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测度方法

合集下载

信息化程度衡量指标

信息化程度衡量指标

信息化程度衡量指标1. IT投入比例:以企业的IT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通常情况下,IT投入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越大,信息化程度越高。

2. IT人员比例:以企业IT人员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IT人员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

3. 业务流程自动化比例:以企业中已实现自动化的业务流程数量占总业务流程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业务流程自动化比例越高,说明企业在业务处理方面的自动化程度越高,信息化程度越高。

4. 数据化程度:以企业中数据化的业务数量占总业务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数据化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在数据收集、分析和利用方面的能力越强,信息化程度越高。

5. 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以企业中采用新技术应用数量占总技术应用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越强,说明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越强,信息化程度越高。

6. 系统集成程度:以企业中已实现系统集成的系统数量占总系统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系统集成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各类系统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程度越高,信息化程度越高。

7. 网络化程度:以企业中已连接网络的设备数量占总设备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网络化程度越高,说明企业的信息设备之间的网络连接程度越高,信息化程度越高。

8. 信息安全保障程度:以企业中已采取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的系统数量占总系统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信息安全保障程度越高,说明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措施越完善,信息化程度越高。

9. 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程度:以企业中接受过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的员工数量占总员工数量的比例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信息化培训和教育程度越高,说明企业的员工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越强,信息化程度越高。

10. 用户满意度:以企业中用户对信息化系统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及测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及测算
方法
企业的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信息管理理论指标、技术指标、运光指标和绩效指标。

1. 信息管理理论指标: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战略、设计理念及其实施进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预算控制能力、组织管理结构的健全度以及管理模式的可行程度等等。

2. 技术指标:由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硬件设施配置水平、应用软件的质量、系统安全风险管理能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度、技术服务的质量等组成。

3. 运营指标:包括网络运行稳定性,使用体验,员工信息处理能力,网络环境安全质量,电子商务运营能力,IT服务管理能力等。

4.绩效指标:包括IT绩效指标,销售额增长率,回报率,市场占有率,生产效率,客户满意度,网络环境安全与可靠性等。

测算方法: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法,采用不同的指标结合起来构造一种包含客观实测对象的评价指标系统,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定性分析法,按照重要性和敏感性,确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指标,从而实现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信息化指数与测度的指标体系

信息化指数与测度的指标体系

现中的数字经济》报告(后改为《数字经济2000》系列),研
究IT对增长、通胀和就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的作用机理。报
告采集数据,得出结论,认为IT对“新经济”起决定作用。
由于该报告得到美国最高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它的第二份报
告改由副总统亲自发布。美国商业部目前还定期公布电子商
务统计数据。
(3)鉴于信息化指标工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美
固定投资占同期 硬件,网络建设、维护与升级及
固定资产投资的 其它相关投资,反映信息技术应
比重
用水平
15 信息产业增加值 信息产业增加值主要指电子、邮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占GDP比重
电、广电、信息服务业等产业的
统计
增加值,反映信息产来的地位和
作用
16 信息产业对GDP 该指标的计算为:信息产业增加 百分比 根据统计局资料
增长的直接贡献 值中当年新增部分与GDP中当年
统计

新增部分之比,反映信息产业对
国家整体经济的贡献
17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 该指标主要反映国家对信息产业 百分比
发经费支出占全国 的发展政策。从国家对信息产业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 研发经费的支持程度反映国家发
出总额的比重
展信息产业的政策力度
类系统中的“信息产业”的定义和范围作为联合国推荐的
信息产业辅助分类,并以此进行国际比较。我国在修订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时,也将参照北美产业分类系统中的“信
息产业”,制定我国的信息产业相关分类。
2、美国
(1)美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指标体系工作,
1999年5月25日,在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直接
要求下,美国商务部邀请全国专家,在华盛顿举办了围绕

信息化评估

信息化评估

信息化评估信息化评估是对一个组织或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以确定其信息化程度和发展状况,为企业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未来规划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定义、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等方面,对信息化评估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信息化评估是指通过对组织或企业的现有信息化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等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判断其信息化的现状、水平和潜力,为制定信息化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二、目的信息化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组织或企业的信息化状况,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建议,帮助其制定和优化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评估的结果将为组织或企业提供发展方向、调整战略、合理配置资源以及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依据。

三、评估内容信息化评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信息化战略和规划评估:评估组织或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包括制定目标、确定重点、明确路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

2.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估:评估组织或企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网络设施等,以及其可靠性、稳定性和扩展性。

3.信息化管理评估:评估组织或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及其完善程度,包括信息管理流程、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和沟通机制等方面。

4.信息化应用评估:评估组织或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情况,包括业务流程的信息化程度、系统的应用情况、信息化对业务和管理的影响等。

四、评估方法信息化评估可采用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面谈访谈、现场观察和数据分析等。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针对组织内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人员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信息化的认知、满意度和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2.面谈访谈:选择一些关键人员进行面谈访谈,详细了解他们对信息化的看法、评价和发展需求,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3.现场观察:对组织内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应用进行现场观察,了解系统的使用情况、业务流程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

4.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组织的数据,评估其信息化系统的数据质量、数据冗余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为评估提供依据。

信息化的评价方法

信息化的评价方法

信息化的评价方法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量和评估,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1. 技术层面评价:评估信息化系统所使用的技术是否成熟、先进,是否满足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包括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扩展性等。

2. 成本效益评价:评估信息化系统的成本投入和预期的效益之间的关系。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项目的ROI(投资回报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办公效率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风险和回收期等因素。

3. 用户满意度评价:评估信息化系统对用户的价值和满意度。

可以通过用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式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反馈,包括系统的易用性、功能是否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对系统的反馈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用户的培训和支持等方面。

4. 绩效评价:评估信息化系统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可以通过指标和数据对比的方式,比较信息化前后的数据和业绩,如销售额、利润率、客户满意度等。

绩效评价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市场变化、竞争环境等。

5. 管理层面评价:评估信息化对组织管理水平的提升。

可以通过评估信息化系统对组织的决策、沟通和协作等方面的影响,包括减少管理层面的错误和误解、提高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等。

评价指标可包括管理层的满意度、组织创新能力等。

6. 社会效益评价:评估信息化系统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贡献。

可以从经济、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考虑,如创造了就业机会、减少了资源消耗、提升了社会服务水平等。

社会效益评价需要考虑长期和多方面的影响。

总结起来,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可以从技术、成本效益、用户满意度、绩效、管理和社会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和评估。

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综合考虑信息化项目的不同方面,以全面评估信息化的效果和价值。

此外,评价方法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具体情况和目标,以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估。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评述

业发展政策、 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 , 提高我 国的综 合 国力和 国家竞 争力具 有重要 意义 。
信息 化水平 是指 一个 国家或 地 区在 一 定 时期
的主要有两个分支 : 一个是从经济学 范畴出发 的
信息化发展所达 到的水平或实现程度 , 是信 息化 发展程度的一种定量指标。从具体 内容上主要包
外最 有代 表 性 的是 E本 提 出 的信 息 化 指 数 法 , t 我
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 信
息资源利用水平 、 息产业发展水平 和信 息人力 信 资源水平等。从反 映对象 的层次上 , 应包 括企业 信息化水平 、 产业信息化水平 、 国家和地 区信息化
水平等。信息化水平测 度的具体 内容随着测度层 次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近几年来 , 国有关 部 我
门和专家 学者分 别从 不 同角 度 运用 各 种 可行 方 法
平 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 实力与 国际竞争 力的重要标志。我 国政府也从战略发展的高度 , 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 提高 国家信息化发
内外用于国家和地区信息化 水平测度的主要方法 进 行评 价研 究 , 望 从 测 度 方 法 上 为 我 国信 息 化 期 水平测度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信息化水平测度 方法的分 类
近 年来 , 内外 对 国家 和地 区信 息 经 济规 模 国 和信息 化水平 的测 度研 究 中 , 响 较大 、 用 较广 影 应
[ 收稿 日期 ]20 0 5—1 —0 2 5 [ 金项 目]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 3 T0 0 基 0B J1)
[ 作者简 介]王忠辉 , 6 年生 , , 1 4 9 男 河南信 阳人 ,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 向为经济统计学与统计调查方法 ,电子信 (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论文关键词:测量方法;比较研究,信息化指数论文摘要: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

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

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

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论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

论信息化水平的八种测算方法

创 了信 息 化 测 算 的 新 时 代 。马 克 卢 普 将 知 识
分 为世 俗 知 识 、 学 知 识 、 文 知 识 、 会 科 科 人 社 学 知 识 、 术 知 识 和 没 有 文 字 的 知 识 。 马 克 艺
48
维普资讯
门 , 括 民 间 和政 府 的管 理 部 门 , 类 部 门涵 包 此 二、 波拉 特 法
维普资讯
《 家 图 书 馆 学 : ) 0 2年 第 4期 国 F 20 I ]
论 信 息 化 水 平 的 八 种 测 算 方 法
姜 爱 林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 来 , 息 技 术 对 人 类 信 文 明 的 影 响 超 过 了其 他 任 何 高 新 技 术 , 息 信
17 9 7年 , 拉 特 ( oa) 美 国 商 务 部 的 波 e rt 在
盖 了经 济 领 域 中行 使 计 划 、 策 、 理 能 动 的 决 管 有 关 机 构 。第 二 信 息 部 门测 算 不 如 第 一 信 息
部 门那 样 简 单 、 便 , 反 是 比较 复 杂 , 难 方 相 困 得 多 。 根 据 这 一 特 点 , 拉 特 用 第 二 信 息 部 波
化 正 成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驱 动 力 量 , 发 展 其 水 平业 已成 为 衡 量 一 个 国家 或 地 区现 代 化 水
卢 普将 知 识 产 业 划 分 为五 大类 , 即教 育 、 究 研
与开发 、 信媒介 、 息设备设施 、 息服务 , 通 信 信
相 应 地 也 分 为 教 师 、 学 家 、 员 、 算 机 工 科 演 计 程 师 、 师 等 五 大 知 识 职 业 。 马 克 卢 普 在 书 律

信息化测算方法概述

信息化测算方法概述

陈凯杨培芳(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室)张盈唐胡寻峰(中国电信经济中心)如今,世界正在从农业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大步迈进,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化。

信息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特征、企业形态、资产形式……。

21 世纪是信息的世纪,通信、微电子、软件、计算机、消费电子将成为信息产业的重点。

信息革命是我们正在亲身感受、经历和参预的使世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革命。

自然,对信息化的度量和测算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随着人类向信息社会迈进步伐的加快,界定信息产业和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方法及测算手段如下:波拉特法是最早的信息化测算方法,它从经济角度考察社会信息化程度,选择信息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和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率作为测度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指标。

其中,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直接提供给社会最终消费及使用的商品及劳务的总量,增加值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增加的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不包括中间消耗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价值。

信息化指数法是日本学者于 1965 年提出的。

它由四个类别共 12 个指标组成(详见表1 ),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信息化指数。

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其发展趋势,也可以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1995 年,我们用日本的信息化指标比较了中国与美国的信息化水平,结果是中国的信息化指数为 44.55 。

以日本 1991 年为基准,测算的 1985 年与 1995 年中国信息化指数分别为31.42 和 56.72 。

表 1 信息化指数指标体系指标项目信息量指标名称人均年使用函件数国际电信联盟把信息产业界定为以下范畴:电信服务和设备;计算机服务和设备;声音与电视广播和设备;声像娱乐。

根据这一界定,国际电信联盟估计的 1994 年全球信息产业规模已达到 14250 亿美元,其中上面所列的各行业对信息产业的贡献可用图 1 表述。

社会信息化测度方法述评

社会信息化测度方法述评

人类社会正步入信息经济时代, 信息, 特别是知识已取 代物质和能源而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 源。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所著 《 c 权力的转移) )中谈到:“ 在 信 息社 会里, 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已成为生产力 、 争力 竞 和经济成果 的关键 。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 个领 域 广泛渗透, 引起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思维行为方式、 价值观 念的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 衡量每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无论是 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为了保持并加强竞争力, 都在抢 占信息化这一 “ 制高点” 0 2 世纪9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 o 信息化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 先后出台的信息基础设施方案 有美 国投资的 40- 00 0050 亿美元的 N 动计划,英 国、加 I行 I 拿大的信息高速公路,日 本的 “ 戴维斯” 计划, 欧共体的 “ 欧 洲传输 网”等等 。 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是可 以定量测度 的, 定量测 度一 个 国家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对研究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 推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制定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 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不少国家、 国际组 织和一些专家都提出了各种测度模型和方案。 本文拟对其中 几 种常见的社会信息 化水平测度方 法进行简要 的介绍和 评 价, 并对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和合理 的信息化模型提 出了 自己
G( 政府购买) 一 政府对信息部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 一 需求量和消费量; ) ( ㈠ 出品净额 ) —— 信息部门产品和服务的国外销售 额 减去从国外的购买额。 增值法则是将所有企业的销售或营业收入扣除从别的企
业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之后的余额相加, 求得一定时期内社
会生产的新增价值总额, 所以亦称收入法。这种方法大体上 可以避免G P N的重复计算 , 在测定信息市场的产值时, 需运用 投入产出矩阵。 我国国家统计局就是采用收入法来计算GP N

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首先,信息化指数的测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信息
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经济发展、信息化人才和信息化环境。

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互联网覆盖率、宽带接入速度等;信息技术应用指标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经济发展指标
包括信息产业规模、信息化投资等;信息化人才指标包括信息技术
人才数量和素质等;信息化环境指标包括信息安全、信息法律法规等。

其次,针对每个指标,需要确定相应的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

例如,互联网覆盖率可以通过统计各地区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和总人
口数量来计算;宽带接入速度可以通过测算各地区的平均宽带下载
速度来确定。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经济发展等指标,也需要找
到相应的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

最后,将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综合加权,得出信息化指数的综
合值。

通常情况下,不同指标的权重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
更准确地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情况。

综上所述,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涉及多个维度和指标,需要
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数据和情况,以确保信息化指数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

这一指数对于政府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企业选择投资方向、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息量化测度

信息量化测度

信息量化测度于宏义泛系理论认为,作为科学基元意义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都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包含了“时空物能信”(TSMEI)的“泛系”(pansystems)及其种种复合,互联互转互导互生互克,构成“五元五互”泛系,才能相对独立存在。

在万国互网、跨域一体的今天,相对普适、确切、具体而且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量化测度(Measurement for Information Quantification),不仅业内人士重视,公众也很关注。

信息论创始人C.E.Shannon,1938年首次使用比特(bit)概念:1(bit)=Log22 。

它相当于对二个可能结局所作的一次选择量。

信息论采用对随机分布概率取对数的办法,解决了不定度的度量问题。

m 个对象集合中的第i 个对象,按n 个观控指标测度的状态集合的全信息量 TI=Log2n 。

从试验后的结局得知试验前的不定度的减少,就是申农界定的信息量,即自由信息量 FI=-∑p i Log2p i,(i=1,2,…,n)。

式中p i是与随机变量x i对应的观控权重,它趋近映射其实际状态的分布概率。

由其内在分布构成引起的在试验前的不定度的减少,称为先验信息或谓约束信息量。

风险是潜藏在随机变量尚未变之前的内在结构能(即形成该种结构的诸多作用中还在继续起作用的有效能量)中的。

可以显示、映射这种作用的是约束信息量BI=TI-FI 。

研究表明,m 个观控对象、按 n个观控指标进行规范化控制的比较收益优选序,与其自由信息量FI之优选序趋近一致;而且各观控对象“愈自由,风险愈小”;约束信息量BI 就是映射其风险的本征性测度,即风险熵。

被称为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现代情报学理论及其应用,非常注重信息量化测度。

1980年代,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在阐述人之信息(情报)获取过程时,深入研究了感觉信息的接收过程,并将透视原理──对象的观察长度Z与从观察者到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物理距离X成反比,引入情报学,提出了Z=LogX的对数假说。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

企业信息化程度衡量标准体系相关指标编制说明一、相关名词解释1、信息技术/系统应用覆盖率①: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比重。

例如:CAD覆盖率是指企业设计工作总量(包括设计计算与绘图)中采用CAD完成的比率;MIS覆盖率是指企业由MIS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管理工作总量的比率。

2、信息资源覆盖率②:指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如国内外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等覆盖的范围。

3、信息技术贡献率③:指采用信息技术后产生的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利润的增加值。

二、上述指标计算方法:1、信息技术(系统)的覆盖率=该项技术(系统)完成的业务量/企业该项全部业务量×100%;2、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按照高层决策者、中层管理者和一般员工三个层次的发布范围来分,每个范围的覆盖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已供给人数/信息资源应供给人数×100%;企业信息资源覆盖率为三个覆盖率的加权平均。

3、信息技术贡献率=企业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增加值/企业原有产值或经营收入或利润)×100%;备注:1、指标①②③引自:龚炳铮.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及分类.中国自动化学会2001年全国信息与自动化技术推广应用大会文集.2、上述指标不独立用于测评企业信息化程度,只作为划分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具体测评指标体系将另行提供。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目的性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浅议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浅议行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本 行 业 信 息 化 测 评 方 法 主 要 包 括 两 大 块 测 评 内容 , : 业 中代 表 企业 的信 息 化 测评 、 业 信 息 即 行 行
11 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 1 企业 信 息 化 水 平 测度 指 标 共 由 6大 二 级 指标 ,
2 个 三级 指标 组 成 , 表 1 示 。 1 如 所
献 还 比较 鲜见 。
系 统 性 原 则 的基 础 上 , 过 层 层 筛选 , 者 建 立 了 经 作
由企 业 信 息 化 水 平 测度 指 标 体 系 、 业 信 息 化 环境 行
水 平 指 标 体 系两 部 分 组 成 的行 业 信 息 化 水 平 测 度 指标 体 系 。
1 行 业 5卷第 4期
V0 . 5 No4 1 2 .
企 业 技 术 开 发
IC 1 HNOL I E OGl CAL DE EL M E V OP NT 0F ENI . ERP S RI E
20 0 6年 4月
AD .o 6 r o 2
表 1 企业 信息 化测 评指 标体 系
Dic s i n m e h d 0 v l a i g t e lv l O id sr s u so 0 t o f e a u t h e e I ‘ o t y t mn I l : n m l u n
RAO e— h n W iz e
(ol e e o c n m n a a e e t S a d n n v r i y f S i n e a d C g f E o o y a d M n g m n , h n o g U i e s t o c e c n l T c n l g , n d o S a d n 6 5 0 C i a e h o o y Oi g a , h n o g 2 6 1 , h n )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
地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和水平,而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评价和监控的
一套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该体系包括了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
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评价,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应用层面指标、技术层面指标
和管理层面指标。

应用层面指标主要关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效果,包
括应用实施效果、应用效益和用户满意度等。

技术层面指标主要考虑
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持,包括技术硬件设施、网络带宽和系统性能等。

管理层面指标则针对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管理水平,包括管理效率、资
源利用效率和风险控制等。

对于这些指标的评价方法,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两种方式。

主观评价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收集用户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客观评价则是采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对于指标的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如网络带宽、系统
性能等。

此外,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状况,还可以采用综
合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将主客观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信
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而得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结论。

这种
评价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水平和效果,并对
信息化建设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

总之,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
项工作。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更好地衡量信
息化建设成果、发现问题、提高效率,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是指用于衡量企业或机构信息化水平的一系列
指标,它反映了企业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情况和具体实现情况。

信息化评价方法是指根据信息化指标体系,对企业或机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的方法。

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是企业或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信息化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化战略、信息化组织与管理、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投资、信息化安全等。

这些方面涵盖了企业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评价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信息化评价方法包括财务评价、技术评价、效益评价、风险评价等。

其中,财务评价是根据企业或机构的财务数据来评价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回报率、成本效益等;技术评价是评价企业或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效益评价是评价信息化建设对企业或机构经营管理、生产服务等方面的影响;风险评价是评估信息化建设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企业或机构提供风险管理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信息化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需要根据不同企业或机构的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

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指标体系,采用有效的信息化评价方法,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或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 1 -。

信息化水平的8种测算方法

信息化水平的8种测算方法

国外 销 售 量 ; 表 示 产 品 和 服 务 从 国 M
外 的购 买 量 。
马 克 卢 普 运 用 上 述 方 法 , 美 国 对 知 识 产 业 的 G P贡 献 进 行 了测 算 , N 他 以 15 9 6年 为 基 年 , 算 出 1 5 测 9 8年 知 识生产 总值 及各 产业分 支 的情 况 。
教 育 、 究与 开 发 , 信媒 介 、 息设 研 通 信
备 设 施 、 息 服 务 , 应 地 也 分 为 教 信 相
15 9 8年 , 美 国 知 识 生 产 总 值 为
16 .3 3 44 6亿 美 元 约 占 G P的 2 .%。 N 85 其 中 ,教 育 产 业 为 6 19 0 .4亿 美 元 , 约 占 G P的 1 。% ; 究 与 开 发 产 业 为 N 26 研 199 0 。0亿 美 元 , 占 G P的 23 ; 约 N 。% 通 信 媒 介 为 3 36 8. 9亿 美 元 ,约 占 G P N 的 80 ; 息 设 备 为 8 2 .% 信 9 2亿 美 元 , 约
程 度 来 确 定 。波 拉 特 的 一 级 信 息 部 门 又 称 第 一 信 息 部 门 ,包 括 所
有 向 市 场 提 供 信 息 产 品 和 信 息 服
务 的 企 业 ( 产 业 )这 个 部 门 提 供 或 ,
济领 域 中行 使 计 划 、 策 、 理 能 决 管 动 的有 关 机 构 。第 二 信 息 部 门 测 算 不 如 第 一 信 息部 门那 样 简 单 、
识 生 产 与分 配 》 书 , 创 了信 息 化 一 开
测 算 的 新 时 代 。 马 克 卢 普 将 知 识 分 为 世 俗 知 识 、 学 知 识 、 文 知 识 、 会 科 人 社 科 学 知 识 、 术 知 识 和 没 有 文 字 的 知 艺 识 ,并 将 知 识 产 业 划 分 为 五 大 类 , 即

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评估方法

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评估方法

信息化工作的绩效评估方法
绩效评估是衡量信息化工作的效果和效益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估:
1. 定量指标评估:根据信息化项目的目标和计划,制定明确的指标和标准,利用数据进行量化评估。

比如,可以评估信息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数据准确性、系统响应时间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统计和比较数据,评估信息化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2. 用户满意度评估: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用户对信息化工作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

根据用户反馈的信息,评估信息化工作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3. 成本效益评估:评估信息化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和所带来的效益的关系。

比如,可以对信息化工作的投入成本进行统计和分析,与相应的效益进行比较,从而评估信息化工作的经济效益。

4. 经验总结评估:通过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通过项目评审、专家评估等方式进行。

综合利用以上多种评估方法,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估信息化工作的绩效,为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精品】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精品】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09图书馆学武亚静01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一、国外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1.波拉特法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他于1962 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977 年, 波拉特在他的9卷巨著《信息经济: 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 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

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所占的比例。

其基本理论是: 首先, 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 称为第四产业。

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其产值的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比如: 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 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 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他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2. 信息化指数法1965 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 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社会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测算方法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100,然后分别测算某年度的同类指标值的指数,再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分步算术平均法求得信息化指数。

其中前者是直接将末级指标的指数相加之和除以项数;后者是先计算出二级指数值再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两种算法的权重基础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值只具有相对意义,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内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2)
(一)主成分分析法 (3)
(二)多层次分析法 (5)
一国内主要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日本等国学者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理论与方法进行过研究,为信息化发展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有两个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M.波特拉等人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以波特拉创立的方法最为著名;二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的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构造测度模型,这种方法以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代表。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信息化理论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刚刚开始。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根据上述定义,确定了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2001年7月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设计提出了20项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对信息化水平测度与方
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综合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是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变量分析的有效工具。

它将原始指标体系转化、归类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能反映系统信息量最大的综合指标为第一主成分,其次是第二主成分。

主成分的个数一般按所需反映全部信息量的百分比来决定,以消除大量关联性指标对评价效果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指标不仅包括原始指标体系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彼此互不相关。

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保证原有指标信息量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将多维空间有效降维,即将多项指标体系有效降为少量指标体系,从而可以在简单的低维空间分析和比较各个样本,达到比较样本特定指标群水平的目的。

主成分分析就是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

其具体步骤可概况为:①对原始数据进行指标变换。

对于不需逆转的指标,采用(Xi-Xmin)/(Xmax-Xmin)进行标准变换;对于逆转指标,
用(Xmax-Xi)/(Xmax-Xmin)进行标准变换。

②求相应系数矩阵R。

③求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λj,j=1,2,…④根据特征根λ1≥λ2…≥λj≥0,确定特征向量e1,e2…ej⑤计算特征值λj的信息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一般以累计贡献率80%为原则提取主成分。

⑥计算综合评
价值Z=α1Z1+α2Z2+…+αkZk,其中αi为第i个主成分Zi的信息贡献率。

(二)多层次分析法
多层次分析法有两种:一是模糊综合评判法;二是灰色评价法。

两者比较,灰色评判法具有明显的优点。

灰色评判法从等级的不明确性出发,而模糊评判法忽略等级的不确定性,因此灰色评判法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应用也较为简单,确定以同函数比确定隶属要容易得多。

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是建立在评价专家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爱之上的,因而很难完全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这就使得评价专家在评价中提供的评价信息不甚确定,不甚完全,即具有灰色性。

信息化递阶多层次灰色测度法就是一些学者提出的一种灰色评判法。

“模糊”是指边界的不确定性,没有定界的数据能比照,要部分依赖人们的主观判断。

模糊综合评判法是指在模糊的环境下考虑多方面因素,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作出定性的综合评价,在实践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

(三)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综合信息力度法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采用多个指标,从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信息产业平衡力多个方面对测度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

这既考虑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又考虑了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具有科学性。

综合信息力度法不是此六种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力的合力,是一个有机的综合体。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指标体系是参照波拉特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的对称性原理与简单性原理,依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的。

在测算中又运用模型性最小原则及平均值1处理数据,具有理论的合理性。

设企业信息化综合力——信息装备力、信息利用力、信息潜在力中有n个构成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