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污渍整理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生产中,由于经过复杂的生产程序,因此难免会形成各种污染,形成污垢。

要去除污垢,我们必须认清污垢在
衣物上的结合方式并分清污垢的类型。

1、污垢与衣物的结合方式
污垢与衣物的结合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物理性结合
大多数污垢往往是通过洒落、接触、摩擦等方式沾染到衣物上,这是污垢与衣物的物理性结合,这类污垢由于属于
附着性的沾污,因此比较容易洗净。

②化学反应性结合
一些酸性、碱性类物质以及药剂等在与衣物结合时会与纤维、染料或纺织品后整理剂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顽固污垢。

这类污垢往往需要使用氧化剂或还原剂进行处理,使污垢变成新的反应生成物,最后通过洗涤才可能脱离衣物。

有时这种处理可能破坏原来的印染效果,这时需要结合服装修色进行修正处理。

③带电粒子型结合
大多数衣物都会带有不同的电荷,由于带电粒子的吸引使外界物质吸附或沾染到衣物上,这类污垢往往是细微的,
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

④混合型结合
上述三种污垢结合方式很少单独存在,常常是不同的结合方式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型结合。

2、污渍的类型
我们以污渍的具体成分组成及其物理化学属性为依据,从去除污渍的角度出发可以把污渍分成五大类型。

①载体型污渍
这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复合渍迹,它是由本身不太复杂的污渍和带有油性或胶性的载体共同组成,如圆珠笔油、指甲油、唇膏、复写蜡纸、油漆、502胶等。

这种渍迹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显现,有的还会有发硬或发粘的残留物。

去除这种渍迹的关键是先要考虑将其载体溶解或分解,同时还要考虑转移、吸附、排除被溶解或被分解下来的载体,然后再针对其余部分的污垢进行处理。

有一些这种渍迹在载体溶解或分解的过程中就已经去掉。

所以,能否溶解或分解载体是去除这
种渍迹的关键。

②金属盐型渍迹
这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渍迹,它由不同的金属离子形成,主要是较重金属离子的盐类渍迹,如铁、铜、铬、锰、银等。

它们可以表现为片状、条状或斑点状,颜色多样。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色和棕黄色,容易被认为是颜色渍迹。

这类渍迹包括铁锈、铜锈、烟筒水、高锰酸钾、红药水、定影水以及某些药剂和血污的残迹等。

这些渍迹一般不含油性和胶性物质,大多数没有任何残留物,也不会有发硬或发粘的感觉。

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不能使其分解去除。

最恰当的去除方法是利用能够分解金属离子的去渍迹,将其分解为能够溶于水的反应生成物,就可顺利地去除了。

③天然色素型渍迹
这种渍迹最为常见,种类也最多,一般是以黄色、黄褐色、灰黄色为主。

多数为斑点状,少数为条状,大片状的比较少见。

这类渍迹多半是菜肴汤汁、水果汁、蔬菜汁、青草汁、茶水、咖啡、可乐、啤酒、红酒以及人体分泌物等。

他们多数是混有油脂,或是混有糖类、淀粉、蛋白质的复合型渍迹。

这类污垢在常规洗涤中已经去掉了大部分,残留的渍迹仅仅是一小部分。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些颜色,很少有粘性或干性的残留物。

由于是天然色素,因此与纺织品染料的渍迹有很大的差别。

根据异物本身的具体情况,有的可以采取强碱性洗涤剂、脚高温度处理或使用含氧去渍迹处理(白色衣物可以根据纤维成分选择使用漂白剂处理),有的则需要使用去除鞣酸、蛋白质的专业去渍迹剂处理。

但是不宜使
用较强的机械力(如硬毛刷子、去渍刮板等)进行处理。

④合成染料型渍迹
这是掉色衣物的染料沾染形成的渍迹。

由于掉色的染料沾染时情况不同,形成的颜色渍迹不同,其严重程度也不同,从而去渍处理的方法也不同。

有合成染料沾染而形成的渍迹可以分成三种具体类型。

串色:这是一种比较均匀的颜色沾染,被沾染衣物的整体颜色都可能发生改变,甚至好像是被认真地染了某种颜色。

“串色”是颜色沾染渍迹中较为容易处理的,一般采用控制性漂色方法(选择适合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即可)就可以轻松地去
掉。

搭色:在不同的情况下,由于被污染的衣物解除了掉色衣物而沾染了颜色。

沾染部位是局部的,颜色渍迹具有明显的轮廓界限,其他未沾染的部分能够完全保持原有的色泽。

之所以造成这种沾染,是因为在有水的情况下不同颜色衣物在一起堆放、搁置、浸泡或脱水。

“搭色”的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由于去除搭色的同时还要保护原有面料的色泽,所以在选择去除手段时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这类搭色的处理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剥色方法处理,就是使用福奈特中性洗涤剂进行剥色;利用颜色污渍与面料的结合牢度不如原有面料染色牢度高的差异进行处理,在保护原有面料色泽的前提下剥除色迹。

另一种方法是控制性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进行漂色。

洇色:当衣物的面料、里料是由不同颜色织物拼接或组成,或是在衣物上装有颜色不用的附件时,在洗涤过程中由于其中某个部分掉色,从而造成污染,形成颜色渍迹。

这类渍迹大都出现在不同颜色面料的拼接接缝处或附件缝合安装处,而且在同一件衣物上这种颜色污渍会带有普遍性,都会出现相同的沾染。

一些印花面料或是染色牢度较低的色织面料,在洗涤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颜色的渗出和洇染,形成颜色污渍。

由于这种类型的颜色污渍出现在不同颜色的分界处,并形成相同类型的“界面洇染”,所以叫做“洇色”。

“洇色”是颜色渍迹中最难处理的。

由于不同颜色的面料或附件紧紧相连,处理时极难控制。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衣物不同颜色部分拆开,把颜色渍迹去除掉之后再缝合起来。

但是一些衣物不能拆解,或是拆开后无法恢复,从而成为不可修复的“绝症”。

造成“洇色”的主要原因是对洗涤条件(洗涤剂浓度、时间、温度等)控制不到位。

而处理洇色有比较难,防止洇色要比处理洇色更为重要。

⑤颜料型渍迹
由不能溶解在水里或溶剂里的细微固体颗粒状污渍形成的渍迹。

如各种涂料、广告颜料、飘尘、煤粉灰、书画墨汁、机械油泥等。

这类渍迹去除的难易主要看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大越容易去除,反之则难以去除。

3、污渍去除的原则
衣物去垢
(1)及时去除
衣服上一旦沾有污渍,要及时处理。

无论是血渍、奶渍、尿渍,还是油渍、药水渍、墨水渍等,处理越及时,去污渍的效果越好。

相反,拖延的时间越长,去污渍的难度越大。

因为污渍渗透到纤维内部就会与纤维牢固地结合,甚至发
生化学反应。

(2)避免褪色与花色
在给衣物去渍前首先要检查织物的着色牢度。

对着色能力很差极易脱色的衣物,要谨慎处理,以免造成衣物褪
色或花色。

(3)辨别污渍类别
在给服装去渍时,要正确地识别污渍的种类和性质。

只有正确地识别污渍的种类和性质,才能找到适当的去渍
方法。

判断错误会导致去渍失败,甚至会造成织物的损伤。

(4)避免损上织物
服装去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服装的穿用价值,在给服装去渍时必须要保护好织物的面料质地和色泽不受损坏,对于稀薄织物如果机械外力较大,极容易形成机械损伤,因此即使污渍去不净也不能损伤织物,这是服装去渍的首要原
则。

(5)选择适当的去污剂
在确认衣物上污渍性质之后,根据衣物面料的种类和性质不同,应采用不同的药剂和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处理。

就是说,不同织物沾上同样的污渍不能用相同的药剂和方法来去渍。

(6)操作适应
去渍时要认真仔细的进行,从污渍的边缘向中间一点一点的进行,防止污渍扩散。

为避免刚沾上的污渍渗透到里层,可以从里到表处理。

擦渍为要使用巧劲,不能用力过猛。

除污后,在衣物未干前尽量不要熨烫,否则会使药剂成
为新的污点沾在衣服上。

(7)合理掌控酸碱度
自然纤维中的棉麻织物耐酸性较差,遇强酸或浓酸会使织物纤维炭化,织物会发生脆损。

所以对这样纤维织物用草酸、冰醋酸类物质去渍时,控制浓度和温度都不宜过高。

用酸去渍后的棉麻衣物一定要用水漂洗干净,应当用淡碱水溶液进行中和处理。

冰醋酸能溶解醋酸纤维,因此醋酸纤维织物不能用冰醋酸去渍,防止造成损失。

自然纤维中的丝、毛纤维,化纤中的蛋白质纤维有耐酸不耐碱的特性。

碱对用直接盐基性染料染成的织物有退色作用,因此用碱对以上纤维织物去渍时,一定要注意碱的浓度和温度都不可过高,用碱去渍后的衣物要用水渍洗干净,丝、毛织物还要用淡酸溶
液中和残留在织物上的碱液。

(8)慎用漂白
用氧化剂去渍危险性很大,因为用氧化剂时稍有不慎就会使织物退色,所以一般有色织物不用氧化剂去渍,只用氧化剂去除白色织物上的各种色渍和漂白。

次氯酸钠、次氯酸钙、高锰酸钾等溶液的氧化作用很强,对丝、毛织物纤
维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不能用这些药剂对丝、毛织物进行脱色、去渍和漂白。

在对棉麻织物的去渍或漂白时,也要控制好浓度、温度和时间。

在使用含氯的氧化剂之后,必须要将衣物用清水进行漂洗,还要用重亚硫酸钠溶液进行浸泡处理,以除去残留在织物内的氯,使织物纤维不受损伤,还能提高洗涤质量。

浅色或白色的丝、毛织物不能用次氯酸钠、次氯酸钙、高锰酸钾去渍或漂白,只能用双氧水和过硼酸钠进行去渍或漂白,因为双氧水和过硼酸钠的氧化作用较缓和。

但也要注意溶液的浓度、温度和时间。

如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应认真观测及时处理。

(9)严防褪色
对一些化学纤维织物,尤其是带有印花的化学纤维织物,在用有机溶剂去污渍时,要防止有机溶剂溶解织物纤维和溶解印花染料而造成衣物的退色或搭色。

有些化学药剂是强氧化剂,会破坏颜色,为了安全去渍,最好是先用化学
药剂在织物面料边缘做个试验,确有把握后再用。

(10)保护身体
在使用化学药剂去渍时,在做到保护衣料的同时,也要防止药剂损伤人体,比如次氯酸钠的腐蚀性很大,弄到手上或脸上就会损伤皮肤。

用松节油、汽油去渍时,特别要注意防火。

总之,在给衣物去渍的时候,杜绝意外事故的发
生。

4、去污程序与工具设备
去污时首先要进行污渍判断、选择去污迹、决定去污程序,这是确保去污效果和去污效率的关键。

通常情况下,去
污可按下列程序进行:
①先水后药:无论什么样的污渍,都需要先经过水的处理之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去污药剂的交
叉作用,另一方面许多用水就可去除的渍迹也可以最先脱离衣物表面。

②先弱后强:由于大多数污渍在一开始的时候,很难准确确定其成分。

所以,在去污过程中使用药剂或使用工具时,都要遵循先使用比较柔和的手段,然后渐次使用强劲的手段。

在去污台上不能贸然使用蒸汽,温度的控制也要本着由低而高的原则。

不管是机械力、药剂烈度、药剂浓度还是所用温度,都要遵循这个原则。

③先碱后酸:选用去污剂时,酸性去污剂应该放在最后使用。

应为多数污垢会在酸的作用下与衣物结合的更加牢固,使去污过程变得复杂起来。

如果对于渍迹判断准确,当然可以立即使用某种去污剂解决问题。

如果不能准确确定渍迹种
类和选择最适宜的去污剂时,这个原则就显得更加必要了。

④先试后除:一般情况下从表面看不容易立即确定渍迹的成分,也不宜立即确定选择哪种去污剂。

为了不走弯路和发生差错,应在背角处先试验一下面料的承受能力,可以避免因去污剂选用不当对衣物造成的伤害,使去污更为准确。

⑤去污后处理:后处理非常重要,其基本原则只有一个:完全彻底清除去渍剂。

甚至去渍后还要进行重新洗涤,
以保证衣物上没有任何残留物。

在确保污渍处理干净以后进行熨烫整理。

使用水清洗的去污,我们可以使用高压去污喷枪(如图3-93),清洁枪采用真空原理,利用活塞式运动产生高压(工作压强≥0.8Mpa),也可以适当加入清洁剂(如三氯乙烷)以利清洁去污之功能。

图3-93 清洁枪
为了适应不同的去污方法,达到快速去污的效果,我们可以使用去污机,去污机通常由负压抽湿工作台、清水喷枪(或蒸汽喷枪)和去污剂喷抢等构成,如图3-94所示。

使用抽湿台可以瞬时吸引溶剂,防止渍斑。

图3-94 去污机
当今超声波去污设备与工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超声波清洗是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的空化作用、加速度作用及直进流作用对液体和污物直接、间接的作用,使污物层被分散、乳化、剥离而达到清洗目的。

目前所用的超声波清洗机中,
空化作用和直进流作用应用得更多。

(1)空化作用:空化作用就是超声波以每秒两万次以上的压缩力和减压力交互性的高频变换方式向液体进行透射。

在减压力作用时,液体中产生真空核群泡的现象,在压缩力作用时,真空核群泡受压力压碎时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由此
剥离被清洗物表面的污垢,从而达到精密洗净目的。

(2)直进流作用:超声波在液体中沿声的传播方向产生流动的现象称为直进流。

声波强度在0.5W/cm2时,肉眼能看到直进流,垂直于振动面产生流动,流速约为10cm/s。

通过此直进流使被清洗物表面的微油污垢被搅拌,污垢表面的清洗液也产生对流,溶解污物的溶解液与新液混合,使溶解速度加快,对污物的搬运起着很大的作用。

(3)加速度:液体粒子推动产生的加速度。

对于频率较高的超声波清洗机,空化作用就很不显著了,这时的清洗主要靠液体粒子超声作用下的加速度撞击粒子对污物进行超精密清洗。

5、常见污渍处理方法
服装的沾污曾经是我国服装质量的“四害”(缝制不良、熨烫不整、沾污、线头)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除了严格控制污染源以外,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去污措施,表3-32所列为常见污渍的去除方法。

表3-32 常见污渍去除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