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道之以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为政以德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为政》 用德礼比用政刑好,政刑只能一时地禁人为非, 而德礼可以使人懂得不应为非,自觉地不犯罪。
董仲舒从天命观出发,他认为天命不可违,体现 着天命的道德对人就有支配性的意义。
第四节 德刑皆备 德主刑辅
“不教而杀谓之虐”——《论语》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 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 相》
荀子先德后刑的治国原则:
首先要重视用道德来影响百姓,按照品德和能力 大小来安排不同等级的职位,用提高等级和奖赏 来对立功者进行鼓励,根据时令季节安排事情, 减轻负担的办法来调剂、养育百姓。 其次,德为主刑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用刑要谨慎, “听之径,明其清,参伍明 谨施赏刑。……言有节,稽其实,信诞以分赏罚 必。” ——荀子《成相》
“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圆之木,千 世无轮矣”。——《韩非子》
秦用法家,灭六国,但二世而亡,其原因是“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儒:王霸相杂、德刑相辅,儒表法里,以儒释 法。 德治与法治相互辅助,互为表里,二者缺一不可、“为国以礼”是孔子在《论语》 中提出的治国箴言。
“克明俊德”的内容
孔子认为要做到:
“恭”——行为庄重;
“敬”——事上恭敬; “惠”——养护百姓有恩惠; “义”——役使百姓合情合理。
• 儒家的思想代表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以 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 政的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的 根底,其鲜明的特点是取消政治与伦理之 间的差异。强调德治而非刑罚。
道德的作用:表率、制度、拥戴、经国定邦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 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 灭不可复错也。”
——《管子 牧民》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王道”——“圣王之道” ,其核心是“以德行仁” “霸道”——以势压人,巧取豪夺,其核心是“以力 服人”
2、立身惟正
在上位者首在一个“正”字,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何正?
首先,要善思, 其次,要善于明辨是非,
最后,要善清、慎、勤。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 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 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 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 社会犯罪的根源:
贫富不均 儒家 为上不正 财少、权重 法家 人多 尚法不尚贤,以权势和法令使人服从 以德去刑,通过教化“息讼止争”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
第三章 道之以德 德主刑辅
——道德的职能和社会作用
主讲人:吴长锦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电 邮:nchwcj@
本 章 主 要 内 容
一、得失天下 以德为度
二、俗美世治 俗颓世危
三、道之以德 有耻且格
四、德刑皆备 德主刑辅
道德的作用?
1、为调整社会利益格局和协调利益关系提 供所需的价值原则 2、道德的辩护功能和批判功能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日北方之学 者是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 哉,今日南方之学者是也。” ——顾炎武 “天下之治乱,系乎风俗。天下不能无君子,亦 不能皆小人,风俗美则小人勉慕于仁义,风俗恶 则君子亦宛转于世尚之中,而无以自异。是以治 天下者以整厉风俗为先务。”——清 沈圭《落帆 楼文集》 “士不知耻”——龚自珍
二、移风易俗 敦俗化民
道德和风俗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
道德借风俗而渗透,靠风俗而推广,以风俗来 维护。 风俗则通过道德不断完善,由此推动道德水平 的提高。
美教化,移风俗——《诗 周南》
道德教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 道德表率——崇俭去奢,严于律己等 陶冶情操——诗书礼乐,高德懿行等
“以德行仁”:
1、行仁义:“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于掌上。”(“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 端也。) 2、得民心:“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重善教:“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 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吴兢《贞观政要· 君道》
3、明道善策
明道:确立原则
“夫立君臣、等上下 , 使父子有礼 , 六亲有纪 , 此非天之所为 ,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 ,不为 不 立 , 不 植 则 僵 , 不 修 则 坏 。 “ ——《 汉 书·贾谊传》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
善策:善于治下,取得优良的绩效,在于 做好三件事:
4、从平民中提拔人才
思考:科举制度对巩固封建皇权的意义?
第二节 俗美世治 俗颓世危
社会风气, “移风易俗” 荀子认为社会风俗可以改变人的志向以至本质, 从而提出要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苏轼把风俗比做国家的“元气”。“人之寿夭在 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顾炎武称改朝换代叫亡国,道德沦丧、风气败坏 叫亡天下。
中国传统道德所谈论的德刑关系,实质上就是道 德与法制的关系。道德与法制,是维系社会安定的 两个支柱。 先秦时期儒法两家争论治国之道,中心问题就是 德刑关系。
一是对德与刑不同功能、特点的认识; 二是对德与刑二者关系的认识。
德:教人为善, “禁于将然之前” 刑:防人为非, “禁于已然之后” “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 —《韩非子》
一、天下之治乱 系乎风俗
• 风俗是依靠社会心理信仰、传袭力量、习惯势力 维系的人类世代相习、自觉遵守的思想、语言和 行为的总和,它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但反 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
• “风”是指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习俗。 • “俗”解释为“习”,有两层意思:一是人民的 自我教育,二是为众人所传习继承。
君主利民而后教民,教民而后得民,利民、教民、 得民而后王天下。
以民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1、明德慎罚
2、“以民为监”:一定程度上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3、富民教民: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 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 学而》
老子认为:无为、善下、不争、少私寡欲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 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利,盗贼无有;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 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於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儒家亦尚贤,重任官得人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 子路》
5、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民”是政治的价值前提和终极追求,天 命转移源于“民”,天命显现依靠“民”,政治统治 面对“民”。
民本?民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 》
二、为人君者 德必备也
• 政德是社会道德的核心
社会管理者的道德规范:君德、臣德 政德 德政、善政的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
1、克明俊德
“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 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尚书 · 尧典》 意思是说,为政者要弘扬高尚美好的道德使各 族人民亲和如一家,团结友爱,文武百官明辩 其责,各司其职,国家才能协调和谐,天下民 众也就得和善。
第三节 道之以德 有耻且格
所谓“德治”,就是指统治阶级要以道德教化来 维持统治,其目的为了“得民心”而“得天下”。 儒家的“道之以德”就是强调道德价值观的精神 指导作用,这是一种内在控制。
一、德为治本
儒家提出“德为治本”理由有三:
(1)道德是国家的根本,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2)道德是获取民心的良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 心者失天下。 (3)道德能成人之美。
3、回应现实道德问题,为道德困惑提供解 决方案。
第一节
得失天下
以德为度
刑政?——赏罚分明,尚法不尚贤。 治国 德政?——道德教化是为政治国的根本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韩非子· 二柄》
一、经国定邦
唯德是辅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 —《易· 系辞》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 也。” ——《左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论语· 为政第二》
“ 一 曰 择 人 , 二 曰 因 民 , 三 曰 从 时 。 ” —— 《左传》 “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 五 蠹》( dù )
4、举贤任能
墨家重尚贤、亲士,
“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墨子· 亲士第一》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有能者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 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