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9b88363968011ca30091aa.png)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 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 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
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
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
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
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
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18 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 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
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
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 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
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 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
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 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 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 反之则得到庇护。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
封建时代——偏见(p rejudice), 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 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 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 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于是, 禁忌语随之产生了。
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
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e2f6b7355270722192ef78a.png)
《长江丛刊》2018.0485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语用策略对比研究■李晓莉/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文从语用学中礼貌理论入手,采用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对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中语用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1)英方受试者和中方受试者都倾向于使用遗憾/道歉+理由/借口的间接拒绝策略;(2)中方受试者策略使用呈现单一性,较集中地反复使用某几个策略;(3)中方受试者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严重;(4)中方受试者语用意识淡薄。
关键词:拒绝言语行为 语用策略 对比研究一、前言在语用学众多的分支研究中,社会语用学中的礼貌理论、身份等研究问题尤为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近十年间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肖雁,2017)。
西方学者Leech (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即在向别人提出请求或发出邀请时,人们总是希望对方能接受,而不是遭到拒绝,因此,拒绝言语行为是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的(Leech ,1983)。
国内学者对拒绝言语行为已有一定的研究。
国内学界关于“拒绝”的中外比研究主要涉及英汉拒绝语用策略对比研究(郭银玲,2012)、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王爱华,2001)、社会地位对中美学生选用言语拒绝策略的影响(郭浍芳,2017)以及英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吴俊伟、方燕,2018),而在研究视角和语料选择范围上还有待深入。
本文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英汉使用者在拒绝言语行为中语用策略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对我国英语学习者拒绝策略使用现状进行分析。
二、实证调查(一)受试对象本次研究中中方受试对象为9名大学一年级学生(CE ),平均年龄为18岁,均完成了至少六年的英语学习,高考英语平均分为119.4分,均未接受过系统的语用培训。
英方受试对象为8名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AE ),均为英语本族语者。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中方及英方受试对象均需完成一套语篇补全测试,按照不同的言语行为类型(请求、邀请、提供和建议)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的不同(说话人相对于被拒绝者社会地位低、平等和高),包含了12个情境。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拒绝语的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02495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4.png)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2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3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4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5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6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9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10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1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2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13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14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1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8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9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20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2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2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23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24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2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2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27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2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29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30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31 误解与沟通——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问题研究32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36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3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3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3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40 Elements of Chin 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41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42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43 汪榕培《诗经•国风》中的拟声词翻译研究44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45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46 从《自我之歌》,看美国梦对惠特曼的影响47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48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49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5051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52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5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5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 ersions of Y eY uJiBei55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56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5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5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5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6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36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65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66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67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68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69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70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7172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73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74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7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76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77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78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80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81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8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83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84 论被动句的翻译85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86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87 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8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8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90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9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92 “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93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94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95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96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97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98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99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00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101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02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03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104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105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06 “东方主义”和“美国梦”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07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董乐山《》的翻译108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09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110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1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112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13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114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115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1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17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18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19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20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121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22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123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24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25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126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2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2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913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Darwinism131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132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1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34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3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36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137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138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39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14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41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42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4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44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147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14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14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50 浅析英语委婉语151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152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53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5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55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156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57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158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159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160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6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62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63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64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165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7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16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6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17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171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7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173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74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175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176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77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178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79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18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181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182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18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84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86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187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188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189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190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9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92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193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94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195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196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19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19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9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20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差异
![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2ae2aae0242a8956bece4df.png)
对比语言学期末作业 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地差异浅谈中英拒绝语言行为地差异 <外国语学院) 摘要: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地交流工具,它地各种表达方式都会有它特定地功能.就像拒绝语言行为,当就某事物出现不同观点或想法或回应时,就需要采取一定地拒绝方式策略来达到拒绝效果地目地.拒绝语言行为有多种不同地方式,直接地,间接地,亦或是模糊地.而就英汉拒绝语言而言,由于不同地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就导致了英汉拒绝语言行为存在许多差异.再者,在交际中用哪种行为方式取决于要回绝地目地.只有深刻地理解英汉拒绝语言地异同,才能在交际运用中如鱼得水.b5E2RGbCAP 关键词:拒绝语言;行为方式;价值观;风格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fference of English-Chinese refusallanguage actp1EanqFDPw 姓 名:chandler学 院:外国语学院专 业:英语学 号:0000000000Abstract:Language is the vehicle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normal life. The various kinds of it’s expression stand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Such as the behavior of refusal words, when we want to refuse something, we should use some regular way to come to the aim of refuse. Refusing speech act h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patterns., direct, indirect and so on. Focusing on English-Chinese refusal words, different culture concepts and ideals, making different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actions. And, using which kinds of ways of action depend on the aims. Only research well on the English-Chinese refusal language, we can make our communication successfully.DXDiTa9E3dKey words:refusal words;way of act;value;manner一、引言拒绝语言就是一种对他人意愿或行为进行否定地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如何对他人表达“拒绝”是非常重要地.因为不同地拒绝方式将会得到不同地结果,并且,学会如何表达拒绝也是对社会交流越来越国际化地一种适应.全球化要求我们一切都要从世界地角度看问题,才不会被到来地全球化大潮所淘汰.所以,探究一下汉英拒绝语言地异同是非常有必要地.RTCrpUDGiT要表示对他人意愿或行为地否定,表达地方式有多种:直接拒绝、间接拒绝和模糊拒绝.它们都有特定地适用环境和功能.例如在商务谈判中,在对合作条件进行磋商时,要表达拒绝,不同地表达方式就会对这次谈判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拒绝地得体又有条理,却不伤人面子,对方多数会给予同意或理解;如果拒绝地生硬又让双方感到难堪,也许谈判会陷入僵局.所以,拒绝语言行为地灵活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灵活应用就要深刻地了解拒绝语言行为.5PCzVD7HxA二、关于定义<一)直接拒绝方式,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拒绝意愿时态度强硬、语气强烈,使用反问句式,或使用修饰语、附加语较少地简单句式,从而使拒绝意愿显得很强烈,有时甚至显得没有任何商量地余地.但直接拒绝方式往往发生在特定地语境中,一般来说,当说话者认为对方地请求行为不合理或者有失分寸时,在这种情况下说话者认为没必要顾及对方地面子或感受,而采取强烈拒绝地方式.例如:jLBHrnAILg1.I have to refuse ... / 我不得不拒绝你地要求.2.直接回答“不”(No>3.I can’t ... / 我不能借给你.<二)间接拒绝方式,是指说话者在表达自身拒绝意愿时态度谦和、语气委婉,经常使用一些修饰语和附加语来减少对对方面子地威胁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应略表歉意或者表示感谢,以示礼貌.例如:xHAQX74J0X1. 表达愿望: I wish I could help you. / 我也希望给你加薪水,可是......LDAYtRyKfE2. 给出借口、理由或解释: I have to meet my friend at the airport at six. / 星期天我已和朋友约好去看电影.Zzz6ZB2Ltk3. 建议或提供别地办法: Why don’t you ask someone else? / 你先向别地同学借一下吧.dvzfvkwMI14. 试图使对方放弃: I am doing all I can do. / 我已经尽力了.5. 推迟或给予模糊回答: I will think about it. / 再说吧.I am not sure. / 还不清楚.<三)模糊拒绝方式,也就是说话者表示拒绝地时候让对方无法一下子明白其态度,往往需要多层次地理解,这一般出现在拒绝者以一种幽默地口吻或者比喻地话语中.例如:rqyn14ZNXI1. Well … / 噢,……2. Don’t worry about it. / 再说吧.三、不同因素对拒绝语言行为地影响经过大量地调查研究表明,中国人在拒绝别人时所采用地方式是间接地,委婉地;而英语国家特别是美国拒绝别人就要简单明了地多.有这么个例子,在中美双方进行地一次商务谈判中,美方不知道自己地投资计划没有被中方接受,中方也不明确答复,而是一再地用中国式地言语措辞“We.ll think it over again.”不难看出此话地言外之意是“不”,但美方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仅从言语地言内行为来理解,认为对方真地需要时间考虑,结果误了自己地事.<文化价值观)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诸多因素<像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母语习惯、交际风格等等)地影响,英汉拒绝语言行为方式有很大地不同.如果对另一个民族地语言没有深层次地理解,对他们地文化背景也不是很清楚,那么,也许就会出现上面例子中地结果了.中国有句古语说地好:入乡随俗.所以,为了适应日益严峻地国际交流形式,非常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影响语言表达差异地因素.在这里我们只对英汉拒绝语言进行对比研究.EmxvxOtOco (一)、英汉拒绝语言之间文化价值观地差异根据达尔文地进化理论,不同地地域,不同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地影响,会向着不同地方向发展.最后,就形成了现在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地各个民族,也就形成了不同地语言表达方式.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地价值取向和民族观,这是一个民族地核心部分,同时,它也会对这个民族地语言行为起着决定性地影响.一方面,像英语国家,他们崇尚个人主义,独立性强,他们往往以个人为主体进行交流生活.也因此,英语国家地人拒绝别人时常常会采用较为直接了当地方式,只有在必要地情景时才会间接地表达.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常常强调集体合作意识.受中国古代漫长地五千年文化地影响,语言地表达已经非常地发达,最直接地表现就是中国人说地每一句话都有更深层地内涵.而且,他们在说话时往往会先顾及到周边地环境和个人,也非常在意别人地感受.所以在拒绝别人时,中国人表达地更含蓄、委婉.另一方面,在英语文化中崇尚人人平等,所以在说话地时候也放开了许多,少了许多这样那样地顾忌;在汉语地文化观念里,讲究地是尊师重道,敬老爱幼和明确地社会结构,权力分布和等级观念非常明显.所以,在交际交流中,人们会考虑这样那样地因素,表达起来自然没有英语国家那样地无所顾忌了.SixE2yXPq5<二)、英汉拒绝语言之间地行事风格不同受儒家思想文化地影响,中国人在拒绝别人地时候往往不会直接说出来,或者说出来也要附加原因理由.特别是面对上司或者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地人时,他们会更加地委婉、间接.也就是所谓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因此,也就出现了一个令外国人非常迷惑不解地单词“lose face”,英语国家地人在拒绝长辈或上司时较为直接,可以不顾及长辈地面子问题;但中国人不同,如果因为拒绝不当而丢了双方地面子,那后果是很严重地.这从中国地许多习语中就可以看出:祸从口出,三思而后行等.6ewMyirQFL四、选择不同拒绝语言方式地因素从上文中我们知道,拒绝别人有多种方式,那么,造成选择不同拒绝表达方式地因素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用最有效、最妥当地方式拒绝别人呢?下面是几种决定使用不同拒绝语言方式地因素:kavU42VRUs(一)、目地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不同地情景下要用不同地适当地拒绝技巧,才能适应社会地交流交往,才能达到应有地目地.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表达拒绝之意才能达到目地.下面是一些不同目地下,不同地英汉表达方法:y6v3ALoS89A.表达遗憾或道歉(Statement of regret>I am sorry…/ 对不起……B.表达愿望(Wish>I wish I could help you. / 我也希望给你加薪水,可是…C.给出借口、理由或解释(excuse,reason,explanation>I have to meet my friend at the airport at six. / 星期天我已和朋友约好去看电影.M2ub6vSTnPD.建议或提供别地办法(suggest or offer alter-native>Why don’t you ask someone else? / 你先向别地同学借一下吧.E.提出假设条件(set condition for future or past acceptance>0YujCfmUCwIf you had asked me earlier,I would have lent you. / 要是平时我倒可以借给你,可是现在我正用着呢.eUts8ZQVRdF.许诺(Promise of future acceptance>I promise I will do it next time. / 下次一定去.<李玮,2005)sQsAEJkW5T(二)、情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情景是影响表达拒绝语言方式地又一重要因素.情景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如下面地例子:拒绝同学搭车1. I have to be back home later, but I will send you first. GMsIasNXkA好地, 我过会儿回家, 先送你.Of course I will send you home.当然, 我会送你.2. I will give you a lift, but only for a little bit, because we have a big test I need to study for.TIrRGchYzg我送你, 但是只是一段路.因为我今天要考试.3. I really would not mind giving a lift for you, but I have to go somewhere right now.7EqZcWLZNX我很想送你, 但是我马上要去个地方.五、英汉拒绝语言风格地相同之处英语国家和中国在拒绝语言行为风格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交际交往中一般都不会生硬地拒绝别人,而会采用一种间接地方式来回绝别人.拒绝对方地直接请求是一种本质上威胁对方面子地行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地人在表示拒绝时常常使用间接拒绝策略,因为拒绝言语行为“本质上是不礼貌地”.<廖素清,2007)也就是说,从另一面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英语国家地人,他们在拒绝别人时都会遵循礼貌原则.这些都是交际交往中地必要条件,也就是要给予别人应有地尊重.lzq7IGf02E 六、结语经过上面地讨论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英汉拒绝语言行为有差异,也有相通之处.它们地异同取决于中西方地文化和价值观,因为习惯和观念地不同,在回绝别人时所采用地方式也就不同了.在大体上,拒绝别人时,中国人更含蓄些,英语国家地人更直接些.在经济全球化地现代社会,深入地研究语言与语言应用是非常有必要地.多了解一些中西文化地异同,对各个阶层地人都是有益地.也顺应了时代地发展步伐.zvpgeqJ1hk参考文献:1. 李玮,2005,汉、英拒绝语言行为表达方式之比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期,第86-90页.NrpoJac3v12. 廖素清,2007,”拒绝”言语策略地英汉对比研究,《语言综览》3. 牛淑杰,2006,文化价值观与英汉拒绝言语行为交际风格地对比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第3期,第162-163页.1nowfTG4KI4. 谢元才,2005,中西“拒绝”言语行为比较研究,《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0卷第6期,第113-115页.fjnFLDa5Zo5. 陈伟,2018,语言迁移折射地中西方文化,《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第6期,第100-103页.。
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
![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ac433755901020207409c5b.png)
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跨文化对比研究作者:潘毅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3期摘要:本文运用语用学的理论,通过对两封典型的英汉拒信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它们间的不同之处,并对这些差异进行了跨文化的解释。
本文主要在言语行为,基调及所采取的策略方面对这两封英汉拒信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拒信;言语行为;对比研究;跨文化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5-0072-02一、引言言语行为理论首先由奥斯汀提出,经塞尔修正发展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理论(何兆熊,1999)。
塞尔在奥斯汀的基础上区分了五种言语行为类型:断言式言语行为(assertives),指令式言语行为(directives),承诺式言语行为(commissives),表态式言语行为(expressives),宣告式言语行为(declarations)。
(施兵,2006)跨文化的对比分析(cross-cultural analysis)着重于不同社会文化中语言应用的对比分析,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中语言应用的相同和差异之处,解释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败的原因(俞如珍,1997)。
本文从言语行为和语篇的角度出发,对两封英汉拒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分析。
旨在发现英汉拒信中言语行为的差异并对此从跨文化角度作出解释。
二、实例分析英文拒信来自联合利华,中文拒信则来自华为慧通。
Dear Mr. xx,(1)Thank you for giving us the opportunity to review your resume and qualification.(2)We regret to advise you that your application has not been successful on this occasion, due to keen competition as well as the high and precise selection standard associated with this management trainee recruitment.(3)Please understand that this is not a negative evaluation of your accomplishment, but rather a reflection of our unique hiring needs.(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interest in Unilever.(5)We wish you every success with your future career.Best Regards,Management Trainee RecruitmentUnilever ChinaNovember, 2005尊敬的##同学:(1)首先感谢您积极参加华为慧通的招聘活动。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7a424433c1ec5da50e270c6.png)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摘要:禁忌语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讨论禁忌语的产生根源、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相异性等,对英汉禁忌语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避免交际失误,实现理想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禁忌语文化交际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的纽带,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
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尽管语言中存在明确表达概念或事物名称的方法和词语,但针对某些概念或事物,人们总是期望避免谈及。
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现象——禁忌现象。
1 禁忌语的由来及产生根源英语taboo一词的含义是禁忌,它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汤加语(Tongan),意为“神圣”,“不可接触”。
1777年英国的库克(James Cook)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来到汤加群岛时发现,当地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异的社会现象,如某些词语允许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使用,而不允许一般居民所使用,当地居民把这禁忌的现象称为“taboo”。
从此,“taboo”这个词就进入了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及语言学等学科,开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研究课题而得到广泛重视和使用。
2 英汉禁忌语应用范围的共同性禁忌语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从历史的角度看,英语汉语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在表达上更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2.1涉及亵渎神明的禁忌语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一般都不能随便提到神灵或所崇拜的对象的名字,否则就是亵渎神灵。
在英语中,宗教上的好多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只有在严肃的讲话里才是合适的,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使说话人受到谴责或遭到人们的回避。
于是在英语中,就用gosh来代替God,用Goodman来代替the devil。
中国也是如此,早期的中国禁忌的内容与形式相当繁杂。
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的开题报告
![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1c432f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2.png)
中英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
略的开题报告
中英文化有着不同的禁忌语和社交习惯,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了解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或造成尴尬局面。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英文禁忌语对比,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的回避策略。
首先,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是本文的重点。
在中文中,有许多被视为不吉利或带有负面意义的词汇,如“无妄之灾”、“四不像”等,而在英文中,则存在一些与宗教、性别、种族等相关的敏感词汇,如“blacklist”、“master”等。
此外,中英文在表达感受和态度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如中文中的“不好意思”、“没关系”等词汇的使用与英文中的“sorry”、“never mind”等表达方式有区别。
其次,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本文将探讨以下几方面。
首先,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禁忌的了解和尊重,尽量避免使用敏感词汇。
其次,需要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注意不通过表情、语气等方式给人造成不了解或不尊重他人的印象。
最后,需要学会对文化差异的适当调整和妥善处理,在交流中避免刻板印象和偏见,以推动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中英文禁忌语对比研究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回避策略的探讨,为有志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者和从事跨国交流的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亦将促进中英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互动,为跨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5f7edf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b.png)
英汉拒绝策略的比较引言拒绝是一种本质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生活在不同国度、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使用的拒绝策略因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拒绝言语行为最能威胁人的面子,是与人交际时的一大障碍,但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采取合适的拒绝策略,使交际过程顺利进行。
本文将从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和形成差异的原因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适当的拒绝策略。
一、英汉相似的拒绝策略首先,“解释原因”是中西方人们普遍采用的间接拒绝策略。
解释原因可以减弱拒绝的不适当程度、维护受话者的面子,达到积极的交际效果。
比较恰当的拒绝策略是:在未完成拒绝之前说明拒绝的原因,或者只给出理由而由受话人自己下结论。
有时提供的理由未必真实,但只要不损害交际双方的面子就可以。
我们来看一些例子:(1)I’m sorry (道歉) that I can’t help you (直接拒绝)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urgent to do at home(原因).(2)I’ve got something fixed up for then(原因).(3)真的对不起(道歉),已有朋友约我去她家了(原因)。
下次我一定去。
(4)老师,我有很重要的事(原因),实在无法留下来(直接拒绝)。
其次,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第二种拒绝策略是表示遗憾或道歉。
在请求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运用道歉表明不愿意侵犯受话人的面子,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请求这种冒犯之举的危害。
拒绝言语中的道歉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
例如前面的例(1)、例(3)和下面的例子:(5)对不起(道歉),时间太紧张了(原因),我正复习用呢(原因),你看别人的吧(建议)。
二、英汉不同的拒绝策略首先,英语使用直接拒绝策略的频率高于汉语。
直接拒绝策略具有明确、不含糊、不拖沓的优点,西方尤其美国是低语境文化社团,大量的信息由明确的语码显示。
汉英委婉语比较研究
![汉英委婉语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a11c026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0b.png)
汉英委婉语比较研究汉英委婉语比较研究委婉语,是指通过措辞技巧,以含蓄、委婉而非直接、直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各国语言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语中,委婉语通常用于表示礼貌、尊重、感谢和委婉拒绝等,其使用场景非常广泛;相应地,在汉语中,委婉语主要用于表达尊重、谦虚、感激和语气转折等。
本文旨在分析汉英两种委婉语的比较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礼貌用语的比较在英语中,有许多表示礼貌的委婉语,例如:“Excuse me.”(对不起、请原谅)、“I beg your pardon.”(请再说一遍)、“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您能否这么好心地...)、“May I request that...”(我可以请求您...)等。
这些委婉语都是为了表示自己的请求或者在别人面前提出不太方便的话题时,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与之相对应的,在汉语中,也有许多礼貌用语,如:“不好意思”、“麻烦了”、“您好”、“请您”等。
这些委婉语同样是表现对方的尊重和礼貌。
其中,“请您”这个词组可以说是汉语中最常用的礼貌用语了。
与英语中的“please”(请)相似,都是以请求方式委婉、礼貌地表达的。
不同的是,“请您”包含了更多的敬重和尊重的意味,含义更为深远。
2. 生活场景比较在生活中,英语中的委婉语也是在日常交流中比较常见的。
比如在公共场所提出请求,可以用“Would you mind...”(您介意...)、“Could you please...”(您能请...)、“Excuse me,sir/ma'am.”(对不起,您好)等委婉语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礼貌。
在汉语中,当我们需要在生活场景中礼貌地向别人提出请求时,可以使用以下委婉语:“麻烦你...”、“能不能...”、“可否...”、“请您...”等。
这些语言都从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了我们的尊敬和谦逊之心。
3. 委婉拒绝的比较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需要拒绝别人的请求,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委婉语。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443ddb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1.png)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要进行交流沟通。
但是,在交流中也难免会遇到拒绝的情况。
拒绝的言语行为是指在交际中对他人的请求、邀请、建议等提出反对、拒绝的语言行为。
对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拒绝的言语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中英两国在语言和文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比较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方式,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困难和误解,提高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了解中英两国人民的交流方式,为语言和文化交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分类将中英两国常见的拒绝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归纳。
2.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差异分析通过对比中英两国不同场景下的拒绝言语行为,分析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3.语言和文化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研究分析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问卷调查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搜集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样本,对拒绝言语进行分类和系统整理。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对中英两国的受访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不同拒绝言语的态度和观点,分析文化和语言背景对拒绝言语行为的影响。
五、研究意义1.为语言和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为中英交际提供参考,避免由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困难和误解。
3.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语言和文化交际的效率和质量。
六、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将对中英两国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增强研究者对两国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了解和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中英语言和文化交际的发展和进步。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45cb167a98271fe910ef960.png)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做了分析和总结,认为不同国家的人表达拒绝的策略存在共性,但亦有不同,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两种文化对群体和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同等文化差异所致。
此类分析,有助于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
拒绝策略DTC文化差异一、国内外相关研究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促进了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许多实施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主要集中在与“礼貌”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拒绝等。
关于“拒绝”的文化对比研究,国内主要有马月兰、王爱华、唐玲等。
马月兰提出,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各自的范围。
她指出,直接拒绝通过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和明确的行为动词来实施言语行为;间接拒绝是,表示句子功能的行为动词不出现,而是根据语用原则、共知信息,推导出说话者的拒绝意愿。
她进一步研究了拒绝策略,认为汉英拒绝语存在着语用等值群。
特定语境下,有许多拒绝策略共存。
王爱华研究了英、汉拒绝言语行为表达模式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直接性层面。
她将拒绝言语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即中心言语行为、辅助言语行为和修饰语,每一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
她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语言越间接越礼貌,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言语行为都礼貌,要看具体的语境。
唐玲提出,“拒绝言语行为序列一般包括起始行为语、辅助行为语、中心行为语三个部分。
其中,中心行为语是实现拒绝的核心部分,表示直接拒绝。
中心行为语可以是含有第一人称的否定句或含有明确的表示拒绝的行为动词的成分。
直接拒绝通过含中心行为语的句子来实现,或通过有否定的能力或意愿的句子来实现。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人在拒绝时常常采取委婉的方式,更多使用间接拒绝的方式。
国外有Liao & Bresnahan对美国和中国台湾的拒绝策略对比研究。
研究考察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大学生是否会拒绝以及如何表达拒绝的意图。
结果表明,美国人和台湾人使用道歉礼貌用语的频率相似,但拒绝时采用不同的惯用表达式和不同的策略,与美国人相比,台湾人更难拒绝家人,并且台湾人在使用拒绝策略时比美国人更“节省”。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_姚俊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_姚俊](https://img.taocdn.com/s3/m/8fc842c1050876323112128b.png)
6)妹妹向你借 500 美元(2000 元人民币)。
explanation);14)抱怨或博取对方同情(complaining or
本项调查的数据分析采用的是 统计学中的 x2
appealing to feelings);15)根本原因(rationale);16)开 显著性检验(Chi-square test)。 玩笑(joke);17)批 评(criticism);18)有 条件 地答 应 4 .3 调查对象
会话契约论是由fraser1990提出的他指出礼貌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交际双方在谈话前就已具有某种准契约责任随着交际情景的改变双方可能重新商定契约使其言语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标准
山东外语教学 2003 年第 1 期(总第 92 期)
从英汉拒绝策略的语用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姚 俊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上海 200083)
社会同一性(ideal social identity), 要么指向理想的个 象使用的拒绝策略平均数得出的 。 Liao(1994 , 1996)
人自主性(ideal individual autonomy)。 在某个特定社 归纳总结了 24 种拒绝策略 :1)沉默 、犹豫 、缺乏热情 会 , 这两种指向中有一种会表现得突出 。他认为 , 西 (silence , hesitation , lack of enthusiasm);2)提供 别的
1 .0 引言
查 , 详细分析了调查结果 , 并应用 Mao(1994)的“ 相
对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是语用学理论发展的 对面 子指 向的 构 想” (a 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 con一个重要阶段 。许多 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 如 60 、70 struct)以及中 西文化的社会价值差异 , 分析了 造成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440fa41f7ec4afe04a1df97.png)
这 两种 指 向中有一种 会表 现得 突 行为序列划分为三个层面 , 即中心言语 行为、 辅助言语行 为和修饰语 , 每一 理想的个人自主 性。在 某个 特定社 会 , 个层面又分为多种类型。她通过 调查 和数据分析得 出结论 : 语言越 间接越 出 。 他 认 为 。 பைடு நூலகம் 方 文化 中 。 礼 貌 是 指 向理 想 的个 人 自 主 性 , 而 汉 语 文 化 中 的 礼貌 , 但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拒绝 言语行 为都礼 貌 。 要看 具体 的语境 。唐玲 礼貌是指向理想的社会 同一性 , 这是 中西方礼貌内涵差异 的本质特征。
◆ ◆ ◆ ◆
从表达拒绝的言语策略体会英汉文化差异
◆ 李洁红 李 向坤
(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
【 摘要】针对拒绝这种言语行 为, 对国 内外相 关研 究做 了分析和总结 , 认为 不同国 家的人表 达拒绝 的策略 存在共性 , 但 亦有 不 同, 这种 区
别 主 要 是 由两 种 文化 对群 体 和 个 人 的 重视 程 度 不 同等 文 化 差 异 所 致 。 此 类 分析 , 有 助 于 英语 教 学和 教 材 编 写 。
【 关键词】拒 绝策略
D T C 文化差异
三、 英 汉 文 化 价 值 观 异 同
一
、
国 内 外 相 关研 究
言 语 行 为 的 跨 文化 研 究 , 促进 了语用 学和社会 语言学 的研究 和发展 。
上 文提 到 的研 究 侧 重 于 拒 绝 语 的 策 略 模 式 以 及 拒 绝 语 的 影 响 因 素 。
下, 有 许 多 拒 绝 策 略 共 存 。 王 爱 华 研 究 了英 、 汉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表 达 模 式 与 设定 : 面子是 一种每个社会成 员意欲 为 自己挣 得的公 众形象 , 这 种公众形 礼貌要 么指 向一种社会 同一性 , 要 么 指 向 社 会 因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以 及 英 汉 拒 绝 言 语 行 为 直 接 性 层 面 。 她 将 拒 绝 言 语 象 表 明 了 一种 潜 在 的礼 貌 指 向 :
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
![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12576e683c4bb4cf6ecd164.png)
欧美留学生汉语拒绝言语行为习得研究本文主要通过与中国人作对比,考察了具有良好听说读写能力的欧美留学生能否用汉语得体地实施拒绝言语行为及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建议。
标签:拒绝言语行为;汉语习得;语用能力0 引言“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属于语用学研究的范畴。
这一言语行为是社会各阶层、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的言语行为。
然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由于其价值观、世界观、民族性格、历史、地理环境条件等的差异,对“拒绝”这一言语行为有着不同的社会规范或语用规则,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各因素是如何影响拒绝言语行为的?这些都因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本文主要考察欧美留学生使用汉语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的情况。
1 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现状综述自从言语行为理论(J.L.Austin,1962;J.R.Searle,1965)、礼貌原则(G.Leech,1983)建立以来,语用学界对称呼、邀请、请求、招呼、恭维、道歉等言语行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而对拒绝言语行为的研究,目前能见到的文献却相对贫乏。
1.1 国外对拒绝语的研究国外对拒绝语的研究主要有Ueda & Keiko(1974)、Rubin & Joan(1983)、Takahashi & Beebe(1986)、Chen Xing Lei Ye & Zhang Yanyin(1995)、Liao & Brenahan(1996)等。
Ueda & Keiko(1974)总结出了16种日语拒绝策略。
Rubin & Joan(1983)归纳出了9种间接拒绝策略。
Takahashi & Beebe(1986)就美国人和日本人拒绝策略的使用情况作了调查。
他们把拒绝言语行为划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主要调查了在拒绝语中是否以及如何使用“道歉/遗憾”语、拒绝的直/间接程度、拒绝的惯用表达式等项目。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6331f4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3.png)
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汉英两种语言在职业交往中的互动越来越频繁。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并探讨其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和影响。
文章首先对汉英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功能进行概述,揭示拒绝言语行为在职业交往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随后,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汉英两种文化中拒绝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策略选择以及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际应用,包括如何有效地实施拒绝、如何避免冲突和尴尬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汉英职业交往中拒绝言语行为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文章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文献综述拒绝言语行为是人类社会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尤其在职业环境中,如何得体、有效地进行拒绝更是一门艺术。
在汉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拒绝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策略选择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都各具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汉英职业交往中的拒绝言语行为,以期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有效沟通与理解。
在汉语文化中,拒绝言语行为往往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与面子。
在拒绝他人时,汉语使用者通常会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避免直接冲突,以维护双方的关系和谐。
例如,通过使用“不好意思”“抱歉”等词语来缓和拒绝的语气,或者提出替代性建议来减少对方的失望感。
这种拒绝策略体现了汉语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英语文化中的拒绝言语行为则更加注重直接性和坦率性。
在职业交往中,英语使用者通常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即使在拒绝他人时也不回避问题。
这种直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语文化中重视效率和直接沟通的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汉日英拒绝语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汉日英拒绝语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24ba71b4afe04a1b071defa.png)
语言文字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汉日英拒绝语对比研究
O刘智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 16000 )
【摘 要】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如何正确使用拒绝语已成为当今时代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研究对汉日英三种 语言中的拒绝语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找出三种语言拒绝语的异同点,最后提出汉日英拒绝语的使用策略,在帮助语言 学习者使用拒绝语的同时,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于使用间接拒绝叫
(二)拒绝策略不同
笔者在影视剧中收集一定量汉日英拒绝语的语
料,通过分类、整理,制作下图。
建议
反问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否定对方
转移话题
假同意
直接拒绝
谢绝 绝
赞 解 表 给 回 表
美 释 达 对 避 达
拒 原 歉 方 遗
因 意 台
憾
和对方对
重复
图2
汉日英拒绝语策略
由上图我们可以发现: 首先,在拒绝策略的种类上,汉日英拒绝语存 在差异。英语拒绝语中没有日语中给对方台阶下、回 避、表达遗憾、和对方对着干和重复五种拒绝语策 略,而英语拒绝语策略中的赞美拒绝、解释原因的直 接拒绝、否定对方和转移话题四种,日语拒绝语策略 中没有;汉语拒绝语策略中也没有英语中的否定对 方、赞美拒绝和表达遗憾三种,而汉语拒绝语中的给 对方台阶下、回避、和对方对着干和重复几种英语拒 绝语中没有,这一点差异与英日类似;日汉拒绝语策 略种类的差异不大。 其次,从间接拒绝角度来比较,汉语多使用解释 原因,而日语多使用建议和表达歉意,英语多使用谢 绝。另外,关于使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拒绝语 策略的差异,日汉两种语言这两种策略的使用频率 差不多,但是英语拒绝语则多使用主观原因。
【作者简介】刘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中英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977c8c8b9f3f90f76c61b91.png)
口 徐淑君
武汉大学外 国语言文 学学 院
I 摘 要】本 文 旨在探 索 中国英语专 业 )在拒绝邀 请 、请求 、提 议和建议 时 所采用 的语 用策 略 以及差异。武汉某知名高校英语专业大二 两个平行 班的学生参与 了调查研 究。基于其选择 性话语
的影响如何? ( 3 )中国学生在 用英语进 行拒绝 言语行 为的背后是 否受到 中国社会文化 的影响 ?
● /
●/
kl 研究方法
3 . 1 受试 者 武汉某知 名高校大二英语 专业两个平行 班共 5 1 名 同 学参 与 了本 次研 究 ( 1 班2 7 人 ,2 班2 4人 ) ,平均 年 龄 2 1 . 3 岁 ,6 名男生 ,4 5 名 女生。每人都至少接 受过 8 年的 英语教育 。1 班 同学 用英文 ,2 班 同学用 中文分别完成 了 份 内容相 同的选择 性话语 填充 问卷 。根 据 自愿原则 , 1 1 名 学生 参加 了追 溯性半结构式小组采访 。 3 . 2 研 究 工 具 数 据收集 采用两种 方法 ,分别是改 良版选择性 话语 填充法 以及半 结构 式小组访 谈。 3 . 2 . 1 改 良版选择性话语填充法 B e e b e 等 ( 1 9 9 0 )最 先 采用 了选 择性 话 语 填 充 法 。 根据 中国特 色 ,部分 学者对此 作 l 叶 J 了一 定 的修 整 ,其有 效性 和可 靠性都 得到 了很好 的验证 。 ( Gu o , 2 0 1 2 ; Wa n g , 2 0 0 1 )笔者 借用 了 G u o( 2 0 1 2 )的改 良版选 择性话 语填 充法 ,将 问卷 设计成 8 种情 况 :S 1 同事请求 借车 ;s 2 上 级请求加班 ;s 3 朋友邀请 吃饭 ;s 4 雇员邀请 吃饭 ;s 5 朋 友 提 出清理泼 出 的咖啡 ;S 6 朋友母 亲提 出在她 家吃饭 ; s 7 秘书提 出帮忙打字 ;s 8伴侣提 出作备忘 。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2824de8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d.png)
1942019年32期总第472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文/贝 玉在我国,“禁忌”一词由来已久。
早在汉朝,《后汉书·郎顗传》中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
可见 “禁”和“忌”在意思上是相近的。
不论是色气禁忌,婚嫁禁忌,还是动物禁忌,都是人们害怕给自己招来凶险而禁止接触某种事物或做出行为。
英语 taboo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ongan),原意指“神圣超凡的”,后来逐渐发展为专有名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广泛使用。
古今中外,禁忌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就是其中一种。
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对禁忌语的研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丰富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做一位成功的交际者。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虽然衍生于不同的背景,但中英两种文化是存在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同样也体现在禁忌语中。
1.词的体现。
死亡一直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言说的事,因此跟死亡相关的字词带有很深的禁忌色彩,是不可随便提及的。
比如“薨”,本意是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但在古代“薨”用来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会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平头百姓也有相应的委婉语,比如“卒”。
在佛教中,和尚的死称为“坐化”,僧尼之死称为“圆寂”。
英语中有关“die”(死)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
“to return to dust /earth” ,尘归尘,土归土,源于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
go to heaven(去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都是跟宗教文化相关。
再比如,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禁忌中。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汉语中有关性别歧视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2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3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4 浅析隐喻在口译中的可译度5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6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7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9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10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1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2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双重性13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14 The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of Politeness in English Business Letters15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6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8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19 海明威的生态意识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20 论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和婚姻观21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Plant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22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23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24 浅析《格列佛游记》的讽喻特色25 圣诞节对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26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27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28 广告语中预设触发语的语用分析29 从许渊冲的“三美论”看唐诗中的典故翻译30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31 误解与沟通——商务英语中一词多义问题研究32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5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Buddhism and American Christianity36 中医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过去与现在37 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无助与反叛38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Christianity39 英语新词汉译原则研究40 Elements of Chin ese Culture in Wallace Stevens’ Poems41 动机对中学英语学习的影响42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43 汪榕培《诗经•国风》中的拟声词翻译研究44 《游泳者》中的象征意象分析45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46 从《自我之歌》,看美国梦对惠特曼的影响47 对高中生英语听力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48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儿童文学的翻译49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5051 模因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52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53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54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YeYuJiBei55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56 论小说《哈利波特》中的魔法世界57 《飘》中斯嘉丽的生活态度58 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的悲剧英雄形象59 从希斯克利夫的悲剧人生看“如何被逼出邪恶的人性”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6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6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6364 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65 由英语外来词谈中英文化66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67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68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69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70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7172 浅析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人物的异化73 记忆的主观性与自我的重新发现——朱利安•巴恩斯《终结感》所揭露的道德成长74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75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76 Resonant Effect of Dialogues in Lolita on Readers77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小人物的悲剧之源78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英语广告双关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80 英美电视剧中双关语的字幕翻译81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翻译8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83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84 论被动句的翻译85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86 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87 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88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89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中的双关鉴赏90 论惠特曼的战争诗歌91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92 “有”的用法及其英译研究93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94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95 解读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96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97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98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99 小议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100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修辞101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特征及其成因102 《爱玛》的三个中译本中翻译策略的比较研究103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104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105 网络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研究106 “东方主义”和“美国梦”在《喜福会》中的体现107 从功能对等视角看董乐山《》的翻译108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109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110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1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112 勃莱特.阿什利--《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新女性113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体现的男权思维和女性意识114 (英语系经贸英语)成本领先战略与英国易捷航空115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116 英语“名词+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117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18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19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120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特许经营模式下受许人获得的优势--以全聚德为例121 论文化背景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122 Double Consciousness of Fitzgerald: Nick and Gatsby123 “金玉良缘”与“幸福终点”——浅析中西婚姻差异124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125 背叛与救赎:从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追风筝的人》阿米尔的成长126 爱恨共辉煌——浅析《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12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28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9130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Darwinism131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132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133 从文化角度看中英房地产广告差异134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135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136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137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138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139 圣地亚哥,一位让人敬佩的英雄——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分析140 从美国新闻理念的发展看例外主义的嬗变141 中美家庭教育比较—文化差异对家庭教育的影响142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43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44 中西方婚姻观的差异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6 Personality that Matters: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Elizabeth and Darcy147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148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14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50 浅析英语委婉语151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152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53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154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155 委婉语的适用性原则和策略156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57 浅析美国传奇总统的共性158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餐桌礼仪159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160 威廉•麦克佩斯•萨克雷《名利场》的道德研究161 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162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63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64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165 论《喜福会》中家庭观的中西差异16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7 苔丝悲剧的自身原因分析及其启示16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169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17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171 英语广告语言特点分析172 析《苔丝》中的象征意义173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174 Two Trapped Roses—A Comparative Study on Emily and Miss Havisham175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176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77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178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79 中美家庭教育与个人能力培养180 受超验主义影响的具有美国精神的作家181 教师在英语自主学习中的作用182 A Study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American TV Series183 论《推销员之死》中的父子关系184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18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186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187 《神探夏洛克》文化现象研究188 On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Study on Fitzgerald and Dick Diver189 《马克•吐温—美国的镜子》中的中英文衔接手段的对比和翻译190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191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192 海明威心中的完美女性――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形象193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194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195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196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197 An Analysis of Symbols in The Great Gatsby19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9 基于《生活大爆炸》研究合作原则的违反200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