.2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34.05±9.35)pg/mL(P<0.001);ROC 曲线下面积为0.946(95%的置信区间为0.904~0.988),当以95.20 pg/mL为临界值时,实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8%、93.5%、80.0%和93.3%;临床符合率达到89.1%。
Kappa值0.784(P<0.05)。
结论血清葡聚糖水平可以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本研究中用北京金山川公司的GKT-1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葡聚糖水平,进行深部真菌感染诊断时的最佳临界值为95.20 pg/mL,当以此临界值对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诊断时,临床一致性较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serum(1,3)-β-D-glucan for deep fungal disease. Methods 110 copies of data(140 specimens)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Armed Police logistics academ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were divided into the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group with 33 copies and the non-invasive fungal disease group with 77 copies. The glucan level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OC curv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critical value. Results The glucan level of the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group was (279.78±83.26)pg/mL,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34.05±9.35)pg/mL of the control group(P<0.001). The ROC area under curve was 0.946(95% confidence interval was 0.904-0.988);When 95.20 pg/mL was used as the critical value,the 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experiment were 84.8%,93.5%,80.0% and 93.3%. The clinical accordance rate reached 89.1%. The Kappa value was 0.784 (P<0.05). Conclusion The serum glucan level can be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eep fungal infection. This study uses the GKT-1M Set dynamic fungal detection kit of Beijing Jinshan Company to detect the serum glucan level. The optimal critical value for deep fungal infection diagnosis is 95.20 pg/mL and when this critical value is used for the diagnosis of deep fungal infection,the clinical consistency is better.[Key words] Deep fungal disease;Diagnosis;Serum 1,3-β-D-glucan;ROC curve现今,尽管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仍然是免疫抑制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1]。
1,3-β-D-葡聚糖定量测定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 1 , 3 一 I ) _ 葡 聚糖 ; 真菌感染 ; 定 量 测 定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2 3 . 0 3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4 1 3 0 ( 2 0 1 3 ) 2 3 — 3 1 8 6 — 0 3
I ) _ 葡 聚 糖 可 从 胞 壁 中释 放 出 来 , 其在血液及其他体液( 如尿 、 脑 脊液 、 腹水 、 胸腔 积液 等) 中的含量 增加 。因此 , 1 , 3 — 8 一 D - 葡 聚 糖 已成 为 检 测 真 菌 感 染 的 一 个 有 意 义 的 指 标 。 国 内、 外 早 在 2 O世 纪 8 O年 代 就 开 始 对 1 , 3 — 0 一 D - 葡 聚 糖 的 定 量 检 测 方 法 进 行 研究 , 近年 来 更 取 得 了较 快 的进 展 。本 文 就 目前 已 有 的 1 , 3 一 B _ 【 ) _ 葡 聚糖 定 量 检 测 方 法 进 行 综 述 。
旁 路 活 化 检 测 革 兰 阴 性 菌 内 毒 素 的 鲎试 剂 , 发生凝 集反应 , 因
激 活 G 因子 , 故 称 为 G 试 验 。鲎 变 形 细 胞 溶 解 物 中除 含 有 G
由于 各 试 剂 盒 采 用 的 1 , 3 一 B — D葡聚糖标 准、 血 液 预 处 理 方
法以及鲎种类不同 , 测定的 1 , 3 - 6 一 D - 葡 聚糖 浓 度 值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异 。这 些 不 一 致 的 1 , 3 - 葡 聚 糖 浓 度 值 可 能 会 影 响 对 真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提升阳性率及对深部真菌感染早期快速诊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提升阳性率及对深部真菌感染早期快速诊断的影响发表时间:2020-10-20T14:26:25.0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7月14期作者:戴光跃施文勇谢彩琼[导读] 研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采取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时的影响戴光跃施文勇谢彩琼(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677000)摘要:目的:研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采取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时的影响。
方法:2019年6月~2020年3月,纳入32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将32例健康者设置为对照组,均予以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实验组的血清(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阳性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6.87%、0.00%,数据有差异,P<0.05。
结论:在采取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时,对于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而言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应用价值关键词:血清(1-3)-β-D-葡聚糖;阳性率;深部真菌感染在临床中,真菌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并且死亡率较高;在诊断方面,临床诊断率相对较低,其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表明,许多免疫功能低下、恶性肿瘤患等者的死亡原因大多与深部真菌感染有关,但是其生前的诊断率却十分低下,因此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在传统的诊断工作中,直接涂片镜检,受标本取材、人员镜检能力,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对结果判断不够理想,真菌培养鉴定,这一系列工作往往耗时漫长,阳性率低,且诊断过程受环境干扰,因此难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反观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治疗方面,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因此,对于更具优势的诊断方式应当作出深入研究,为后续诊断工作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9年6月~2020年3月,将32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将32例健康者设置为对照组。
血浆(1,3)-β-D葡聚糖及C-反应蛋白对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评价作用

血浆(1,3)-β-D葡聚糖及C-反应蛋白对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评价作用【摘要】真菌性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病症,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寒战、低血压等。
血浆(1,3)-β-D葡聚糖和C-反应蛋白被认为在真菌性血流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浆(1,3)-β-D葡聚糖能够增强宿主的免疫应答,而C-反应蛋白可以与真菌病原体结合并促进免疫炎症反应。
两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增强免疫系统对真菌的清除能力。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血浆(1,3)-β-D葡聚糖及C-反应蛋白对真菌性血流感染具有重要评价意义,未来研究应更深入地探索二者在治疗和预防真菌感染中的潜在作用,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浆(1,3)-β-D葡聚糖, C-反应蛋白, 真菌性血流感染, 协同作用, 临床研究, 评价作用, 意义与启示1. 引言1.1 研究背景真菌性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由真菌侵入血液引起。
随着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性血流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目前,真菌性血流感染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血浆(1,3)-β-D葡聚糖是一种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具有诱导机体抗真菌免疫应答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真菌性血流感染过程中,血浆(1,3)-β-D葡聚糖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炎症反应,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而帮助机体清除真菌,减轻炎症反应,并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是机体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真菌性血流感染中,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快速升高,反映出机体的炎症状态。
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血浆(1,3)-β-D葡聚糖及C-反应蛋白在真菌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真菌性血流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及C-反应蛋白在真菌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及其协同作用,为临床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及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及预后评估随着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器官移植技术的开展,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组织病理标本不易获取,真菌培养耗时长,而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操作简单、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较高,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真菌感染,从而提前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有效控制感染,且可通过血浆中BG含量的高低初步鉴别真菌种种类,动态随访BG则有助于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评判。
标签:侵袭性真菌感染;(1,3)-β-D-葡聚糖;疗效评估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开展,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激素及放化疗药物的使用以及各种导管如中心静脉置管、尿管、胃管的置入,有创呼吸机的使用等均使的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升高,如何快速检测出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真菌感染也成为许多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因素之一。
根据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目前临床上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IFI)的诊断分为确诊IFI、拟诊IFI和临床诊断IFI[1]。
确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
拟诊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IPFI: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检查依据。
目前临床上对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有创性检查,由于患者病情所限,不易获得有效的组织标本。
而微生物学检查中的培养耗时较长,是否为目标病原菌,有时也不能很好判断,不能早期有效指导临床诊断。
血清学检查血浆中真菌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以下简称BG]抗原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2-5],且结果快速,能早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6-06-17T10:27:23.8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作者:姜莉[导读] 深部真菌感染是指致病真菌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等器官,导致器官发生真菌性感染。
姜莉(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0)【摘要】:目的:讨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另外在选取20例健康人为对照。
采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1-3-β-D葡聚糖的含量。
结果:观察组的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平均值为(5.74±1.35)pg/ml;而观察组的平均值为(268.28±101.07)pg/ml。
观察组的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在早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感染消息,是一种实用的早期诊断方式。
【关键词】1-3-β-D葡聚糖;深部真菌感染;临床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是指致病真菌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等器官,导致器官发生真菌性感染。
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的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1]。
临床中,由于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广谱抗生素和肿瘤化疗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该疾病在发病初期并没有出现什么异常反应,病情容易被隐藏,往往发现时病情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该疾病在初期时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现象,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2]。
所以如何在早期快速诊断和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研究检测血清1-3-β-D葡聚糖的临床效果,特选取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10月,深部真菌感染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17至91岁,平均年龄(35.4±5.5)岁,其中泌尿道感染的患者为15例,呼吸道感染的为10例,血液感染的为4例,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为2例。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7月—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461例提示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为对象。
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根据细菌培养鉴定深部真菌感染结果为阳性,219例),对照组(根据细菌培养鉴定深部真菌感染结果为阴性,242例)。
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对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血清中(1-3)-β-D葡聚糖检测结果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有利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便于对患者病情进行监测,对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及科学用药。
【关键词】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R446.11A2095-1752(2019)19-0057-02深部真菌感染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存在的真菌感染疾病。
患者的皮下组织乃至血液甚至是器官都可被真菌侵袭破坏[1]。
同时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重要因素,深部真菌感染者毒素可累及患者全身,出现心肌炎或心力衰竭,若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深部真菌感染将危及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2]。
真菌的细胞壁中含有(1-3)-β-D葡聚糖,患者被真菌侵袭,机体的免疫功能将释放吞噬细胞,真菌被消化后人体内(1-3)-β-D葡聚糖含量骤增。
为探讨给予早期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对提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461例,作为检测对象,现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符合入选标准的461例提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2018年7月—12月期间入院。
真菌培养阳性为观察组219例,男性100例,女性119例,年龄18个月~75岁,平均年龄(37.41±16.73)岁。
体外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

体外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因素。
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05麦氏单位(含白色假丝酵母菌1×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14.2)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15.2)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14.8)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16.2)ug/L,氟康唑组(97.3±16.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2.4)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2.0)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2.5)ug/L,氟康唑组(6.7±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真菌数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两性霉素B氟康唑【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043-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tection of fungalcell wall 1,3-β-D-glucan in virto.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andida albicans were diluted with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as 0.05 McIntosh unit (containing candida albicans 1×107CFU/ml). The control group: diluting the precursory solutions to 100 times.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in the solutions 10 times through G test , and culturing the Candida albicans in each solution in virto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ntifungal drugs, physiological saline on the testing of 1,3-β-D-glucan in vitro.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14.2)ug/L,(94.5±15.2) ug/L, (93.6±14.8) ug/L,(95.5±16.2) ug/L, and (97.3±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 (P>0.05).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14.2) ug/L,(94.5±15.2) ug/L,(93.6±14.8) ug/L,(95.5±16.2) ug/L, and(97.3±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ungal 1,3-β-D-glucan in virto has noting to do with liquid mediums or antifungal drugs, 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fungi.【Key words】1,3-β-D-glucan; Detection in virto;Amphotericin B; Fluconazole真菌(1-3)-β-D葡聚糖的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1.2.3.4.5]。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萧晨路;韩立中;倪语星【摘要】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etection of (1,3)-beta-D-glucosan(BDG)(G test) in hematological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for 399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patients,plasma G tests were performed for 2-3 times a week. The Principle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the Disease of Hematopoietic System/Tumor in Patients with Invasive FungalInfection(Revised Edition) was used as criteria.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was evaluated by SPSS 11.5 software.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G test was 78.5% for the diagnosis of IFD,the specificity was 79.8%,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5.0%,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82.7%. Conclusions Plasma BDG is correlated with IFD. Plasma G test should be taken 2-3 times per week. Combined with medical imaging,G test could improve the diagnosis of IFD and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medical burden of patients.%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BDG)检测(简称G试验)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价值。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血清 ( 1 , 3 ) . I 3 一 D 一 葡 聚糖 检测 对深部真菌感染 的诊 断价值
张 丽, 邓 丽华 , 许 晶晶
[ 摘 要]目的: 研究血清 中( 1 , 3 ) 一 B — D 一 葡聚糖检测对 深部 真菌感染 的临床意义 。方法 : 回顾 性分析 1 1 0 0例住 院患者检 测血 清 ( 1 , 3 ) . 3 - D . 葡聚糖( 真菌 G试验) 结果 。结果 : 真菌 G试验灵敏 度为 7 8 . 0 %, 特 异度为 8 9 . 9 %, 阳性预测值 7 4 . 8 %, 阴性预测 值9 1 . 4 %, 真菌 G试验与 临床诊 断结 果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X 2= 4 9 1 . 2 5 , P< 0 . 0 1 ) 。真 菌培 养灵 敏度 为 4 8 . 9 %, 特 异度 为 9 2 . 3 %, 阳性 预测值 7 1 . O %, 阴性预测值 8 2 . 5 %, 真菌培养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X 2 = 2 3 9 . 3 4 , P< 0 . 0 1 ) 。结论 : 真菌 G试验 的检测方法快速 、 阴性预示值高 。传统 的真菌培 养耗 时长 , 特异性 虽高 , 但标本 取材 易受污染 。建议 临床对 疑似
i n f e c t i o n . Me t h o d s : T h e s e r u m l e v e l s o f ( 1 , 3 ) - p — D — g l u c a n i n 1 1 0 0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 R e s u l t s :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 s p e c i i f c i t y , p o s i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a n d n e g a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t h e ( 1 , 3 ) - S I - D — g l u c a n a s s a y w e r e 7 8 . 0 %, 8 9 . 9 %, 7 4 . 8 % a n d 9 1 . 4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d i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r e s u l t o f f u n g a l G t e s t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i f c a n t ( X 2 = 4 9 1 . 2 5 , P < 0 . O 1 ) .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 s p e c i i f c i t y , p o s i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a n d n e g a t i v e p r e d i c t i v e v a l u e o f f u n g a l c u l t u r e w e r e 4 8 . 9 %, 9 2 . 3 %,
(1,3)—β—D葡聚糖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1,3)—β—D葡聚糖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采用(1,3)-β-D葡聚糖对于临床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确诊或疑似IFD恶性血液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不同诊断标准下(1,3)-β-D葡聚糖水平及其敏感性、特异性。
结果:不同诊断标准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阳性检测率分别为72.50%、8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60 pg/mL为阳性标准时其敏感性、阴性预测值比≥80 pg/mL为阳性标准时明显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标准下试验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1,3)-β-D葡聚糖检测可以对IFD患者予以早期诊断,临床推广意义重大。
标签:(1,3)-β-D葡聚糖;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恶性血液病患者因治疗的需要,长期接受大剂量化疗,其间不断接触抗菌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所以导致IFD(Invasive fungal disease,侵袭性真菌病)的风险较大[1-2]。
IFD发病急速,预后不好,成为导致血液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当前,临床诊断IFD的传统方式是进行病原体培养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同时耗费时间较长,敏感度也相对较低,所以难以早期确诊。
加之组织病理活检和深部组织培养检测具有创伤性,不适用于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延长及其他类型的危重恶性血液病患者,给IFD的临床诊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3]。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患者的感染程度具有密切关联,同时临床治疗时机对其临床疗效也存在一定影响,早期诊断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报道称,通过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对IFD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4-6]。
(1_3)-β-_D-葡聚糖检测项目的局限性__韩立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韩立中
试验的局限性
1.
如何确定试验的折点 试验的特异性问题
2.
3.
试验的假阳性点的确定
对葡聚糖检测折点判断的困难
存在多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检测结果 可比性差。 对存活病人深部真菌感染的确切诊断存 在困难(目前的评价指标多为患者死亡 后的病理切片分析)
真菌细胞壁结构示意图
(1-3)-ß -D-Glucan 诊断意义
深部真菌感染: 是指侵犯机体皮下组织, 内脏器官及中枢 神经系统的真菌性疾病.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 免疫可迅速清除1-3--β-D葡聚糖。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 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有研究报道葡聚糖在念珠菌血症时明显升高,将其用于念 珠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培养法和血清学诊 断试验[3-4]。
检测的特异性
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组分
1.革兰阴性菌的主要细胞组分:外膜(脂多糖等)
2.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1-3)--D-葡聚糖、 甲质壳和纤维素。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肽聚糖 (通过对肽聚糖的定量测定来检测G+菌感染和 严重程度。试剂目前还需要进口,未能国产化, 检测受到一定的限制)
1.
2. 曲霉病:常见疾病包括孢子丝菌病、隐珠菌病、曲霉病、 毛霉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组织孢浆菌病以及球孢 子、副球孢子菌病等临床病症.
3. 隐球菌感染:? 据文献报道,检测葡聚糖含量不能用于隐球菌感 染的诊断[1],可能因为隐球菌在免疫缺陷患者 体内生长缓慢,并形成厚荚膜。有体外实验表明, 新生隐球菌产生的1-3-β-D葡聚糖量比念珠菌和 曲霉菌少。 但也有文献报道新生隐球菌感染后血清葡聚糖升 高也十分明显[5]。所以,有关隐球菌感染后葡 聚糖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

(1,3)-β-D-葡聚糖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1,3)-β-D-葡聚糖是一种重要的多聚糖,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3-键和β-1,6-键连接而成的复杂多糖,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免疫调节作用。
在免疫调节、生物材料、药物传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1,3)-β-D-葡聚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1,3)-β-D-葡聚糖实验时,实验结果常常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挑战。
对实验干扰因素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深入了解实验干扰因素的分类、影响机制和降低策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1,3)-β-D-葡聚糖的研究和应用进程。
1.2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探究实验干扰因素的影响,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这有助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为(1,3)-β-D-葡聚糖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实验干扰因素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1,3)-β-D-葡聚糖的性质与特点,推动其在医学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这对于拓展(1,3)-β-D-葡聚糖的新应用领域,促进其更广泛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1,3)-β-D-葡聚糖的实验干扰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对于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实验干扰因素的分类实验干扰因素的分类是指在进行(1,3)-β-D-葡聚糖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可能干扰因素。
根据实验干扰因素的性质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内在干扰因素和外部干扰因素两大类。
内在干扰因素主要包括样本自身的特性造成的干扰,例如样本中其他多糖的存在、样本中的蛋白质或其他杂质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通常不可避免,并且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准确测定(1,3)-β-D-葡聚糖的含量,需要对这些内在干扰因素进行合理的控制和补偿。
外部干扰因素则是指实验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各种外部环境或操作上的干扰,例如实验仪器的误差、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实验条件的变化等。
真菌(1-3)-β-D 葡聚糖测定试剂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2年

真菌(1-3)-β-D 葡聚糖测定试剂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2 版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真菌(1-3)-β-D 葡聚糖测定(Fungus(1-3)-β-D-glucan)试剂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真菌(1-3)-β-D 葡聚糖测定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征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适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
应在遵循相关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以分光光度法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样本中真菌(1-3)-β-D 葡聚糖浓度的试剂盒。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1.拟用于单独销售的真菌(1-3)-β-D 葡聚糖校准品和真菌(1-3)-β-D 葡聚糖质控品;2.化学发光等免疫法的真菌(1-3)-β-D 葡聚糖测定试剂。
3.定性检测试剂可参照本指导原则中的适用部分。
二、注册审查要点(一)监管信息应按《体外诊断试剂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及说明》的要求提交申请表、术语缩写词列表、产品列表、关联文件、申报前与监管机构的联系情况和沟通记录、符合性声明以及其它相关信息。
1.产品名称产品名称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被测物名称;第二部分:用途,如测定试剂盒;第三部分:方法或者原理,如显色法等,本部分应当在括号中列出。
2.分类依据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子目录》,真菌(1-3)-β-D 葡聚糖测定试剂管理类别为二类,分类编码为684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1 病例1
患者乙,男, 41岁 因双下肢关节疼痛1月余, 发热、咳嗽、痰血10 患者乙,男, 41岁, 因双下肢关节疼痛1月余, 发热、咳嗽、痰血10 余天于2006年 12日入院. 入院前曾予以青霉素抗感染治疗, 余天于2006年9月12日入院. 入院前曾予以青霉素抗感染治疗, 无好 转, 随后出发现, 体温在39度左右波动, 并有咳痰, 痰中血丝症状. 胸 随后出发现, 体温在39度左右波动, 并有咳痰, 痰中血丝症状. 部CT检查, 发现左肺阴影 入院后9月18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及作 CT检查, 入院后9 18日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及作 病理活检, 显示肺左上方叶管口真菌感染. 诊断为侵袭性肺曲菌病. 病理活检, 显示肺左上方叶管口真菌感染. 诊断为侵袭性肺曲菌病.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入院当天化验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10.1*109/L (中性粒 (中性粒 细胞71%, 淋巴细胞18.2%, 单核细胞9.3%). 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 细胞71%, 淋巴细胞18.2%, 单核细胞9.3%). 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 (CRP)和降钙素原均升高. 9月14日痰培养结果为阴性. 9月22日再 (CRP)和降钙素原均升高. 9月14日痰培养结果为阴性. 9月22日再 一次进行痰培养和血浆(1,3)- 葡聚糖检测, 一次进行痰培养和血浆(1,3)-β-葡聚糖检测, 培养结果依然为阴性 但血浆(1,3)但血浆(1,3)-β-葡聚糖检测为阳性 (1806 pg/ml). 治疗 入院后给予哌 拉西林/他唑巴坦和西米替丁作抗菌治疗, 高热未有好转, 随后9 拉西林/他唑巴坦和西米替丁作抗菌治疗, 高热未有好转, 随后9月 21日给予氟康唑静点, 高热好转, 体温在37度左右波动, 以后继续予 21日给予氟康唑静点, 高热好转, 体温在37度左右波动, 以抗真菌治疗, 情况逐渐好转, 9月30日出院. 以抗真菌治疗, 情况逐渐好转, 9月30日出院.
检测的假阳性
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问题
1. 2. 3. 4. 5. 6.
白蛋白 血透/ 血透/分离术 纱布 某些抗菌药物高浓度时:如多粘菌素E 某些抗菌药物高浓度时:如多粘菌素E、头孢唑啉、 厄他培南、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 厄他培南、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 肟等 革兰阳性菌菌血症 香菇多糖 某些化疗药物:
有关葡聚糖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 异性的研究成果(41 异性的研究成果(41 cases)
Cutoff value 30 pg/ml 60 pg/ml 80 pg/ml sensitivity 95.1% 85.4% 78.0% specificity 85.7% 95.2% 98.4%
如何确定CUTOFF 如何确定CUTOFF ?
3. 隐球菌感染:? 隐球菌感染:? 据文献报道, 据文献报道,检测葡聚糖含量不能用于隐球菌感 染的诊断[1], 染的诊断[1],可能因为隐球菌在免疫缺陷患者 体内生长缓慢,并形成厚荚膜。有体外实验表明, 体内生长缓慢,并形成厚荚膜。有体外实验表明, 新生隐球菌产生的1 新生隐球菌产生的1-3-β-D葡聚糖量比念珠菌和 曲霉菌少。 曲霉菌少。 但也有文献报道新生隐球菌感染后血清葡聚糖升 高也十分明显[5]。所以, 高也十分明显[5]。所以,有关隐球菌感染后葡 聚糖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聚糖的变化还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1,3)(1,3)-β- D-葡聚糖检测项目的 葡聚糖检测项目的 局限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韩立中
试验的局限性
1.
如何确定试验的折点 试验的特异性问题 试验的假阳性问题 试验的重复性问题
2.
3.
4.
判断折点的确定
对葡聚糖检测折点判断的困难
存在多种方法,在相同条件下检测结果 可比性差。 对存活病人深部真菌感染的确切诊断存 在困难(目前的评价指标多为患者死亡 后的病理切片分析)
CID 2008:46 (15 June)
检测的特异性
微生物细胞壁结构组分
1.革兰阴性菌的主要细胞组分:外膜(脂多糖等) 1.革兰阴性菌的主要细胞组分:外膜(脂多糖等) 革兰阴性菌的主要细胞组分 2.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1-3)-β-D-葡聚糖、 2.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1-3)葡聚糖、 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甲质壳和纤维素。 甲质壳和纤维素。 3.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肽聚糖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组分: 通过对肽聚糖的定量测定来检测G+菌感染和 (通过对肽聚糖的定量测定来检测G+菌感染和 严重程度。试剂目前还需要进口,未能国产化, 严重程度。试剂目前还需要进口,未能国产化, 检测受到一定的限制) 检测受到一定的限制)
真菌细胞壁结构示意图
(1-3)(1-3)-ß-D-Glucan 诊断意义
1.
深部真菌感染: 是指侵犯机体皮下组织, 深部真菌感染: 是指侵犯机体皮下组织, 内脏器官及中枢 神经系统的真菌性疾病.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 神经系统的真菌性疾病.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 免疫可迅速清除1 --β 葡聚糖。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 免疫可迅速清除1-3--β-D葡聚糖。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 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 有研究报道葡聚糖在念珠菌血症时明显升高, 有研究报道葡聚糖在念珠菌血症时明显升高,将其用于念 珠菌血症的早期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培养法和血清学诊 断试验[3-4]。 断试验[3-4]。 2. 曲霉病:常见疾病包括孢子丝菌病、隐珠菌病、曲霉病、 曲霉病:常见疾病包括孢子丝菌病、隐珠菌病、曲霉病、 毛霉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毛霉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组织孢浆菌病以及球孢 副球孢子菌病等临床病症. 子、副球孢子菌病等临床病症.
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
CID 2008:46 (15 June)
病历2 病历2
患者甲 患者甲,男 21岁, 再生障碍性贫血. 胸部CT检查, 显 21岁 再生障碍性贫血. 胸部CT检查, 示双肺感染性改变, 右中肺病灶呈圆形, 示双肺感染性改变, 右中肺病灶呈圆形, 周围有 毛刺状改变, 内见空洞, 毛刺状改变, 内见空洞, 提示霉菌感染的可能性 极大.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多次作血常规检查, 极大.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多次作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平均为1.2*109/L, 血沉和C 白细胞平均为1.2*109/L, 血沉和C-反应蛋白 (CRP)均升高. 9月16日进行血培养和痰培养, (CRP)均升高. 9月16日进行血培养和痰培养, 分 别提示有产碱菌杆属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9月 别提示有 感染. 9月 22日再一次进行痰培养, 并同时检测血浆(1,3)22日再一次进行痰培养, 并同时检测血浆(1,3)β-葡聚糖水平, 痰培养结果阴性而(1,3)-β-葡聚 葡聚糖水平, 痰培养结果阴性而(1,3)糖检测结果为阳性(25.28 糖检测结果为阳性(25.28 pg/ml). 治疗: 入院后 治疗: 立刻予以安维、球孢A 立刻予以安维、球孢A及头孢他啶、依替米星 和美多培南等抗感染治疗, 仍出现反复发热. 和美多培南等抗感染治疗, 仍出现反复发热. 9 月21日开始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 体温渐渐 21日开始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 下降至正常, 25天治疗后出院. 下降至正常, 经25天治疗后出院.
试验的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