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方历史文献》——浅谈黔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黔学
摘要:黔学从根本来说一种文化,是西南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蜀学、楚学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湘学、滇学相继发展并壮大起来,而作为贵州文化主体的黔学,自然也不能落其后。黔学,作为贵州之学,是以现在贵州为主体的特定自然环境为依托,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富高原山地特点、民族特征、独特属性的一种地域文化。黔学研究不能脱离的传统儒学、经学、义理、宗教、艺文等古代学术领域,但更需要关注这些主流文化在贵州特殊社会环境下的文化认同与变迁。迄今,黔学研究尚未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建构,这种局面极需重视与改变。
关键词:黔学;文化;内涵;价值
黔学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以后,一些学者曾就历史上的黔学做过不少个案探索,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但如果与当今关注程度极高的楚学与湘学研究相比,我们对黔学的认识与探讨,仅只停留在感性与零星的状态。可以这样认为:贵州省的黔学研究,迄今并未能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小康社会建设的总体建构,这种局而,对于实现文化强省这一战略目标是极不适应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帝国总是要衰败的,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永恒的文化,恩格斯曾经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有品质的文化,才能成为进步的基点;成色不足、品质低劣的文化,却往往是心灵的枷锁、进步的桎梏。”进入新时期以后贵州得到国家的重视经济在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自然我们也应该重视贵州的文化研究,并促进其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贵州经济。
黔学是贵州之学,是以现在贵州为主体的特定自然环境境为依托,在漫长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极富高原山地特点、民族特征、独特属性的一种地域文化。更是当今贵州各族人民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省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文拟在有限的篇幅里,就“黔学”的缘起,时空概念、文化内涵作一浅述。黔学由“黔”而起,因见识和学术水平有限。故在谈及黔学的时候,有不足之处,尚盼有志于此者批评指正。
先谈谈贵州周边省份的学术文化发展状况,四川的“蜀学”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湖北的“楚文化”研究是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影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国内外颇引人关注;云南的“滇学”和湖南的“湘学”研究也受到两省的高度重视,举一个列子大家就能知道一二。2008年8月15—17日,云南大学滇学研究中心在玉溪市江川县召开了有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的首届滇学学术研讨会,明确打出滇学建设的大旗。2012年6月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成立之际,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徐守盛等领导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出任该院顾问。这说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已经成为各地区、各级领导、各界群众的共识。
现在贵州高原与“黔”的联系,肇始于历史上的“黔中地”与“黔中郡”。《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前361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
①,对于《史记》中提到的这个“黔中”,学界曾有不同诠释。一种认为巴、黔中本是一地,主要位于乌江中下游地区。②另一种看法认为黔中属楚固有地,境域主要在今湘西地区。③此外还有一些不同的表述。但无论哪一种看法,楚黔中地或其后设置的黔中郡,皆与现在的贵州有着密切关联。秦灭六国后,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仍继续设置黔中郡,面积不如楚国的黔中郡大。唐朝在现在的贵州境内设黔中道,建黔州郡和黔州都督府。唐玄宗开元年间,黔中道兼领50个羁糜州。虽仍以今四川彭水为治所,但管辖主体却已经转移到今现在的贵州地区。
历史上的“黔”是一个广泛的地域称谓。那么以笔者愚见,涉及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前长达数千年的黔学研究,就不能仅以现在贵州省境内的传统学术思想世界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而需要把握历史上“黔”作为地理定义的区域变化特点,将黔学作为跨越现在贵州省辖境的地域文化来加以探讨。换言之,贵州建省以前的黔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总是不断在贵州高原及其关联地区发生学说重心转移,这是研究黔学时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目前可见的黔学研究成果中,豫章书院黔学研究中心编写的《黔学概述》,是唯一给黔学定位的文章。该文写道:“黔为贵州省简称,黔学为贵州地域历代学术文化的总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牂牁、夜郎,文化遗存极少,有学术著述及文学作品记载,当起于两汉。”在界定黔学的同时,文章亦展开提到:汉武帝时,鄨县人舍人撰《尔雅注》,为“汉儒释经之始”。牂牁名士盛览拜司马相如为师学辞赋,有《列锦赋》、《合组歌》存目。东汉毋敛(今独山)人尹珍拜经学大师许慎为师,博通五经,归教南域,传布中原文化。④此外,《黔学概述》还介绍了丘铸昌在《近代黔学研究的收获—评黄万机的两部人物传记》中所列举的《郑珍评传》与《黎庶昌评传》,认为都是黔学的代表。⑤
《黔学概述》所列种种,皆属黔学或关于黔学研究的成果,值得珍视。但文章却将黔学过于局限在狭小的领域内,某种程度上,并不能全面地概括黔学所涵盖的范围。
在中华大地,黔学是漫漫历史长河中跨越历史时空相对较长、较广的一种地域之学之一。其文化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十万年前。步入文明社会后,黔学进入了从形成到逐渐深厚的发展阶段。无论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黔学都拥有自身不同凡响的特点,尤其因为黔地距国家政治中心相对遥远,处于西南边睡,为中国古代四大族系的交汇地。这就使黔学成为一种迥然不同于内地或相对发达地区的地域文化,形成了我国境内极具代表性,且能较能充分反映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地域之学,有着认真探讨与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楚学与湘学的研究热度不断攀升,引起的社会反响甚为热烈,上述两省学者的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不乏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早年曾有学者提出:“运用时空观念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把握其在地域上和空间上的共同性和多样性以及两者的统一性。”⑥,这一观点,对我们研究黔学应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诞生云贵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的黔学,不仅
①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②童恩正:《古代的巴蜀》,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第26页。
③孙华:《楚经营西南考辩》,《贵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一期,第75一85页。
④《黔学概述》,豫章书院黔学研究中心,参见“豫章书院博客”http://b1og. sina. com. cn/gzyzsy。
⑤丘铸昌:《近代黔学研究的收获——评黄万机的两部人物传记》,《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第64-65页。
⑥李明、王健:《时空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从各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说起》,《中国文化源》,百家出版社,1991年3月第一版,第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