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文化资源开发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文化资源生存状况面临着严重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多年以来发表在个学术期刊上关于我国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从中分析我国现阶段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且对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实现我国文化资源有效的开发与永续保护。
关键词: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现实问题保护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资源是在文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一个概念,要想了解什么是文化资源,我们首先得谈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词古今中外一向有着不同的含义。中国民间常常把上过学、受过教育称为有文化,这大概是文化最狭义的概念了。而在中国学术界,又常常把它说成:“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又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广义概念。从辞源来看,早在《周易》里,古人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此处的人文化成应该是文化最早的形态。在英语等外文中,“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其原始含义是耕作。后用于人工的技艺活动及成果,还扩展到风俗习惯、文明制度等。德国李凯尔特说:“文化”是一个用来区别于“自然”的东西。从文化的本质来看,肖前教授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提到:“文化即人化”,总结了历史上中西文化观点最重要的核心和本质内容。综上所述文化无非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人类的生存方式、过程状态、成果等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文化的每一步发展都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
二、文化资源的含义
文化资源的概念,一直是国内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百度百科官方解释: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前提准备。广义上的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为其赋予了自己的见解。丹增(2006年)认为:一般说来,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及其承载着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物件、事件乃至一些名人、名城等等,都是某种形式的文化资源。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文化资源研究不断深入,其总被赋予新的元素。檀文茹、徐静贞(2009年)认为:所谓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开发来用于生产过程从而创造出财富的文化活动形式及其成果。郑喜淑(2010):文化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体现在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是经济生产的要素,并有资本化的可能。袁剑雄(2009)文化资源是能够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以文化为载体的,能够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特殊资源,是人们在从事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所利用或可供利用的各种资源。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文化资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丰富灿烂,文化资源一般可分为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实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等多种类型。文化资源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无形性、差异性和适境性,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就决定了它比其他资源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三、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文化复杂多样、千差万别,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沉淀,文化积累十分深厚,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但是在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资源的利用状况却不容乐观,不顾文化资源的滥开发、过度开发、伪文化现象层出不穷。下面我将结合一些学者的学术研究,分析我国在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是文化资源盲目开发,缺乏深度。万更生、万更新(2012)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文中提出陕西虽然具有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偏重于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文化资源,而中国共产党及大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没有得到开发。这个问题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的通病。另外,我国文化资源多是低效粗放开发,并没有很丰富的内容和延伸价值,只是盲目地把一切跟文化沾边的东西都弄成市场上的拳头产品,这更多的是对文化资源的破坏。丹增(2006年)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开发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比如,部分宗教文化、一些概念性的地域文化以及部分历史名人等等,它们所承载的更多是一种形象价值、宣传价值、教化价值,难以转化为具体的包含着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很多地区不考虑文化资源的承载力和发展前景,不惜人力、物力、财力盲目开发,最后导致的只能是文化资源毁灭性的破坏。万生更(2012)在《西北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文中指出陕西对于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仅限于渭华起义纪念馆和照金陕甘纪念馆两处,西北红色精神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在精神教育方面难以形成合力,很难发挥西北红色文化精神的精神教育价值。以上可知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整体开发的规划和思路,也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层次的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第二,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张胜冰(2008)在《产业化视角下的文化资源开发:问题及解决方案》中指出我国很多地方一说起发展文化产业就一哄而上的招商引资,不顾文化资源保护的需要大搞商业性开发,使得资源环境无法承载,或者直接的经济利益使得城市被大拆大建,许多传统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同时他也指出了伪文化现象对于文化资源保护的冲击,许多城市新建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虚假的文化幻象,不利于保护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张胜冰(2012年)指出:文化建设不同于“工程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地方在文化开发过程中只是注重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短期的开发和后期的无保护的措施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创新。张元勋(2011)在《豫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在豫南红色文化的开发中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缺乏科学认识,部分资源资金投入不足。二是管理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现象,互相推脱,市场执行力不足,保护力度不足。三是对于经济效益高的文化资源的重复开发,不顾环境承载力的过度开发,最终导致了文化资源的破坏。
第三,文化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品牌特色不足,产业链短缺。在我国辽阔广大的土地上,每一个区域都拥有这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但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多打造为“文化+旅游”单纯的发展利用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过度开发甚至是滥开发文化资源导致虚假文化的泛滥,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特色逐渐消磨。张胜冰(2012年)在他《从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看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观——以中国为例》中指出:在中国许多地方都大量存在着“一窝蜂”地兴建一些廉价的民族文化村、民族文化风情园等,这种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