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1、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相类比。

3、社会进化论: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

4、迪尔凯姆(涂尔干):社会事实(科学事实)是构建社会理论的基石,著有《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等。

用统计方法研究自杀、死亡、出生等。

5、韦伯:理解社会学奠基人。

社会学最重要的目标是解释社会行动或行为。

行为分类(工具、价值、情感)、权力与权威驱动
6、简述孔德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看法
(1)人们之所以能从分散孤立的状态集聚为整体的社会,是因为人们的社会感情,而这种感情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构成的基本组织是家庭,因此,家庭是社会学考察的主题。

(3)社会以人们的社会合作为基础,分工则是社会喝足的体现。

7、简要说明当代欧洲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视角
(1)孔德: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其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主张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8、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其动态平衡与运行依赖其构成部份充分发挥各自功能。

功能是社会组织或机构存在的理由,通过功能理解社会存在。

9、简述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各部份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一部份而平稳运行,他们是相互冲突的。

社会资源、权力、声望的有限性所导致的冲突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进化的动力。

10、简述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视角:社会个体与群体如何相互作用,并使这种作用具有实质意义。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1、社会: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实在论: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只能从社会规范、结构与制度上才能理解人的行为。

3、社会唯名论:个人及其行动具有先在性,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它坚持还原论的方法,认定只有认识人才能认识社会。

4、社会关系: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5、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6、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7、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简述社会的定义及其内涵
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1)社会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
(2)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
(3)社会是关系的体系
9、社会的基本要素: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10、简述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社会关系
(1)纽带的角度: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2)社会关系的性质的角度:结合关系、分离关系、混合关系
11、文化的含义: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

特征:(1)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和学到的;
(2)文化是群体共享的;
(3)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

12、文化构成的基本要素:
(1)符号:一种约定,它表达自身之外的事物。

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

(2)价值观: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满足的程度的评价,它是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应该与否的观念。

(3)规范:人们在特定环境下被要求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体验的期望。

规范是一种社会约束力量。

14、社会学如何理解文化模式?
第一种文化模式的理解用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本质性区别,比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两种文化模式,不同民族也可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

第二种对文化模式的理解是从功能角度出发的,它指的是任何文化体系中在较大时空中发挥功能的、由文化丛结合而成的整体。

15、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的整合功能、文化导向功能、文化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文化的传续功能(社会化过程)16、如何认识文化传播?
试图从地理条件的角度描绘人类文化的分布图,从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似中推测它们历史上的联系。

17、比较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互动类型的特点
合作是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互动双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为。

特点:目标一致,有共同的目标;对于如何达到目标能够取得某种共识;在行为、行动上相互配合;合作双方相互依赖、讲信用。

竞争则指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

特点:它是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被争夺的目标是较少的,较难获得的;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目标,儿不在于反对竞争者;竞争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继续社会化: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得过程。

3、再社会化: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4、同辈群体(同龄群体):指具有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年龄相仿的社会群体。

5、代沟/代差:形容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上的差异。

6、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1)从个体角度看
人的需求(物质的、精神的)来自社会,个体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首先必须溶入社会,也即社会化。

(2)从社会角度看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要发挥其功能,必须对要素进行整合,而社会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作为个体的人。

●可能性:
(1)人有较长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
7、个人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家庭。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
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包括日托中心)。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最主要因
素。

●同辈群体。

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
即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对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作单位。

工作单位不仅是个人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而且是检验个人前期社会化成
果的场所。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信息、知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
生活方式等,具有极强的舆论导向性和潜移默化性,对人的社会化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8、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4)明确生活目标;
(5)培养社会角色。

9、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
(1)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

其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它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即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
规范。

如新兵入伍、劳教、加入黑帮等都是一再社会化。

10、论述环境因素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环境因素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也称文化环境。

它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是十分复杂的,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要素如何,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

我们常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指出了环境因素对人的重要影响作用。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家庭。

在各环境要素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

因为,童年期是人生社会化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家庭来进行;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父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第二,学校。

学校教给个人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帮助个人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培养组织纪律性;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和创造基础;通过筛选淘汰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

第三,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等条件建立起来的同伴或朋友关系,对个人社会化有着特殊的影响。

在同伴群体中,社会化过程的限制和陈规最少,选择余地最大,个人是在无意中社会化,而且多按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同辈群体的社会化过程还带有鲜明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特征。

第四,阶级。

阶级是阶级社会的重要社会化因素。

阶级地位的不同,经济地位的巨大悬殊、社会等级的巨大差别,会影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物质条件的优劣、接受教育的机会、社会流动的状况、行为模式以及认识结构的心理发育等各个方面。

第五,工作单位。

个人有大量时间是在工作单位度过的,因而工作单位对个人具有显著影响,也是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第六,社区。

社区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

第七,大众传播。

这是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化因素。

在现代社会,电视、广播、书报、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

通过这些媒介,个人不但可以接受大量的信息,而且在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的学习方面开始出现“无师自通”的情况
11、分析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1)心理上的断乳: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2)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青少年扩大视野创造了条件,但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给青少年对价值的选择,即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因为青少年缺乏经验、知识尚不丰富。

(3)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的知识不足、经验短缺,而且富于想象,所以他们往往缺乏对理想的可及性的判断,因而有时显得过于理想。

(4)社会的迅速变迁。

在迅速变化得社会,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积下来即被更新的观念所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实际上处于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的可以效仿的东西。

(5)代沟
第四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指人们以相互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对别人的行动采取回应。

2、社会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4、自致角色:经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角色。

5、角色紧张:有的人参加了大量不同的社会活动,承担着许多社会角色,以致出现没有基本的时间和精力去扮演某些角色而疲于应付的现象。

6、角色冲突:一个人同时承担了多种角色,而且其中的两种或多种角色对承担着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

7、社会互动类型
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人际互动和群体互动
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和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功能:促进对自我的认识、满足行动者需要、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8、比较合作和竞争这两种社会互动类型的特点
合作:人们或群体为满足共同利益或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行动,这些利益或目标单靠一方难以实现,甚至是不可能的。

合作可以是自发的、传统的、被指导的或契约的(合作的条件)
竞争:遵循一定规则的合作性冲突,竞争者通过各自努力去达到目标,打败对手并非主要目的。

9、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的基本内容:
(1)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
(2)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3)人们通过解释他人的行动中所将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
(4)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景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
(5)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10、戈夫曼的拟剧论的基本内容:
●社会与人生是一个舞台,我们扮演不同角色。

●我们努力塑造能被观众接受与认肯的形象。

●人都有双重人格,在前台与后台有泾渭分明的表演
●社会规范制约与影响我们在前台的表演,而把不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掩藏在后台。

●如果你是一名观众,不要把前台的我与后台的我混淆
11、库利的“镜中之我”的基本观点: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2、符号互动论的含义: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代表人物:,米勒、托马斯、库利、布鲁默、G.库恩
13、简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功利角色与表现角色14、简述社会学对集体行为的解释
人们在参与集体行为时通常表示出对某种行为有一个共同的态度,并表现出类似的行动,这种共同的态度和类似的行为是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的情绪的感染而形成的。

14、社会网络的含义:以某一社会成员或某些相互联系的社会成员为基础形成的纵横交叉的关系。

基本要素:关系、结点、范围、密度、强度
15、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假定:社会个体不是一个自足体
社会互动是相互交换有价物(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过程。

人的需要决定交换。

交换的基本原则是公平与互惠。

16、社会互动的理论有哪些?各有何特征?
(1)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有米德、库利、布鲁默等。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和结果。

人具有使用符号的能力是社会存在的根据;在各种符号中,语言是自我形成的机制,人在互动中主要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在人际互动中人们学习符号的意义并将其内化,发展出自我。

社会内化的同时个体不断外化;人的行动是能动的,而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映。

人在符号互动中学会行动的限度,并在这一限度内有目的的自由选择行动;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景的定义的影响,即根据"镜中我"不断调整自我,这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互动双方都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之中,在互动中通过协商定义着自身和对方。

(2)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和埃默生。

主要包括霍曼斯的微观交换理论和布劳的社会结构交换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它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其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3)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和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的互动,在互动中人们都遵循着一定的角色规范,如果一方角色失调,互动就会中断。

而且在互动中,人们还通过扮演他人而对对方的符号意义进行理解并判断他人的反应;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互动是角色存在的前提。

(4)参照群体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自我的形成、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都受个体的参照群体的作用。

参照群体是个体在心理上所属的群体,个体以其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标准,并将其作为自身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

个人的参照群体与其实际从属的群体有可能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

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有关机制,从而揭示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17、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资本: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

现实意义:社会资本对社区治理、公民社会和国家福利、经济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认为社会资本的特点在于它塑造了一个社会交往质量和数量的制度、关系和规范。

社会资本不仅仅是支撑一个社会的制度的加总,它更是把它们合在一起的粘合剂,社会资本是经济增长、公民社会和有效政府的重要前提条件。

18、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应该是对症下药。

如果是体制问题,那就要进行改革,制订一个能够减少矛盾、减少冲突、提高效率的好体制。

如属于个人问题,则要通过提高个人修养和加强学习来解决。

加强学习,其中一条就是要学点社会角色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角色、领悟角色和实践角色。

正职守“正”道,副职守“副”道。

如果大家都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领导层就不容易角色失调。

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社会成员,其实都应该学一点社会学知识,学一点社会角色的知识。

这对我们更好地履行社会角色,是大有好处的。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2、初级社会群体: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3、内群体: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

4、外群体: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

5、参照群体(参考群体):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所参照的群体。

6、家庭类型(家庭结构类型):因家庭的组成方式不同而归纳的不同类别。

7、社会群体的特征:
1)有直接、明确而持久的社会关系——血缘、业缘、地缘、趣缘关系
2)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相同的身份标识,如军服、校徽、资格证书
3)有一定的群体边界:以群体的认同感区分
4)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共同的目的以及一致的行动
8、群体的类型:
(1)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大群体和小群体
(2)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划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3)依据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依据结成群体的缘由划分: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5)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和外群体
(6)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
9、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规模较小、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人际关系亲密、非正式控制类型:家庭、儿童游玩群体、邻居、朋友圈子
10、家庭的主要类型:
核心家庭、夫妻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功能: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抚养功能、赡养功能、休息与精神满足
11、家庭生命周期:一个家庭从形成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8个阶段:
阶段1:婚后夫妻2人家庭--没有孩子
阶段2:抚养孩子家庭--从第1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2岁半
阶段3:学前儿童家庭--第1个子女2岁半到该子女6岁
阶段4:入学儿童家庭--第1个子女6岁到该子女13岁
阶段5:青少年子女家庭--第1个子女13岁到该子女20岁
阶段6:家庭成员出走阶段--第1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出走
阶段7:中年夫妇家庭--空巢到退休
阶段8:老年夫妇家庭--退休到死亡
12、家庭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趋势
演变趋势:家庭的生产功能已经丧失,父系父权的家庭制度因而丧失了其基础之根本。

伴随着妇女走出家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取得经济上的独立,男女两性的关系也趋向平等。

13、论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正负功能:
正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
负功能:抑制个人发展;
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一致时,成员对群体的的忠诚
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