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课堂实录
——政治家的“别样情怀”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言文本的学习及对相关资料的了解,走进作者,深入探讨文章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数:共三课时
(以下为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理解了字词文句,了解了文章内容。我想听一听同学们朗读课文,争取做到字正腔圆,有节奏感。
(学生朗读全文)
(朗读中有个别同学仍然将“长乐王回深父”中“父”字读为“fù”,老师正音,强调通假用法)
师:字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们考查一下上节课学习的情况。
•(投影)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得极夫游之乐
•往往有得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沛公不胜杯杓
•余观夫巴陵胜状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无物以相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分两页请两位同学先后解释粗体字的意义和用法,情况比较好)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的主要思想出现在——
生(众):第三段
师:那么让我们一起重读第三段,再次领会作者的观点。
(朗读课文第三段)
师:作者从探险本身谈开去。一般人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王安石却认为要探险就要去“险以远”之地,那里才有“奇伟瑰怪”之景。而要到达胜景之处,必须——生(众):必须要“志”“力”“物”三个条件。
师:王安石对这三者的看法如何?
生(黄):“志”“力”“物”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志”,没有它就没有志向和意志。是肯定不能成功的。但同时“力”和“物”也不可以缺少。
师:嗯,“志”是成就事业的原动力,“力”是成功的保障,是“硬件”,此外,外物的帮助也不可少,如果“至于幽暗昏惑之地,而无物以相之”也不能至。(打出投影)•“立志”
•“蓄力”——至
•“借物”
师:这是王安石的观点,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志”“力”“物”的呢?跟王安石一样吗?请大家讨论发言。
生(刘):一个人应该有志向,从小老师就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理想,我想,这就是志向吧。
生(黎):“志”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它最重要。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成功的。有了志,“物”和“力”的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
师:用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这就是——
生(黎):“有志者事竟成”
生(邹):那可不一定,因为其他原因,而最终失败的例子很多。比如,项羽他最后不是失败了吗?他不是“有志者”吗?
师:问得很好。
生(黎):但是他曾经所向披靡取得过胜利,他即使失败了也是无怨无悔呀。
师:嗯,你的意思是他尽心尽力去奋战过,所以他即使失败,也——
生(众):“可以无悔矣”。
生(康):其实,我认为,外物也很重要。《劝学》里面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如果不借助外物的力量,人将会寸步难行。
师:非常好,联系到已经学过的课文。刚才大家对“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过去,我们都认为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最重要的观点就在于此了,但现在有人提出异议,理由是:这个观点无法涵盖文章中提到的“不可不深思而慎取”这个观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这是两个互不相关的观点吗?
(学生思考片刻,无人回答。此问稍显困难。)
师: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第三段,这一段在强调“志”“力”“物”时,事实上两次提到“至”所需的另一个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找找看。
(思考片刻)
生(一部分):“不随以止”“而又不随意怠”。
师:非常好,“不随”,作者没有专门提出来强调,却两次看似不经意地提到,这可不是赘言呀。“不随”是什么意思?
生(众):不跟随,不跟从。
师:对,不跟随他人,不盲从。那么,谁能告诉我第四段“深思而慎取”和这里的“不随”有怎样的关系?
生(周):“深思而慎取”也是不盲从,不轻信,就是“不随”的一种表现。
生(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师:大家说得很好,细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个看似分离的观点统一起来了。王安石因为“不随”,有意考证“华山”的命名,却因为“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故而感慨不已。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段落的议论中,而这部分议论与前文的记叙有什么联系?
生(周):记叙是基础,议论跟它相照应,议论是升华。
师:那么,在内容上,他们是怎么照应的?
生(黎):前面他记叙了自己游山洞因为听信别人的劝说而放弃的事情,后面由这件事情联想到人生,人应该要达到这些条件才可以成功。
生(廖):作者游览山洞,半途而废,非常后悔,所以后面对这件事是有感而发。
师:“有感而法”,很好,作者从一次半途而废的游览总结出发人深思的教训,阐发了人生哲理和治学态度。大家对前面的褒禅山华阳洞的景色印象深刻吗?
生(众摇头):好像不深。
师:以前我们学的游记有哪些?
生(纷纷):《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师:注意《岳阳楼记》虽然写景非常美,但它不是游记,而是借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的机会写景抒情的一篇文章。那么,《游褒禅山记》与刚才大家在记忆中找到的这些游记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什么?(投影)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柳宗元《小石潭记》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生(郑):《游褒禅山记》重在议论,其他游记重在写景。
师:是的。本文记游的过程很平淡,无形象刻画,无生动描绘,本文闪光之处在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