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想象自由飞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飞翔
【摘要】音乐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想象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传统的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学唱歌曲”音乐教育的艺术魅力,特别是音乐的乐感之美、意境之美、歌词的文学之美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
如何让音乐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魅力,我认为要从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天籁般音乐天空自由飞翔。
【关键词】音乐教学;课堂教学;想象力;培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达到对音乐的准确感知和深刻理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通过复杂的人类艺术形象思维——联想、幻想、想象等一系列的阶段,从而间接表现出客观世界。
音乐的形象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表现和创造、鉴赏和评价能力的提高,所以在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努力寻求听觉方面的感受,培养学生想象力,使其自由飞翔。
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认为:
一、情景创设——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不同于绘画、造型、雕塑那样直观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因而它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又不像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音乐语言——人类的第二语言
具有非语义的特点。
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摸不着头脑,甚至报怨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
然而正是因为音乐作品的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才使她具有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更广阔的联想空间,也更具有无穷的魅力,只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有限,加上接触音乐作品较少,很多学生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仅限于听流行歌曲,而对浩如烟海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却知之甚少,这也就难免会对一些作品难以理解或理解不能深入。
在教学实践中,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使音乐作品形象化,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化蝶》时,就可以给同学们播放视频,大家一边欣赏演唱一边看演员表演,即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学生反映这样的音乐课即轻松愉快又收获很多。
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从具体的情景入手感受抽象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意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有效地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有人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芳姿倩影,有时我们通过一个生动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具体丰富的联想。
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的
空间,比简单地讲解更能使学生进入音乐意境,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合作学习——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
主”。
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以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
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
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如果只是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听,那么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目标的培养,将是微乎其微的。
如果废除这种教师的一家之言的作法,则会是另一番天地,合作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由于教师的一家之言给学生带来的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度。
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倡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时,可让学生自己寻找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的背景材料,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识,先在课前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记下在欣赏过程中还不能完会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之处。
在上课时,让同学们就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并谈了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
如有的同学了解到越剧中有关于梁祝的剧目,民间有关于梁祝的民歌,甚至有同学还演
唱了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音乐创作的通俗歌曲;同时大家还可以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欣赏时我不时地穿插讲解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我们在进行音乐分析时常常会发现,对比的手法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是被经常使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而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恰恰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三部曲式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在绝大多数音乐作品中即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可以说对比是音乐发展的基本动力。
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是在比较中进行的。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比较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
通过比较法的运用学生感觉对作品的理解不再抽象和漫无边际,而变得即具体又生动形象,因而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加强对音乐的节奏、旋情感等
诸多要素的理解,加深对作品形象的认识和记忆,能更好地实现对优秀的音乐作品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抓住了音乐的主题形象,理解了作品的主旨。
学生即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又在思想上得到了无形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