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https://img.taocdn.com/s3/m/a1e8e8e1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4.png)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百家争鸣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最后结果。
战国百家争鸣有哪百家百家争鸣是各个学术流派的思想家们提出的观点总称。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即: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百家争鸣中“百家”儒家:儒家应该是诸子百家中我们最熟知的一个学派了,作为百家争鸣最终的胜利者,汉武帝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行为,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儒家一家独大的地位。
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重教化、轻刑罚,孔子强调君主要推行“德治”和“仁政”,来建立“大同社会”。
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非常特殊的一家,他们在辩论、科技和武技方面都造诣颇深,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曾经说过:“天下之言,不归杨(杨朱,道家代表人物)则归墨(墨子)。
”可见,在先秦时期,墨家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的。
墨家的学说也非常有意思,诸如强调人人平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推崇节俭、重视科学技术等等,墨家的这些思想放到那个混乱的时代,显得是那么不可思议。
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墨家的子弟们穿梭于诸侯之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弱小的国家抵抗大国的入侵,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慷慨赴死。
正是因为这份信念,墨家站在了诸侯们发动的兼并战争的对立面,遭受了重创,以至于后面人才凋零,曾经强大的墨家逐渐淡出了世人的视野。
农家:农家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农业之官,他们重视传播耕种和养蚕的知识,以期望能帮助更多农民达到自给自足的目的。
在诸侯忙着争霸的年代里,农家的出现,其实也从侧面体现了老百姓渴望和平,向往安居乐业生活的朴素价值观。
值得一提的是,在农家的理念里,他们希望诸侯们也和老百姓一样,到田间劳作,这很显然触犯到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这也是为何农家难以崛起的重要原因。
杂家:所谓杂家,指的是“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无所不包”的意思,说得好听点这叫做采百家之所长,说得不好听就是说杂家这个学派属于大杂烩的概念。
杂家这个学派,属于那种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学派,强的有帮助商鞅为其“谋事画计,立法理民”的尸佼,也有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相国吕不韦,但这样的毕竟凤毛麟角,历史上绝大多数杂家弟子都属于默默无闻那种。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故事介绍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故事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7dd88df9b89680203d82578.png)
[键入文字]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故事介绍百家争鸣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介绍如下: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1。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63db1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b.png)
百家争鸣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
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
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
3、墨家,代表人物:墨翟。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f4fa523f10661ed9ad51f3db.png)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被秦国采用——商鞅变法)
兵家
孙武
(鼻祖)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一览表
流派
人物
时期
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源自(创始人)春秋政治:“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论语》,封建正统思想
孟子
战国
春秋无义战,“仁政”,保护资源
道家
老子
(创始人)
春秋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道德经》
庄子
战国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72bc3cc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b.png)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下面是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论语》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2ecaac8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72.png)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
作品:《道德经》、《庄子》。
宇宙观∶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
政治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民生困苦,人们必须放弃逞才、逞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最终希望回复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人生观∶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
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
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商鞅、李斯。
作品:《韩非子》、《商君书》、《管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f5aa11b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b2.png)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之一就是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格局。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和百家争鸣的意义,以及其中几个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起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时代,终于公元前221年的秦灭六国,这期间延续了大约550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充满变革的时期。
封建制度的解体、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乱的时期,众多思想家相继涌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蓬勃景象。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学术流派之间的辩论和竞争。
各种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纷纷兴起,并互相交锋辩论,以争夺社会的支持和思想的主导地位。
这种辩论和竞争不仅是学术思想的交流,也是政治力量的竞争,对于整个时代的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儒家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追求仁、义、礼、智、信的美德,并主张用仁爱治国。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民瘦”的理念,强调君子的道德修养和为政者的品德。
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家是另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主张以博爱和无攻为核心的道德伦理,反对战争和武力。
墨子强调以兼爱、非攻为原则的社会和谐与和平,主张推行天下为公的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些科技和工程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道家是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天道自然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道法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与自然的和谐,摒弃功利主义和权谋之术。
道家的思想在后来的哲学和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除了儒家、墨家和道家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其他学派,如法家、名家和纵横家等,它们都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化史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29张PPT)
![文化史 第1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e1e360a26925c52cc5bf7e.png)
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 惑。 归纳:材料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一)春秋时期创立道家——老子 1、思想主张
①道(核心)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否定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客观唯心主义) ②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 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二、概况:道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春秋时期创立道家——老子
(二)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发展——庄子 1、思想主张:
①齐物
②逍遥
③天与人“不相胜”
二、概况:墨家思想 (一)墨家学派:墨子(战国) (1)思想主张: ①兼爱 ②非攻 ③尚力、尚贤 ④节用、节葬 (2)地位及影响:
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 者的利益,战国后衰落
(一)春秋时期创立道家——老子 1、思想主张 材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 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归纳:在治国方面,老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春秋战国经济、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背景: 社会大变革、社会大发展,社会转型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土地私 经济: 有制确立;
周王室衰微,诸候争霸; 政治: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壮大
二、概况
学派 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法家 墨子 韩非子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时间 春秋 战国 主要思想 地位及影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总体排序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总体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af8e422f011ca300a7c39001.png)
原始社会晚期:冶铜技术商朝:原始瓷器商朝:出现织机商朝:"商人"商甲骨文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商周:青铜铸造繁荣(司母戊鼎)西周有铁西周晚期:铁器出现西周:生产斜纺提花织物夏、商、周--官府垄断,青铜铸造封建土地私有制春秋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出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官府控制书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春秋战国--形成三种主要经济方式:1官营手工业;2、民营手工业;3、家庭手工业春秋末《诗经》春秋晚期:钢剑春秋时期战国垄作法代田法春秋牛耕出现鲁国"初税亩"春秋晚期孔子、老子春秋战国:开始出现并扩大铁农具和牛耕公元前5C 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战国《楚辞》战国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墨子战国:铁农具推广战国都江堰战国司南战国--商鞅变法秦小篆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朝漕渠,龙首渠,白渠汉汉赋公元前124年兴办太学西汉出现纸西汉末年佛教传入西汉隶书西汉:丝绸之路开始外销西汉耦犁两汉:高炉炼铁、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成熟青瓷东汉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曹魏翻车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南北朝:成熟白瓷秦汉至南北朝:重农业抑商,艰难发展魏晋楷、行、草魏晋南北朝《搜神记》隋唐雕版印刷术隋唐曲辕犁隋唐:进一步发展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技术高,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唐诗歌唐朝:"扬一益二" 丝绸之路,大运河,经济重心南移唐传奇唐朝筒车唐末火药用于军事北宋以前:市坊分开北宋指南针北宋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北宋火药广泛使用于军事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程颢、程颐两宋风俗画宋朝:品种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宋朝高转筒车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宋话本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宋词、散曲南宋朱熹、陆九渊宋元:空前繁荣元: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元元曲元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元代:出现青花瓷明:瓷都--景德镇明朝王阳明、李贽明中期,民营超过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导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明清风力水车北方逐渐趋向南方(明清南方人起工商市镇)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晋商)明清:丝织中心--苏州、杭州、南京明清四大名著明清:外销瓷器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元明清文人画、写意画清:青花瓷、彩瓷(明朝)、珐琅彩(清朝才开始出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道光年间京剧形成14--15C 文艺复兴16C 宗教改革17--18C 启蒙运动公元前2070-1006 夏建立公元前1046-771 西周建立公元前770-476 东周建立公元前221-207 秦建立公元前8-6世纪城邦出现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公元前509 习惯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公元前3世纪万民法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建国以来的发展之路恢复期---过渡期---探索期----混乱期---徘徊期---新时期49-52 53-56 56-66 66-76 76-78 78--6世纪民法大全13世纪议会建立15C末16C初(明朝):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16C末17C初伽利略经典力学16--18C: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不断拓展16世纪:英国走上殖民扩张路17世纪初英资本主义发展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殖民帝国,英打败荷兰18世纪初内阁形成18C60年代-19C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世纪:英法战争,英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成为 "日不落帝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圈地运动18C末19C 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70年代--80年代"滞胀"建立"福利国家"19C60-70 资产阶级产生19C 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9C60-90年代洋务运动19C90年代初维新思想19C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19C前期浪漫主义美术19C中期现实主义美术19C后半期印象画派19世纪中期三次王朝战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19C60年代--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9C40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我国最早的铁路--淞沪铁路(外国人建)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唐胥铁路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19世纪80年代,外商在上海设电话公司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我国20C初爱因斯坦相对论20C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20C上半期苏联文学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时期:二战结束-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展阶段20世纪初,汽车20世纪90年代轿车进入百姓生活20世纪90年代,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20世纪初,上海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60年代电影:诞生:20世纪30年代发展阶段:1、成功实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完备:20世纪八十年代缩小规模:20世纪90年代初新经济的发展结果:克林顿20世纪70年代体系的结束(滞胀)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区域集团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化成为主要趋势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1487年迪亚士(葡)欧洲--非洲(好望角)1492~1497年年:哥伦布(意)欧洲--美洲1497年:达伽马(葡)欧洲--非洲--印度1519~1522 麦哲伦(葡)环球1640 英国革命1687 牛顿经典力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8 光荣革命1689 权利法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1765 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英国哈格里夫斯1776 美国诞生1783 英承认美独立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 改良蒸汽机英国瓦特(最突出成就)1787 1787年宪法1789美联帮政体确立华盛顿成为第一任总统1807 轮船美国富尔顿1814 蒸汽机车英国史蒂芬孙1831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1832 议会选举改革1832 年议会改革183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7 莫尔斯有线电报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6 鸦片战争1840~1949 旧中国的"开放"1842 魏源《海国图治》1842.8 南京条约1843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1848 《共产党宣言》1851 金田起义1853 天朝田亩制度1856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 天津条约1859 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资政新篇1860 北京条约1861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第一个)1861~1867前期口号:自强1864 洪秀全起义1865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1866 西门子发电机1866 左朵棠福州船政局1867 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1870 普音士与法国暴发战争1871 德意志建立1871.3.28 巴黎公社1872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1872《申报》1872 《申报》1875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6 贝尔电话美1877 李鸿章开平煤矿1885年德三轮汽车1888、1890 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1894 兴中会1894 朝鲜暴发农民起义1895 电影诞生1895 日攻占1895.4 马关条约1900 普朗克相对论1900 八国联军侵华1901.9 辛亥革命1903年美莱特兄弟飞机1905 中国同盟会1905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1909年冯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11 辛亥革命1911 四川保路运动1911.10.10 武昌起义1911.4.27 黄花岗起义1912 《临时约法》1912~1919年(20世纪初/一战期间)(民国初年):短暂春天1915 新文化运动1917-1921 苏维埃俄国1917--1921苏维埃俄国1917.3 二月革命1917.4 四月提纲1917.7 七月流血事件1917.11.7 十月革命1918-1920 苏俄进入艰苦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苏俄进入艰苦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 五四运动1919.5.4 五四运动1920年中国的首条空中航线(京津),标志着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1920-1980 美国"滞胀"1921 中国共产党诞生1921-1924 新经济政策1921--1924新经济政策1921.7.23 中共诞生1922 苏联成立1922年苏联成立1923 中共三大1924 新三民主义1924 国民党一大1924--19371924-1937 斯大林模式1925 广州国民政府1925-1932 苏联一五计划1926 决定壮我1927 有声影片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27 国民大革命失败1927.10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4.12 反革命政变1927.4.16 南京国民政府1927.8.1 南昌起义1927~1936 (南京国民政府前)民族工业较快发展1927.9 秋收起义1928--1932斯大林模式积极: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一五)1927.8.7 八十会议1929 英国产播电视节目1929-1933:经济危机1931 反蒋抗日1931.11 长征1931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3-1937 苏联二五计划1933 罗斯福新政1933--1937世界第二(二五)1935 彩色电影1935年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1935 逼蒋抗日1935.1 遵义会议1935.10 到达1935 中国第一部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6 长征胜利1936 联蒋抗日1937 九一八1937年欧洲第一,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1937.12.南京在屠杀1937.8.13 松沪1937.9.11 太原1937.7.7 七七事变1937-1945(抗日战争时期)沉重打击1938.春徐州1938.秋武汉1938.春平型关台儿庄1938.10. 抗日相持1940 百团大战1944 布富顿森林体系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1945 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1945 分朝鲜1945 国防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1945-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建立了以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45.8 双十协议1945.8.15 抗日胜利1946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 铁幕演说1946-1949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1947 内蒙古自治区1947 杜普门主义1947 在日内瓦签定关贸总协定1947年在日内瓦签订关贸总协定,1947.6 挺进大别山1948 辽平淮海1948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6bdf3f46f01dc281e53af01b.png)
孔子思想体系的பைடு நூலகம்心——
它强调调和矛盾。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 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 和睦相处。
•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 “不学礼,无以立。” •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i),勇 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 •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 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守 株 待 兔
法家的共同点:
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中央集权, 实行社会改革。
对法家思想的评价: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 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 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 国家,“以刑去刑”。但迷信法律的作用容易导致 暴政,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 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 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辨证法思想:事物是 矛盾对立的,但可以 互相转化;守静可以 以弱胜强。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哲学思 想 政治主 张
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思想评价
庄子: “道”是最高准则;提出“齐物论”
22
老子的思想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仁”和“礼”,实行“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开 创了儒家学派;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346550f7f705cc17552709b9.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概括为“九流十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以上的称为“十家”由于小说家在当时被认为不入流,故以上十家中除掉小说家的称为“九流”。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列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商鞅,李斯,申不害名家:惠施,公孙龙(名家研究逻辑学,名学即逻辑学)阴阳家:邹衍(这个好像是研究风水什么的,呵呵)纵横家:苏秦,张仪农家:许行杂家:(融合众长,思想驳杂,代表人物不明显)但有《吕氏春秋》一书,相传为吕不韦所编,可以算杂家的代表作小说家:没有著作传世,代表人物不甚清楚。
汉书艺文志里有提到过宋荣子。
孔子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
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相传,孔子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cfa2e264011ca300a6c39098.png)
儒家2号人物: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 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上》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墨家: 兼爱非攻
古为今用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 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 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 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 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 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 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 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 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知识· 梳理
学派 代表人物 历史时代 主要思想
“仁”和“礼”;提出“德政”; 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提出“德政”;主张“民贵君轻”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是核心和根本;辩证法思想;小国 寡民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墨 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 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是指当时社会 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7752092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6.png)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和创造力的爆发。
这一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想家纷纷涌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景观,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的形成背景经济与政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城市和商业的兴起。
铁器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还使得农民能够更有效地开垦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
这种经济上的变革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财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成为了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争霸,原有的封建秩序被打破,士大夫阶层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战争也促使各国寻求新的治理方式和思想支持,这为思想家的活跃提供了土壤,使得各种思想得以自由交流和碰撞。
社会流动与士阶层的崛起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使得士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贵族阶层,而是广泛来自于社会各阶层。
士阶层的崛起为思想交流创造了条件,他们成为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传播者和实践者。
士阶层的成员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思想,他们通过游说、讲学等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影响力逐渐扩大。
同时,教育相对普及,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的垄断,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成为思想传播的重要力量。
思想文化的繁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教育资源的扩散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催生了大量的知识分子。
这些知识分子在学术上自由探索,形成了各种学派和思想主张。
他们通过讲学、著书立说等方式,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推动了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知识分子之间的交流和辩论成为了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们在不同的学术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思想和理论。
这种思想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最新1.1 百家争鸣 知识表格 精品
![最新-最新1.1 百家争鸣 知识表格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64360f901711cc7930b7160c.png)
人物 生活时代
孔子 春秋末期
孟子 战国中期
荀子 战国末期
“仁” 主 的思想 要 观 民本 点 思想
“仁者爱人” (具有进步性)
“克己复礼” (具有保守性)
“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仁政”:省 “仁义”“王 刑罚、薄税敛 道”“以德服人”
民为贵,君为轻
君舟民水
伦理观
性相近Biblioteka 性本善性恶论影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奠定了儒 家思想的基础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 和改造,体系更加完善,成为诸 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谢谢观看
下课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fa679439a5e9856a56126072.png)
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 同”、“非乐”、“非命”、“节葬”、“节 用” 认识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三表 法”) 逻辑学:重视类比和推理,建立了由个别到一 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⒉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⒊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着巨 大的作用
(1)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 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 人为本的观点。
(2)
狭义:周礼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保守性
“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 在的修养。 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 守“礼”;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 践行“仁”的品德。 。
二、老庄之学
老子 姓李 名耳, 东周 典藏 史官
完成下列有关的基础知识
(1)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该学派认为世界的 根本是什么?处世方法是什么? (2)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老子思想中 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表现在哪里?老子对人 类社会的发展抱有什么态度? (3)天下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是庄子提出的什 么思想?
先 秦 思 想 的 总 结 者 荀 子
荀子思想: (1) ①天人关系:尊重客观规 律,并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 (2)学习的最高目标:把 握“礼” (3)性恶论
民意等同于天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 代 宗 师孔子 曾长 途 跋 涉 、 虚 心 求 教 于 博 学 多 才 的 老 子,这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诚 恳 和 严 谨 的 治 学 态 度,让后世学者感叹羡慕不已,这一事实成了我国 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bc78ddc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c0.png)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个思想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出来,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漫长而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不稳定,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斗争。
这种动荡的局面为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思想交流和争鸣的环境,也成为不同学派和思想的滋生地。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以影响广泛而闻名。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不仁者败人”的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的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庄子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由墨子创立,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子强调爱与和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由名实学创始人申不害所创立,名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名实合一”。
他们强调言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对辞章之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5.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由商鞅等人创立,强调法治和重视实际运用。
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为“法治”,即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6.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主要由孙子等人创立,强调兵法的运用和实践。
他们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源。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具体是哪百家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具体是哪百家](https://img.taocdn.com/s3/m/31ee85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8.png)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具体是哪百家诸子百家独尊儒术,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最后结果。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的流派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百家争鸣的流派介绍百家争鸣流派非常多,各门派的主张观点也有很大不同,西汉的刘向将诸子百家主要分为十派。
主张与人为善,施仁政,有教无类的儒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道家;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主张严刑峻法,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诡辩无罪,逻辑思维的名家;主张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农家;主张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纵横家;主张兼收并蓄,集各家之所长的杂家;主张阴阳有序,天人合一的阴阳家;主张写文章以文采见长的小说家,主张三十六计,兵不厌诈的兵家。
这些流派都有其鲜明的见解和观点,都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不过这些门派虽然相互争论,互相攻击,水火不容,但是其实他们也是在无意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非常多,也非常复杂,有些影响力小一些的观点并没有被归入那一派,比如齐国管仲的思想,但是无一例外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影响。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但是以上所有流派的主张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中包括萌芽于明末清初的近代民本思想,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便提出“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
而且很多意思的是,东西方虽然长时间相互隔绝,但是西方思想家的观点与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百家争鸣的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名字是因为孔子编撰的《春秋》一书而得名,战国则是人们对这一时期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并立,中国处于诸侯割据时期的称呼。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礼乐崩坏,诸侯群起,都想统一中国,但是都没有能够称霸,所以各国彼此对立但是又交流频繁的时期。
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所以客观上为文化的发展繁荣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只要是能够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都可以发表,都可以拿到台面上争论。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第一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https://img.taocdn.com/s3/m/00d84746ad02de80d4d840ad.png)
老子因为姓李而交了大
运,到唐代因为皇家姓 李,又有唐玄宗的“做 了皇帝想登仙”,老子 此时仙气十足,竟被封 为“玄元皇帝“。但这 个老子,己不是我们要 谈的老子了,而是道教 的一个偶像。
2、庄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 子》一书,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二、儒家
1、孔子
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1)礼
何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 为 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 礼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为政》 成贤街牌楼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先君周公制《周礼》曰: “则以观德, 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 ——《左传· 文公十八年》
(4)影响:
先秦思想的总结者——荀子
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 王霸兼用
性恶论
异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尊王贱霸
人性论 性善论
三、道家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 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 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 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派
人物
历史时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响
儒家
孔子
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论收在《论语》中。
孟子
战国时期
民贵群轻,仁政,保护资源
言论收在《孟子》中
荀子
战国时期
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道家学派创始人,著《道德经》
庄子
战国时期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
著《庄子》墨家Fra bibliotek墨子战国初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权
著《韩非子》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膑
战国时期
战胜而强立,敌天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