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1992年: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在 1992年提 出了六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具体包括产品销售率、 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 转率、净产值率。同时根据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对每项指标进 行了权数分配,并采用了标准值的概念,适用全国统一的标准 值进行评价计分。
无论是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体系,还是国家 统计局等部门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相对于 90年代 以前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都是巨大的进步,对纠 正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以及对纠正片 面强利税、忽视企业长远发展问题,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引导企业走向内涵型集约化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开始有了考核的必要。
1978---1984年 有考核的愿望,但考核的责任不明确。
第二阶段:承包经营,需要确定经营责任。
1984---1992年 考核的责任相对明确,但考核的主体不明确,导致 考核的责任难以落实到位。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在这个阶段,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曾经探索以企业价值最 大化目标取代单纯以利润率和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即公司现 实和未来企业价值的评判标准是企业拥有多少知识资本和社 会资源,包括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顾客认同度,产品市场 占有能力、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有效率、经营环境是否恶化等。 虽然也重视财务指标,而且财务指标是判断企业是否有效率 的基础信息,但人们越来越重视反映企业经营效率的非财务 信息,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已 全面立足市场来评价经营者的绩效。
第三阶段:公司制改革,迫切需要对企业的价值评估。 1992---2003年 对考核的认识和需求都很明确,考核者与被考核
者的关系基本明确。但是,考核的内容、标准不明确,原有的 考核和评价方法不能适应企业监管的迫切需要。
第四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业绩考核的政策和 法律保障。
2003年至今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条例》,以法律的方式提出,建立严密的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和公平合理的奖惩体系。
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经营能力、经营水平、信用状况、发 展潜力
八项评议指标: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基础 管理水平、经营发展战略、发展创新能力、在岗员工素质、 技术装备更新水平以及综合社会贡献
第五个时期: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考核。
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颁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 暂行办法》,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激励有力、约束有方”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1988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 行曾联合发布了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资金利税率等八项 考核指标,这些指标希望实现加强对财务过程的考核,但是没 有制定正确的考核方法,在考核中没有得到运用。
企业为完成业绩,不惜将大量损失和挂账长期趴在账上, 导致国有企业不良资产比例连年上升,经营潜亏逐年扩大,客 观上诱导了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的短期化,这也是造成 80年代后 期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包袱越背越重、不同程度地陷入经营困境 的重要原因。
2006年4月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体 现全面性、客观性、效益性及发展性原则,财务的定量评价包括 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水平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管理绩效 定性评价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算、发展创新、 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方面。 这些考核办法对中央国有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1995年:财政部推出了一套包括 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 资本收益率、Hale Waihona Puke Baidu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 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 十项指标的企 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1997年:国家统计局将原来的六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 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七项指标。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变迁过程
第一个时期:生产效率的考核。 第二个时期:生产效率向经济效益过渡的考核。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第四个时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第五个时期:经营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考核。
第一个时期:生产效率的考核。
1982年国家经委及国家计委等部委制定了主要包括总产 值和增长率、上缴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产品 质量稳定提高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等在内的 16项主要 经济效益指标,作为考核企业的主要依据,同时规定了从中选 择10项指标进行考核。
第三个时期:经济效益为主的考核。
这一阶段的进步是从财务指标扩展到非财务指标,由于 非财务指标的考核操作难度较大,很难在财务指标和非 财务指标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在实际操作当中仍 然侧重于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整体素质。
第四个时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
1999年,政府制定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的综合评价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
这种考核方法计算企业经济效益的动态发展指数,避免 了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经济效益的一 些问题,但是没有将考核指标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区分,不能 较为客观地反映各企业当前经济效益的真实情况,导致了鞭打 快牛现象,这种方法到80年代后期被淘汰。
第二个时期:生产效率向经济效益过渡的考核。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二O一一年六月
主要内容
?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演变 ? 二、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 三、2010年集团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四、2010年九院财务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五、财务绩效评价工作改进探讨
? 一、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二)绩效考核制度的变迁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