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思想》课程教学大纲

(2006年制定)

课程编号:310077

英文名:Western Philosophy

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

学分:2学分

课时:36课时

主讲教师:焦卫华

选定教材: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课程概述:哲学是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无人之域,它不是一种确切的知识,而是一种心灵的思辩。一方面它和神学一样也是对不能肯定的东西的思考,另一方面它不是诉诸于天启或非理性的途径,而是像科学一样诉诸理性,西方哲学史正是人类的认识史和思辩史,其中心线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课程将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主要西方哲学家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智慧有所体认与把握。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西方传统哲学家的主要哲学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提高哲学功底,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方法:西方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要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其次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最后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讲西方哲学思想简述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要求:由于学生对本课程了解较少,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西方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概述,以使学生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以便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系统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一、西方哲学的源头

1.希腊文明的兴起

2.希腊神话中的哲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二、早期古希腊哲学

(一)兴起:

⑴米利都学派——以一种基质为世界的本原,是希腊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派别,也是第一个与神话脱离的派别

⑵毕达格拉斯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⑶赫拉克利特——火和逻各斯学说、流变学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和熄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⑷爱利亚派——一方面,开始转变哲学研究的重心,变本原的追溯为存在的探讨为本体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首次使用了逻辑论证方法。

(二)繁荣:

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即存在和非存在,虚空是使原子运动的原因。

⑵智者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学说——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的三个怀疑论命题。

(三)高峰:

⑴苏哥拉底——哲学产生于自我认识;德性就是知识;苏哥拉底的方法,即辩证法。

⑵柏拉图——理念论及其认识论,认为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更真实的东西;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对事物的认识只是意见。

⑶亚里斯多德:自然哲学即四因说,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形而上学即实体说,认为实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其他事物借以存在的东西。

三、晚期古希腊哲学

(一)伊毕鸠鲁的原子论和认识论——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了原子有重量和原子运动的偏离说。

(二)怀疑派哲学的认识论——“悬搁判断”,即对事物存疑,不作判断的认识论思想,该思想相对的伦理学是“不动心”的态度。

四、基督教哲学的产生和中世纪哲学

(一)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上帝是有情感有意志的人格神,是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统一体。

(二)经院哲学:

⑴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唯名论只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一般只是一个概念和名称;而唯实论与之相反,认为一般是独立于个别而存在的客观存在,个别事物是由一般所派生出来的。

⑵晚期唯名论——是对早期唯名论的发展,也是经验论的先驱。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一)人的发现——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

(二)自然的发现——肯定自然界和因果必然性的客观实在性,重视实验;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泛神论形式的唯物主义。

六、西欧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一)笛卡儿的唯理论——主张天赋观念论,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

(二)洛克的经验论——批判了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即心灵是一张白板,观念的产生是由于经验在上面形成了印记。

(三)斯宾诺沙的唯理论实体学说——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

(四)贝克莱的唯我论——即唯心主义经验论,即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认识的对象只是观念,我们所说的“物“仅仅是观念的集合。

(五)莱布尼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

(六)休谟的怀疑论——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七、近代启蒙思想法国唯物主义

对17世纪唯物主义作了批判与发展:主张物质自动;坚持精神依赖于物质;把经验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克服神学的不彻底性。

八、德国古典哲学

1.康德的认识论——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知性是主体意识从它自身产生的观念的能力;理性是人心中追求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自然倾向(理性的四个二律背反)。

2.费希特和谢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识也是行动,知识学提出三个基本原理;以“绝对同一”为核心,包括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

3.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绝对精神的三个发展阶段;辨证矛盾学说。

4.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撇开人的社会性、历史性;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是人。

思考题:1. 西方哲学史研究对象是什么?

2.贯穿西方哲学史的主线是什么?

第二讲早期古希腊哲学(兴起)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要求:古希腊哲学开始从神学的蒙昧中摆脱出来,从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求万物统一性的基础。这个统一性的基础,就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何谓“始基”?它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教学内容:

一、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米利都学派的创始者,伊奥尼亚的第一位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来源于水又最后复归于水。万物皆变唯水不变。

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前546),认为万物始基为“无限者”。始基中有对立因素,为热与冷、干和湿等。万物运动发展来于对立物的相互作用。

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认为“空气”是宇宙始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空气的浓厚化和稀薄化的作用而产生。

二、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

(一)“火”为万物始基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二)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逻各斯”

(三)万物皆变,无物常住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存在又不存在的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

三、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

(一)认为“数”为万物的始基。

(二)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和谐”,数的比例关系造成和谐,数的和谐显示出规律性,如此造成宇宙的和谐。他承认对立,但不能相互转化。

四、爱利亚派:

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前504—前501)

(一)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存在”。

(二)存在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是“大全”,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