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之道家老子修改

合集下载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长地久⑩。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⑪,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⑫,外其身而身存⑬,非以其无私邪⑭?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⑪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⑫身:自身,自己。

先秦道家文论

先秦道家文论

3、三言(寓言、重言、卮言)
语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 天倪。”寓言,寄托之言;重言,重复或者前贤之言;卮 言,自然之言;天倪,自然之分,指事物本来的差别,用 自然之分来调和。庄子认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 真,以寓言为广。”(以卮言随机应变,引用古人的话使 人相信,用寄寓之言推广。)庄子与老子一样,认为“道” 不可说,要说就尽量少说,采用“三言”来说,说的精彩。 而人们也正是在体味这种语言中获得快乐,“语言是存在 的家”。这种思想对于后代文学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唐代 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的风流。”
1、天籁
指不依靠任何外力而产生的自然界的音响。籁, 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语出《庄子· 齐物论》: “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夫!”庄周认为只有这种天籁是最美的,由天 籁所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天道》)。庄周提倡的“天籁” 就是自然之音,这是他标举自然美反对人造艺 术的美学思想的一个内容。这种美学哲学上主 张听任自然,顺乎天命,主张无为。这种美学 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中 、创作中主张本色美、 自然美的理论观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6、厉与西施,道通为一
语出《齐物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 通为一”,莛,草茎;楹,屋柱;厉,丑女;恢恑憰怪, 千奇百怪、千形万状。庄子的这个命题,对中国艺术影响 甚大。人们认为,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品,最重要的不 在于美丑,而在于是否表现了宇宙之“元气”,宇宙之 “道”宇宙之勃勃生意。因此历史上有一些艺术家着意在 作品中创造丑怪的形象,唐代韩愈常常用艰涩难读的诗句 描绘灰暗、怪异、恐怖的事物,刘熙载说:“昌黎诗往往 以丑为美。”一些书画艺术也追求丑怪,清初的傅山就说 “宁丑毋媚”,宋画中的罗汉形象也以“清丑”为主,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这是与“文质彬彬”不同的审 美观。

“老子”的称谓在出土的先秦文献中应该去除

“老子”的称谓在出土的先秦文献中应该去除

“老子”的称谓在出土的先秦文献中应该去除——从郭店楚简的简制和内容再探“老子”从传统的认知,也就是目前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占绝对话语权的定论式的认知来讲,《老子》又称《道德经》,是2500多年前的老子所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李,古代又称“老”。

老子比孔子大约大三十岁左右,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

老子看到周朝衰弱,就辞官归隐,西出函谷,遇到函谷关令尹喜,经不住尹喜的再三请求与热情挽留(好像是不留下点真东西就走不了的那种),于是勉为其难的写了五千言,这就是《老子》成书的整个经过。

《老子》奠定了道家的理论基础,而老子也由此成为道家的始祖,也有人干脆就认为是老子创立了道家,所以,道家可以说是诸子百家中最早的一个。

尽管一直有人对“老子”其人、《老子》其书提出质疑,然而学术权威们不认,这些质疑统统被视作胡说八道或者扯淡,无从理睬。

然而,这一定论式的认知却从一个古墓发掘出土的简书被释读开始出现了松动。

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出土。

这些楚墓被认定为战国中晚期下葬,出土的这些文献资料当是战国中晚期以前的,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1998年5月,由学术权威人士对上述楚简文字所作的整理和释读由国家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学术权威们认定,这些文献是儒家与道家佚籍,其中一部分被认定为道家著作,命名为《老子》,并认定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子》版本,因为竹简的制式不同,这些简书又被分为甲乙丙三个版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郭店楚简。

首先强调,这些权威释读者们在整理、释读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习惯性的为释读规划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只要发现有与道家文献相同内容的,就一定是道家著作,只要内容与《老子》中的内容相同的,就一定是《老子》。

在释读上博简中的《恒先》时,释读者就是这么去释读的;在释读郭店楚简时,释读者们也是这么做的,郭店楚简本《老子》这一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事实上,郭店楚简中的“《老子》”内容只有以前我们所见到的传本《老子》的五分之二,更引人注意的是,郭店楚简在关键内容上与传本《老子》完全不同甚至对立,特别是对圣、仁、义的态度上。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

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老子》简介《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道家哲学著作。

书分为八十一章,上下两篇,即《道篇》和《德篇》。

因其后来被尊为道教经典,故又称《道德经》。

《老子》书中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

道看不见摸不着,和具体物不同。

他认为,具体物是有对立的,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而道是无对立的,“混而为一”。

万物都有生有灭,是“不常”,而道是“常”,是永恒存在的。

老子反对人们争强好胜。

他认为具体的事物都要向反面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与民生息”的某某某策,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知道思想。

后来,汉武帝重视儒学,黄老思想地位下降。

从汉初崇尚黄老思想之后,历代对《老子》的研究和注释很多。

注释本有六七百种之多,近现代则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老子正诂》、任继愈《老子今译》和《老子新译》。

《老子》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被译成了多种文字。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某某某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

王子朝杀悼王自立。

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

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某某某书亦被带走。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

《老子》原文及译文《老子》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老子》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老子》全文珍藏版.道篇.原文(悟道者必修)

《老子》全文珍藏版.道篇.原文(悟道者必修)

《老子》全文珍藏版.道篇.原文(悟道者必修)这是一部修心养性、度命全身、经世济用,中国智慧的第一书。

这是一部即可治国、齐身、为学之宝点,进可治国兴邦,退可领悟人生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

这是一部欲知中国文化不可不看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先秦《老子》文本的演变

先秦《老子》文本的演变

先秦《老子》文本的演变作者:高华平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10期摘要: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老子》一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而在这六十四章中,只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们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诸书所引《老子》则属只言片语或概述大意。

这又说明,到《韩非子》成书时为止,《老子》一书实际只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今本《老子》的最后定型,应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统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的。

关键词:《老子》;《韩非子》;文本形态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0-0107-12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虽然将《老子》文本出现的年代推进到了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以前,但因为郭店楚简《老子》仅为后世所见五千言《老子》的约五分之二的篇幅,且不能确定它是属于《老子》“完本”还是“节抄本”,因此也就很难确定郭店《老子》之后五千言《老子》“定本”的形成时间。

对于这一问题,现代中外学者都曾从先秦著作对《老子》引用的角度做过很多探索,但由于先秦著作如《文子》《鬻子》《亢仓(桑)子》《列子》等,其本身的成书年代即存在许多疑问,故学界主要集中于通过对《庄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能确定产生于先秦的著作对《老子》的引用来探讨。

如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曾通过《吕氏春秋》与《老子》的比较,得出了“当战国之末还没有今本《老子》存在”①的结论。

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之后,日本学者谷中信一在比较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帛书五千言《老子》之后,认为郭店楚简《老子》表明“在公元前300年前后,(《老子》)还处于形成的途中”,五千言《老子》的很多内容,“应该看作是在郭店《老子》之后”,有人“用改写”的方式“新加进《老子》之中的思想要素”。

先秦文史新论:《老子》研究——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先秦文史新论:《老子》研究——虚妄的“道体”:思想变迁下的经典诠释

意不及后 来诠释 意之 例 , 也 不 少见。林 文的考证 若确能成 立 , 则 叉为此提供 一例证 主持 人 : 梁涛 ( 中国人 民大学 )
◎ 李若晖
内容提要 《 老子》 第 四章“ 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一语 , 早期旬读为“ 冲 而用之” , 全句
乃表述“ 道用” 。六朝体用论兴起 , 并在隋唐道教 重玄学 中 占据重要地位 . 导致本 句被置 于“ 体” “ 用” 对应格局 中理解 , 但关于“ 道体 ” 的 内容 为注释 者外加 。宋代 理 学吸收 了体
先秦文史新论 : 《 老子》 研究
主持人语 : 本栏 目三篇文章均讨 论《 老子》 而主 旨各 有不 同 、李若 晖 虚妄的“ 道体 ” : 思想变
迁下的经典诠释 》 一 文, 主要 讨论 《 老 子》 第四章 “ 道 冲而 用之或 不盈” 句, 指 出在 老 子 的 诠释
史实际存在 两种 不 同的句读 和 理解 , 一种 是读 为 : 道, 冲 而 用之 或 ( 叉) 不盈 、以河上 公 、 王弼 为 代表 , 实际是讲 对道 的运 用( 道 用) , 道 需虚 而 用之 , 叉不盈 满 , 方能 自然 从容 如 一个人 能 举 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百斤 , 则举百 斤之物 只能勉 强不 落, 若举 十斤之 物 则能运 用 自如 , 故知 道 耆 当以虚 为用 、另一种 是读 为 : 道冲, 而用之 或不盈 .始 于 苏辙 的《 老子 解》 , 后 逐 渐流 行 道 冲 是说道 以 中 虚为体, 实 际是 受 了六朝体 用论 思想 的影 响 , 是 后起 的 而非《 老 子》 的本 意 ,李 文的 立场 主要 是 历 史 主 义 的, 这从其 不厌 巨细的文本分析 就 能充 分体现 出来 , 而“ 我 们 面对 哲 学文 本时 , 首 先应该 从历 史

老子二章 改

老子二章 改
返回
西汉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 唐朝贞观之治 宋朝建隆之治 明朝洪武之治 清朝康乾盛世
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 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 生产,与民休息,百姓 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国力强盛。
刑法苛严 、赋税沉重 、兵役徭役繁多 、焚 书坑儒。实行残暴的统 治,人民苦不堪言。
强秦暴政
“无为而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 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
现实生活中类似关系
生死相依 福祸相依 明暗相衬 正反相应 正电负电 水火相克 刚柔相济 ……
互相依存又彼此对立
“道”是浑然一体的宇宙本体,永恒存在 的天地万物之源,运动不息而对立转化的 规律法则。 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影响着自然、社会 和人生的命运。引导、支配着自然和社会 的变化运动。
返回
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呼吁统治者要“无为”,少私寡欲, 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不要扰民 害民,不可作威作福,应让百姓自正 、自富,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 的存在。否则就会激化矛盾,招致反 抗,引起天下大乱。
老子典故之有用与无用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 的老翁 , 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 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 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 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 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 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 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sè] ,却还吃 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 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 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 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 石头来。

老子翻译及原文

老子翻译及原文

老子翻译及原文老子,姓李名聃,字聃,又称李聃、李周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化名人、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道家始祖”,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老子》是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

全书共分为六十四章,主要讲述了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以下是《老子》原文及其翻译的部分内容:原文: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翻译:道,可以说,不可恒言。

名,可以名,不可恒称。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翻译:天地之始,没有名字;万物之母,有名字。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翻译:所以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极限。

这两者,同样产生却有不同的名字,共同称之为玄妙。

原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玄奥之中再玄奥,是所有奥妙的门径。

原文:道也者,无为而无不为。

翻译: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翻译:最上善者像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而与道近似。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翻译: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亲自去生长,所以能够永恒生长。

以上只是《老子》原文及其翻译的一部分内容,全书还包括了许多关于道、德、无为等深刻的思想和见解。

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老子》对中国古代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

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
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
的。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接近成功
常人所不想要的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我夸耀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自我夸耀
人们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 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顺应自然,慎始慎终,提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1.(小组合作)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 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请仔细阅读文本选的 《老子》前三章,感受老子的辩证思维,完成以下表格。
文本 核心概念 十一章
几个核心概 老子观点的 念的关系 过人之处
二十四 章
弥补、补救
不加以干预
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 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 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 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 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老子》不同版本对照

《老子》不同版本对照

《老子》一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庄子·知北游》: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韩非子·解老》:“道之可道,非常道也。

”帛书本都作“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异名同谓”相反相对,王弼本“之玄”或系后人对“异名同谓”的解释而阑入。

二天下皆知羙之為羙,斯惡巳;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巳。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髙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郭甲:天下皆知羙之為羙也,惡巳;皆知善,此其不善巳。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相形也,髙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是以弗去也。

按:“皆知善”,依前句例,当以通行本为是。

相盈,义亦似“相倾”较长。

不与弗之别,则是语言之地域性差别使然。

“功成”,二帛书本皆作“成功”“万物作焉而不辞”帛书甲本缺,乙本作“万物昔而弗始”,“昔”当系“措”之借。

马叙伦:“辞为治乱之治本字,古辞始音近而假。

”“圣人处无为之事”之“处”,简帛均作“居”,处、居音义皆近,然考下文“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则可知以作“居”者是。

三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彊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按:使心不乱,他本作“使民心不乱”;“圣人治”,他本作“圣人之治”;“知者”,他本作“智者”)《庄子·天地》: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

“使民心不乱”,帛甲本缺,乙本无“心”字,与上文“民不争”与“民不为盗”对勘,似以无“心”者是。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他在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 ,修身处世: 不与人争 。
4.老子的哲学精髓: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 的。“有无
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5.《老子》又称 《道德经》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誉为“万经之王”。
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

检测2: 文学、文化常识
1.老子,即 老聃 ,相传姓 李 名 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 东)人, 春秋 时期哲学家, 道家 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 老庄 ”。后
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2.老子思想核心: 道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
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请同学们诵读第一章,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的内容,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启示?
文本研读
1.三十辐共一毂gǔ①,当其无,有车之用②。埏shān埴zhí③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④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⑤。(第十一章)
面)有哪些启示?
阐述“有”和“无”的辩证关系,“有”和“无” 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器物实体的 “有”,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的“无”,是其 发挥作用的关键。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内容理解 请同学们诵读第二章,思考本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企者不立①,跨者不行②,自见xiàn者不明③,自是者不彰④,自伐 ⑤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 ng⑥。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 之⑦,故有道者不处chǔ⑧。(第二十四章)
4.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易泮③,其微易散④。为之于未 有⑤,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⑥;九层之台,起于累lé i土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是对古代经典文献《老子》的一次全面修订和校对的结果。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文本的传承,现存的《老子》文本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因此,本次帛书本《老子》的点校全本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概括而言,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旨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校对工作,还原《老子》原始文本的真实面貌,尽可能地修正和消除传世文本中的各类错误和疑点。

通过对古代帛书的勘误与补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老子》这一重要著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

此外,帛书本《老子》的点校全本考虑了多种版本和文献资料,以较为客观的方式进行修订,力求还原原始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每个字、每个词进行了严格的对比和分析,对照各种版本的异同之处,从而尽可能地恢复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的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该修订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老子》这一经典文献的全面修订和校对,我们有望获得一份更加准确和真实的《老子》文本,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哲学的宝贵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理解全文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介绍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的相关信息。

以下是本文的文章结构:2. 正文2.1 帛书本《老子》的背景在这一部分,将对帛书本《老子》的出土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包括该版本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下被发现,以及与其他版本的关系等内容。

同时还可以介绍该版本的文献传世情况以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2.2 帛书本《老子》的点校内容本部分将以帛书本《老子》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点校方面的内容。

可以从文字校勘、语义校勘、逻辑校勘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变异、异文,比对其他版本的差异,并且详细介绍点校的方法和原则。

先秦道家美学之老子的概况及其《道德经》的思想

先秦道家美学之老子的概况及其《道德经》的思想

《汉书· 艺文志》: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纪成败 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 之术也。
二,老子与《道德经》
1,老子生平 2,《道德经》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 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以言 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 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 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 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 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 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 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 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 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 · 老子韩非列传》
1,绝地天通与天人和谐的两大途径 2,《汉书· 艺文志》道家出于史官说
《国语· 楚语》: 楚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 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 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 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 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 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 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 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 絜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 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 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 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3 第三讲 先秦散文 老子

3 第三讲 先秦散文 老子

一、长于说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描写人物的形象极为生动。
三、运用譬喻、寓言增强论者的说服力。
先写唐睢所闻之语的警策,令人悬念顿生。
由信陵君“何谓也”的发问过渡到具体分析。
唐睢将上文之事的“内涵”一一道来。
唐睢旨在劝说信陵君不要自以为
有德于人而居功自傲,而应该更为谦
虚谨慎。
一、短句排比叙事,结构紧凑。
实则合乎情理的人生道理,语言中设置
悬念,引人入胜,同时能博采论据运用
对比手法反复论证主旨。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 了战国时二百四五十年间谋臣策士的言论和 活动。作者不可考,大概是战国时各国史官 或策士所辑录。西汉刘向重加整理,按国别 整理为十二策,定名为《战国策》。
1、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 2、宣扬争名逐利的人生观。 曾被视为“畔经离道之书”。
一、填空题
1、先秦时期,我国散文可分为___散文和___散文 两大类。 2、老子为我国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3、《左传》是我国很早的一部____体史书。 4、所谓《春秋三传》,指的是___、___和___。 5、____和___是先秦时期两部国别体史。 6、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________言行的史料汇编。
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曾任周守藏之史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老子又称道德经
1、了解《曲则全》的义理。
2、明白为政中宽猛相济的道理。
3、体会叔向对于贫富与仁德关系的看法。 4、理解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的 道理。
二、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 抽象哲理
比喻蕴涵深刻哲理,不同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老子》四章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常识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老子》:又称《道德经》,属于“三玄”(《老子》《孟子》《庄子》)之一,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文化知识:①古代的车。

古代车中作为载车部分的车厢,叫“舆”。

“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木板,叫輢,车的运转部分主要包括轮和轴。

轮的中心是一个有孔的圆木,叫毂,用以贯轴。

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用绳索把轴绑在上面。

它的形状像个趴伏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

②户。

本义指单扇的门,引申为房屋的出人口。

一家人住在一个门内,“户”又引申为家庭单位。

③室。

上古宫室中供人居住睡觉的房间,在堂(上古宫室的主要部分,位于整座宫室前部正中,用于举行各种典礼、接见宾客等)之北。

有户(门)与堂相通。

室南墙上有牖,户偏东,牖偏西,左右对称。

二、重要词语释义三十辐共一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和泥)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

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

《老子》异文考三则-精品文档

《老子》异文考三则-精品文档

《老子》异文考三则先秦道家著作《老子》版本众多,且不同版本间在字词组成和篇章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区别。

学者蒙文通曾感叹:“我国旧籍之讹误紊乱,无过于《老子》”①。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从汉字的形、音、义方面入手,对不同版本中《老子》中字词的相异情况进行再考察,使异文之间的关系和异文产生原因清晰可晓。

一、“治”《老子》第十章“爱国治民②”一句中的“治”在王弼本中均为“治”;河上本则为“活”;在帛书甲本中,该句残缺;帛书乙本中为“栝”;另外,郭店楚简中不见此句。

由此,“治”、“栝”与“活”构成异文。

关于此处异文,学术界亦存在分歧。

清李翘在《老子古注》中否定“活”字,并认为“栝”应读为“治”,但并未就为何“活”字有误及为何“栝”读为“治”给出具体的解释;帛书研究组将“栝”读为“活”,认为“栝国”即“活国”,但同样仅就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进行简单罗列与概括,并未讲明原因;高明先生赞同李翘的说法,在《帛书老子校注》中从音韵学的角度对“栝”与“治”进行考究,他认为“栝”读音与“治”相近,因而构成通假关系。

但“栝”有两个读音。

高明仅取前者而未做解释的做法欠妥。

“栝”在上古时期的两个读音相差较大,若想研究“栝”是否与“治”存在通假的关系,则必须首先探究此处“栝”的读音。

通过对字形的对比可知,“栝”为从木舌声的形声字,其形旁“舌”的讹变正是导致“栝”字两读的原因。

“●”从口,?省声,下刮切。

现有的“刮”、“鸹”、“?”均为从“●”得声的形声字。

然而,“●”(●)的字形与舌(●)较为接近,故“●”讹变为“舌”。

直接的证据是《广韵》中所记载的“舌”有“下刮切”与“食列切”两个读音,“下刮切”的读音与“●”相同,这说明“●”字讹变而产生的音保留至“舌”在近代汉语的读音中。

“刮”(月部、见纽)、“鸹”(月部、见纽)、“?”(月部、匣纽)与“●”相近,且《说文解字》中所记载的小篆字形的声符均为“●”。

可见该类字本从“●”,后从“舌”也是受该字讹变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