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腔隙性脑梗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叫腔隙性脑梗死?
高山主任医师 |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小的梗死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
这种梗死多发生在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以及脑干等部位。
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细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
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
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还是高血压动脉硬化,除了少数是因微栓塞引起的以外,多数是由于长期高血压的影响所造成的脑内小动脉血管壁的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病患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这一类型的脑梗死很常见。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
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这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
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
由此看来,腔隙性梗死虽小,其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却可以很严重。
虽然单一的腔隙很少造成昏迷那样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弥漫性的脑小动脉变性已然形成,可以继续出现新的梗死灶,形成多发性腔隙。
在多次中风发作的背景下,这种腔隙性脑损害的累积和叠加,势必造成更为广泛的脑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痴呆,这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原因。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吃什么药?
魏社鹏 (专家) 副主任医师 | 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
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的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类似,一般不用脱水治疗。
虽然腔隙性梗死的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作,故预防疾病复发尤为重要。
应针对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作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腔隙性脑梗死病人康复后饮食应注意什么?
崔丽英 (专家) 主任医师 |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脑梗死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
要积极治疗糖尿病,防止高血脂症。
要有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运动锻炼、保持良好心态、慎用避孕药物、少吸烟或不吸烟、不酗酒。
脑梗塞的后期怎么用药治疗?
魏社鹏 (专家) 副主任医师 | 上海市东方医院神经外科
1.溶栓治疗
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
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者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2.一般治疗
①调整血压:脑梗死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mm Hg)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
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脑缺血。
②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③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死时可出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
应使用甘露醇降
低颅内压,肾功能异常者可用甘油果糖和速尿。
④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⑤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⑥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
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
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
⑦加强营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患者创造恢复的机会。
脑供血不足吃什么药
杨新春 (专家) 主任医师 |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急性期治疗:目前仍缺乏专门针对后循环缺血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因此对后循环缺血的急性期处置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同。
应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组织化治疗模式。
对起病3小时内的合适患者可以开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
有条件者行动脉溶栓治疗,治疗时间窗可适当放宽。
对所有不适合溶栓治疗且无禁忌证者,应予以阿司匹林治疗。
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杨新春 (专家) 主任医师 |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l)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
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
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造成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杨新春 (专家) 主任医师 |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l)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
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
而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仅见个别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受压;进行
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有或无后循环症状者间椎动脉颅外段受压比率有差异。
脑血栓不能吃什么应该注意什么
高山 (专家) 主任医师 |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创建:2015-07-13
3682次写评论0次
缺血性中风,尤其是脑血栓形成多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产生。
有效的脑动脉硬化防治可大大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率。
适当的饮食调整可延缓脑动脉硬化的进展。
当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成分较高时,大量脂类物质可在血管壁中沉积,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动脉硬化病人的饮食应注意如下几点:
1.多吃素菜少饮酒
素菜和水果含有大量维生素C、钾、镁。
维生素C可调节胆固醇代谢,防止动脉硬化发展,同时可增加血管的致密性。
酒类尤其是烈性酒,可促进动脉硬化,也可诱发中风。
2.常用植物油、少吃动物脂肪
植物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血清胆固醇降低;而动物脂肪如猪油、奶油、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等含胆固醇较高。
3.饮食清淡不过饱
饮食以清淡为宜。
因为嗜咸饮食,钠会进入血管壁,使其增厚,血压增高。
进食量应适当,不宜过饱,否则身体过胖加重心脏负担。
4.蛋白海味不能少
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同样会发生血管硬化。
蛋白质含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以供应身体必需氨基酸。
饮牛奶以去脂为佳。
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含有丰富的碘、铁、钙、硒、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大脑营养剂、血液稀释剂,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
造成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是什么?
杨新春 (专家) 主任医师 | 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
1.后循环缺血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
(l)动脉粥样硬化是后循环缺血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
导致后循环缺血的机制包括:大动脉狭窄和闭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动脉源性栓塞等。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椎动脉起始段和颅内段。
(2)栓塞是后循环缺血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
(3)穿支小动脉病变包括玻璃样变、微动脉瘤和小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病变,好发于桥脑、中脑和丘脑。
2.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颈动脉系统缺血相似,除不可调节的年龄、性别、种族、遗传背景、家族史、个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饮食、吸烟、活动缺乏等)、肥胖及多种血管危险因素,后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卒中、TIA病史、颈动脉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认为转头、颈可使骨赘压迫椎动脉,导致后循环缺血,由于前庭神经核对缺血敏感,故而产生头晕/眩晕。
这种以假设代替证据的模式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混乱的重要原因。
而临床研究则证明颈椎骨质增生绝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为在有或无
后循环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间,颈椎骨质增生的程度并无显著差别,只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不同;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仅见个别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受压;进行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有或无后循环症状者间椎动脉颅外段受压比率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