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第13-14次课 海洋中的悬浮物及沉积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海洋沉积物
26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大洋悬浮颗粒可利用过滤或离心收集,颗粒物含 量可称重获得,或用光学仪器在现场直接测定。 • (1)光学仪器在现场直接测定 • 其原理是光碰到颗粒会发生吸收和散射现象。透 明度法主要测定光被吸收及其与颗粒量的关系; 浊度测定法测定的是光的散射与颗粒量的关系,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 (2) 重力方法 • 要得到悬浮颗粒的绝对重量,就得采用现场海水 过滤或离心的方法来收集颗粒然后称重,由于需 要很高的离心力来分离,通常采用过滤法:即把 滤膜洗净干燥称重,然后用抽真空或水瓶加压使 27 水样通过滤膜来收集颗粒物质。
1972-1973实施的海 洋断面地球化学研究计 划(GEOSECS)的大西洋 断面调查结果表明: 大西洋表层水的悬 浮颗粒含量范围为 10~600 g/kg,其分布 具有纬度对称性: 含量较高值分布在 纬度为40o~60oN(S)的地 区,这是由于上述地区 有高的生物生产力; 含量较低值分布在 赤道附近(右图)。
• 悬浮颗粒含量最大值往往是 在温跃层的下面,这与生物 的移栖现象有关, • 一般而言,大洋上层水里悬 浮颗粒随深度成倍减少,在 500米深度以下,悬浮颗粒含 量只有10~20 g/kg左右; • 接近海洋底部处往往存在着 一层厚度从100米到1000米不 等的雾状层(Nepheloid layer), 其悬浮体含量可达25 g/kg 以上,通常它是海流作用下 沉积物再悬浮的结果。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1.1 定义 1.2 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1.3 悬浮颗粒物的研究意义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28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 3 海洋沉积物
3.1 海洋沉积物的来源与迁移 3.2 海洋沉积物的分类 3.3 海洋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化学组成
29
3 海洋沉积物
类似于陆地地形,洋底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有缓慢 起伏的山丘和海底山(高度不足1000米的叫山丘、高度超 过1000米称为海底山)。 据估计太平洋洋底有10000多座海底山,在山与山之 间有大的海洋盆地。钻探工作已证明,绝大部分的海底山 是火山形成的,另外有少部分的海底山是由断块作用形成 的。 大的海底山山顶,偶尔会被侵蚀作用所夷平,形成海 底平顶山(可反映古海平面,皇帝海岭-夏威夷海山链, 辽宁平顶山)。 由于海底地壳的热收缩、大洋板块的运动等使局部向 下拗陷,或由于海平面下降而相对上升,使得海底具有各 种各样的特有的地貌特色,例如高山、海台和巨大的深海 沟。 30
的两个半径为0.3微米的圆片和椭圆柱体,圆片的沉降速度为 0.026米/天,椭圆柱体的沉降速度为1.7米/天。如果这两种
颗粒要穿过3800米(大洋的平均深度)的水柱而沉降 到海底,则分别需要400年和6年的时间。 • 颗粒与海水的密度差大,沉降速率快。颗粒物性质 21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4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1.1 定义 1.2 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1.3 悬浮颗粒物的研究意义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 3 海洋沉积物
5
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 直径>1000 m的大颗粒在水体中停留时间 很短以至不能与周围海水发生相互作用; • 而直径在0.01 m~1.0 m之间的颗粒在水体 中停留的时间达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因而可以与周围水体发生各种作用或反应。
• 根据质量平衡原则,可求出从大洋表层的沉降通 量为 P=VM (cD-cS)+VRcR+A
25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3 海洋沉积物
22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研究沉降通量的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直接 测定,但由于大洋悬浮颗粒量很少,其组 成的时空变化也较大;直接测定难度较大。 虽然目前已有人采用大体积水过滤装置 和沉积物捕获器等新技术来采集这些颗粒 物质,但至今为止,所获得的数据还不多。 现在也有用同位素方法估算。
9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3 海洋沉积物
10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3 海洋沉积物
15
2.2 大洋悬浮颗粒的垂直分布
• 3 海洋沉积物
3.1 海洋沉积物的来源与迁移 3.2 海洋沉积物的分类 3.3 海洋沉积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化学组成
1
第十章
Baidu Nhomakorabea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1.1 定义 1.2 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1.3 悬浮颗粒物的研究意义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 3 海洋沉积物
2
1.1 定义
• 悬浮颗粒物,是指“那些可以在水中悬浮 相当一段时间的固体颗粒”。 • 由于海水中发生的主要过程至少要几天, 根据沉降理论公式计算,密度小于1且能在 水体中停滞几天的最大颗粒直径约在1000 m左右;而那些与胶体颗粒大小相当的颗 粒(直径0.01 m~1.0 m)在水体中需要几十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沉降到达底部。
• 大洋中悬浮颗粒物总量大约1016 g或10Gt,平均浓 度只有10-20 g/kg • 悬浮颗粒物主要来源:河流携带的悬浮颗粒、大 气灰尘、海洋中生成的生物颗粒、地壳风化物质。 • 河流和大气的输入量主要取决于地理位置和气象 状况; • 生物颗粒量则取决于大洋环流、上升流和表面流 的水平混合等物理过程对营养盐的提供和调节; • 河流携带的颗粒大部分沉降在河口或陆架区域, 只有沉降速率小于510-3 cm/s(直径小于5 m)在 颗粒才能被运送到大洋里。 • 生物颗粒直径在1~1000 m之间; 11 • 大洋里的悬浮颗粒在1~10 m范围内。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3 海洋沉积物
12
大西洋表层水中悬浮颗粒的分布
对于小于100 mm的颗粒,由此计算的沉降速 率较准确,直径大于100微米的颗粒,其沉降速度 比根据此定律计算的为低,因为当其下沉时,与 之有关的湍流要产生阻力。
20
悬浮物的沉降速度大小
• 海水中的悬浮物从水体中迁移至海底沉积物中,其 沉降速度的大小与颗粒物的种类、大小、形状等有 着密切的关系。 • 粒径大的物质,其沉降速度就快,颗粒小的物质沉 降速度就慢。例如粪粒的半径在68-222微米之间,其沉降 速度为15-860米/天。由此可见,虽然半径最大与最小 之间仅相差几倍,而速度则相差十几倍。 • 同体积不同形状的颗粒,其沉降速度由大到小的顺 序为:圆柱体>(椭)球体>圆片体。例如,体积相当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3)其它方法 • 目前已发展了大体积现场过滤系统(LVFS),它可 在水中抽滤5~30 m3海水,然后通过一系列滤膜来 收集颗粒,并可把收集的颗粒分成大于53 m, 1~53 m和<1 m等三个粒度范围。大型沉积物捕 获器可被较长时间地置于水中以收集不同深度的 沉降颗粒。颗粒计数器可用于计数一定粒径范围 的颗粒,但对<1 m的颗粒,计数器就无能为力 了。
生物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大小变化的复杂性示意图
r=0
18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生物颗粒的沉降大体有四种情况: ① 颗粒大,沉降快,基本没起变化即到达 底部; ② 颗粒沉降过程中发生矿化作用,粒径逐 渐变小,但最终还是到达了底部; ③ 颗粒小,未到底部即已完全消失; ④ 颗粒小,在沉降及矿化过程中已达到某 一较小粒径,此后在上升流作用下颗粒 向相反方向移动至完全消失。
16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2.1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2.2 悬浮颗粒在大洋中的垂直分布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2.5 大洋中悬浮颗粒的研究方法
• 3 海洋沉积物
17
2.3 大洋中颗粒物的沉降速率
○<30,●30-100,△100-300,▲>300 (g/kg)
13
悬浮颗粒在大洋表层水中的分布
一般说来,大洋表层水的悬浮颗粒中, 生物颗粒占了主要部份; 在小于100米的表层水中,有机物占颗粒 量30%~70%,而且90%的有机物于上层400 米的水体中得到了再循环;海洋生物的硬组 织CaCO3和SiO2大约占总数的20%~50%; 矿物晶格相(主要是大气输入的铝硅酸盐)占 0.3%~9%。 太平洋表层水里的悬浮颗粒量较大西洋 14 低2~3倍。 为什么?
3
补充知识
国际纯粹化学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 • 分散体系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以一定的分散度分 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体系 • 以颗粒分散状态存在的不连续相称为分散相;连 续相称为分散介质 • 颗粒某一线度大于1000nm,粗分散体系 • 颗粒某一线度小于1nm,真溶液体系 • 颗粒某一线度为1—1000nm 胶体体系
7
第十章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及沉积物
• 1 悬浮颗粒物
1.1 定义 1.2 悬浮颗粒物的特性 1.3 悬浮颗粒物的研究意义
• 2 海洋中的悬浮颗粒 • 3 海洋沉积物
8
1.3 悬浮颗粒物的研究意义
① 悬浮颗粒是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② 悬浮颗粒是许多元素由表层水向底层水输送,由 河流向大洋输送的主要载体,它在元素输送、循 环和去除中充当着重要角色; ③ 表层悬浮颗粒量影响着水的透明度和真光层的厚 度,从而影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力; ④ 悬浮颗粒本身即可作为微小生物的食物。这些无 机颗粒和有机碎屑到达深海后成为底栖生物的主 要食物来源。
19
斯托克斯公式
对于粘性流体中的颗粒,其沉降速率可用斯托 克斯公式来描述: g 2 V d ( s f ) 18 式中:
V是沉降速率(cm/s); d是颗粒直径(cm)(假设颗粒为球形); s是颗粒密度(约为1.5 g/cm3); f是海水密度(1.03 g/cm3): 为海水粘度(10oC时约为0.015泊) g为重力加速度(98l厘米/秒2)。
23
图 4 两贮箱式模式(大洋表层和大洋深层) Collier和Edmond提出的两贮箱式模型

24
2.4 大洋中元素随悬浮颗粒的沉降通量
VR,cR为河水体积及某元素在河水中的浓度; A为该元素的大气输入量; cS,cD为表层和深层贮箱水中某元素的浓度; VM为表层和深层贮箱之间上下混合水的体积; P为从大洋表层的沉降颗粒通量; fP为保存在沉积物里的颗粒分量; 为大洋深层清扫作用所增加的颗粒量; VH,cH分别为热液中某元素的释放体积和浓度。
6
海水中溶解物质和悬浮颗粒物的性质差异
• 海水中溶解组分的性质,相对浓度和总浓度是相 当稳定的;而海水中悬浮颗粒的性质和浓度具有 较大的可变性。 • 溶解组分决定了海水的冰点下降、密度和导电这 一类重要性质;而悬浮颗粒主要影响海水的光和 声的性质,引起声的吸收和散射,并且是海水出 现颜色和浊度的因素。 • 从含量看,海水中溶解物质的总量要比悬浮物多 得多,一般来说1升海水中含有30-40克的溶解盐 类;而所含颗粒物质的量,每升中约0.0004-0.003 克不等,与溶解组分相比至少相差4个数量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