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学理论的高校医学生挫折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高校医学生挫折教育
发表时间:2012-05-23T08:41:55.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赵敏吴杨杨军伟舒丽范浩[导读] 心理学认为,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赵敏吴杨杨军伟舒丽范浩(通讯作者) ( 昆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云南昆明 6 5 0 5 0 0 ) 【摘要】挫折教育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和有效竞争力的重要素质教育之一,本文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了挫折内涵,并结合
医学生的实际,提出了医学生应对挫折的若干途径。
【关键词】挫折教育心理学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1-0007-02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理负荷日趋加重,尤其是医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学习任务繁重、“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高、社会使命强,高标准、严要求是培养医护人员的起点和落脚点。当神圣而严肃的社会责任落在医学生的肩上,挫折便成为他们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心理学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遇到了障碍或干扰,导致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1 ABC理论模型与挫折内涵
心理咨询中有一种疗法称作“合理情绪疗法”,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该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称为A B C理论模型,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所造成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而ABC理论模型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直接原因。
依据A B C理论模型,挫折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一是存在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干扰情境,即挫折情境(A);二是对挫折情境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挫折认知(B);三是在挫折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即挫折反应(C)。例如,某同学发现自己深爱的恋人同时在和另一个异性交往(挫折情境)后变得抑郁、喷怒、怨恨(挫折反应),该同学的挫折认知可能是“我对她(他)那么用心专一,可她(他)却“脚踏两条床”,这真是太不道德了”。
2 应对挫折的途径
2.1 识辨错误的挫折认知
2.1.1认为挫折不应发生在自己身上。有的医学生认为自己一向优秀,学习应该是轻松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和谐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挫折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A B C理论模型中不合理信念的第一个特征——绝对化要求,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一等奖学金”,“舍友应该喜欢我”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医学生学会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遇到的挫折情境,以减少陷入挫折反应的可能性。
2.1.2以某个方面的挫折来否定整个自我或他人。有的医学生面对挫折,往往会得出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等结论,这是ABC理论模型中不合理信念的第二个特征——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1],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对其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合理情绪疗法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比如:执业医师没考过,我们可以说“你这次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表现不好”,而不要说“你拿不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你不适合从事医护工作”等过分概括的用语。
2.1.3把某一次挫折想象得极端严重。有的大学新生因为第一学期考试有挂科,便认为自己不适合学医,这样下去会浪费青春,毁了前途,于是选择退学,这是AB C理论模型中不合理信念的第三个特征——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焦虑、悲观、抑郁、耻辱等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难以自拔。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我们完全能够想象得出比这件事情更可怕的情况。
2.2重构积极的挫折认知
2.2.1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者动机,而挫折的产生和我们的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息息相关。生命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一帆风顺,布满各种困难与挑战,一旦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动机不能实现,挫折就会发生,正视和接受它的存在是我们重要的认知。
2.2.2辩证看待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是把“双刃剑”,既能击垮我们,也能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当代医学生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中,升学、就业等重大事件大多由父母帮助解决甚至包办,他们对困难的体验不深,分辨挫折对自身影响的能力浅显,遭遇挫折更容易受到消极的影响而被击垮。实际上,生活中许多轻度挫折,不仅可以提升医学生抗挫的承受力,而且可以培养排挫的心理弹性。
2.2.3对挫折正确归因。心理学认为,归因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将行为原因归于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程度,称为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背景、机遇、任务难度、他人影像等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有些原因是可变的,有些原因是稳定的,有些原因可以控制,有些原因则不能控制。我们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比如,一次演讲比赛你的舍友拿奖了,你没有拿奖。你如果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为参赛顺序抽签抽得好或者选题比较容易激发评委共鸣,而不是他的口才、风度有多优秀的话,那么他的成功或者你的失败给你带来的挫折反应会比较小。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归因来调适我们的挫折反应。
2.3努力保持心理平衡
当挫折来到我们的面前时,我们就开始了选择。既可以选择理性行为,如改变策略、降低要求、找借口以自我安慰等,也可以选择非理性行为,如采取威胁、敌视、暴力等行为加以发泄等,甚至会通过自我防御而导致种种身心疾病。笔者以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的心理健康要诀为依据,结合当代医学生的特点,总结了六个建议:
2.3.1不要过分苛求。对自己的需求和目标要从实际出发,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小过失责备自己和他人,增加原谅自我和他人的能力。把自己的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学会欣赏自己的成就,有知足常乐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