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张梅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02期

摘要:公司盈余信息作为公司对外披露的主要信息,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对盈余信息的披露,直接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现实中,利用各种手段来调节企业会计盈余而使得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普遍存在,误导投资者造成损失。本文通过探讨盈余管理定义、动因及手段,从而为监管者监管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因;手段;监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1

随着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不断受到质疑,引发了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大量研究。盈余管理关系到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盈余管理虽然与蓄意进行会计造假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当前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普遍诉求很高的情况下,研究这一问题对资本市场建立正常的秩序、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经济学和会计学重要研究课题。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而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它区别于会计造假,但结果却同样地背离了财务报告原则的中立性,因此造成了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有所偏差,难以“真实和公允”地反映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事项。

二、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从企业管理层个人角度

一方面,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福利、奖金、分红等通常是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由于市场波诡云谲,能否真实地完成企业预定的目标业绩对管理层来说往往是不可控的。在预先了解企业真实盈余状况的前提下,为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管理层就有动机和机会进行盈余管理。比如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公司管理层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向下盈余管理,公告日后则伴随着盈余的反转,从而轻松地实现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打压股价而在行权日前和标的股票出售日前抬高股价,最终实现

了管理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高度激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如果管理层未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那么他极有可能会在未来被替换掉,为了保住位置,粉饰业绩而具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倾向。

(二)从企业角度

1.资本市场动因。进行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是多元化的,包括上市、筹资和避免退市。我国法律对企业上市的规定比较严格,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因而他们趋向于通过盈余管理来满足条件。比如万福生科通过虚构合同来虚增收入实现上市的案例在资本界屡见不鲜。另外,我国法律对连续三个会计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进行停牌退市,为了避免停牌退市厄运,上市公司也会通过盈余管理满足法律的要求。例如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5年以来每两年亏损后的第三年就会盈余,在公司经营状况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显然是进行了盈余管理。

2.避税动因。盈余管理的另一动机就是税务筹划。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两者已逐渐倾向于分离模式,使得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会计利润与所得税申报中的应纳税所得额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实际上不仅仅是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规定不同造成的,公司也会为了少企业交所得税,为了下期利润目标做准备而进行盈余管理。短期而言,通过减少当期应交所得税,可以增加企业当期现金净流量,达到减少或推迟纳税的目的。2000年,我国银广夏合并报表中的利润总额为4.23亿元,确认的所得税仅为739万元,所得税综合税率仅有1.75%。

3.政治成本动因。很多规模巨大的公司(尤其是垄断性行业)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为了避免“树大招风”,管理层很可能通过收益最小化的策略进行盈余管理来降低政治成本。在政治风险高于经营风险的情况下,管理层通过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其利润,避免成为公众的焦点和政府监管的重点,以防止政府进行管制或实施对企业发展不利的政策和措施。

三、盈余管理手段

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是指通过操纵各种应计项目来达到某些特定财务报告目标;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适时性的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盈余”,包括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和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

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是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背景下,企业在报告期内的对实际并未收付的经济事项,如收入、成本、应收、应付款项等都予以确认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进行反映,从而形成企业的盈余信息。例如摊销政策、方法,减值准备计提的方法,对坏账收回可能性的估计等都是由企业在会计准则框架内进行自由选择和制定的,因而企业基于某些特定目的就会采用应计项目这种简单灵活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操纵销售、产量控制、费用控制等手段进行。操纵销售主要是年末大幅度提供折扣价格和放宽信用政策来增加收入;产量控制是出于规模效应,大幅度增加产量可以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和单位销售费用;费用控制则是大规模削减研发费用、培训费用等。这三种方法基本上都是牺牲企业未来利益为代价来增加本期盈余的。非经常性活动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资产处置和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进行。资产处置是通过适时地出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来增加投资收益实现利润平滑;关联方交易是以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在关联方间安排交易增加收入和利润。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2]魏海明.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3]严玉康.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08(4).

[4]陈凯凡.应计项目在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的作用[J].广西会计,2003(12).

[5]张瑞俊,李彬.真实活动操控的盈余管理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