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诗中提到的“雷塘”在扬州,那么“君王”指的是谁?这首诗将的哪一朝的史事呢?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隋的统一

结合课件,引导学生了解西汉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进而知道隋朝建立、统一的时间。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民饱受战争之苦,迫切要求统一;

第3课盛唐气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2、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3、知道唐朝的社会风气。

4、了解唐朝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包括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艺术。5.了解盛唐气象,归纳唐朝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成就取得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掌握唐朝的著名诗人及代表作

教学难点:根据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引导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二)合作探究

经济的繁荣

学习与探究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1.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时期的什么景象?

2.杜甫的诗反映了哪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经济的繁荣——农

学习与探究

1.思考:农业经济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呢?

2.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

经济的繁荣——工

1.纺织业

2.制瓷业

经济的繁荣——商

学习与探究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qí]。”——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杜甫的诗反映了哪一个行业的繁荣发展?

3.商业

长安城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从唐初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状况,归纳唐初经济发展的特点。

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与探究

文成公主入藏,给吐蕃带去了什么?

结合下面赞扬文成公主的诗歌,总结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开放的社会风气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实;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影响;

4.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

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唐高祖),传位李世民(唐太宗,号贞观)

都城:长安贞观之治

学习与探究

为什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一)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论务农》

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二)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论求谏》

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1.结合下列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有哪些开明的治国思想?

2.结合课文,说一说唐太宗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措施?

(三)唐太宗的治国效果:

3.材料:(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粮食丰收),流散者咸(都)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资治通鉴·唐纪》4.结合材料与课文,说一说唐太宗时的治国成效?

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掌握大权,先后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690年自立为帝,称圣神皇帝,国号周。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郭沫若为什么如此评价武则天的统治呢?

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

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则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2.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做一个对比的表格)

3.这个改革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宋王朝的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

(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表现)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

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有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武

举录取人数少。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重文轻武的目的)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3.(多媒体出示材料:宋朝发达的经济)重文轻武的后果,读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十九世纪的晚清,才追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多媒体出示问题:宋朝重文轻武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上积贫积弱的朝代,结合材料,说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启发: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

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因: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3)教师讲述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

②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

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适度

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①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的先后建立。②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2、通过列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各民族政权建立的基本情况。

3、结合课本动脑筋,组织学生辩论澶渊之盟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

2、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

2.提出问题:北宋、辽和西夏建立政权的基本情况,学生分组制表。教师最后出示下表:

民族契丹族汉族党项羌政权辽

北宋

西夏时间916年960年1038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赵匡胤

元昊都城上京东京

兴庆

重大事件

澶渊之盟

陈桥兵变

重文轻武

宋夏议和

3.(多媒体出示问题:辽和西夏巩固政权的措施)读教材,分析讨论辽和西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

固政权?

答案提示:(1)辽: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2)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史料解读(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

2.提出问题: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和影响各是什么?

教师指出: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多媒体展示问题:如何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21教育网

老师归纳:盟约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使双方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于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它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但是盟约也体现了北宋政府的贪图苟安,加深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和平。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夏和议的影响)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答案提示: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金国的建立,以及灭亡北宋的史实。

2.南宋的建立,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

3.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和思考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和战关系,正确认宋金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和思考问题能力。

2.补充岳飞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岳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南宋高宗和秦桧所作所为得出正确人生观。

2.通过进一步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加深对岳飞的崇敬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岳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金灭辽及北宋

(一)灭辽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

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

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

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

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南宋的偏安

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②郾城大捷: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教师讲述: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这些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加深了当地的贫穷落后。以印度为例,英国对印度的棉纱输出造成印度棉纱工业衰败。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3.(多媒体出示宋金对峙图和问题: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分组讨论宋金议和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和议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