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三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课堂,“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深层意义不言而喻,并逐步成为职校响应政策要求的工作热词。但目前仍有不少职校,受制于原有的工作路径,使得“课程思政”变为“思政课程”,最多是“思政课程2.0版”。那么专业课教师如何实现“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上融合哪些内容才算是“课程思政”,成为教师之问!
教师目前面对的最大困难
不知道如何正确进行“课程思政”?
目前,职校专业课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环节最容易出现四大问题:
浮于表面:
部分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而是就爱国、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进行机械的空谈,思政部分和专业课仍然泾渭分明。
“尬”聊“尬”讲:
“尬”聊“尬”讲:教师在讲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生硬“尬”聊,让学生一头雾水。
案例雷同:
不少学校会出现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教师,均使用同一个案例。虽然教师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结合了起来,结合方式也很容易,但是学生上多门课后,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产生疲劳。
评价标准:
部分职校课程思政处在起步阶段,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也是学校出现的一大问题。当前各地区各学校都开展了一些课程思政的比赛,说课、讲课、科研立项等,有各自制定的评判标准,如何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仍需不断探索完善。
专业课如何挖掘“思政点”?
1、可以从专业课知识点中发掘思政元素。
2、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3、通过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等,反思分析,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4、和学生一起对专业相关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将是“课程思政”很好的切入点。
5、从专业课的学科发展史、大师成长道路、教师个人经历等方面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英文作品的选择、阅读和中外比较,提高学生思维的包容性,通过英文语词的词解和发展脉络解析,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信心。
工程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的工程事故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预防事故发生,引入思政教育,如合格的工程师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家国情怀,坚守职业道德和匠心精神。
电气专业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进行类比,控制系统的设计首先要保证稳定性,而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也必须以稳定为前提,让学生们理解稳定的重要性。
2018年11月13日下午,法学院在7310会议室召开《课程思政的理解与实施》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学院副院长余妙宏主讲,法学院全体教师聆听了本次讲座。
余妙宏副院长首先从课程思政的溯源出发,结合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新时代高教40条以及学校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和精神要求,带领全体教师认真梳理了“什么是课程思政”。接着从立德树人、四个回归及教师的基本要求展开详细阐述了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可能性,具体探析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从专业认同、职业伦理、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并将归纳理解的几大思政融入元素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最后,余妙宏副院长强调“课程思政不是一项政治任务,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程,是与中国青年运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中国梦历史使命的事情,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任重道远”。
本次讲座作为法学院教师发展分中心活动之一,旨在让法学院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有更清晰的认识,引导教师们在专业教学中注意挖掘专业知识体系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努
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宪法法律的信仰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实践者、法治进程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构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正在成为高校重要的实践与探索课题。一般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较容易获得丰富的思想政治资源,理工类课程以科学原理阐释、工程技术应用等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技能传授为主体内容,可以通过挖掘具有共性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
介绍专业发展历史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类关怀
每一门理工类课程,其所讲述的专业知识、涉及的行业和职业都有从无到有发展变化的历史,既隐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探索与不懈实践,也包含着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奥义和文明传承赓续的密码。学科史的讲授要放在中国史、世界史的大背景下,以“大历史”的史观考察其变迁与发展。“课程思政”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讲述,回顾这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发展历程的艰辛、民族国家繁荣进步的来之不易、党的领导的英明果敢,古今对比,中外映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
专业任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利用学科发展历史中有担当、有作为的典型人与事,通过课堂讲授、音影资料播放、实地参观访问等形式,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要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通过今昔对比,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奋发进取心,教育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勇担时代使命,学好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新时代大学生除了要有家国情怀,还要有人类关怀。要能拓展国际视野,做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接力者,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结合专业伦理教育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大学生毕业后都将走上社会,从事各类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既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件,也是人才应具备的内在素质。每门理工类专业课程都有相应的伦理价值规范,将其融入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知晓从事本专业所应遵循的价值观念、伦理原则和行为标准,对专业活动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专业伦理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在专业中应具有的伦理意识、遵循的伦理原则、表现出的伦理态度、做出正确的伦理决策并实施正确的伦理行为的能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