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论文
推荐文章
电脑黑科技软件有哪些呢热度:科技辅导员培训心得体会热度:分管农业林业述职报告热度:林业个人总结范文热度:林业局文明创建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热度: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意义。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浅析林业病虫害防治篇一
摘要:在林业管理和规划工作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林业部门工作中的重点。

一旦病虫害爆发,会严重影响当地的植被类型,甚至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所以,林业部门要特别注意对林业树木进行时时观测和防护,预防和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近些年来,我国在科学运用化学、物理、营林等传统防治技术的同时,还对重大和疑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开展深入研究,不断研究、开发和利用生物、仿生等新技术和新药剂,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防治技术和方法,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给我国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前言: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干旱、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的产生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的突然改变,往往容易导致林业病虫害的产生。

针对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要采取多种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有效防治,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发生原因及规律的研究,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理途径。

本文对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的方法、病虫害的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分析。

1、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的方法
剪除病虫枝、枯死枝。

结合秋冬季对林业树木进行整形修枝,用高枝剪、修枝剪、斧锯等工具,清理因病虫害危害和风雨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病虫枝和枯死枝,集中起来送中密度板厂加工或焚烧;清扫落叶。

林下落叶是多数食叶害虫及叶部病害的越冬场所,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清扫林下、路边落叶,铲除杂草,重点是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和苗圃地,清扫后集中烧毁,可有效杀灭越冬虫蛹和病菌;林地耕翻。

草履蚧的卵囊及杨舟蛾、刺蛾的蛹在土壤中越冬,用拖拉机或牛耕翻林木林地,可冻杀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降低越冬虫口基数。

或人工用铲、锨等工具,在林下挖虫卵或蛹,收集焚烧,重点是对当年病虫害发生严重的林地;树干涂白。

用生石灰水涂白树干,消灭树皮缝隙中越冬的病虫,减轻枝干冻伤,抵御病虫侵害。

涂白剂的配比为:生石灰10公斤+硫磺1公斤+水40公斤,石灰的质量要好,不能带有硬粒;涂白的高度不少于100厘米;增施有机肥。

利用冬季农闲,在杨树林地开沟、挖穴,施有机肥(农家肥),促其健康成长,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危害能力。

2、采用新方法和技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2.1 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抗性
更新品种。

结合森林资源清查和平时调查,对高生长势差、抗病虫能力弱的不适品种进行采伐,更新抗病虫能力强的速生杨树种;合理间伐。

对密度过大、生长势弱的杨树林分,进行合理间伐,改善其通风透光条件,增强生长势和抗病虫能力;.营造混交林。

对一些采伐更新的林地,可采取带状、块状、点状等混合形式大力营造混交林,因地制宜的栽植经济林树种,改善杨树单一状况,降低大面积暴发病虫害的机率。

2.2开展林农复合经营,增强林分抗灾能力
制定高效林农复合经营发展规划,加强部门合作,强化技术培训,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种植传统,选择作物类型,根据林分郁闭度确定间种模式,示范引导和大力推广杨粮、杨菜、杨渔、杨牧、杨菌、杨药等复合经营,通过以耕代抚,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改善林分状况,增强林分抗灾能力。

2.3 采用新技术防治病虫害
炮弹灭虫是森防检疫站新引进的一项技术。

“炮弹”真名叫“爆炸型林用灭虫药包”,重达1.5公斤,里面装满BT生物药粉,通过移
动式布药器发射,射程可达400米。

BT生物药粉是一种广普杀虫药,能有效防治木�尺蠼、栎木尺蠼、栎粉周蛾等多种害虫,对人、畜无毒无害,对环境无污染。

“炮弹”在林区树冠上空爆炸后,菌粉便四处发散,并附着在害虫身上,致其感染而死,每颗“炮弹”可防治森林10亩。

该器具的使用为人员无法到达的山林防虫、治虫提供了捷径,极大的提高防治效率。

3、病虫害的常年动态监测
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常发性和次期性病虫害,尤其是大范围的冰冻雪灾极大地改变了林分环境,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特别是次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

林业部门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样地大小以30x30m左右为宜。

调查方法以害虫信息素诱集和人工地面调查为主,一年调查两次,春秋各一次;对于大范围或大面积的次生林和用材林,也可采用3S技术,特别是遥感技术进行监测,一年一次。

监测技术方案要经专家技术论证后实施。

加快构建监测预报系统网络,灾害预警能力不断提高。

实施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建设为主的测报体系建设,国家、省、地、县四级网络初具规模,监测覆盖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与此同时,完善了主要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办法,研制开发了林业尤其是生物防治信息软件,初步实现了测报数据传输的自动化。

采用定点监测和定期普查相结合,地面监测和航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各级测报点的作用,及时发布病虫情预报,为及时科学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结语
总之,在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当中,要能够根据各地区的主要树种、树龄和林分树种结构,梳理好各地主要树种的病虫害发生历史、常发性主要种类,此外还要进行各地次期性林木病虫害的梳理。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各地次期性林木病虫害的主要种类,研究其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对于防治病虫害的再次发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对于引进树种,更要梳理原产地的主要病虫种类,从而明确可能发生的重大次生性病虫害种类,在树种的种植初期就进行严格的监测和管理,
从基础上将病虫害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为我国更好地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延安.林业病虫害原因及防御措施探讨.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2]苏玉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
浅谈林业科技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篇二
摘要: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虽然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

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

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

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

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

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

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
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

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

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

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

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

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

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
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

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

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

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

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

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

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

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

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

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

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

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

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
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