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77
英文名:Western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焦卫华
选定教材: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课程概述: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无人之域,它不是一种确切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灵的思辩。
一方面它和神学一样也是对不能肯定的东西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不是诉诸于天启或非理性的途径,而是像科学一样诉诸理性,西方哲学史正是人类的认识史和思辩史,其中心线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本课程将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主要西方哲学家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智慧有所体认与把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西方传统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提高哲学功底,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
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要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其次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最后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西方哲学思想简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对本课程了解较少,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西方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概述,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以便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系统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西方哲学的源头
1.希腊文明的兴起
2.希腊神话中的哲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早期古希腊哲学
(一)兴起:
⑴米利都学派——以一种基质为世界的本原,是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派别,也是第一个与神话脱离的派别
⑵毕达格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⑶赫拉克利特——火和逻各斯学说、流变学说。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和熄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⑷爱利亚派——一方面,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
(二)繁荣:
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即存在和非存在,虚空是使原子运动的原因。
⑵智者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学说——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的三个怀疑论命题。
(三)高峰:
⑴苏哥拉底——哲学产生于自我认识;德性就是知识;苏哥拉底的方法,即辩证法。
⑵柏拉图——理念论及其认识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更真实的东西;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对事物的认识只是意见。
⑶亚里斯多德:自然哲学即四因说,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形而上学即实体说,认为实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存在的东西。
三、晚期古希腊哲学
(一)伊毕鸠鲁的原子论和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有重量和原子运动的偏离说。
(二)怀疑派哲学的认识论——“悬搁判断”,即对事物存疑,不作判断的认识论思想,该思想相对的伦理学是“不动心”的态度。
四、基督教哲学的产生和中世纪哲学
(一)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上帝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统一体。
(二)经院哲学:
⑴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一般只是一个概念和名称;而唯实论与之相反,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而存在的客观存在,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所派生出来的。
⑵晚期唯名论——是对早期唯名论的发展,也是经验论的先驱。
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一)人的发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
(二)自然的发现——肯定自然界和因果必然性的客观实在性,重视实验;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泛神论形式的唯物主义。
六、西欧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一)笛卡儿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
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
(二)洛克的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即心灵是一张白板,观念的产生是由于经验在上面形成了印记。
(三)斯宾诺沙的唯理论实体学说——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
(四)贝克莱的唯我论——即唯心主义经验论,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认识的对象只是观念,我们所说的“物“仅仅是观念的集合。
(五)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
(六)休谟的怀疑论——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七、近代启蒙思想法国唯物主义
对17世纪唯物主义作了批判与发展:主张物质自动;坚持精神依赖于物质;把经验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克服神学的不彻底性。
八、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的认识论——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理性的四个二律背反)。
2.费希特和谢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识也是行动,知识学提出三个基本原理;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3.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绝对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辨证矛盾学说。
4.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撇开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
思考题:1. 西方哲学史研究对象是什么?
2.贯穿西方哲学史的主线是什么?
第二讲早期古希腊哲学(兴起)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古希腊哲学开始从神学的蒙昧中摆脱出来,从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求万物统一性的基础。
这个统一性的基础,就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何谓“始基”?它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
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教学内容:
一、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米利都学派的创始者,伊奥尼亚的第一位哲学家。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来源于水又最后复归于水。
万物皆变唯水不变。
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前546),认为万物始基为“无限者”。
始基中有对立因素,为热与冷、干和湿等。
万物运动发展来于对立物的相互作用。
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认为“空气”是宇宙始基。
一切存在物都是由空气的浓厚化和稀薄化的作用而产生。
二、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
(一)“火”为万物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逻各斯”
(三)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存在又不存在的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
三、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
(一)认为“数”为万物的始基。
(二)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和谐”,数的比例关系造成和谐,数的和谐显示出规律性,如此造成宇宙的和谐。
他承认对立,但不能相互转化。
四、爱利亚派:
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前504—前501)
(一)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存在”。
(二)存在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
存在是“大全”,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三)他提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
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
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
芝诺
(一)从另一面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哲学。
巴门尼德论证存在是一,而芝诺论证存在不是多。
(二)四个著名的否定多的论证:
(1)“二分辩”;(2)“追龟辩”;(3)“飞矢辩”;(4)“运动场辩”。
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
思考题:
1.简述早期希腊哲学的地位和意义。
2. 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贡献。
3. 怎样看待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
第三讲早期古希腊哲学(繁荣)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由早期希腊哲学对单一的自然基质的探索转向了对多个基质和奴斯的思考,是对早期朴素唯物论的发展。
这种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观点比起泰勒斯的内引论,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它既能说明世界的永恒,又能说明世界的进步。
教学内容: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
(一)四根说:用物质元素说明世界构成,化生万物四大元素或四根:火、水、土、气。
万物由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
(二)爱憎说:四根不动,是爱与憎使万物分离与组合。
“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憎”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
一从多产生,多又从一分解而产生。
“爱”与“憎”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
(三)“同类相知”说:一切事物都发出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当外流与孔道相应时发生感觉。
相同的东西能认识相同类的东西,由冷而知冷,即同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前428)
(一)种子说:宇宙万物是由一种作为物质微粒的“种子”构成。
种子为最初的元素,是一些“同类的部分”。
如金子是由小金片构成的。
种子是万物的始基。
(二)“奴斯”(“心灵”)说:
种子通过分离与混合形成万物。
这使种子运动的原始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
奴斯或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
(三)“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
德谟克利特
一、原子论的宇宙观
(1)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
(2)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
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
原子运动有直线运动,相碰撞产生涡旋运动。
二、原子论的反映论——影像说
(1)影像说是素朴的反映论。
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作用人的感
官孔道形成感觉。
思想也是精细影像由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前者只能认识现象,后者才能认识真理。
三、社会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主张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足、适度,心灵上求得安适宁静,提倡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
否认有所谓不死的神的存在,把神的存在归结为原子的运动和原子结合分离的必然性。
思考题:
1.德谟克利物的原子唯物论对早期希腊唯物论的发展。
第四讲早期古希腊哲学(高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高峰时期的古希腊哲学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开始由对自然的基质的探索转向了向人和更加抽象的本体的思索。
熟悉苏哥拉底的有神论的目的论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的理念论。
教学内容:
普罗塔哥拉(约前481—411)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哲学命题。
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把哲学的发展由自然转向人,人开始成为哲学的中心。
具有相对主义、感觉主义性质。
高尔吉亚(约前483—375)
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提出三个怀疑主义命题:
1)无物存在;
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
3)即使可知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苏格拉底(约前468—400)
一、“美德即知识”
神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万物也因追求一定的目的存在。
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提出“美德即知识”。
二、“认识你自己”
反对智者派的个人主义,主张人们应当“自知自无知”。
也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道德观念的是内在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
三、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即“辩证法”
主张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求得真理,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结论或定义四个环节。
柏拉图
一、理念论
理念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事物的原因和本质,是纯粹的绝对的永恒的。
理念之间的等级由低到高为:具体事物的理念,一般的理念,艺术、道德理念,善。
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
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原型与摹本关系。
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客观和神秘化。
二、回忆说
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转世说是柏拉图认识论“回忆说”的基础。
先验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对象是理念世界,唯有理性才能把握真理,认为认识就是回忆。
三、理想国(社会政治思想)
理想国是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国家,三个等级各具一定的品德:
1)统治者——智慧;
2)武士——勇敢;
3)生产劳动者——节制。
如果三个等级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
亚里士多德
一、“第一实体”学说
(1)实体是所谓“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即种属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依赖于第一实体。
(2)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
理念论无法说明不运动的理念怎样成为运动着的个别事物的原因,个别事物是如何分有理念的,责难柏拉图否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把一般与个别、实体与属性割裂开来,。
二、四因说
任何个别事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
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
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渡。
三、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承认感觉之外有物存在,把感觉当作认识的起点,感觉是对外物的反映。
感觉和记忆的积累形成经验,经验进而发展为理论。
四、逻辑学
(1)确立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
把思维形式和规律看作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的反映,提出和区分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
(2)列举了十个范畴,实际上提出了范畴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思想。
思考题:
1.柏拉图理念论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地位。
2.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
第五讲晚期希腊罗马哲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晚期希腊奴隶制社会瓦解时期的哲学。
了解伊璧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继承和的发展,熟悉怀疑主义的基本思路以及其认识论所导致的伦理学观点。
教学内容:
伊璧鸠鲁
一、原子唯物主义学说:继承并发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提出原子具有重量的特性,重量是原子下降运动的内在原因,提出原子自动偏斜运动,承认偶然性的存在。
二、感觉主义认识论: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是真理的标准。
不懂得感性和理性的质的区别,把概念说成是感觉感觉的总计。
三、伦理学: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是道德上的善。
四、无神论思想:神不是超自然的原因。
神不干预人事,人不必怕神。
皮浪(前365—275)
一、认识论:宣扬不可知论,认识人对事物不会有任何知识,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二、伦理学:中止信念,“不动心”,对一切外界事物都保持平和的心态。
普罗提诺(205—270)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超越一切存在、对立和差别的太一,即神、上帝。
太一创造万物是流溢的过程,认识是向太一的复归。
思考题:
1.伊璧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发展。
2. 普罗提诺的太一说
第六讲中世纪哲学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基督教在国教化中,教会一批神职人员从事制定教条、构造理论,他们称为“教父”,他们的理论叫做“教父哲学”。
了解基督教哲学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认识中世纪神学的哲学意义。
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独特性。
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经院哲学早期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哲学思想。
教学内容:
一、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教父哲学
德尔图良(公元2—3世纪)
鼓吹基督先在、三位一体理论、承认上帝创世,鼓吹信仰和蒙昧主义。
奥古斯丁(354—430)
论证上帝的神性,坚持三位一体学说,宣称信仰高于理性。
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论证了教权至上的观点,鼓吹神学历史观
二、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
波爱修斯(480—524)
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一般即种和属是许多个别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是无形体的,只是人心中的概念,自身不能独立存在。
爱留根纳(800—891)
(一)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认为理性高于权威和信仰,权威来于理性,理性不是来自权威。
(二)泛神论
创立了具有泛神论的自然体系学说,既承认上帝又肯定世界存在。
三、经院哲学早期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哲学思想
安瑟伦(1033—1109)
(一)极端实在论
认为共相是先于并脱离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物,个别事物不真实。
(二)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阿伯拉尔(1079—1142)
温和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真实,一般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是表示事物的概念、是共相。
所以他的唯名论也叫做概念论。
四、经院哲学的繁荣和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斗争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一)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从万物的存在推断世界的第一因、动力因、目的因(即上帝)的存在
(二)温和的实在论——认为一般作为个别事物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创造世界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中,并且作为概念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
(三)认识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不死,认识能力有感觉,理智、天使的理智
三个等级、主张上帝的启示真理,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服从信仰。
(四)社会政治思想——主张神权政治论,核心是上帝的理论,即教会高于世俗政权。
罗吉尔.培根
一、唯名论思想:肯定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共相是从同类事物的综合中挑选出来的东西,一般也是客观的,存在于个别之中。
二、认识论:提出知识的三个来源:权威、理性、经验。
认识有两种方法:推理和实验。
批判经院哲学崇拜权威、繁琐论证,提倡经验科学。
威廉·奥卡姆(1300—1349)
一、政治思想——教权和王权平等
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步思想,认为国家是共同契约产生的,维护私有财产的权利,承认人民有权起义。
二、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
三、认识论——认识源于对个别事物的感觉,共相客观上不存在,是个别事物相似性的记号。
思考题:
1、简论奥古斯丁的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2、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3、唯名论与唯实论争论的理论意义影响。
第七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14—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古典的世俗文化反对中世纪神学,实现人类文明的革命变革,这就是“文艺复兴”,实际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出现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宗教改革三大思潮。
教学内容:
一、人文主义思潮
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
(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先驱者但丁,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从人类自身说明人的高贵。
(二)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不平等。
(三)意大利的瓦拉,指责和揭露天主教的骗局,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快乐是最高的幸福。
(四)法国的蒙台涅,主张怀疑主义,指出感觉和理性不可靠,否定经院哲学崇拜权威,不否认自然界的可知性,反对迷信和偏见,宣扬个人主义和幸福主义。
二、新兴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
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
一、泛神论形式下的唯物主义——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因素——提出极大和极小是对立的统一。
三、认识过程——感觉、理解、理性、直觉四个阶段,实质取消矛盾,在无限中达到统一。
布鲁诺(1548—1600)
一、泛神论。
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最初本原,自然就是神,神即物质。
物质中存在的普遍理智是万物产生变化的原因。
宇宙是统一的、是无限的,宇宙最小的单位是单子,单子元因自成,自为自因。
二、辩证法思想。
指出普遍的变易性,变易在于物质自身的运动,对立面吻合为一,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思考题:
1.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八讲早期英国经验论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早期经验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批判,认为知识不能超过观念的范围,了解这种经验论对唯物主义的贡献以及自身的缺陷。
教学内容:
弗西斯·培根(1561—1626)
一、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等简单性质组成;形式是简单性质的基础,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出运动的形式多样。
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有形向上学机械论观点。
(2)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
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的关键是实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检验。
二、批判四种假相:
(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
三、经验归纳法
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三步。
一、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1)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广延是决定物体的根本特性;有两类物体:自然和国家、国家是人类意志和契约的产物。
(2)同时把培根唯物主义片面化,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广延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归结为数学、力学,具有典型的机械论的性质。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
感觉不是对外物的反映,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
因此共相、概念只是名词,推理就是名字、符号的增加或减少的计算活动。
三、社会政治理论
1)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
2)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
国家形成,主张国家主权,实质是论证君主政体至高无上。
洛克(1632—1704)
(一)政治学说
反对君权神授论,用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作论证。
反对封建神学,但肯定神的存在,认为神是宇宙的始因。
(二)唯物主义经验论
(1)认为心灵如白板,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省经验。
批判天赋观念论,断言普遍原则,公理都是后天获得。
(2)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探讨了观念和外物的关系。
坚持唯物主义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