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可夫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赞可夫
一、个人简介及背景
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
家。
他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
《和教师的谈话》、《论教学论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论
小学教学》等。
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
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
从 1957年至
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
育科研与教改实验。
他指出,在前苏联占据统治地位几十
年之久的传统教学体系,偏重于死记硬背,学生的思想缺
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远远落后于时代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1817年秋他中学毕业后,即担任乡村小学老师。
后来考取了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留任该校心理研究所的研究班,在那里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建议,从事心理学和有缺陷儿童教育的研究。
卫国战争期间,赞科夫转入神经外科医院,从事苏军颅脑重伤战士语言机能的治理和恢复工作。
但他始终没有中断有关记忆、教学论问题的研究。
50年代初,赞科夫转到普通教育研究所,负责领导“实验教学论实验室”。
1952年,他开始从事“教学中的词与直观性的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并主编出版可《教学中的词与直观相互作用的研究经验》(1954)、《教学中教师语言与直观手段相结合》和《教学中的直观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著作,由此名声大震。
1956年俄罗斯联邦心理学家协会成立时,他是该协会的主要成员。
1957年,赞科夫将“实验教学论实验室”改名为“教学与发展问题实验室”,着手对小学儿童的教学与发展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1962年10月,赞科夫在总结第一阶段(1957-1961)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发表了题为《论教学的教学论原理》一文,在全面论述实验教学论体系的基础原理的同时,对苏联的传统教学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因而遭到了多方面的责难。
然而,赞科夫并未因此放弃实验研究。
1966年底,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对赞科夫的实验研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肯定赞科夫的实验方向和理论基础是正确的。
次年秋天,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实验班所有三年级的学生都跳过普通学校的四年级直接升入五年级学习。
1969年,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接受赞科夫关于将小学阶段的学习年限由四年缩短为三年的建议,并调整了教学内容,编辑出版了三年制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这样,赞科夫教学实验的成果不仅得到了政府的认可,而且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教育实践。
1977年东,赞科夫不幸逝世。
苏联教育部和苏联教育科学院在《教师报》发表悼念文章,指出:“赞科夫以自己在教育科学和学校实践的众多创造性贡献
而闻名于世。
”
二、教育思想
赞可夫把毕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教学论的研究上,他热心于研究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互关系,并成功地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应用到教学论的研究中来。
他在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堂生活、教师工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以唯物辩证法为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把从学生和生活实际出发,和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作为教学论思想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
他在谈到教学目的时指出: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学习。
所谓“一般发展”是相对于某一门学科或某一组学科引起的独特的发展(即“特殊发展”)而言的,指的是由各门学科引起的共同一致的发展,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了智力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及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是所有这些方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由旧的质状态到新的更高的质状态的上升运动、更新过程及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死亡。
”
赞可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
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赞可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以上这些原则各有其作用,同时又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一体系的特点是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并在保证共同的思想方向性的前提下,给予个性以发挥作用的余地。
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学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提出“课堂上的生活”这样一个小学课堂教学方面不大为人注意的或者完全没有探讨过的问题,这也是他独到的一种教学思想。
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根舍因一同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
他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将自己的教改指导思想付诸长期的实验研究,从而确实创立了一套他自己的“小学实验教学体系”。
三、“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说。
维果茨基说:“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
”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时候,教学才有好的结果。
通过长期广泛的教学实验,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四、成就及评价
从1950年开始,他专门从事普通教育的研究。
在许多方面卓有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论研究上。
他认为苏联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论,只是放在如何使儿童掌握现成的知识及概念上,主要特点是学校至上,课堂教学至上,传授知识至上,忽视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即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想象、逻辑、记忆等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进行彻底改革,要建立新的教学理论体系。
赞可夫通过实验证明,传统教学法使低年级(他的实验在低年级进行)学生在发展上取得的效果是很差的,而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要比传统教学捍卫者们想象的要高得多,换句话说,小学生的学习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
一般发展也和全面发展一样,是跟平均的、片面的发展相对立的。
”一般发展既不等同于“全面发展”,也不取代“全面发展”。
前者指问题的心理方面,后者指社会方面。
赞可夫说:“现代生活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而且对学校在学生发展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赞可夫先后撰写了120多篇科研论文和15部著作。
他的《教学与发展》、《和教师的谈话》、《教学论与生活》等书在苏联被誉为“教师必备书”。
他的一些著作在美国、日本、西德等13个国家被翻译出版。
赞科夫与其他教育家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非常实验。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他提出了关于教学与发展问题的主导思想---"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并逐步形成了体现这一主导思想的五条"新教学原则"。
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验过程中,还制定了新的小学实验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编写了各科教科书和教师参考书。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在前苏联国内褒贬不一,争论相当激烈,焦点在于他所提出的实验教学论体系与传统教学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继承、补充和发展,还是根本对立和变革?其五条教学原则,特别是“高难度”、“高速度”的提法是否科学?虽然意见不一,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思想对前苏联国内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改革影响是相当大的。
我们认为,赞科夫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和原理,敏锐地把握住了教学理论现代化的中心课题;二是主张把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结合起来,积极吸取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三是冲破了实验室研究的框框,领导了长时间的教学实验研究,把理论上的新探索和实验验证密切结合起来,为以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指明了方向。
当然,他的教学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特别是在对传统教育的态度上表现出片面性,颇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之嫌。
20世纪70年代,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陆续传入我国,引起我国教育界的注意和极大兴趣。
赞可夫的实验教学,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可算得上是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实验之一。
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
五、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的影响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从本世纪70年代末开始陆续被介绍到我国,这一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实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上,即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学生发展,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轨道上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次重大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前提的,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实验的先导和关键。
教育观念,作为一种观念动力,制约并决定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对教育改革实验不仅具有定向、导向作用,而且还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在发展性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强调超前教学,努力使教学走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前,以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传统教学由于过分强调量力性原则,主张一切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致使“儿童反复咀爵已知的材料”,这样的教学低估了学生的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受到压抑,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超前性教学要求通过为学生提供超前的刺激情境,使教学有适当的难度和速度,把量力性原则和超前性原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跳一跳,摘桃子”,从而获得理想的发展。
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要把教学目标树立在“最近发展区”而不是“现有发展区”中。
2.在教学目的上,注重发展性教学,把“发展”列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着重传授知识还是着重发展智能,这是教育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和悬而未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教与学都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把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有时甚至是唯一任务,忽视学生的发展,培养“食而不化”的“书呆子”,学生因此缺少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和实验中,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上述弊端,于是纷纷开展实验加以改革。
综观我国当前开展的有关教育改革实验,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那就是力求充分挖掘和发挥各科教学的综合训练价值,对学生身心系统产生尽可能多方面的影响,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发展智能及独特的个性,从发展智能和个性出发来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去发展智能,并坚持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
例如,北京市教科所与北京宏庙小学联合开展的“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和杭州十一中开展的“促进初中生个性最优发展综合实验”等等,无不是把发展学生的智能和个性作为开展实验的重要目标。
3.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以学立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各地开展的改革实验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上海育才中学为发展学生思维和培养自学能力而在多年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字教学法”即,“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旨在从“读”中熟悉教材,启趣入胜;在“议”中相互启发,开智展能;在“练”中消化知识,巩固成果;在“讲”中解惑释疑,提纲挈领。
还有魏书生总结的“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提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自学课
——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等等,都是强调教学要以“学”立论,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沿着“愿学→会学→乐学”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活泼。
4.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以班级教学为主,辅之以小组和个别教学,并开辟第二课堂。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针对班级教学的局限性,我国许多学校大胆地提出了种种相应的改革举措。
例如杭州天长小学在“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中,对“学校活动体系”作了探索,设计了以五大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兴趣小组、知能活动、信息活动)为内容的学校活动新体系。
上海一师附小则把一天的课外活动划分成五段,即朝气蓬勃的早晨、轻松愉快的课间、欢乐活泼的中午、丰富多彩的下午和自主自动的傍晚。
5.坚持全面评价教学,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当前,有一些教改实验,将学生的创造与竞争意识、开拓与应变能力、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及交际合作精神等作为评价指标,改变了过去那种只重学科、只重分数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