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微影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微影術(Optical Lithography)
隨著科技的進步,微電子工業的製造技術一日千里,其中微影技術扮演著最重的角色之一。只要關於圖形上的定義(patterning),皆需要使用微影技術,本文將對般最常使用的光學微影技術(Optical Lithography)作一簡單的介紹。
所謂的光微影術,簡單的
說就是希望將設計好的線路圖形,
完整且精確地複製到晶圓上。如圖
一所示,半導體廠首先需將設計好
的圖形製作成光罩(photo mask),
應用光學成像的原理,將圖形投影
至晶圓上。由光源發出的光,只有
經過光罩透明區域的部分可以繼
續通過透鏡,而呈像在晶圓表面。
晶圓表面事先需經清潔處
理,再塗抹上類似底片功能的感光
化學物質,稱為光阻劑 (photo resist)。通過光罩及透鏡的光線會與光阻劑產生反應,通常我們稱此步驟為曝光。圖一:為標準光微影製程,曝光源通過光罩、透鏡,最後將光罩圖形成像於晶圓上。(取自Ref. 1)
曝光後的晶圓需
經顯影 ( development )
驟,以化學方式處理晶圓
曝光與未曝光的光阻劑,
可將光罩上的圖形完整地
移到晶片上,然後接續其
的製程。因此在光微影技
中,光罩、光阻劑、光阻
佈顯影設備、對準曝光系
等,皆是在不同的製程中
可以視需要選擇使用不同光阻劑,以移除或保留選
的圖形,類似雕刻中的陰
或陽刻技巧。如圖二所示
右邊使用的是正光阻,經
罩阻擋而未曝光的部份可
保護底下的晶圓,曝光的
份最後則經蝕刻移除;圖
使用的是負光阻,移除的曝光的部份。
圖二:選擇使用不同的光阻劑的製程;右下圖使用的是正光阻,左下圖
使用的是負光阻。 (取自Ref. 2)
一般來說,IC的密度越高,操作速度越快、平均成本也越低,因此半導體廠商無不絞腦汁要將半導體的線寬縮小,以便在晶圓上塞入更多電晶體。然而,光微影術所能製作小線寬與光源的波長成正比(稍後解釋) ,因此要得到更小的線寬,半導體製程不得不波長更短的光源。
如圖三所示,隨著光源波段的不同,製程技術已經由G-line(436nm)、I-l (365nm)的0.35~0.5微米,進展到目前的KrF (248nm)及ArF(193nm)的0.25~0.1微米程技術,雖然原則上可以製造出更微小的電子元件,但伴隨而來的是成本的增加及製程困難。因此,隨著元件尺寸持續縮小,光微影技術已成為半導體製程的最大瓶頸,若法加以突破,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勢將受到阻礙。
圖三:不同波長的光源,適用於不同的線寬尺寸。光源的能量越高,波長越短,可
製作的線寬越小。 (取自Ref. 3)
根據雷利準則(Rayleigh criterion) ,光學系統所能夠分辨出的最小寬度(
於解析度 ),與光的波長(λ)成正比,而與數值孔徑(NA)成反比,亦即
這就是所謂的「繞射極限」(diffraction limit)。根據這個關係式,若使用較短波長光源,或是數值孔徑(NA)較大的透鏡,理論上可以提高解析能力,換言之可以獲得較小寬。
然而,還有其他因素也必須納入考量。根據雷利準則的另一關係式,
我們發現不論使用波長較短的光源,或數值孔徑較大的透鏡,都會使得聚焦深度(Depth of Focus, DOF)變小。不幸的是,通常聚焦深度越大,越適合量產,所以如善搭配光源與透鏡,既使線寬縮小,又能維持產量,向來是半導體業者最大的挑戰一般來說,半導體業者會先嘗試調整NA來改善解析度,待聚焦深度無法符產條件時,才會想要轉換波長更短的光源。這是因為每換一種曝光源,相關的設備如機台、光阻劑等皆需做相應的調整,會牽涉到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困難度很高鑑於此,在進入更小線寬的微影技術領域前,如何善用目前的微影技術(含設備及材料)能進入奈米尺度,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議題。
此處我們簡單介紹幾種可以改善目前解析度的方法,包括離軸照明(off-axis illumination ) 、相偏移
光罩 ( phase shift mask ) 以及鄰近效應修正 ( 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 )。
離軸照明(off-axis illumination):經由光罩而散射出來的光束,繞射角度相當大,透鏡的數值孔徑必須夠大,才能充分收集這些帶有光罩圖形資料的光束,然而根據(2)式,數值孔徑增加會使聚焦深度減少,反而不利於量產。如果我們能適當地安排使入射光與光罩平面夾一角度,第零階繞射光不再成垂直入射,聚焦深度便可增加,相當於在相同的數值孔徑下提高解析度。
圖四:左圖為使用傳統光罩的三光束成像系統;右圖為利用環形光罩產生的離軸照
圖五:(a)為單一光點的繞射圖形,(b)
為兩光點彼此互相干射的結果,(c)當兩光點的距離太小時,則無法分辨光點位置。 (取自Ref. 5)
相偏移光罩(phase shift mask):
此方法主要由IBM 的M. D. Levenson 等
在1982年提出,特色是只需稍微修改一般的
罩,就能使曝光圖形的線寬縮小。其概念很簡
就是在傳統光罩的圖形上,選擇性地在透光區
上透明但能使光束相位反轉180∘的反向層,
此光罩來進行微影製程,可使曝光系統之解析
力大增,原因如下:
根據繞射原理,行經不同相鄰透光區
光線,其影像會因繞射效應而互相干涉,當兩
影像重疊超過一定程度時,觀察者就無法解如圖五所示。
由於光是電磁波的一種,我們觀察到的
光強度變化,其實是電場的平方。如圖六左側所示,當圖形線寬過小時,若使用傳統光罩,則強度變化將弱至無法解析。
若能利用某種透明且可使光的相位改變
180度的特殊物質,將它選擇性置於透光區中,
則如圖六右側所示,疊加後的電場在正負號變化
處為零,這些零電場點亦為零強度點,如此強度
圖六:左側為使用傳統光罩;當線寬太
小時,電場強度將無法分辨。右側為使用相偏移光罩,電場強度變得清析可辨。(取自Re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