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肾病学介绍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686193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69.png)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涉及多种疾病,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疾病的概述:
1. 肝胆疾病:包括胆石症、胆囊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配餐,同时遵医嘱采取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 肾病:泛指肾脏的各种疾病,常见的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以及肾血管的病变等。
其治疗需要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结构、纠正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的因素,同时还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防止肾性骨病的发生。
3. 肺病:临床上通常指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主要是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通常可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肺切除术、胸廓成形术等。
4. 心系病证:包括心虚、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等,通常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同时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5. 胃病:临床上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其病因与疾病、药物、感染、饮食、环境密切相关,通常可采取药物中药、针灸等治疗、一般治疗、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
此外,中医内科还有一些以病因命名的疾病,如中风、中暑、虫证等;以核心病机命名的疾病,如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因素命名的疾病,如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疾病,如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疾病,如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腰痛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疾病,如黄疸、积聚等。
IgA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IgA肾病(中西医结合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9f13b8b303d8ce2f0166234e.png)
【临床表现】
1.发作性肉眼血尿常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泌尿道和皮 肤感染后出现,与呼吸道感染间隔时间很短(24-72小时,偶可更 短)即可出现肉眼血尿,一般持续数小时或数天。肉眼血尿消失 后,尿中红细胞可消失,或转为镜下血尿。尿中红细胞以变形红 细胞为主。肉眼血尿可反复发作。
2.镜下血尿伴或不伴无症状性蛋白尿常在体检时发现,多见于儿 童及青年人。
3.薄基底膜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镜下血尿,多有阳性家族史。 肾活检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电镜检查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变 薄。
4.慢性酒精性肝硬化半数以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肾活检可见以 IgA为主的免疫球蛋沉积,依据肝硬化存在进行鉴别。
5.其他狼疮性肾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肾脏免疫病第四节IgA肾病 理也可显示IgA沉积,可结合其各自临床特点进行鉴别。
本病与中医学中的“肾风”相似,可归属于“尿 血”“水肿”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1.病因及发病机制
IgA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了,可能与感染有关。多数患者发病前有 呼吸道或第四节IgA肾病消化道感染,之后出现血尿。IgA肾病患者血 清中IgAl较正常人显著升高,肾小球系膜区有IgA免疫复合物或多聚 IgAl的沉积,IgA免疫复合物及多聚IgAl与肾小球系膜细胞有较高亲和 力,与系膜细胞结合后,诱导其分泌炎性因子、活化补体,导致IgA 肾病的发生。另外,不同族群中IgA肾病发病率,病情进展速度和临 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参与IgA肾病的发病。
二、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以尿血为特征,是由于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邪热 入内、迫血妄行,阴虚火旺、灼伤络 脉,脾失统摄、血溢脉外,肾失封藏、 精微下泄而发病。
1.风热扰络
中医肾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肾内科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6cbb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b.png)
中医肾内科知识点总结一、肾内科简介中医肾内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治疗与肾脏有关的疾病。
肾脏在中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视为人体的“元气之源”,肾主水,与生命的起源、生长、发育、繁衍、健康和长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肾脏的功能异常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大影响,中医肾内科作为一门学科就是主要研究肾脏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辨证施治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二、肾脏的中医理论认识1. 肾脏的生理功能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先天之本,主要包括肾主水,主藏精,主支纳气,主生长发育等功能。
在中医学中,肾脏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精神活动和运动功能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古人有“肾主先天精气,肾脏是先天之本”之说。
2. 肾脏的病理病机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但是在面对不同的患者时,肾脏疾病可能表现为肾虚、肾阴亏损、肾阳虚衰等不同的病理病机表现。
因此,中医学中对于肾脏疾病的病机认识非常重要,只有深入了解肾脏疾病的表现和病机,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三、常见肾脏疾病及中医辨证施治1. 肾虚肾虚是中医常见的肾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精神疲乏、性功能减退、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中,肾虚可以分为肾阳虚、肾阴亏损等类型。
治疗肾虚的主要方法是补肾壮阳,益肾滋阴,以及从饮食、作息、情志等多方面进行调理。
2. 肾血瘀阻肾血瘀阻是指肾脏中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腹疼痛、尿频尿急、尿液混浊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肾血瘀阻的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调畅经络,改善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和改善体内的瘀血症状。
3. 肾阳虚肾阳虚是指肾脏阳气不足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畏寒怕冷、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水肿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肾阳虚的方法主要是温阳补肾,恢复体内的阳气,从而改善症状。
4. 肾阴亏损肾阴亏损是指肾脏阴液不足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口干口渴、夜尿频多、眩晕耳鸣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肾阴亏损的方法主要是滋阴益肾,调理体内的阴液,从而改善症状。
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
![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c38eaa4abe1e650e52ea9992.png)
化 之说 。三 阴经 的病 变 总 的病 性 为 里 、 、 证 , 虚 寒 以温 补 为要 。具体 来说 , 阴病 为 太 阴 虚寒 , 阳不 振 ; 太 中 立 理 中丸温 中祛 寒 , 益气 健 脾 。少 阴病 以“ 微 细 , 欲 脉 但 寐” 为提 纲证 , 脉微 为 阳气 亏虚 ; 细 为 阴血 不 足 。揭 脉 示 了少 阴病 阴 阳气 血 亏虚 的基本 脉 证 。阳气 虚 衰 者 , 四逆汤 、 附子 汤 ; 阴血 虚 少 者 , 连 阿胶 汤 。厥 阴病 为 黄 六 经传 变 的最后 一经 , 邪正 交 争 的 最后 阶段 。病 情 是
多 表现为 阴 阳胜负 , 寒热 错杂 , 变化 多端 。其 治疗亦 随
其 见证施 治 。但 总 观 其 预 后 , 阳气 是 否 恢 复 为 要 。 以 综 上所述 , 外感 病 的治疗 亦体 现气 血 。 概之 , 血治疗 贯 穿于外 感 与 内伤 , 气 为外感 与 内伤 的核心 治则 。从广 义上 讲 , 病治 疗 , 气治 血而 已。 百 治
随着 时代 的进 步和 中医 的不 断 现代 化 , 医 肾病 中
生 长发 育 , 主生殖 , 主水 液代谢 , 主生髓 化血 , 主纳 气和
学 已成 为 中医 内科学 的一 个 重 要 分 支学 科 , 目前 中 是
医药 三级学 科分 类 中较具 优势 , 速发 展 的学 科之 一 。 迅 立 足 于传统 中医理论 , 合现 代医 学理论 与 方法 , 强 结 加 对 中医 肾病 学科 内涵与 外 延 的研 究 , 提 高学 科 建 设 是
传 统 中医对 肾的认 识 , 立 在 “ 肾脏 ” 建 大 的思路 及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10eb5c0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a.png)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肾病学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门学问,它主要研究肾脏的生理、病理及治疗。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体内诸多机体功能(如生长发育、繁殖、排泄等)与肾有关。
因此,肾脏功能的失调将会导致身体的不同疾病,肾病也是其中一种表现。
中医肾病学的内涵是广泛的,在中医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它囊括了许多方面的知识。
首先,中医肾病学研究肾脏的生理机能,包括肾主藏精、主生髓、主化气、主收纳水液等。
同时,中医肾病学还探讨肾与其他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肾与肝、肾与心等。
此外,肾病的病理机制也是中医肾病学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虚证、实证、寒湿证等不同证型及其治疗方法。
中医肾病学的外延也很广泛。
从中医传统医学经典中,就可以看出肾病治疗古早的历史,比如《黄帝内经》等著作中就有着相关的内容。
现代医学标准下的肾病涉及到的范围则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肾病综合症、肾囊肿、肾结石等疾病,还包括肾癌、肾移植、人工透析等等现代医学中的高度发展和关注的问题。
总体而言,中医肾病学的内涵和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它涉及到人体多个系统的生理和病理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问。
对于肾病的治疗而言,中医肾病学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肾病病情各异,治疗也应该以病人的具体情况为基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其他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而中医肾病学在这一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贡献。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db9c96d3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f.png)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中医肾病学是传统中医学中,研究肾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
从中医医学理论出发,探讨肾脏在人体中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研究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学科。
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主要包括肾之本位、肾的生理功能、病机病因、辨证论治、药物疗法、预防养生等方面。
首先,中医肾病学的核心在于肾之本位,即强调肾脏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
肾脏是人体根本之本,是生命的源头,掌管先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经络、脏器、组织等生命活动的基础。
此外,中医认为肾脏还是人体藏精之所在,具有生殖、生长、修复、养护等诸多功能。
其次,中医肾病学关注肾的生理功能,即研究肾脏在生理状态下的功能特点。
中医认
为肾具有制水、排泄,调节水谷代谢、生殖、遗传等多种重要功能。
肾虚常表现为尿量减少、夜尿增多、遗精频繁、耳鸣听力下降、腰酸腿软等现象。
然后,中医肾病学还重视病机病因的研究,即研究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中医
认为肾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与先天禀赋、后天负担、情志、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通
过研究病因病机,可以更好地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此外,中医肾病学还注重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
治疗。
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补肾壮阳、利尿通淋、祛湿化瘀等。
中医肾病学的治疗方法以
调理为主,注重治疗根本,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针对性地进行诊断
和治疗。
此外,中医肾病学还强调预防养生,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
调节,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浅析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浅析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6fc4a717a76e58fafab00340.png)
g n —rltd p p ie d c es PS-nd c d TNF p o u t n byh e e eae e td e r a e L i u e rd ci u- o
一
。
P T作 为一种 新 的感染 性 炎性 标志物 目前 已被 广泛认 可 。 C 在 早期 诊断 重症 感染 、 诊 断细菌 性 和病毒 性感染 及原 因不明性 鉴别 发热 , 价病 情 活动 情 况 、 断预 后 及合 理 指 导应 用抗 菌药 等 均 评 判 有重 要参 考价值 。 C P T检测 细菌 感染 性疾 病 的敏感 性和特 异性 似 乎和 患者 的年龄 也有 一定 的关 系 , 是年 龄小 的患者 基础 疾病 可能 少、 影响 P T的因素少所致 。P T作为临床新的炎性标志物 , C C 具 有早期 、 特异、 敏感的特性 , 优于传统的炎性标志物 , 可在临床广 泛应 用 ; 它 对病 情 的早 期评 估 , 而且 预后 评 价及 疗 效 观察 具 有一 定 的意义 。可 用于 临床指 导抗 生素 的应 用 , 可 大大减 少抗 生 素 还 的滥 用 , 重要 的 临床和 经济 学 意义 。 有 参考 文献 【 王林 霞, 国强. 素原 对细 菌性脓 毒症 早期诊 断的临床 意 义 l 】 韩 降钙 【. 江临床 医学, 0 9 1(1 15 - 12 J浙 ] 20 , 1 ) 10 15 . 1: - 『 孙万权 , 荣, 大臻, 降钙 素原 与 c 反应 蛋 白联合 测 定对严 2 】 庄 魏 等. 一 重 多发 伤 患者 早期 细菌 感 染 的诊 断价值 f.重庆 医学, 0 , 8 J ] 2 9 3 0
中医肾病学教学课件
![中医肾病学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3e1c2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6.png)
诊断:中医诊断、西医诊 断等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西 药治疗、饮食调理等
预后:病情发展、治疗效 果、康复情况等
肾病综合征典型病例
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年龄、职
业等
病史:发病时间、 症状、治疗过程
等
诊断: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等
治疗方案:中药 治疗、西药治疗、
针灸治疗等
疗效评估:症状 改善、实验室检
查结果等
针灸治疗:根据 辨证论治的结果, 选择合适的穴位 进行针灸治疗
推拿治疗:根据 辨证论治的结果, 选择合适的穴位 进行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原理: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针灸方法: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手法 针灸效果:对肾病患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需要专业医生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伤害
中医肾病学的保健方法
饮食调理:合理 膳食,避免高盐、 高脂肪、高糖饮
食
运动锻炼:适当 运动,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情绪调节:保持 心情舒畅,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睡眠充足: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和过度劳
累
戒烟限酒:戒烟 限酒,减少对身
体的损害
定期体检:定期 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和治疗疾病
中医肾病学的饮食调理
等
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 间不宜过长,以30-60
分钟为宜
运动频率:每周至 少进行3-5次运动, 保持一定的运动频
率
运动强度:根据个人体 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运
动强度
注意事项:运动前后要 做好热身和拉伸,避免
运动损伤。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饮食原则:清淡、 低盐、低脂、低
糖
食物选择:多吃 蔬菜、水果、粗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89cec340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9.png)
浅谈中医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中医认为,人体的肾脏是脏腑之一,是人体内足以掌握人体先天和后天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中医肾病学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延伸,它不仅以肾脏自身的概念为核心,更以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和病理状态为目标,涉及多个系统、多个方面的疾病。
中医肾病学的内涵包括肾脏的生理和病理功能、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变化,以及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养生保健。
肾脏主要功能有藏精、主水、主老化。
中医肾病学认为,肾脏主藏精,是人体先天之本,对人体的生殖、生长、免疫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肾脏主水,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器官,对维持人体内环境恒定起到重要作用。
肾脏主老化,是因为肾主藏精,随着人体的老化,其机体功能也随之下降,防止肾脏功能老化,可以有效延缓人体的老化。
中医肾病学的外延包括肾脏疾病的分类、病因、证型、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
中医肾病学的疾病类型包括肾虚、肾阴虚、肾阳虚、肾阳虚寒、肾阴虚热、肾阳虚热、肾阴虚火、肾气亏损、肾血亏损、肾水亏损等多种方面。
中医肾病学的病因包括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情志不舒、不良的生活习惯、劳累过度、过度疲劳、药物伤害等多种方面。
中医肾病学的证型包括肾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热证、肾阳虚寒证、肾阴虚火证、肾气亏损证、肾血亏损证、肾水亏损证、肾结石等多种方面。
中医肾病学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中药泡脚疗法、中药膏药治疗等多种方面。
中医肾病学的预防保健包括健康饮食、适当锻炼、调节情绪、保持良好作息规律、中医洗浴、中医按摩、中医养生茶等多种方面。
总之,中医肾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针对中医肾病学的不同疾病类型和病因,可以采用多种治疗方法,比如对于劳累过度造成的肾虚,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对于情志失调造成的肾阴虚,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中药泡脚疗法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合理的预防与保健也能有效避免肾脏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肾病学不仅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在实际的临床应用和保健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 王文秀
![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 王文秀](https://img.taocdn.com/s3/m/96a9a88bf7ec4afe05a1df31.png)
中医内科肾病学内涵与外延王文秀摘要】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医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同时传统中医的实践经验,中医内科肾病学也发展的越来越快。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形成、发展、内涵、外延及展望,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的蓬勃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内科;肾病;内涵外延【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265-01前言:人体的器官里,肾是非常重要的,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一个人的肾是否健康,关系到这个人的整体的健康水平,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类的肾及肾病学的内容。
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门学科主要应用一些中医基础理论,对肾的病症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
一、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医古籍里,肾病的症状及证候,记载的都比较详细。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了肾的解剖部位;《伤寒杂病论》创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明清中医对肾调补阴阳的地位认识有所提高。
上世纪50年代时《中医肾病疗法》问世,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内科肾病学的专著。
目前全国拥有多家中医肾病医疗中心,中医治疗肾病很有优势。
二、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要全面的理解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便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传统的中医肾病,另一方面是西医。
在传统的中医肾病理论里,肾是非常重要的,肾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殖、水液代谢、纳气、生髓化血等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肾的功能主要包括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
肾藏精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肾是与生殖、发育、衰老都有一定的联系的。
主水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身体是通过肾的主要作用下,在脾、肺、膀胱、三焦等脏器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水液代谢的过程。
如果肾中精气蒸腾气化失常,可能造成水液运化障碍。
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呼入之气在肾的摄纳作用下上宣下达,是全身能够畅通,完成整个呼吸过程。
中医内科学肾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肾系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86f2628258f5f61fb736665b.png)
第五章第一节水肿水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病因】①风邪袭表②疮毒内犯③外感水湿④饮食不节⑤禀赋不足,久病劳倦【病机】病位:肺、脾、肾基本病理变化:肺失通调,肝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阳水属实,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诊断要点】水肿轻、重,可有腹胀气喘不能平卧,少尿无尿,恶心呕吐,头痛抽搐神昏(乳蛾、心悸、疮毒、紫癜病史)【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证治分类】阳水:淋证: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证的病证 【病因】①外感湿热②饮食不节③情志失调④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病机】病位:膀胱与肾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蕴结下焦,身与膀胱气化不利 病性初病多实,久则转虚或虚实夹杂【诊断要点】膀胱刺激征,病久反复,可伴低热、腰痛、小腹坠胀、疲劳【辩证要点】分六淋,辨标本虚实缓急,最后辨转化兼夹【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实多膀胱湿热,虚多脾虚肾虚【证治分类】癃闭: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的一种病症。
癃:小便不畅点滴短少,病势较缓;闭: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千金要方》世界最早记载导尿术【病因】①外邪侵袭②饮食不节③情志内伤④瘀浊内停⑤体虚久病【病机】病位:膀胱与肾基本病理变化: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诊断要点】少尿无尿,腹部叩诊腹水症阳性,水肿、头晕(水肿、淋证、消渴病史)【辨证要点】辨虚实【治疗原则】“腑以通为用”通利之法【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肾系-知识要点
![中医内科学-肾系-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a9e1852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b.png)
水肿病因:1、风邪袭表2、疮毒内犯3、外感水湿4、饮食不节5、久病劳倦6、禀赋不足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
病位:在肺、脾、肾,以肾为根本。
病理因素:风邪、疮毒、水湿、瘀血辨证要点:1、辨阳水、阴水2、辨脏腑病位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淋证临床表现: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病因:1、外感湿热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劳伤、体虚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位:在肾与膀胱病证鉴别辨证要点:1、辨六淋主症2、辨淋证虚实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附尿浊临床表现:小便混浊,白如泔浆,尿时无涩痛不利感病机: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癃闭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因:1、外感湿热2、感受热毒之邪3、饮食不节4、情志失调5、尿路阻塞6、体虚久病7、药毒所伤基本病机: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尿液的生成或排泄障碍。
病位:在肾与膀胱,与肺、肝、脾密切相关。
辨证要点:1、辨病之虚实2、辨病之缓急轻重治疗原则:腑病以通为用水蓄膀胱证的外用法:1、取嚏法2、外敷法3、流水诱导法4、针灸5、导尿法《千金要方》最早记载导尿术关格临床表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关:小便不通格:呕吐时作病因:1、久病伤肾2、外邪侵袭3、饮食所伤4、劳欲过度基本病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
病理因素:湿浊、瘀毒病性:本虚标实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脾(胃)、肾(膀胱),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诊断依据:先有小便不通,而后出现呕吐辨证要点:1、分清本虚标实2、辨明病位治疗原则:治主当缓,治客当急阳痿临床表现:成年男子性交时,阴茎痿而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
病因:1、禀赋不足,劳伤久病2、情志失调3、饮食不节4、外邪侵袭基本病机:肾、肝、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阴络失荣/ 肝郁湿阻,经络失畅,气血失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
中医内科学——肾系(背诵版)
![中医内科学——肾系(背诵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c6d35ca0116c175f0e48e8.png)
脾肾阳虚、湿浊内蕴
关格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肾阳衰微、毒扰心神
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急: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涤痰汤
实证 阳痿
肝郁气滞 湿热下注
疏肝解郁,行气起痿 清利湿热
柴胡疏肝散 龙胆泻肝汤
阳痿 虚证
命门火衰 心脾两虚 惊恐伤肾
温肾壮阳 健脾养心、益气起痿
益肾宁神
赞育丹 归脾汤 启阳娱心丹
实证 遗精
虚证
君相火旺 湿热下注 劳伤心脾 肾气不固
清心泻肝 清利湿热 调补心脾、益气摄精 补肾固精、固涩止遗
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 程式萆薢分清饮/龙胆泻肝汤/苍术二陈汤
妙香散 金锁固精丸耳鸣源自耳聋肝胆火旺 痰火郁结 风热上扰 肾精亏虚 清气不升
清泻肝火 化痰清火、和胃降浊
疏风清热 滋肾降火、收摄精气
益气升清
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 银翘散
耳聋左慈丸 益气聪明汤
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合济生肾气丸-腰膝酸软)
淋证
热淋 气淋 血淋 石淋 膏淋 劳淋
清热利湿通淋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补脾益肾
八正散 沉香散 小蓟饮子 石韦散
程式萆薢分清饮/膏淋汤(脾肾两虚、气不固摄)
无比山药丸
实证 癃闭
虚证
阳水 水肿
阴水
风水相博 湿毒侵淫 水湿侵渍 湿热壅盛 脾阳虚衰 肾阳衰微 淤水互结
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分利湿热 健脾温阳利水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活血化瘀、化气行水
中医肾病学中医治疗肾病的方法与原理
![中医肾病学中医治疗肾病的方法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bd0992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4.png)
中医肾病学中医治疗肾病的方法与原理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肾病学探索了多种治疗肾病的方法与原理。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于维持机体的水液代谢、代谢废物的排泄以及调节血压等功能至关重要。
在中医肾病学中,治疗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中医诊断术。
一、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肾病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根据肾病的不同病因、病情以及症状进行个体化的选择。
常用的中药有参汤、六味地黄丸、肾宝片等。
这些中药通常具有补益肾气、滋养阴精、调理脾肾等功效。
中医主张“治未病”,即在发病前预防疾病。
根据不同的体质和季节变化等综合因素,中医也可通过中药调理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肾病治疗中,中药的应用可以缓解肾脏的炎症反应、抑制免疫反应等,从而减轻肾脏损害。
二、针灸疗法中医的另一种治疗肾病的方法是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肾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肾俞穴、大椎穴、足三里穴等。
针灸疗法能够改善肾脏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废物的排泄和水液代谢的平衡。
三、中医诊断术中医诊断术是中医治疗肾病的重要环节,它基于中医独特的诊断体系和方法。
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判断肾病的病情和病因。
通过对症状、舌苔、脉象等的观察,中医可以进行病因的辨析和疾病的诊断。
基于中医诊断术,中医可以对肾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
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病理变化,在中医的理论指导下,可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中药进行治疗。
与西医学相比,中医注重整体性治疗,通过调理全身,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愈肾病的目的。
中医肾病学中,治疗肾病的方法与原理是基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经验。
中药治疗、针灸疗法以及中医诊断术都是中医治疗肾病的重要手段。
中医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免疫力等,达到治愈肾病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中医肾病学的发展,为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对于提高肾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小议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
![小议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https://img.taocdn.com/s3/m/a8b0bc7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8.png)
小议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与外延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医临床经验为基础,研究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
它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一、内涵1.病因:中医内科肾病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按照中医理论的观点,肾脏疾病多因肾精亏损、肝肾不和、寒湿内阻等因素导致。
2.辨证:中医内科肾病学也非常注重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将疾病分为虚实两个范畴,针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
例如,对于肾阳虚者,可以使用温补肾阳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湿热凝滞者,则要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
3.治疗:中医内科肾病学强调调整身体的内环境,增强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治疗手段上,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针灸、按摩、艾灸等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内科肾病学也提倡预防措施,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来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外延1.疾病类型:中医内科肾病学涉及的疾病非常广泛,包括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小球硬化、肾结石、尿毒症等各种肾脏疾病。
2.患者群体:中医内科肾病学适用范围很广,不仅适用于成年人,还适用于儿童、老人等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
同时,也适用于不同阶段的疾病,包括早期、中期和晚期。
3.治疗手段:中医内科肾病学的治疗手段包括口服药物、汤剂、针灸、按摩、艾灸等多种方法,甚至还包括中药熏蒸、中药泡脚等特殊治疗方法。
4.辅助检查:中医内科肾病学治疗不仅重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辅助检查,如肾功能检测、B超检查、CT检查、血液检查等,以确定病情和治疗效果。
5.预防保健:中医内科肾病学提倡预防措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方式来预防肾脏疾病的发生。
另外,中医还提倡养生保健,如肾保健按摩、中药养肾等方法,来保持肾脏健康。
总之,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中医学科,它深入研究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治疗预防,不仅适用范围广泛,治疗手段也非常丰富多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肾病学介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的不断现代化,中医肾病学已成为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目前中医药三级学科分类中较具优势,迅速发展的学科之一。
立足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方法,详细介绍中医内科肾病学,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意义重大,详情如下:
传统中医理论对“肾”的认识
传统中医对肾的认识,建立在“大肾脏”的思路及理论基础之上,与现代医学明确定位于解剖学之“肾脏”有着本质区别。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主生殖,主水液代谢,主生髓化血,主纳气和温煦濡养脏腑等生理功能,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主藏精,二主水,三主纳气。
肾藏精,精化气,内寄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一身阴阳之根本,属水火既济之脏,“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肾元激发,维系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各脏腑的功能失调又影响到肾,肾与人的生殖、生长发育以及衰老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肾藏精功能失常,主要导致与生殖、生长发育有关的病,如阳痿、遗泄、月经不调、早产、流产、不孕、不育等病,此外肾精亏虚还与亚健康状态、各类神经官能症有着密切的联系。
肾主水,是指在肾的主导下,通过与肺、脾、膀胱、三焦等脏器协作完成水液代谢。
肾主水又与其主藏精功能有密切关系。
肾气不固,封藏固摄失司,可导致膀胱失约,出现尿频尿急等症。
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液,导致水邪泛滥,外溢肌肤,发为阴水。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湿热,阻碍气化,则小便滴沥不畅,热盛则尿赤;湿盛则尿浊;湿热伤及阴络则尿血。
与肾不主水,造成水液代谢障碍的病证有水肿、关格、肾着等;与膀胱不利有关的症证有癃闭、淋证、遗尿、转胞、尿失禁等。
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气司呼吸,呼入之气在肺的宣畅
及肾摄纳作用下上宣下达、通达全身,最终顺利完成整个呼吸过程。
若肾不纳气,则可见气喘欲脱,呼多吸少等临终危象。
肾不纳气,主要见哮证、喘证、咳嗽、
阴阳离等多种疾病的严重阶段。
终上所述,传统中医的“肾”是建立在“大肾脏”理论基础之上,所指大致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泌尿、生殖、内分泌、结缔组织、老
年病、皮肤性病甚至血液等多学科内容,其概念实质主要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而与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肾脏迥异。
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
现代中医内科肾脏病学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内科肾脏病学理论及临床实际
充分结合的产物,是具有现代意义、浓厚中西医结合特色的“中医肾脏病学”。
中医肾脏病学以西医解剖学之“肾脏”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理论为基础,遵从于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通过运用中、西药物对包括肾脏疾
病在内的多种泌尿系疾病进行干预治疗,从而达到康复或缓解目的。
有学者认为,中医肾脏病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各种肾脏疾病为研究对象,重点阐述上述疾病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其预后的一门临床学科。
其内涵包括肾的解剖定位、肾的生理功能、肾病的病因病机、肾病的诊法与辨证、肾脏病常见症状的辨证要点、肾病的治则治法、肾病的护理、各种肾脏疾病的证
治规律及其预后,所涉及的中医病证有水肿、关格、癃闭、尿血、尿浊、淋证、
腰痛、虚劳等,也包括一些继发性肾脏疾病所归属的中医病证,如消渴、眩晕、
阴阳毒、痹证等。
我们认为,基于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广泛借鉴与运用当前现代医学发展的最
新理论及技术成果已经成为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必然需求。
因此。
与传统意义上的
中医肾病不同,现代中医肾脏病学研究内涵还应当包括现代医学肾脏生理、肾脏
病理、肾脏病理生理、肾脏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各种肾脏病诊疗技术及治疗
方法等内容。
此外,随着对本学科内涵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还将进一步衍生出
中医肾病基础理论、中医肾病诊断学、中医肾病治疗学、中医肾病护理学、中医
肾病社会伦理学以及急、慢性肾衰竭治疗学等次级学科,将极大丰富中医肾脏病
学的内涵。
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外延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个学科各种知识的相互促进,医学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肾病学的外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大量的边缘学科开始与中医肾病学出现交叉,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的病理,病机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肾”的功能也产生了更多的认识,如:肾除了掌握人体内的泌尿系统的调节,
电解质平衡,还对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呼吸,消化等有所关联。
中医的“肾”几乎与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系统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的特点也主要为整体的观念,通过辨证论治的方式进行治疗,因此提成
了只要是“证”的相同,即便是“病”有所不同的话,依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
方式,这是与西方医学有着重要的区别,西方医学讲究的则是对症下药,在医治
患者的同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处方取药,由此也可以证明中医学的外
延发展还是十分的广阔。
如:肾虚常见的症状主要有虚劳,阳痿,哮喘,不孕或
不育等症状,虽然病症的不同,但是都是机体适应性和反应性的调节控制失常造
成的。
通过临床的实际治疗,主要采用温阳补肾的方法进行治疗的,主要是调整
这种失常的状态,而不是对像西方肾病学一样根据病因进行就诊开药。
同样,根
据中医肾病学的意义,主要是对于整体性的把握系统上的相关联性,维持身体内
部机理动态的平衡,对身体的内部平衡进行调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从而有效的
治疗疾病,如:肾气不足,失眠,便秘,头痛等症状都可以使用中医进行治疗,
更多的病症由于其根源的相同,构成了中医肾病的外延部分,这些都是医学的发展,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发展的结果。
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发展
中医内科肾病学学的内涵、外延是人们经过长年的理论研究与临床经验的总结,逐渐的从抽象思维中总结的。
发展中医肾病学的关键是努力挖掘和发挥中医
治疗肾脏的特色和优势,并采用中医、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突出中医优势,
辅以西医,以便达到更完美的治疗效果。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还有一些临床经
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便可以利用中医治疗提高慢性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也能够
逐渐的改善病患的临床症状,增加了病患的生存质量。
在进一步系统地整理古代医者对肾的理论和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的
手段挖掘有效的方剂进行长期的临床实践。
开发新型治疗肾病的中药新药,积极
探索更多、更方便有效的治疗手段。
改革给药途径,增加新型的品种和剂型如:
冲剂、口服液、气雾剂、注射剂、滴丸等。
采用口服、灌肠、中成药静脉点滴等
多种给药途径的综合治疗措施,以使疗效得到优化。
在今后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学科构建中,要依据肾病的临床实践经验,继承
传统的肾病学基础理论,不断的完善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涵理论及实践方法,通
过进行一些新药的开发、研究,发挥中医药辨证治疗的优点,利用中西医结合的
新方法,针对单病种进行系统的开发与研究,确定辨证分型方法及疗效的标准。
同时也要有计划的扩大研究的规模,努力提高医疗的整体水平,在抓好基础研究
的同时,加强实验研究,重视疾病的预防与宣传教育,重视培养高层次人才,提
高中医药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中医肾病学科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计划,促进中医
内科肾病学科的蓬勃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应注意引入循证医学模式,明确研究
方向,应努力追求研究的科学性、适用性、可重复性和研究的深度,只有这样才可
能有过硬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问世,从而推动中医肾病学术持续向前发展。
中医内科肾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肾病学的内
涵及外延的发展也是比较广阔的,所以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中医学的理论及临床
经验,也要利用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断的加强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的研究,提
高肾病学的诊疗水平,积极创新和完善中医肾病的研究,推动中医内科肾病学更
为广阔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