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9b4bb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9.png)
人类学的方法论
介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参与观察、访谈和文献研究等,并 讨论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田野调查与人类学研究
深入探讨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选择研究场所、与研 究对象互动和记录数据等方面的挑战与方法。
文化遗产与人类学
探索文化遗产研究在人类学中的作用,包括保护文化遗产、文化认同和文化 遗产旅游等方面的重要性与挑战。
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介绍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人类生物学、语言、社会结构、文化与艺 术等方面,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
人类学分支学科
探索人类学的不同分支,例如物质文化人类学、民族志学和考古学等,以及 它们所关注的特定主题和研究方法。
人类学理论的演变
追溯人类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从功能主义到符号学,探索不同理论在解释社 会文化现象时的观点和方法。
人类学概论课件
欢迎来到《人类学概论课件》!本课程将带您探索人类学的历史、研究对象 与方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人Hale Waihona Puke 学的历史与发展了解人类学的起源,从早期探险家到现代学者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对人类 知识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人类学的定义与意义
探究人类学的基本定义和研究领域,并讨论人类学在理解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意 义。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https://img.taocdn.com/s3/m/8a6f2c6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74.png)
1.2 其他重要人物
• 除了上述人物外,还有拉伯克(John Lubbock)、马瑞特等进化论人类学家,被称 为“单线进化论者”(unilinealevolutionist)。
1.3 共同观点
• 进化论人类学家相信人类和世界遵循自然、外在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他们探讨人类 社会和文化事项的起源和过程,特别关注宗教、法律、财产、家庭和国家的发展。
(二)进化论人类学的要点
• 2.1 共识 进化论人类学家形成如下共识: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社会文化进步的 路线和阶段一致;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致。
• 2.2 注意事项 进化论者相信人类心理一致,但在文化上存在差异,同时认为某些文化优于其他文 化,可能导致民族优越感和民族中心主义。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二) 进化论
• 进化论最初是生物学概念。1801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进化论。1859年,达尔文发 表《物种起源》详细阐述生物进化理论,包括物种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 ,自然选择和高度变异性起着关键作用;自然选择保存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使物种适应不同环 境而生存。
第二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一)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
人类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直到19 世纪中期才开始形成独立研究领域。为了理解人类学的 理论发展,我们通常按学派或人物的角度进行介绍。然 而,这种方式难以描绘发展的整体框架。本书采用不同 的角度,将人类学理论进程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或角度 进行介绍,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理论发展进程及其脉 络。
在这一时期,一些学者开始寻求其他解释,进化论成 为挑战神学传统的首选,并发展成人类学历史上第一 个成熟的理论范式。
一、进化与进化论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fb127f1ed9ad51f01df2e3.png)
Anthropology
讲授者:梁丽华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及其产生 人类学理论流派
当代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及其产生
(一) 什么是人类学
美国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学是人的科学” 英文很简单:the science of man 人类学是研究人或者说是研究人类和它的文 化的这样一门学科。
(五)结构人类学
列维斯特劳斯 法国 国际著名人类学家 在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下面,潜伏着人类共同 的思想类型或思维结构.正是这一因素不自 觉地操纵着观念、主题、符号及其相互关 系,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只是表象而不是 真实。
(六)文化唯物主义
马文· 哈里斯 美国人类学家 人类使用工具和技术知识来开发自然的方 式,是社会文化系统中最重要的方面。此 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现人类开发 其环境资源的方式,如人口密度、稳定或 战争等
(三) 人类学的产生
人类学是19世纪7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建 立起来的。 人类学产生的条件
1、人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这门学科它必然要晚于 动物学,生物学等学科。 2、人类具有共同本质的观念的成熟给人类学的诞生, 奠定了基础。 如: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爱德华· 泰勒 –英国人类学家
(Edward B.Tylor,1832-1917) 1871年,发表名著《原始文化》 这部书是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残存法和万物有灵论 泰勒首次对文化下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 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 力和习惯。”
(四) 历史传统学派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 创始人:人类学家博厄斯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https://img.taocdn.com/s3/m/0f4b4143fe4733687e21aa64.png)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
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1f0ec29b89680203d825ae.png)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
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b68a300b4e767f5bcfce27.png)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人类学要义一、人类学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
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
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
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
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
”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
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
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74419e058fb770bf78a55cb.png)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完整版)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d42b0bec3a87c24128c46d.png)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章节要点: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
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
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内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
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
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
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内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
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
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
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
![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206564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9.png)
人类学概论中的整体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人类学的整体论则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
整体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现象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不能孤立地看待。
下面将就人类学概论中整体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整体论的概念及发展1. 整体论的概念整体论是指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研究的理论观点。
它强调研究事物时要抓住其内部的通联和相互作用,不能孤立地看待。
整体论认为,事物是由各个方面和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
2. 整体论的发展整体论早在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人类学领域中,整体论的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社会的研究,发现了这些社会和文化中的各个方面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这也进一步加强了整体论的地位和影响。
二、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意义1. 指导研究方法整体论在人类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进行人类学研究时,不能局限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社会的某而应该把握整体、全面地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2. 增进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整体论在人类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人类社会和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涉及到许多方面和要素,而这些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部分,就很难对整个社会和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三、整体论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1. 文化整体论文化整体论是指研究某一文化时,不能孤立地看待文化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现象,而应该把它放在整个文化的背景下来研究。
文化整体论强调了文化中各个方面和现象的内在通联和相互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一个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2. 社会整体论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社会整体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整体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和要素是相互通联、相互作用的。
30第一章 人类学学说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学的影响
![30第一章 人类学学说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学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b4abf7b90c69ec3d4bb7570.png)
人类学概论
9
Survivals were cultural traits that had
lost their original functions in society, but had continued, for no particular reason, to survive. Such traits were of crucial importance to the effort to reconstruct human evolution.
人类学概论
14
3、历史特殊论学派
博厄斯(Franz Boas,1885—1942) 认为民族学应该详细
研究文化特质的地理分布情况,因此创立“历史特殊论” 学派。 观点: 民族学研究中,重要的是调查每一种文化独特的历史,而
不是试图发现文化变化的普遍法则,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 历史的和可靠的; 重视对于文化区域的研究,开始关注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 的关系; 强调标本(如文化遗物与文化特征标本)的收集,并记录它 们的分布,按照特定的类型进行分类。
人类学概论
10
摩尔根 (L.H.Morgan)
《古代社会》:社会进化发展所经历的主要阶 段——即蒙昧、野蛮、文明3个阶段,每个大的 阶段又分成3个小的发展时期,这些发展阶段的 划分是以技术发明为基础的,技术的发明与文化 的进化模式相互联系
把人们对于古代社会的实际形态的错误认识加 以正确的引导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概论》
第一章 人类学学说发展与马克思主义 对人
类学的影响
1
主要内容
一.早期人类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三.当代人类学理论 四.中国人类学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十七章 人类学的应用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十七章 人类学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5a6197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4.png)
语言人类学的应用领域
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 工作
交际民族志研究
跨文化交流问题的研 究
语言与文化沟通、误读、 中断与适应的研究
考古人类学的应用领域
废弃物与垃圾掩埋法的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性应 用研究
(二)人类学应用的职业与研究渠道
• 人类学应用的职业 1. 受雇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或私营企业,从事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工作 或项目 2. 任职于政府机构或组织,通过人类学专业组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3. 针对社会问题展开独立的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 人类学应用的研究渠道 雇佣关系与组织的合作决定了人类学者的被动地位 人类学者参与医学、发展、教育、工商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三)应用人类学家的角色与工作模式
1. 应用人类学家的角色 项目评估、影响评估、需求 评估、政策倡导、政策制定、 人员培训、规划、文化协调、 管理与咨询等不同角色 政策研究者、项目评TS
• 一、阿善提的金凳子 • 二、维柯斯计划 • 三、体质法医人类学家生涯 • 四、国际商业应用 • 五、墨西哥水库移民计划 • 六、虎日民间戒毒实践
人类学应用
人类学家的角色多样 早期殖民者 项目中社区的代言人 民族文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公司企业的高级顾问和研究人员
今日应用人类学
• 关注领域 应用人类学主要关注社会与文化变迁,尤其在发展和现代化过程中。 有计划的改进活动涉及农业、卫生、医疗、教育等体系及社区发展项目。
• 参与活动 人类学家在有计划的改进项目中收集资料、制定规划、评估社会及环境影响。 实施计划和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以改善目标人群的生活状况。
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两大类别。
一、应用人类学的发展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 课后思考题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 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574950c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6.png)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庄孔韶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在庄孔韶人类学概论的课堂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也让我们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后,我特别选择了一些思考题来让我们对庄孔韶人类学概论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1.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起源、发展、生活方式、文化、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的学科。
通过对人类各种各样的行为、信仰、价值观念等进行观察和研究,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演变的规律。
2. 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有哪些?人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分为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流派。
生物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进化,而文化人类学则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语言等方面的内容。
在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和学派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研究和方法论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学术理论。
3. 人类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人类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人类学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4.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人类学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实地调查、田野调查、访谈、观察、分析等。
这些方法都是为了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5. 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怎样的?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很多交叉点,与社会学、心理学、考古学、人类遗传学等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
不同的学科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上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和人类社会。
通过以上的思考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探讨庄孔韶人类学概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课后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反思自己对于人类学的理解,也能够探讨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希望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能够对人类学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aaef22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a0.png)
人类学概论当代人类学理论知识点汇总结构主义人类学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系列新的民族国家得以独立,然而这对于西方人类学家来说也导致了无法顺利进入原有殖民地开展田野调查的困境。
但这一困境也带来了另一个机遇,即促使人类学家对理论的重新思考。
②结构主义产生前后,人类学理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2.主要观点①人无序不立,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原始人与现代人都是分类的动物。
②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务之间的区别性特征:如阴阳、内外、生熟、正反、男女、天地等,是人们赖以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手段。
③作为分类结果的秩序必须用符号表示,因此,文化是象征符号体系。
④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式。
⑤结构模式有深浅两个层次:a.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或“机械模式”;b.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
c.深层结构与经验现象和价值没有关联,它植根于人类的心灵,最能反映人类的普同心理。
⑥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纷乱繁杂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表层结构,探索存在于不同时空的深藏于人类心灵中的普遍性结构,以认识、解释全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原则。
3.代表人物: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国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年在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哲学和心理学,后来才对人类学和社会学发生兴趣主要著作:《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4.意义①在社会人文学科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②在今天全球化时代的认识论上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寻求人类之“同”,有着不同肤色、文化背景的人共享有一些本质的东西。
新进化论1.背景①二战的胜利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是否越变越好”的问题,同时民族与意识形态的分化使得人们不得不接受文化多样性的现实。
②1957-1958年华盛顿人类学会纪念《物种起源》100周年研讨会,出版《进3.文化进化史观柴尔德英国考古学家《人创造了自己》认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在于技术的进步。
新版《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的特点、本土经验与影视配合
![新版《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的特点、本土经验与影视配合](https://img.taocdn.com/s3/m/7125d9c210661ed9ac51f305.png)
Characteristics,Local Experience and Cooperative Visual of the New Editions of The General Theory of Anthropology and An 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作者: 王剑利[1];和柳[2]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2]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贵州民族研究
页码: 133-13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1期
主题词: 人类学通论;人类学概论;理论点状分布;本土经验;影视人类学
摘要:文章对目前国内最为畅销的人类学教科书——新版研究生教材《人类学通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和新版大学本科生教材《人类学概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出版)姊妹篇的主编庄孔韶教授做了专题采访,随后仔细研读并整理了这两本教科书的特点、本土经验运用,以及教师使用提示和学生阅读建议。
于此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两本书分别附有人类学
电影教材光盘(总计十余部电影),极为方便师生配合相关章节观看和理解,在论文中亦举例加以说明。
《人类学概论》课件
![《人类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3aa8d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67.png)
人类的演化和多样性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人类的生物学多样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多样性
人类文化
1 文化的定义和组成要素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等,是人类社会的核心。
2 文化的传播和变迁
文化通过语言、教育和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传递,同时也会在不同历史和环境条件下发 生变化。
3 文化与身份认同
《人类学概论》PPT课件
通过本课件,我们将介绍人类学的起源、发展和研究对象,以及人类的演化 和多样性、人类文化、社会组织和制度等内容,帮助您深入了解人类学的意 义和价值。
什么是人类学
• 从什么角度看待人类 • 研究人类的自然和社会属性 • 涉及对人类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人类学的历史
1. 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2. 经历了不同学派和理论的发展 3. 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观点
文化是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社会组织和制度
社会组织和关系
• 家庭、社群和组织 • 社会角色和互动 • 权力和社会地位
社会制度和规范
• 政治制度和法律 • 经济制度和交换 • 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
社会控制和权力
• 社会规范的维持和执行 • 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 • 社会正义和社会变革
2 未来发展和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人类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探索人类社会的新问题和挑战。
应用人类学
1应用人类ຫໍສະໝຸດ 的领域应用人类学在医学、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实践和问题解决
应用人类学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跨文化交流、社会问题和冲突。
3
良好的民族关系和跨文化沟通
应用人类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
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
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
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得以结合。
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
怀特和柴尔德与古典进化论者一样关注的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化,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社会。
他们坚持的是单线进化论的理论。
斯图尔德主张多线进化论。
塞维斯和萨林斯走中间道路,将怀特和斯图尔德的理论进行综合和调和,提出了“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并存的观点。
一般进化是怀特的普遍进化,特殊进化是多线进化。
塞维斯根据社会组织复杂的程度将文化划分为五个阶段:队群、部落、酋邦、国家以及工业社会。
(五)哈里斯和拉帕波特的文化唯物论文化唯物论是文化生态学的分支,主要倡导者是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实际是文化生态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体。
1980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论》代表了该理论的成熟。
马文·哈里斯认为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都有其客观现实的基础。
任何采取神秘主义态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拉帕波特,文化唯物论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他分析焦点不再是进化本身,转向了用特定文化中特殊因素的适应或系统维护功能来解释这些因素的存在。
即把兴趣从环境如何刺激(或阻止)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这个问题,转到了社会和文化形态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既存关系的方式。
(六)新进化论要点新进行论和古典进化论都强调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
新进化论也拥有一些超越古典进化论的理论创见和方法创新:(1)新进化论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
(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而新进化论的角度更广,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而新进化论同时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性和特殊性。
(4)在研究方法上,新进化论不再受限于古典进化论那种过于抽象、过于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倾向,开始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
事实上,由于结构功能学派田野工作方法的影响,具体的、整体的民族志研究已成为新进化论研究的基础。
二、结构主义(一)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创见他部分吸收了“结构”的思想,但其关注点不是经验的社会结构,是人类的思维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结构的理论创见分以下几点:(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
(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3)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型。
(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
与经验现象同构的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
(二)发现文化的深层结构结构分析的方法:列维-斯特劳斯将社会结构模式划分为:有意识模式、无意识模式、机械式模式、统计学模式有意识模式:也称“家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向向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
无意识模式:是指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当地人也没有意识到的真正结构。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民一般所能认识到的社会现象只是浅层的结构,并不是社会的真正结构。
社会的真正结构是人们所不能认识到的,需要人类学家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发现的深层模式。
结构层次的转换:他将语言学的转换定律应用于人类学的研究中,他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着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的结构。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渊源列维斯特劳斯的三角形式的研究——亲属关系理论、神话逻辑、图腾分类他受到法国社会决定论、英国结构—功能论、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结构语言学、符号学等多种理论的影响。
它在哲学自传《忧郁的热带》中提到的“三个情人”:地质学、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四)结构主义之回应结构主义从人类学迅速影响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但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反对结构主义的回应。
质疑结构主义否认有意识的主体/个人在社会和文化过程中的相关性,同时也质疑结构主义否认历史或“事件”对结构是否存在重大影响。
三、象征人类学从本质上讲,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就是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加以探讨的人类学思想和研究进路。
象征人类学的关键词是符号,尤其是“公共符号”。
四、公共符号:指的是事物、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也就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赖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
象征人类学比较有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格尔兹和斯奈德,特纳和道格拉斯。
格尔兹和斯奈德:提倡从符号体系来解释人类行为。
格尔兹受韦伯影响,明显代表了主要关注“文化”运作的早期美国人类学的一个转变。
特纳和道格拉斯:受英国结构功能论的影响,强调符号体系研究的同时关注符号与社会结构的既分离又相互印证的关系。
特纳受杜尔干影响,代表了主要关注“社会”运作的早期英国人类学的一个转变。
(一)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格尔兹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大学期间他主修文学和哲学。
先后受到克拉克洪、帕森斯的思想的影响。
1956年,他在分析了此前几年在印尼的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之上,完成了具有浓厚民族志色彩的《爪哇宗教》,1960年后,他对印尼的巴厘和爪哇等地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深度的文化理论。
著作:《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知识》。
格尔兹理论体系中的关键词是“理解”,是在解释之上的解释。
格尔兹认为,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ethos)以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
斯奈德深受帕森斯的影响,主要致力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关注。
(二)特纳符号的实用意义特纳受训于英国结构功能论的格拉曼支派,这个支派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要分析的问题为稳定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
要分析的问题为稳定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仪式机制阈限(liminality)、边缘(marginality)、反结构(antistructure)、交融(communitas)等玛丽·道格拉斯:强调符号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并重,主张把符号—语言法则的分析贯穿到社会分析中去,揭示社会运行的象征逻辑。
两个主要关切点:象征和社会最能代表道格拉斯理论成就的的是《洁净与危险》。
第二节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实践理论一、结构马克思主义(一)何谓结构马克思主义结构马克思主义(structural Marxism)就是结构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得到发展1965年,阿尔杜塞和巴利巴尔发表《〈资本论〉读后》一书,标志着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认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在于自然环境或技术,而在于社会关系结构。
尽管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生态学的考虑,但却将其纳入对社会和政治的生产组织的分析(二)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反对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离,张物质关系和仪式形态的互相维持、调和与结合除了强调经济生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之外,还强调从社会再生产关系角度来探究社会和文化缺陷:将文化概念简单化为“意识形态”,虽说分析者能够将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特定结构关联起来,但却显得过于极端,而且还导致了新问题的产生,即如何将意识形态与更为广泛的文化观念联系起来。
其次,由于它主要从神秘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使得该学派几乎所有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功能主义的色彩,因为这些分析的目的就是显示神话、仪式、禁忌等是如何维系现存秩序的。
并没有提出一个突破性的理论模式。
二、政治经济学派(一)政治经济学派的由来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后仍然相当活跃。
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弗兰克、沃尔夫、哈特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灵感来自政治社会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低度发展理论”。
结构马克思主义主要关注规模较小、分散的社会或文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类学研究方式;政治经济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体系。
政治经济学派主张,对非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其传统社会文化模式的探讨,还必须考察这些模式被冲击、渗透、改造,甚至消灭的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派民族志的特点政治经济学派吸收了文化霸权等概论,注重阶级意识、文化变迁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描述。
(1)不同地方文化的单个描述无法全面反映现代的文化潮流和现实,离开了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就无法准确地研究边缘社会的象征体系和文化形态。
(2)尝试在区域、民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场域中探讨文化的差异。
(三)政治经济学模型的缺陷政治经济学模型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太多强调工资、市场、资金联结、经济剥削、低度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