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成熟明晰,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思维、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
摘要: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融合主要路径,即是中高职学校能够主动结对,自觉链接教育教
学制度和管理体制,有效整合两个教育教学体系资源,形成阶梯式技能训练体系。厘清相
互之间培养方向的“边界”,关键是破除思维旧框框,破解体制难题,而贯通中高职一体化
衔接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则是确保其办学质量及其水平逐步提高的保障性条件.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教育改革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构成职业教育的两大主体,分别自成体系,各自独立发展,学生毕业之后在社会上就业目标、质量、水平各不相同。主要源于在校期间,校方提供的专业、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和实践方式方法、考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诸如脱节、断层或者某些环节重复的现象。其实,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越来越提升,以及现代工商企业和社会就业岗位条件变化,客观上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切实解决培养技能型人才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断裂”问题,将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有机地结合而从人与社会发展的长远来看,这两种职业教育体系都不应成为“终结性教育”,尤其是位于低端的中职教育更不应“一职定终身”。
一、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融合路径
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关键,即是中高职学校能够主动结对,自觉链接教育教学制度和管理体制,一体化设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教材应用体系等。
首先,原属两种不同教育体制的职业学校,按照同城地域、内设专业相近原则。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互结对子,共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及教育体制改革宽广背景下,主动拆除藩篱,破除体制障碍,勇于尝试改革新滋味、探寻改革新出路的明智之举。其长远益处,对大量的中职学生来说,还可以接受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劳动技能及就业生存质量;对高职院校来说,生源稳定、教学和实验
实习顺畅、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较快(不同于招收高中生)等。如此合作双赢的局面,当然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给力政策与行政支持,确保中高职一体化项目顺利落地,必要时还可以引入实力企业注资,包括提供实训场地、实习岗位、勤工助学、订单培养、奖励基金等方式,开辟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新途径。
其次,统筹协调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方案,完善顶层制度设计,注重不同阶段学习知识技能、素质提升的侧重点及其衔接转换。例如,采取“3+2”或者“2+3”模式,先是选取若干个比较成熟专业做试点,待条件和时机逐步成熟时再适当扩大受益范围。这里的关键步骤,是要在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统一思想认识,做好分工负责,有机衔接中高职管理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教材选用、实习实训模块等方面问题。如此安排,不
仅仅为中职学生架起继续成长的“立交桥”,使得优秀学生经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走上成才之路,而且能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比之效益,尽量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再次,考察各地比较成功的经验及其具体操作办法。即是建立有效的中高职教育“直通班车”,这对两方面都有利。利在中职学校办学方向更加坦途,目标更加明晰;利在高职学
院专业教学非零起点,直接建立在中职学生已有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深造学业。本来高职教育主要生源来自中职毕业生,但是现实状况并非如此,高职教育生源往往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人才培养方案也偏重于高中生水平起点,实践技能操作方面难以超越中职水平,必然陷中职教育于终结性教育的尴尬境地。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即是设计并推行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通过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注册人学、知识+技能考核、中职优秀毕业生和有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免试入学等办法,想
办法提高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甚至将高职入学考试分解在中职学习阶段,例如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实践技能课等知识,完全可以内化在中职教育学习过程,学生则以其中职阶段累计的考试成绩报刊相对应的高职院校,作为免试入学时的参考。
打通技能型人才升级管道。满足人的自身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我实现需要,进而为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培养大批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提升劳动力综合素质服务,从而牢固夯实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根基。
二、优化中高职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与学制结构
创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即是合理安排课程体系与内在结构的相互衔接,有效整合两个教育教学体系资源,使中职学生能比较自然地融入高职教学范式体例之中。因为现存两个职教层次各自独立发展多年,相互联系影响程度不深,所以着力打破原有相对静止状态,动态地调整教学资源,诸如制订中高职紧密度较高的专业教学大纲,重新布局课程体系,重组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技能训练等。这一做的根本目的,是避免两个阶段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能力倒挂、理论学习与实验、顶岗实训脱节的诸多问题。例如,降低这两个阶段科目名称相同、课程内容、知识与技能点重复率老问题,需要对口衔接学校逐项研究,排除障碍,建立顺畅对接课程体系及其结构。
若想达到中高职教学课程无缝对接的效果,需按培养能力逐步递进的原则,分段实施人才培养目标,最大限度地保证各个阶段相关课程的有序对接。应当明了中职教育学生年龄段、独立认知能力比较低的客观事实,学生在这一时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适当强化数学、语文、外语、计算机、实训等文化课、实验课、技术基础课教学。而与普通高中开设课程相比较,中职学校所开课程并不少一门,专业课程则逐级递进,渗透职业适应思维和能力培养手段,形成有别于普通高中课程的特色职业教育,使青少年多一条可以自主选择接受何种教育形式的成长成才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成熟明晰,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较为突出的科技创新思维、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微观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高技能人才。采取模块化教学方式,则是有机衔接中高职教学课程的实效办法,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