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瞳孔缩小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照侧眼的瞳孔缩小为间接对光反射。

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视束部分纤维→上丘臂→顶盖前区→双侧动眼神经副核→节前纤维→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

患侧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对侧眼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②一侧动眼神经损伤:

患侧眼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对侧眼瞳孔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

四、听觉传导通路

内耳

颞横回

的皮质神经系统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皮质核束

运动传导通路

—黑质—纹状体环路

锥体外系

-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一、锥体系

支配骨骼肌随意运动,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一)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内囊后肢—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下运动神经元

中央旁小叶前部运动细胞

(二)皮质核束传导通路

舌肌

双侧脑干特殊内脏运动核

(对侧面神经核下部)

(对侧舌下神经核)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 说明一下: 今天大部分的图片和内容来自以下两本书: 1:Sch ünke,Michael, Lawrence M. Ross, Edward D. Lamperti, Erik Schulte, and UdoSchumacher. Atlas of Anatomy: Head and Neuroanatomy. Stuttgart, NY: Thieme,2007. Print. 2:Duus,P., ed. Duus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解剖、生理、临床(第8版). 2009, 海军出版社. 向大家推荐这两本书!强烈推荐和建议购买原版书籍 上周我们看了人体感受器的分布、解剖及功能 这周我们来看看感觉神经的具体传导通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脊髓的解剖 再回顾一下感觉传导通路的类型 根据神经纤维走行分类,人体的感觉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 意识性本体感觉、位置觉、振动觉、两点辨别觉和精细触觉 - 粗触觉和压觉 - 痛觉和温度觉 一: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的感觉 通过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传导至小脑蚓部(中枢在小脑,所以属于无意识性!)

1.1 脊髓小脑前束 主要传导同侧躯干和下肢本体感受器传导的本体感觉(也称深感觉)。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在脊髓灰质后角与第二级神经元进行突触联系,第二级神经元部分纤维在脊髓同侧侧索前部上行,绝大部分纤维穿过脊髓灰质前联合到对侧侧索前部上行同侧上行纤维穿过菱形窝到达中脑后,再经小脑上脚和上髓帆到达小脑蚓部 对侧上行纤维穿过菱形窝到达中脑后,也经对侧小脑上脚和上髓帆穿过对侧小脑半球到达小脑蚓部 这里注意:不管是同侧上行还是对侧上行,最后都到达小脑蚓部,都支配身体同侧的本体感觉 (注:具体传导哪些脊髓节段的本体感觉,我查了很多资料,要么不说,要么说胸腰骶部,要么腰骶部,要么是L2/L3以下水平,如果只是腰骶部,就不支配躯干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前后说法矛盾)(再注:维基百科说到脊髓小脑前束传导高尔基腱器官的传导冲动,而不传导肌梭,那么腰骶髓支配区域的骨骼肌的肌梭就没非意识性神经支配了,这合理嘛?我不知道!因为脊髓小脑后束只管C8-L2)(再再注:为了搞清楚这部分,查了很多资料,但是都讲不明白,时间有限,只能先往下写!如果有谁知道哪本书或者哪些文章把脊髓小脑束讲明白的,请给我留言,谢谢!) 插个广告:菱形窝在哪里? 再插个广告:上髓帆在哪里? 1.2 脊髓小脑后束 来自躯干和下肢的本体感受冲动经脊髓后根(第一级神经元)进

运动感觉传导路(图文解说)

运动传导通路—系统解剖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

平衡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 平衡觉传导通路传导平衡觉的第l级神经元是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半规管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道入脑桥,止于前庭神经核群。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纤维至中线两侧组成内侧纵束,其中,上升的纤维止于动眼、滑车和展神经核,完成眼肌前庭反射(如眼球震颤);下降的纤维至副神经脊髓核和上段颈髓前角细胞,完成转眼、转头的协调运动。此外,由前庭外侧核发出纤维组成前庭脊髓束,完成躯干、四肢的姿势反射(伸肌兴奋、屈肌抑制)。由前庭神经核群还发出纤维与部分由前庭神经直接来的纤维,共同经小脑下脚(绳状体)进入小脑,参与平衡调节。前庭神经核还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联系,故当平衡觉传导通路或前庭器受刺激时,可引起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由前庭神经核群发出的第2级纤维向大脑皮质的投射径路不明,可能是在背侧丘脑的腹后核换神经元,再投射到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锥体系Pyramidal System由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 细胞)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组成。上述神经元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pyramidal tract,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束称皮质脊髓束;止于脑干脑神经运动核的纤维束称皮质核束。 l.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半部等处皮质的锥体细胞轴突集中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和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皮质脊髓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骨胳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肌。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的。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主要引起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没有明显影响。实际上,皮质脊髓束只有10%~20%的纤维直接终止于前角细胞,大部分纤维经中间神经元与前角细胞联系。 2.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部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Question >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损伤分别有何症状? 答案: 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视交叉损伤:双眼外侧半视野偏盲视束损伤: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 试述视觉传导路 答案: 视网膜内的视锥和视杆细胞是感光细胞。它们感光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双极细胞。由双极细胞再传至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过视交叉后组成视束。视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作不完全的交叉。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相互交叉,而来自颞侧半的不交叉,走在同侧。因此左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纤维绕过大脑脚,多数纤维终于外侧膝状体。由外侧膝状体细胞发轴突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脚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 试述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 答案: 第1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至躯干和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再进入灰质后角,止于后角细胞。第2级神经元是脊髓后角细胞。此细胞发出纤维,经中央管前方的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其中一部分纤维进入外侧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另一部分纤维进入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两束向上经延髓、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细胞。它们发出纤维参与丘脑顶叶束,经内囊后脚投射到中 > 试述意识性本体觉(深感觉)传导路 答案: 第1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至肌、腱和关节的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同侧后索中上行。其中来自第4胸节端以下的纤维在后索内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段以上的纤维在薄束的外侧形成楔束。故胸4以下的后索中只有薄束,而胸4以上的后索中内侧为薄束,外侧为楔束。两束向上升到延髓,分别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是薄束核和楔束核的细胞。它们发出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管的腹侧,在中线上与对侧者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称为内侧丘系,经脑桥和中脑,止于背侧丘 > 锥体系包括何纤维束?各束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分别是什么? 答案: 皮质脊髓束:锥体细胞、前角细胞。皮质核束:锥体细胞、脑干内的躯体运动核 > 试述锥体系的传导通路 答案: 锥体系锥体系是支配骨胳肌随意运动的系统,发自大脑皮层,形成一复合的纤维束,称为锥体束,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核)束。(1)皮质脊髓束主要起于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全体纤维集合下行经过内囊后脚、中脑大脑脚、脑桥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下部,大部分纤维互相交叉后下降至脊髓外侧索中,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在下降中陆续至同侧各节段灰质,多数纤维先止于脊髓灰质中间神经元,中继后到前角细胞;少数纤维直接止于支配肢体远端肌的前角细胞,这与人体的精巧运动有关。

面部浅感觉、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面部浅感觉、深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过程,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和机体的内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内、外环境的变化首先作用于机体的各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再转化为相应的神经冲动,经过一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到达大脑皮层的特定部位,产生相应的感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患者运动功能良好,但肢体控制能力较差。究其原因,感觉是人体认识世界的第一门户,当错误的感觉输入时,便没有正确的运动输出。头面部的感觉是人体与外界发生联系最紧密的中间介质,头面部感觉输入可通过植物神经参与人体情感表达同时可通过与颅内脑膜的联系进而影响颅底张力从而影响全身的肌肉张力,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科研究生程煜将头面部感觉进行系统整理,呈现给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1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特异性传导路) 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主要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分别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舌咽神经的上神经节、迷走神经的上神经节和面神经的膝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别组成相应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面神经) 的感觉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角膜、口、鼻腔) 粘膜的浅感受器;其中枢突一般认为全部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其中,半月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经脑桥臂的根部入脑桥后,一部分纤维分为短的升支和长的降皮,另一部分纤维不分支,直接上升或下行。升支终于三叉神经主核,主要传导触觉;向下行的纤维和降支构成三叉神经脊束,行于延髓外侧部,向下可与脊髓的后外束相续,其中多数纤维止于其内侧的三叉神经脊束核,主要传导痛、温觉。舌咽神经上神经、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面神经膝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起入后,也经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又神经束内的少量纤维可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侧的网状结构和孤束核。 头面部痛、温觉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内的投射存在着定位:来自眼神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在很多方面和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很相似。内脏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穿行于自主神经节或神经丛内,也可以行于躯体神经内,中枢突伴随躯体感觉神经纤维经脑神经或脊神经后根进入CNS,在CNS内形成复杂的联系以介导自主性反射和内脏感觉。 来自内脏和血管的一般内脏感觉神经纤维伴随其运动神经纤维一起走行,这些纤维都属于胞体位于某些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所发出的周围突。一般包含在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及其他一些脑神经中;沿第2-4骶神经走行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走行于胸和上腰段脊神经内的纤维,经过交通支并沿着交感神经支配的内脏和血管走行分布。 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迷走神经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咽和食管壁,并与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共同作用于咽部,参与完成吞咽反射。 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还分布于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在胸部,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于心脏、大血管壁、主动脉小体和感受血压升高刺激的压力感受器。在肺内感觉纤维随肺丛分布,到达支气管黏膜,可能参与咳嗽反射;到达支气管肌的感觉纤维末梢呈卷须状围绕在肌细胞周围,有时被称为肌梭,可以感受肌细胞长度变化的刺激;分布于肺泡间结缔组织的球形末梢与分布于肌细胞上的末梢一起,可以引发 Hering- Breuer反射;分布于肺动脉外膜上的感觉神经末梢可能是压力感受器;分布于肺静脉内膜上的可能是化学感受器。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末梢还分布于胃肠道的壁内、消化腺和肾。分布于内脏及其管壁内的感觉神经纤维对牵拉和收缩刺激发生反应。来自胃的刺激可以引起饥饿和恶心的感觉。 舌咽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胞体位于舌咽神经节内,它们的周围突分布于舌后区、腭扁桃体和咽壁,但并不分布到味蕾。此外,还分布到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它们分别含有对血压和血流中化学成分改变敏感的感受器。由这些感受器传入的信息是形成血液循环和呼吸反射的

前庭神经的传导路径

前庭神经的传导路径 作者:滚蛋吧智齿君 (一)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节(Scarpa节)位于内听道,Scarpa节为第一级神经元,其细胞的远心纤维即树突,分上下两支,穿过内耳道底前庭上区上支进入椭圆囊斑、球囊斑前上部及前外半规管壶腹嵴;下支经内耳道底前庭下区进入分布于球囊斑大部,另一支即单孔神经经内耳道底单孔分布于后半规管。节细胞的向心纤维组成前庭神经进入脑干,在绳状体和三叉神脊髓束中间伸向背侧,行经到第四脑室底外侧部,多数神经纤维终止于四个前庭神经核,少数不经前庭核直接进入网状结构和同侧小脑蚓部和绒球,称为前庭小脑束。 (二)前庭神经核 前庭神经核为第二级神经元,是主要的中继站,通过传入和传出

神经纤维与其他神经相联系,该核是脑神经中最大的神经核,解剖及功能都很复杂,位于延髓和脑桥交界之侧块区,有外、上、内、下四个核和一些小细胞群,前庭神经间质核有X、Y、Z、F群。 1.内侧前庭神经核(Schwalb核,MVN)占前庭区的大部,接收3个半规管和椭圆囊来的神经纤维,所发出纤维越过中线后参加对侧内侧纵束(MLF),再分升支、下降支,升支与同侧展神经核对侧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联系,引起眼球反射性运动即眼震慢相;下行纤维与迷走神经运动背核、分泌核及其他自主神经核团相联系。 2、外侧前庭核(Deiters核,LVN)由大型多极细胞组成,位于第四脑室底延髓外侧部,一般不接收初级前庭传入神经纤维,只有腹侧接收少量椭圆囊斑的神经纤维,也接收额顶叶来的纤维,除有纤维越过中线参加对侧内侧纵束外,主要发出前庭脊髓束,下行于脊髓全长,终止于同侧前角细胞,对伸肌发出运动信号维持肌张力。 3、上前庭核(Bechterew核,SVN)上核由含尼氏体的中细胞组成,位于第四脑室角,在外侧核的背方,传入神经主要是半规管壶腹嵴,发出的纤维经旁绳状体与小脑绒球小结叶、蚓垂及小脑皮质相联系,小脑绒球也有古老的纤维止于上核,这可以解释一侧小脑损害引起眼震和倾倒与同侧前庭终器损害的眼震倾倒方向相同,上核还发出纤维组成前庭中脑径路。 4、下前庭核(Roller核,IVN)位于前庭核区腹外侧处,是前庭神经核中最长最大的核,细胞和MVN相似,与LVN界限不清,主要接收球囊和部分半规管来的神经纤维,其发出的二级纤维参加MLF,下行至脊髓全长、可能止于中间核。 5、前庭神经核分散的小细胞群有X、Y、Z、F核位于大的神经核周围,其在神经元控制机制、前庭神经核与小脑、网状结构之间的反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传导通路 第一节复习思考题 一、选择题 (一)型题 .下肢深部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脊髓前连合 .脑桥臂 .延髓丘系交叉 .中脑结合臂 .间脑视交叉 .本体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 .薄束核和楔束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丘脑前核 .丘脑底核 .四肢的精细触觉的传导 .起始细胞位于后角的背核 .由薄束,楔束来完成 .在脊髓交叉到对侧 .在中脑结合臂交叉 .起始细胞位于胶状质 .头面部的痛温觉传导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 .脊神经节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中的第二级纤维 .经脊髓白质后连合 .经脊髓白质前连合 .经延髓的腹侧 .经脑桥的腹侧 .以上都不是 .内侧丘系 .发自脊髓胸核 .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是非意识性传导纤维 .发自脊髓固有核 .传递温、痛觉

.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 .腹后内侧核 .腹前核 .背内侧核 .腹外侧核 .腹后外侧核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 .脊神经节 .胸核 .丘脑腹外侧核 .下橄榄核 .以上都不是 .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以上均不是: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固有核 .胸核 .下橄榄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 .头面部的触觉传导至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脊神经节 .三叉神经运动核 .颈以下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背侧丘脑背内侧核 .背侧丘脑腹前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头面部浅感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 .腹前核 .底丘脑核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下列关于皮质脊髓束的说法,哪项错误

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第三节中枢神经的传导通路 人体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元传至中枢,产生感觉;大脑皮质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神经冲动所经过的一系列神经元称传导通路nervous pathways其中,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链,称感觉(上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元链,称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又称深部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的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皮肤的精细触觉指辨别两点间距离和感受物体的纹理粗细的感觉。二者传导路相同,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0-43 )。 1X1 10-43 *伸雷就*;咱館悒觉礼站辿 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大型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后索,在后索内上升。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的纤维至延髓后分别终止于薄束核 与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是薄束核与楔束核的神经元,其发出纤维行向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转向上行于锥体背侧中线的两侧,即内侧丘系,向上经脑桥、中脑,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是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神经元,其发出的第三级纤维组成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半的皮质。 该传导通路遭破坏性损伤后,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丧失或减退。 (二)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又称浅感觉传导通路,传导皮肤粘膜的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该传导通路也由三级神经元组成(图1-10-44),躯干四肢和头面部传导通路有所不同。 用1 io 11嗚覚、11就觉和粗柱咙札#逋踣 1 •躯干四肢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小型和中型假单极神经元。周围突构成脊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皮肤;中枢突通过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后外侧束,上升I〜2脊髓节,然后进入灰质。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脊髓后角的固有核。其传出纤维在同节段内行向腹侧,经灰质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和前索,再转行向上,形成脊髓丘脑束,最后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由该核发出的第三级纤维参与组成丘

系统解剖学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书本详细内容+习题)

系统解剖学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书本详细内容+习题) 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或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联系的路径。从感受器到大脑皮质的神经传导通路,称感觉(上行)传导通路;从大脑皮质到效应器的神经传导通路,称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又称深感觉,传导来自肌、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及皮肤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组成薄束和楔束上行至延髓;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上行到达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区(图1-10-31) 图1-10-31 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传导通路图1-10-32 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2.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触(粗)觉、压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压觉又称浅感觉。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1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觉、温度觉和粗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脊髓节段;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后角固有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上升,经脑干到达背侧丘脑;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躯体感觉区(图1-10-32)。 3.头面部的痛觉、温度觉、触(粗)觉传导通路 该传导通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节,其周围突分别组成三叉神经各分支,分布于头面部的皮肤和黏膜,中枢突进入脑干;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升到达背侧丘脑;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经内囊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躯体感觉区(图1-10-33)。 图1-10-33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4.视觉传导通路 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经第1级神经

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基本原理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负责信息传递和处理。 神经回路由神经元组成,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并且在生物学上发挥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神经元和神经回路的基本原理是神经科学研 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主要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细胞体是神经 元的主体部分,包含有细胞核和大量的细胞质,可以接收、处理、集成和传递神经信号。轴突是神经元的单根长突,可以传递神经 信息到其他神经元或肌肉组织上。树突是神经元接受其他神经元 传来信息的结构,它们可以分布在神经元的细胞体周围,呈树状 分布。 神经元的功能是从外部或内部接收神经信号,执行计算和集成,然后传递给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等。具体地说,神经元树突 上的突触可以接收传入的神经信号,并通过轴突将信息传递到其 他神经元或肌肉组织上。树突和轴突上的神经神经递质可调节神 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二、神经回路的结构和性质 神经回路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形成的信息传递通路。它包括 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喂就聪明组成的神经网络和环路结构。 神经回路的结构和性质在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和功能调节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高级神经功能,如感知、记忆和学习等。 神经回路可以被分成两个大类:兴奋型回路和抑制型回路。在 兴奋型回路中,前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信号将通过突触传递到后一 个神经元后将继续传递往下游神经元或肌肉;在抑制型回路中, 前一个神经元的兴奋信号将通过突触传递到后一个神经元时,后 一个神经元将被抑制,从而减缓或阻断信号传递的流程。 神经回路在生物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可以将信 息从一个区域传递到另一个区域,同时将信息转化为一种适合特 定环境的形式。神经回路还能够在反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神 经系统能够及时响应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结尾: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

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总的来说,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位变化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的。传入传导通路负责感受信息的接受和传递,传出传导通路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还能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因此,深入研究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不仅仅涉及单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还涉及神经元网络的整体协调活动。神经元网络连接着大脑和脊髓中的不同区域,形成复杂的通路网络。这些通路网络由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组成,可以实现神经信号的准确传递和信息处理。 传导通路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神经元通过突触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通过突触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突触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上的电

人体的神经系统

人体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构成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位于人体的中轴位,它们的周围有头颅骨和脊椎骨包绕。这些骨头质地很硬,在人年龄小时还富有弹性,因此可以使脑和脊髓得到很好的保护。脑分为端脑、间脑、小脑和脑干四部分。脊髓主要是传导通路,能把外界的刺激及时传送到脑,然后再把脑发出的命令及时传送到周围器官,起到了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脑神经共有12对,主要支配头面部器官的感觉和运动。人能看到周围事物,听见声音,闻出香臭,尝出滋味,以及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都必须依靠这12对脑神经的功能。脊神经共有31对,其中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支配身体和四肢的感觉、运动和反射。植物神经也称为内脏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心跳、呼吸和消化活动都受它的调节。植物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类,两者之间相互桔抗又相互协调,组成一个配合默契的有机整体,使内脏活动能适应内外环境的需要。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其位置常在动物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的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胚胎时身体背侧的神经管发育而成。神经管的头端演变成脑,尾端成为脊髓。神经管腔在脑内的部分发展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信息传递来完成大脑 和身体其他部分的功能。信息传递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信号通路中 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突触 传递、神经递质以及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等内容。 一、突触传递 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传递信息。突触由突触前细胞和突触后细胞组成。突触前细胞通过突触前端释放神经递质,而突触后细胞上的接受 器与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从而使信息传递。突触传递可以分为化学突 触和电子突触两种方式。 1. 化学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是最常见的突触传递方式。在突触前端,由电信号触 发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的开放会导致钙离子流入细胞内。钙离子 的流入会引起细胞内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到突触后细胞上,与突触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电位状态。这种突触传递方式是一种化学信号 传递,也是常见的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式。 2. 电子突触传递 除了化学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电子突触传递 方式,即电突触传递。电突触通过由突触间连接的细胞膜上的离子通 道产生的电场效应来传递信息。它允许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直接通过

跨过神经元细胞膜传递,从而实现快速的信息传递。电突触传递在一 些简单的生理和行为回路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化学突触传递中的重要元素,使得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 递得以实现。神经递质可以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两种。 1. 兴奋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神经元的兴奋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常见的 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谷氨酰胺、多巴胺等。这些神经递质在 突触间隙中被释放,并与突触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细胞 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2. 抑制性神经递质 与兴奋性神经递质不同,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状态,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有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抑制性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突触后细胞的兴奋状态,从而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三、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方式。兴奋性 传递使得神经元兴奋并产生动作电位,而抑制性传递则抑制神经元的 兴奋状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