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薛宝钗

[提要]

本文论述了薛宝钗——一个封建淑女,大家闺秀的典范。她聪明美丽,乐于助人;她温柔敦厚,善于体会尊长的意旨;也渴求爱情,又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她严格按照封建道德和伦理观念为人民处世,性格中也有虚伪,残酷的一面,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多样的。作品中对宝钗喜欢多于厌恶,肯定多于否定,对她命运的坎坷,寄予了深切的屿,从而有力地批判了整个社会,提示了封建末世不可救药,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薛宝钗;民主;博爱;温柔;敦厚;冷酷;虚伪

自《红楼梦》一书问世以来,人们对于书中的两个主人公——林黛玉与薛宝钗,历来存在着“拥薛贬林”和“拥林贬薛”两大派别。时至今日,对于薛形容词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且不说解放以前对宝钗评价的片面,单说解放以后对宝钗的评价,便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地方。

五十年代和“十年动乱”时期的评论家们,把薛宝钗驳得一无是处。如果有人想替薛宝钗讲几句公道话,似乎就贬低了书中的判逆者林黛玉,就有点大逆不道了。那时的许多文章还与政治需要联在一起,七四年由批林批孔而再次掀起的评红热,宝钗更是遭到了贬斥。后来,有些同志不满对宝钗已有定论的形象——“封建卫道士”偏见,就试图重新评价这一形象,但也许是出于急于反驳的原故,这些同志的文章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全面称颂”的倾向,冠之宝钗以“完美无缺”、“十人十美”、“完人”的美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历史经验表明,对宝钗的评议必须防止极端化、片面化、必须能够正确运用马列主义历史与辩证的观点切实地考察作品。鲁迅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①我们应看到,宝钗身上确有许多封建落后的东西,但作为“山中高士晶莹雪”,也与“世外仙姝”林黛玉结下了“金兰之好”,情胜骨肉,同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中的主要悲剧角色,那么,宝钗必有可“怀”之处。正确的评价宝钗,也并不是要贬低黛玉,况且黛玉作为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也是难以驳倒。

作为一个宝贵小姐,宝钗身上具有一定民主、平等、博爱思想的萌芽。她不夸宝贵,不讲究穿着,不喜于擦脂抹粉;是主子,较少有主子气;是贵族,难见其贵族气派;有势力,从不借势压人。其一,宝钗在追求一种淡雅、和谐、均衡、自然的境界,与传统型封建贵族小姐时时显出一种贵族的威风是大不相同的。作者写不爱“花儿粉的”,时常穿着家常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第八回宝玉问她衣服上“熏的是什么香?”而她却说:“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真真骂死一干浓妆艳饰鬼怪!”(甲戍脂批)②宝钗身上宝贵的气的淡薄,与凤姐的夸耀宝贵、显示威势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二,宝钗是一个全府上下众口赞誉的人物。作者说她“大得下人之心”,她所以能够这样,在于她能够体贴下人。香菱倍受薛蟠的欺凌,而宝钗百般照顾之,并接她到大观园住。无论什么人,宝钗都一视同仁,就连深受歧视的赵姨娘母子也不另眼看待,哥哥外出带回的礼物,她也要分给贾环一份,使得专受挑剔的赵氏也不得不连声夸好。此外,宝钗身上还具有一种受朦朦胧胧的博爱思想的萌芽。她急人所急,乐于助人,风了哥哥“不能贴母怀”,“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线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送燕窝为安慰黛玉,设宴席帮助湘云,赎衣服关心茗烟……。也许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宝钗为了向上爬所采取的一种独特手段,即善于笼络人心,这未免有些主观。其实宝钗打成一片是为了给她那颗孤寂的心带来一丝温暖,也反映了思想性格中的某些新因素。当然这些新因素有着它一定的局限性,不分是非的民主,过于严己的平等,近似虚焦博爱,常成为评论者攻击的把柄,也是构成她与黛玉矛盾的原因之一,反映了她性格的软弱与双重性。

宝钗性格中还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征——温柔敦厚,而这却是一种夹杂着许多因素的温柔敦厚。宝钗是温柔的,却有点近似虚伪,贾母真心问她爱吃何物,爱听何戏,而她偏总依着老太太素喜者说出;宝钗是敦厚的,却有点近似卑下,凡事都忍让,压抑自己的人性,王夫人要她协助探春理家,内心明明不愿,但碍着面子又“只得答应”,正如第五十闪回庚辰脂批道:“宝钗此等非与阿凤一要疵则着随时俯仰,彼则逸才喻蹈。”此外,在读书方面,朱熹说过:“学不是读书,然不读书又活所以为学之道。圣贤教人只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若不读书便不知如何而能修身,如何而能治国。”朱熹的这种思想显然对宝钗是有影响的,如第五十六回宝钗便讥笑过探春把朱子“看虚浮”,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她的处世态度和对宝玉的规劝上。其一,宝钗对当时社会追保求利,一心为了宝贵荣达的读书坏风气是不满的。第三十八回她烈军属的“螃蟹咏”,小题目寓大意,直刺现实中象贾雨村这样“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无耻之徒,使得众人“不禁叫绝”,一致评定其为“食螃蟹绝唱”,只是感到“讽刺世人太毒了些”。蔡义江认为,这首诗是曹雪芹为讽刺时事在借宝钗“打掩护”,又说它是宝钗“自我嘲讽”,未免有些臆断,其实它是与宝钗的思想性格合拍的,是宝钗在大观园相对自由天地里一次感情的激发。其二,宝钗是每每对宝玉“见机劝导”的,但她的劝导除出于担心外,还是与她思想性格密不可分的。第四十二回宝钗曾对黛玉讲过:“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国,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可见,宝钗并不是一味地主张计书,而是反对读死书,反对仅为了功名宝贵而读书。同样,宝钗对宝玉整天在家“无事忙”,做“宝贵闲人”,也是不满的。她要宝玉去做“明理”的读书人,能够“齐家治国”;要宝玉能成为一名“清官”,能够“辅国治民”。可是宝钗并不了解宝玉是怎样一种人,因而她的规劝便是要宝玉妥协,当然要被宝玉骂作是“混帐话”。

薛宝钗和林黛玉,尽管以前由于种种误会造成许多矛盾,自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后,误会便烟消云散了。黛误会说酒令,如果薛宝钗是林黛玉的死对头,按理讲,她抓住了对方绝好的把也可以借此散布了不利于黛玉的流言蜚语,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但宝钗认识到,她与黛玉从根本上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矛盾,宝钗领悟到这点,她才没有那样做,面是好心劝说黛玉。从此,他们二人和好了,不仅消除了长期以来由于猜忌造成的思想上的隔阂,而且互敬互尊,互相体贴,互相关心。第四十五回宝钗送燕窝于黛玉就是很好的例证。黛玉体弱多病,宝钗主动送燕窝于她,让她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黛玉则视宝钗为亲人,怀着歉疚的心情,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好,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甚至于宝玉见了林黛都纳罕地问:“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宝钗因受大家之托,去找黛玉,走到半路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后,为了避免矛盾再次发生,便折道而回。走到滴翠婷时,无意听到丫环红玉,坠儿的谈话,她来不及躲藏,又要避身离开那个是非之地,便急中生智,想出了“金蝉脱壳”的办法,为此,许多评论家大发议论,认为这件事是宝钗夺取宝二奶奶的宝座的一个重要步骤,表面上退让,暗地使诈,有意嫁祸于黛玉。其实,认真研究这一段文字,写出宝钗既要照顾别人的脸面,又要考虑自己此时此地所处环境,怕使自己没趣。再者她刚从黛玉处来,一刹间决定追寻的对象也只能是黛玉而不是其他人,她事先并没有考虑要陷害林黛玉,只是想把此事掩盖过去。曹雪芹这样的描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既然宝钗在主观上并没有产生陷害人的想法,虽然事情过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局,那怎么能说宝钗是奸诈的、阴险的呢?怎么能认为她是有意嫁祸于人呢?所以,我们要洗刷宝钗身上的不白这冤,使其得了较为公正的评价。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一个“冷美人”。金钏死后,王夫人非常懊恼,宝钗劝慰道:“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或是在井傍玩,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