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简单计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所得税的简单计算方法

浏览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读到了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牛文志老师和北京市房山区长沟中学赵玮老师合作的一篇文章——《运用数轴巧算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很受启发。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可以有效克服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不过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一般出现在选择题中,用牛老师和赵老师的方法虽然可以计算出正确结果但耗时太多,能保证精度却保证不了速度。结合教学实际,我发现有更简单的方法可以运用——自上而下式计算法。下面简单介绍前两位老师的方法:

【例题】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2000元。税级与税率如图所示:

如果小张月工资为6500元,则他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元。

【传统做法】

确定应纳税所得额:小张每月应纳税所得额=工资薪金收入-个税起征点。

即:6500-2000=4500(元)。

明确税率:小张每月应纳税所得额为4500元,小于5000元。

计算小张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需要用到三段税率:5%、10%和15%。

分段计税:第一段:500×5%=25(元);

第二段:1500×10%=150(元),常见错误2000×10%=200(元);第三段:2500×15%=375(元)。

【数轴计算法】

为了防止学生在计算上出现错误,我们可以用数轴方法解决这一难题,具体解法如下:

①确定应纳税所得额:6500-2000=4500(元)。

②依据表格,绘制数轴:因为4500元<5000元,绘制三段即可。

③按照应纳税所得额,在数轴上取点:

④在数轴上分段,并标明每段长度:

⑤在数轴上分段,并标明每段税率:

⑥整合第四、第五步:

⑦分段计税:第一段500×5%=25(元)

第二段1500×10%=150(元)

第三段2500×15%=375(元)

⑧累计税额:25+150+375=550(元)

接下来,展示更简单的方法:

【自上而下式计算法】

同前两种算法一样,首先应确定应纳税所得额。

把应纳税所得额4500元和表格中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作比较,发现它大于2000小于5000,有一部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税税率为第3级,首先确定最高级计税税率是15%,其次确定最高级应纳税所得额是应纳税所得额减去最高级应纳税所得额起征点即

4500-2000=2500元,计算该级需缴个人所得税为2500×15%=375元。既然有一部分应纳税所得额要到第3级计税,那前两级一定是要全额计税的,一定是500×5%+1500×10%=175元,共计375+175=550元。该方法只要考虑税率最高的一级需缴个人所得税即(应纳税所得额-最高级应纳税所得额起征点)×最高级计税税率。不过,学生需理解并记住前几级应纳税所得额为满额即500-0=500、

2000-500=1500等以此类推。

我们现在假设某人税前收入为20000元,我们的计算过程如下:

①确定应纳税所得额:20000-2000=18000(元)

②和表格中的数据作比较:5000<18000<20000

③确定最高级计税税率:20%

④确定最高级应纳税所得额:18000-5000=13000(元)

⑤分段计税:

第4级13000×20%=2600(元)

第3级(5000-2000)×15%=450(元)

第2级(2000-500)×10%=150(元)

第1级500×5%=25(元)

⑥累计税额:2600+450+150+25=3225(元)

此外,该方法对于解决根据所缴个人所得税额计算个人收入的计算题同样有用。

【例题】

如果小张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595元,则他的月工资为

元。

从上题可看出,如果所缴个人所得税额超过450+150+25=625元,那么小张的应纳税所得额大于5000元,反之小于5000元。595元小于625元,必有部分在第三级计税,税率为15%,该级应纳所得税额为每月应纳所得税额减去前几级应纳所得税之和,即595-(150+25)=420元,该级应纳税所得额为该级应纳所得税额除以该级税率,即420÷15%=2800元,加上前几级应纳税所得额和个税起征点2000元,共计2800+1500+500+2000=6800元。该题也无需考虑下几级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只需考虑最高级税率所对应的应纳税所得额即可。

对比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式计算法较前两种方法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不是自下而上的分段累加,而是自上而下的分段累加。虽然只是改变一下计算的顺序,但是却起到了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的神奇效果。教学实践也检验了该方法,证明其确实具有可行性。(作者单位湖北省恩施市一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