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第一节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教案)
肥城六中于文丽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情分析
由于是通用技术的第一节课,教师在课前应搜集足够的教学资料,以便在教学过程当中根据课堂情况,随时穿插引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课程意义、内容、要求和学习方法。

为达上述目标,教师要用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进行讲解。

并要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提高认识的目的。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开始高中的学习生活,将面对新环境,新课程,通用技术更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会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悬念,如果能对他们的这种疑问给以恰当的引领,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契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能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说明技术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表现。

(2)了解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3)理解技术的内涵是随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展深化的,能举例说明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4)理解什么是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过程与方法
(1)先举例(抛砖引玉),然后由学生自主探讨周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发明以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技术课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观察生活的能力。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某些技术产生、发展的案例,理解技术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

(3)列举近代工业技术发展历史,从而理解技术的内涵。

(4)由学生对比举例,发现生活中符合以及违反技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事例,从而更好的理解技术的两个属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展现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的生活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技术课的兴趣。

(2)通过让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中的小困难,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

(3)通过展现人类不断克服困难改变生存状态的过程,增强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

三、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重点是技术的产生。

难点是技术的内涵;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四、教学器材
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古至今,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远古的时候,人们在冬天只能身披树叶难抵御寒冷,只能躲避在简陋的山洞,只能吃生肉,这些困难都严重的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投影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那么人类又是如何从原始野蛮的状态发展到如今高度文明的社会呢?
一、技术的产生
老师:聪明的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是如何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呢?
老师:当这些目的都达到了,人们又发明各种时装、建筑物和美食,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幻灯投影:
原始人类生活想象图
老师:课本中也举出一些人类通过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生存状态的例子,请同学阅读总结回答。

老师:这是课本中的例子,同学们讨论下,看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同学们分两组讨论,看哪个组举出的例子多。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同学们总结讨论一下这些事例,看这些技术的产生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老师:很好,技术的产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具有目的性,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需求和愿望促使人类发明新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
(设置任务,激发兴趣)课下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还没有彻底解决的难题在困扰我们,需要发明哪些新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试一下,看咱们自己能不能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来解决这些问题,美化我们的生活呢?
二、技术的内涵
老师:刚才我们讨论了技术的发源,那么到底什么是技术,技术的内涵又是什
么呢?下面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社会一些主技术发展的主要阶段。

幻灯投影:
(幻灯投放相应图片)
技术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合应用技术进行讨论。

它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不断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老师: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应该怎样理解“技术是伴随人类劳动而产生的”这句话?
学生回答或老师总结:人类在劳动中总想不断提高自己生效率,就要通不断过改进原有技术,发明新技术。

技术也就伴随着人类劳动而产生。

这就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本质。

总结:回顾技术发展的历程,人们通常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合手段,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或人工环境的方法、手段合技能的总和。

这就是技术的内涵。

三、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老师: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曾经有一段时期,好多科学家疯狂的追逐一种叫永动机的技术发明,认为它可以不耗费任何资源,而不断向人类社会提供能量。


学们考虑,为什么科学家要去发明这样一项技术呢?
永动机模型
老师:那么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这是人类社会的需要。

但是这种技术最终未能成为现实,这是为什么呢?
老师:正确。

原因同学们在物理学的学习中都研究过,“永动机”违反自然规律,在这里,我们说它不具备技术的自然属性!那么同学们还能举出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吗?下面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很好!通过理解技术的自然属性可以在生活中辨别那些骗人的伪科学。

下面就由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叫自然属性。

老师:刚才讲了很多违反技术自然属性的例子,下面由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合理利用自然规律,符合自然属性的技术事例。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的反映了技术的自然属性。

下面同学们再分析下面的图片。

(投放黄河奔腾、蝗虫飞舞、农田干旱的图片资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的国家一直承受着各种自然灾难,黄河泛滥改道,有些地方被称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闹蝗灾,农田颗粒无收;干旱更是困扰着靠天吃饭的中国农民。

然而这一切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有了巨大改变。

(投放黄河水利工程、丰收农田、农田灌溉系统图片)
同学们分析下,为什么解放前后我们国家有如此巨大变化呢?
(学生讨论)
老师:解放前人们也期望好的生活,为什么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呢?
老师:很好!从这个巨大的反差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且,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

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同学们还能举出体现技术社会属性的技术案例吗?
(学生讨论)
老师:对,人体器官移植技术,这种技术在科技水平达到后才出现,虽然病人一直都需要,但这是在以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

老师:建立三峡水电站,这即可以满足人们用电需要,还能减轻长江的水涝灾害,满足了社会的要求。

老师:同学们,刚才虽然是把技术的两个属性分开来说的,但是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它们都是同时具备两个属性。

任何的技术都是同时具备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任何技术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又要满足社会需要,还要受到社会条件制约!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讨知道技术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了技术的内涵,分析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些都为我们学习下面的技术课打下了基础。

希望同学们课下完成以下任务。

课下作业:
1、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小问题,看能不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发明一些实用技术,把你的想法写下来,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2、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找符合(或违反)自然规律的技术事例,进行分析,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