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脐疗治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脐疗治百病
艾灸肚脐治百病(一)
浅述艾灸肚脐机理
脐,穴名脐中、神阙,乃脐中凹陷地是也,为任脉循行之处,五脏六腑之根本,人体元气归藏之所。
此穴具健运脾阳,和胃调肠,温化寒湿,散结导滞,回阳固脱,理气止痛之功,也是全身中结构最特殊,唯一以目可见、伸手可触的穴位,其穴医理深广似海,自古至今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本穴。
脐疗就是在脐中(又名神阙穴)敷药或运用艾灸、拔罐、按揉、热熨等来治疗多种疾病的一种方法。
可对经脉进行良性刺激,并能促进穴位对药物的吸收,以此来调节脏腑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操作简便、安全稳定,副作用少且无痛苦。
运用于内科、男科、妇产科、小儿科、外科杂病乃至急症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均有疗效,用于养生保健、增寿美容等更有特殊作用。
既可单独使用,又可酌情配合他法,从而明显提高疗效。
脐疗源于民间,但早在《内经》、《难经》就已有与脐疗有关的记载,之后《肘后》、《甲乙》、《千金》、《外台》、《圣惠》、《圣济》和《本草纲目》等晋唐宋元明诸书中,特别是清代外治名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初名《外治医说》)则叙述得更为详备,近代随着世界各国医家对自然疗法的重视,作为自然疗法的一部分的脐疗正在悄悄崛起。
脐疗的源流和发展
脐疗历史悠久。
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用"砭石"放血、刺病;用树叶、兽皮、泥灰、唾液以裹敷创伤;用树枝、干草燃烧来取暖、御寒,却病;用双手按揉推摸以治疾病。
这些原始的方法就是针灸、敷贴、热熨、按摩疗法的萌芽。
舂秋战国时期,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计收方283张,其中外治法达一半以上,如洗浴、浸渍、熏蒸、热敷、敷贴、砭刺、角灸、按摩等,诸法中包括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
其叙述虽原始古朴,但它却开创了脐疗之先河。
从战国到秦汉,脐疗从开始的一般运用逐渐上升到理论上的探索。
此时所作《黄帝内经》中,就记载了许多有关脐敷的理论论述,其中有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也有脐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阐发。
如《灵枢•营卫》曰:"足厥阴肝脉……其别支循脊入骶属督脉,上过毛中,上行入脐中。
'《素问•气穴论》载有"脐一穴"等。
《黄帝内经》之后的《难经》对脐周部位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论述,为脐疗法奠定了基础它指出脐下肾间动气者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这是对脐疗理论作出的一大贡献,亦为后世脐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外汉代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疗方》中说:"屈带草,绕暍人脐,使三而人溺其中,命溢。
亦可用热泥和屈草",是说中暍(中暑)者可用屈草溺脐以溢熨脐中。
晋代,针灸名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载述:“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禁不可针刺;针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
”指出脐中(神阙)穴宜灸禁针,并对其预后作了原则性的告诫这些论述,至今仍有临
过脐中央。
故脐可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
带脉横行腰腹之间,能“约束诸经,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
由于带脉于腰部相交于督脉,行于腰腹,使腰腹部成为冲、任、督、带脉脉气汇集之处。
故脐又可通过带脉与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以及冲、督相联系。
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穿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节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经相并上行。
故脐可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总之,任、督、冲"三脉一源而三岐",任、督、冲、带四脉脉气相通,共同纵横贯穿于十二经之间,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故神阙穴可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之经气,
2.脐与脏、腑、经脉:
《医学源始》说:“人之始生先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之始生,五脏六腑之成形故也。
”具有调节正经气血的作用,可通过奇经八脉通周身之经气,乃十二经之发源地。
(1) 脐与心:《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
”《素问•骨空论》:“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
”《会元针灸学》:“神阙(脐)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
”另外,脐也通过督脉之贯脊入脑而"络于脑"。
可见,脐与心脏、脑、心经相通。
(2) 脐与肝:《灵枢•营气》:“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
”又据解剖学:
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联结于门静脉(肝脏)。
在胎儿时期,脐静脉直达肝脏。
可见,脐与肝通。
(3) 脐与脾:《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
"冲脉挟脐上行,脾经之公孙穴通于冲脉。
又脾为后天之本,而脐为后天之气舍。
(4) 脐与肺:《灵枢•营气》:"故气从太阴出……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又肺脉属肺,络大肠,而《灵枢•肠胃》曰:"迥肠当脐。
"另据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入肺中。
此外,脐属任脉,而肺经之络穴列缺通于任脉。
故脐与肺脏、肺经相通。
(5)脐与肾:《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
"而带脉前平脐部。
故肾与肾经可通过带脉通脐。
另外,足少阴肾经挟脐上行……肾为先天之本,脐实为先天连母之根。
故《道藏》曰:"神阙为心肾交通之门户。
"《幼科心书》也有脐近肝脾肾三阴之说。
3、脐与腑、经脉:表里脏腑经脉之间的络属关系,决定了脐既然与五脏相通,也就与六腑相通。
(1) 脐与胃:脐当胃下口。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下挟脐。
"《难经.二十七难》:“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可见脐胃相连。
(2) 脐与胆:脐属任脉,任脉会足少阳于阴交;督脉贯脐中央,督脉会足少阳于大椎;带脉过脐,会足少阳于带脉、五枢、脐可通过任、督、带脉与胆相关。
(3) 脐与大肠:脐之深部直接与大肠连接。
《灵枢•肠胃》:“回肠当脐。
”《幼科大全•论脐》:“脐之窍属大肠。
”可见脐与大肠相连。
(4) 脐与小肠:《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迥周叠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
”故脐与小肠相系。
(5) 脐与三焦:《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
”《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其治在脐旁;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故名曰三焦。
"故脐与三焦相通。
(6)脐与膀胱:《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别走太阳而合……出属带脉。
”带脉过脐,故足太阳膀胱经可通过带脉与脐相通。
从而也影响到膀胱之气化功能。
综合上述,脐为先天生命之根,经络之总枢,经气的汇海',人体的要处。
艾灸肚脐治百病(二)
脐的生理、病理
1.脐的生理:
脐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遗留下来的一个生命根蒂组织。
脐位于腹部正中央凹陷中,它为人体先天之本源,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生血、长骨、长发以至发育成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均依靠脐带供血和输送营养,以维持胎儿的生命活动。
中医认为“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因此脐虽是脐带脱落之后的一个根蒂组织,但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蒂
结。
因为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都有着极其密切的生理与病理的关联性。
事实上,脐这个根结,它只不过是脱离了先天而变换为另一个形式的结缔组织,它仍然同脐带一样,具有“命根”的先天之本的生理功能。
2.脐的病理:
由于脐与经络脏腑相关联,脐为经络之总枢,经气之汇海,通过冲任督带可与全身百脉相通并总司诸经百脉,联系五脏六腑。
故刺激脐穴可调整经经络脏腑的功能及全身气血、阴阳的平衡。
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都明确认识到"脐"是一个“敏感”的部位。
如用手轻轻触按脐心,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敏感和特殊的感觉。
当以寒凉之物接触脐心时,即感觉腹内极不舒服;如果生活起居不慎,使脐部感受风寒,往往会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发热,尤其小儿更为易见。
如果脐受风寒,或遇湿着凉而发生疾病时,可用艾火灸或用某些温热药物敷贴于脐上,病情旋即缓解或消失,这就充分表明,脐在药物或艾火灸的作用下,可以调理机体,增强抵抗力,从而能治疗疾病。
中医治病分内治和外治两种,都是通过药物的相应药理作用而发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盛衰的作用。
正如明代名医徐大椿在说明包括脐疗等外治方法的作用时所述:"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腠理,通经贯络,或托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胚药尤为有力。
《理瀹骈文》则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近人研究证实,药物敷將,药物分子可通过脐部皮肤的渗透和吸收作用而弥散人体内,通达全身。
辛香药物除本身
即有的治疗作用外,还有削弱脐部表皮角质层的屏障、加强药物的渗透性的作用;而水、唾液调敷可以增强药物和皮肤的水合作用;用醋、药汁调敷可以增强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和吸收,同时还可以起到引经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脐疗的作用
脐疗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归纳如下:
一、温通阳气,回阳苏厥
张介宾曰:"(脐)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
"阳气乃人生命之本,所谓有"得阳气者生,失阳气者夭"之说。
脐疔以湿热约切化用脐部,通过药物的温热剌激,或艾灸、热熨,能兴奋呼吸中枢,加速血液循环,使阳气温通或脱阳得固,从而达到阳复厥苏的目的。
二、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选用温热药物敷熨灸治脐后,借助药物的温通作用,可激发经络之气,能起通经活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三、通调三焦,利水消肿
三焦者主决渎,利用药物或他法的剌激作用于脐后,能激发三焦的气化功能,促进气机运畅,经隧通达,使小便通利,达到消肿目的。
四、健脾和胃,升清降浊
脐为中下焦之枢纽,脐疗通过药物或他法的刺激促进了其吸收收作用,使脾和胃肠功能旺盛,清阳得升,浊阴下降,达到健脾和胃,降逆止泻的目的。
五、收敛止汗,固精止带
脐疗后,通过药物吸收和经络的传导,调整了脏腑阴阳之不平衡,使气
血调畅,营卫通利,精气神津有归,从而起到敛汗固表、涩精固带之效。
六、调理冲任,固经安胎
脐近冲任督带四脉,其中任为诸阴之海,主胞宫;冲为血海,主生殖。
妇人的经、带、胎、产诸疾与冲任督带四脉息息相关。
脐疗可起到温补
下元,调理冲任的作用。
七、强壮保健,却病延年
脐为先天之命蒂,又为后天之气舍,先后天之本源皆归于此。
以温药作
用于脐中,能温肾壮阳,补中益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增强
人体抗病能力,起保健、防病、益寿延年的作用。
脐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
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
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施灸材料主要
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本草从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
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温,暖子宫,……以之
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而且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细软的艾绒,以
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住,易于燃烧,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
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
种外治方法。
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而且艾叶经过加工细软的艾绒,以便于搓捏成大小不同的艾炷,易于燃烧,燃烧味芳香,热力温和,能穿透皮肤,直达深部。
所以几千年来,一直为临床脐疗所采用。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灸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
先是单纯的艾灸,后来衍化为多种灸法,常用灸法大体上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器灸等几类。
使用艾炷灸时,以艾炷置于皮肤穴位上烧灼的称为直接灸,亦称"明灸"。
古代所称灸法,一般多指直接灸。
不直接在皮肤上施灸,而将艾炷置于姜片、蒜片、食盐或药饼等上面燃烧的称为间接灸,亦称间隔灸。
脐疗运用灸法一般以间隔灸为多。
下列仅就脐疗中运用的各种灸法介绍如下:
1. 艾炷灸:
是将纯净的艾绒,放入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圆锥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麦粒、苍耳子或莲子,或如半截橄榄等大小不一。
灸时每燃完一个艾炷,叫做一壮。
艾炷灸又分直接灸与间接灸两类
(1)直接艾炷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脐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此为脐疗之所禁。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是在施灸时
将大小适宜的(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脐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剩2/5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可易炷再灸。
一般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暈而不起泡为度…因其皮肤无灼伤,故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均可采用此法。
(2)间接艾炷灸:是用药。
脐疗的注意事项
一、询问病情,防止毒性反应
本法施药治疗之前,宜详细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并询问药物过敏史、孕育及胎产史。
避免药物过敏反应,或引起堕胎流产等医疗事故发生。
二、注意体位,仰卧取穴
本法施治时,宜嘱患者仰卧于床上,裸衣露脐,取药物填纳并敷贴于脐孔内,外以纱布覆盖或胶布贴紧。
如用侧位,则使药物流失或泄污皮肤。
三、严格消毒,预防惑染
治疗之前,一般宜用75%医用乙醇按常规消毒法在脐部及四周皮肤上进行消毒,以免药物刺激皮肤而导致细菌或病毒感染。
四、认真覆盖,束紧固定
本法填纳或敷贴药物入脐之后,通常医者宜用消毒纱布、蜡纸或宽布带盖于脐上,外以胶布或橡皮膏贴紧固定,也可用绷布或宽布条束紧固定,以免药物流失,或药物脱落而影响疗效。
五、注意倮暖,预防受凉
本法一般在室内进行施药,但在严寒季节施药时,室内宜保持一定的温度。
医者应快速操作,以免患者受凉感冒,这一点对体虚患者、老年人及小儿尤为重要。
六、间断用药,疗程宜短
本法常用一些有刺激性或辛热性药物敷贴于脐上,贴约可有局部皮肤发痒、灼热,甚至发生水泡等现象。
为尽可能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通常用药剂量不宜过大,更不应连续长期使用刺激性的药物。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提倡间歇使用,每个疗程之间宜休息3?5天。
如发生皮肤水泡者,可用消毒针挑破,外擦紫药水。
七、小儿施药,妥为护理
本法运用于小儿时,应护理好小孩,嘱其不能用手抓搔或擦拭,以防止敷药脱落。
同时小儿肌肤娇嫩,不宜使用剧性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久,一般控制在1?2小时内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