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资源与取水工程

合集下载

水资源与取水工程知识点

水资源与取水工程知识点

1.全世界总贮水量约为1.39×10 的十八次方m³,其中绝大局部为海水,约占总贮量的96﹪—97﹪,全世界淡水的总存贮量约为3.6×10 的十六次方m³2.在目前条件下,水资源一般是指存在于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量,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600m 深度以内含水层中,可以恢复和更的淡水。

可以开发的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存在。

地表水主要指江河、湖泊、水库等;地下水主要指埋藏在地表下肯定深度土壤中的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3.影响水的运动与转换的主要作用因素是:阳关辐射、地球引力和人类活动。

4.自然界的水循环,依据循环过程涉及的范围可分为海路循环、海循环和陆循环。

水气主要由海面上升,经迁移到内陆、然后形成降水到地面、经地表汇流和地下汇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的,称为水的海陆循环。

5.影响区域水量平衡的主要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地表水流入量与流出量、地下水流入量与流出量。

6.河流的干流及其各级支流组成的脉络相通的河流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

一条发育完整的河流,沿其径流流程可以划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几个局部。

7.河流的根本特征可用河长、河流的比降、弯曲系数、河槽根本特征等参数来描述。

8.弯曲系数:河道的河长与河口至河源间直线距离的比值。

弯曲系数也可用于反映某河段的弯曲程度。

9.河流的溪线:河槽中沿流向各过水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称为中泓线,也称为溪线。

10.河川径流的流量特征可用径流特征值表示:径流总量、径流流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静流系数11.河川径流的影响因素:流域的气象条件对河川径流的影响、人为活动对河川径流的影响12.固体径流:河流流淌过程中,挟带着水中的悬移质泥沙与沿河底滚动的推移质泥沙,这些泥沙的运动又称为固体径流。

悬移质泥沙:悬浮在水中,随着水流前进的泥沙;推移质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沿着河床滚动、滑动、跳动前进。

13.地下水系指埋藏和运动于地表以下松散土层或坚硬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等〕中的水。

取水工程

取水工程

固定式取水建筑物之: 岸边式
定义: 是指水流从岸边直接进入集水井,—般由集水井和泵站组成。 特点: 便于分层设置进水孔,在洪、枯水期都能取得较好的水质和便于清理格栅。 一般应符合如下条件: ①河水主流靠近取水岸,或靠取水岸有稳定的主流深槽,即岸边有足够的水深, 能保证在最低水位时也可安全取水; ②具有稳定的河床和河岸,避免取水构筑物建成后,改变主流位置,而使取水地 段产生淤积; ③岸边为地质条件较好的陡坡,如岩石陡坡,这样,取水构筑物设在陡岸可减少 连接堤岸的工程量,同时岸堤对河流水力条件影响较小,不致引起河床变形; ④在水位变幅大,特别是急涨快落且流速大的取水河段上,采用竖井式岸边取水 构筑物,具有管理操作方便、取水安全可靠等优点; ⑥水中泥砂、漂浮物和冰凌较严重的河流上,不适宜采用自流管取水。 而依集水井和泵站相对位置,又分为台建式和分建式两类
1. 水量可靠 2. 水质良好 3. 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 4. 选用地下水 5. 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综合考虑
地 表 水 资 源 取 水 工 程 构 筑 物 分 类
自流引水工程之: 无坝取水
定义: 当河道枯水时期的水位和流量都能满足灌溉或城市供水要求时,可在 岸边选择适宜地点,设置取水建筑物,自流引水灌溉或提水供水,这种取水称 为无坝取水。 无坝取水的主要建筑物就是进水闸。为了便于引水和防止泥沙进入渠道, 进水闸一般应设在河道的凹岸。当凹岸没有适当的洄址时,也可以建于平直河 段,取水角度(引水渠道轴线与河 流流向的夹角),即右上图中的θ角, 应小于90度。一般说来,设计取水流 量不超过河流流量的30%,否则难 以保证各用水时期都能引取足够的流量。
土石坝是土坝、堆土坝和土石混合坝的总称
由多个支墩和盖板组成,库水压力通过盖板传给支墩,再传到地基 支墩坝的优点是节省工程量,所以投资相对经济。但坝型施工、设计复 杂,侧向稳定性差、对地基要求高。建造材料为钢筋混凝土。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21修正)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21修正)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2021修正)【发文字号】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00号【发布部门】湖北省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9.29【实施日期】2021.09.2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1992年3月14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2006年7月21日湖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根据2015年9月23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6年12月1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7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19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集中修改、废止部分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21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集中修改涉及长江保护法省本级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五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第三章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第四章水资源配置和节约用水第五章监督检查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合理配置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三节《水资源》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章   第三节《水资源》

八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设计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水资源》这一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在了解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掌握水资源的主要特点及分布情况,认识到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危机,特别是认识“人类、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合理利用水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

【学情分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要教好一堂课,必须对学生的情况做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为此我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分析如下。

目前,初中阶段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状况的认识不是十分全面,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在接受知识上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

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时间分布特点。

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而采取的解决措施。

4.通过阅读图表和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水浪费、水污染现象,知道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教学重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问答法、知识迁移法等。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张几乎干涸的黄河照片)师设疑:考考你,你认得这条河吗?可以给个小小的提示,这可是一条大名鼎鼎的河。

学生迷惑,猜测,一般会认为是一条内流河。

教师出示答案:黄河。

并进一步给出学生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有关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感知水资源的紧张以及带来的影响,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居第六位,为什么缺水这么严重?和人口多有关,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为什么我国水资源紧张?自学教材3分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取水工程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取水工程
深井潜水泵房——水泵和电动机安装在管井内,控制设备安装在井室内; 井室就是阀门井。
卧式泵房——水泵和电动机安装在井室内;井室与泵房合建(井室就是 阀门井),井室与泵房分建,(井室就是卧式泵站)。
地面式——便于维护管理,防水、防潮、通风、采光条件好。 地下式——便于总体规划,噪声小,防冻条件好。
2 地下水取水工程
第八讲 取水工程
一、概述
(1)无坝取水
二、取水工程设计-资料
地表水水质
水源选择
取水构筑物的位置
D 6 ~ 8 50 d50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地表取水工程设计的一般原则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地表取水构筑物的分类和设置原则
No Image
No Image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2、适用条件: ① 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5米,其底板埋藏深度大于15米;一般用于 开采深层地下水,井深一般在200m以内,但也可达1000米以上; ② 大口井适用集取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厚度在20m以内; ③ 渗渠仅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小于5米,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米; ④ 辐射井:地下水埋深12m以内,含水层厚度一般大于2m。
总目录
本章总目录
一、地下水水源地的选择
对于大中型集中供水,水源地的选择,关键是确定取水地段的位置与范 围;对于小型分散供水而言,则是确定水井的具体井位。

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国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2年8月29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公布,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09年0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资源规划第三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四章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第五章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第六章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第七条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取水工程名词解释

取水工程名词解释

取水工程名词解释取水工程是以取水和蓄水为主要目的的大型工程,其目的在于改善利用环境水资源,实现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和利用效果的改善。

因此,取水工程被认为是有助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程。

取水工程涵盖了源头取水、河床抽取、涵闸蓄水、库岸抽取等一系列工程项目,是水资源利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源头取水是指以河流、湖泊等水源为对象,采用引水设施或者水泵将水抽取至输水管网的工程,在水文调查的结果和水源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设计与施工,实现抽取,转运和使用。

河床抽取是指以河流水源抽取的方式,挖开河床后在抽取口安装引水设施,汲取河流水源,以满足一定供水强度的工程。

涵闸蓄水是指在输水河流河床上施工涵洞和闸坝,以控制水流并储存水源,并可以在蓄水时实现水位控制等功能的工程。

而库岸抽取则是指从水库库容中实施抽取,通过设计水库岸壁上的抽水口,以达到节水和发电、农业用水等目的的工程。

取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分为:水文调查、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技术监督、工程验收等几个环节。

其中,水文调查环节,是根据选定的取水位置,对水源的流量、深度、温度、溶解氧、水位变化等水文学特征进行分析量化的工作;勘察设计,则建立了取水点的物理参数,对抽水设施进行布置,对取水所需的水量进行计算,并进行安装设计;工程施工,则按照设计规范进行设备安装、管线铺设,并进行水文测试试验;技术监督是指对取水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施工质量进行审查和检查,确保符合安全质量标准;工程验收是对工程完成情况及其达到设计要求进行审核确认,以确认工程完工及质量。

取水工程是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工程,在水文调查、设计施工、技术监督、工程验收等环节必须精细、严谨,以确保工程质量。

同时,取水工程的水源利用也应当合理,避免对水源的流量、水质造成太大的改变。

只有在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方可选择合理化的取水方案,才有可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设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课设

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书 (04)(一) 设计说明书第一章概述 (05)1.1 设计依据和设计范围 (05)1.2 自然条件资料 (05)第二章设计水量 (06)2.1 各项用水量 (06)2.2 最高日用水量 (06)2.3 设计水量 (06)第三章给水水源及取水工程 (06)第一节给水水源3.1.1取水规模确定 (06)3.1.2地区水源选择情况及水源选择 (06)3.1.3取水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06)3.1.4水源地位置 (07)第二节取水构筑物3.2.1设计原则及设计特点 (07)3.2.2取水构筑物型式 (07)3.2.3取水头部选择 (07)3.2.4进水间的设计 (07)第四章取水泵站的设计 (08)4.1 泵的选择 (08)4.2 泵房布置 (08)4.3 主要设备选择 (08)(二)设计计算书第一章设计水量计算 (08)1.1 最高日用水量计算 (08)1.2 设计水量计算 (09)第二章设计水量 (09)2.1 取水头部设计 (09)2.2 进水间设计 (10)2.3 进水孔设计 (11)第三章取水泵站计算 (11)3.1水泵的选则 (12)3.2泵房布置 (13)3.3泵房标高设计 (14)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一、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设计要求通过课题设计,使学生熟悉并掌握给水工程中取水工程的设计内容、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学会根据设计原始资料正确地选定设计方案,正确计算,对取水工程进行设计。

要求学生对取水工程的设计思想,从取水点布置、取水构筑物选择、操作联系、生产管理以及物料运输等各方面考虑,进行合理的布置设计。

掌握课程设计说明书、计算书的编写内容和编制方法,并绘制工程图纸。

设计内容1、水源选择2、取水方案及位置的确定3、取水构筑物形式和设备设计计算并绘图。

设计资料(一)水源和水质1、地下水:该县基本无合适地下水可以开采利用。

2、地表水该县拥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全市平均年降水深1568毫米,平均年降水总量748530万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730mm,平均年径流总量355300万立方米。

取水工程课件

取水工程课件

第三章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
第一节 江河水水源特征与取水构筑物的关系 第二节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 第三节 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第四节 江河移动式取水构筑物 第五节 湖泊和水库取水构筑物 第六节 山溪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第七节 海水取水构筑物
第一节 江河水水源特征与取水构筑物的关系
一、江河水水源特征 1.江河的径流特征 江河的水位、流量、流速等是江河径流的重要特征。 2.泥沙运动 江河中的泥沙的运动状态分为推移质泥沙和悬移质泥沙。 推移质泥沙:在水流的作用下,沿河底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 悬移质泥沙:悬浮在水中,随水流前进的泥沙。 3.河床演变 河床演变是指由于冲刷或淤积导致河床纵横剖面上的形态变化。它是水流与河床作 用的结果,河床影响水流条件,水流促进河床的变化。
按进水间与泵房的关系分成合建式和分建式。 1)合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
进水间与泵房合建在一起。优点是:取水量大、供水安全性高、布置紧凑、占地面 积小、水泵吸水管路短 装及施工要求高。适用于岸边地质条件较好且有足够水深的地段。由进水间与泵房的基 础的标高的不同,布置形式有阶梯式布置和非阶梯式布置。
取水工程课件
第一章 取水工程概述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及取水工程任务 第二节 给水水源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及取水工程任务
一、水资源概念及我国水资源概况 1.水资源概念 1)广义概念:海洋、地下水、冰川、湖泊、土壤水、河川径流、大气水等自然界存 在的各种水体。 2)狭义概念:指上述广义水资源范围内可以得到恢复更新的那一部分淡水。 3)工程概念:指上述狭义水资源范围内可以得到恢复更新的淡水资源中,在一定的 技术条件下,可以为人们所用 的那一部分水及少量被用于冷却的海水。 2.我国水资源概况 1)人均淡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年;年内差别大。 3)水源污染相当严重:90%以上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水资源与取水工程

水资源与取水工程
第47页/共62页
式取水建筑物往往
需要进行耗资巨大的河道整治工程,修建取水口会影响航运等。因此, 在此条件下修建活动式取水建筑物。 • (三)、山区浅水河流取水建筑物
适于山区上游河段;流量和水位变化幅度很大,枯水期的流量和水深 很小,甚或局部地段断流
• 进水间前壁设有进水孔,孔上设有格栅及闸门槽, 格栅用来拦截水中粗大的漂浮物及鱼类等。进水 间和吸水间用纵向隔墙分开,在分隔墙上可以设 置平板格网,用以拦截水中细小的漂浮物。
• 当采用旋转格网时,应在进水间和吸水间之间设 置格网室。
• 水流经过装有格栅的进水孔进入集水井的进水间, 再经过格网进入吸水间,然后由水泵抽走。
第60页/共62页
2、缆车式取水构筑物
第61页/共6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62页/共62页
第36页/共62页
• 构造: 水平集水管 反滤层 检查井 导水管 集水井
第37页/共62页
第四节 地表水取水工程
第38页/共62页
一、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 • 1取水河段的径流特征 • 2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 • 3河床与岸坡的岩性和稳定性 • 4河流的冰冻情况 • 5河道中水工构筑物及天然障碍物
研究冰冻过程对河流正常情况的影响,是正确考虑取水工程设施的重要 因素。 在选择取水口位置时,应避开水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范围,否则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39页/共62页
二、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
(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 • 不同类型河段适宜的取水位置如下: ① 顺直河段

第46页/共62页
三、取水建筑物的类型
• (一)固定式取水建筑物 是各种类型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中应用广泛的一种。

水资源

水资源

从径流总量上看: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 世界第六。 从人均径流量看:加拿大最多,其次是巴西,而我国只 有世界平均的1/4左右.
二、世界水资源环境问题 • 1.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储量比重很小 • 全世界总贮水量为14亿 km3,其中, 海洋总储水量为13.35亿 km3,占全 球总水量的96.54%;南极、北极和高 山地区冰川积雪的储水量约0.24亿 km3,占 1.74%;全球地下水约0.23亿 km3,占1.69%;存在于陆地河流、湖 泊、沼泽等地表水体中的水约50.6万 km3,占0.037%。
土壤水 沼泽水 大气水 河水 生物水 永冻土 底冰 湖泊淡 水
有限的
世界水资源分布
• 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
–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 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河流水只占了世界淡水总储量的 0.006%, 远小于湖泊水储量, 为何还是 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作为指标?
世界各大洲径流资源
1.淡水资源占地球水总储量比重很小 • 其中,全球淡水总和仅占总水量的 2.53%,这些淡水中的绝大多数(约 87.2%)又以固态形式分布在南北两 极的冰川中,剩下仅有约13%以地 表水、地下水及大气水等形式存在 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由此可 见,水资源是非常有限而又极为宝 贵的自然资源。
2.淡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第三章 水资源
(一)天然水资源 1.地球上水的总量——14亿KM3 地 球 上 的 水 (% )
海水 淡水 淡 水 的 分 配 (% ) 冰盖、冰川 地 下 水 、土 壤 水 、沼泽 湖泊、河流 大气 6 8 .9 3 0 .7 0 .3 0 0 .0 4 9 7 .5 2 .5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给排水注册专业考试给水工程

给排水注册专业考试给水工程

第三章取水工程3.1取水工程概论一.水资源概述及取水工程任务二.给水水源3.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一.地下水源概述二.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类型及适用条件3.3地表水取水构筑物一.江河水水源特征与取水构筑物的关系二.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三.江河固定式四.江河移动式五.湖泊、水库六.山区浅水河七.海水取水构筑物3.1取水工程概论一.水资源概述及取水工程任务P531.水资源概念及我国水资源概况(1)水资源概念1)广义概念2)狭义概念3)工程概念(2)我国水资源概况2.取水工程任务二.给水水源P551.给水水源分类及其特点(1)给水水源分类(2)给水水源的特点2.给水水源选择及水源的合理利用(1)给水水源选择的一般原则1)水源水量充沛可靠2)原水水质符合要求3)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宜优先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4)与农业、水利综合利用5)取水、输水、净水设施安全经济和维护方便6)具有施工条件(2)水源的合理利用1)工业用水宜采用地表水源,饮用水宜采用地下水源。

2)利用经处理后的污水灌溉农田。

3)在工业给水系统中采用循环给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水源取水量。

4)利用海水作为某些工业的给水水源5)人工回灌地下水即用地表水补充地下水;6)在沿海城市的潮汐河流,采用“蓄淡避咸”的措施。

3.给水水源的保护P57~59(1)保护水源的一般措施1)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2)加强水资源管理3)进行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

4)防止水源水质污染(2)给水水源卫生防护1)地表水源卫生防护①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网箱养殖、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

②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内不准堆放废渣。

③以河流为给水水源的集中式供水,由供水单位及其主管部门会同卫生、环保、水利等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把取水点上游1000m以外的一定范围河段划为水源保护区,严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全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全文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全文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制定了《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下面是条例的详细内容。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取水,是指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本条例第四条的情形外,都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本条例所称取水工程或者设施,是指闸、坝、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水泵、水井以及水电站等。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级管理权限,负责取水许可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管理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负责所管辖范围内取水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和管理权限,负责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下列情形不需要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三)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排)水的;(四)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五)为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前款第(二)项规定的少量取水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取水,应当及时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备案;第(五)项规定的取水,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

第五条取水许可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与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水资源评价(第三章)详解

水资源评价(第三章)详解
秦岭以南年Cv值——0.5以 上, 淮河流域大部分——0.6~0.8之间; 华北平原地区——Cv>1.0,
东北地区山地——<0.5以下, 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0.8以上; 黄河流域——0.6以下, 内陆河流域,山区的Cv——0.2~0.5之间,盆地——0.6~0.8, 高原西部——>1.0,最大可达 l.2以上。 (3)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关键取决于河川径流的补给来源和变化规律.
Re = u ⋅ d < 1 ~ 10 r
式中 u——地下水实际流速,m/d; d——孔隙的直径,m; γ——地下水的运动粘滞系数,m2/d
(2)非线性渗透定律
当地下水在岩石的大孔隙、大裂隙、大溶洞中及取水构 筑物附近流动时,不仅雷诺数大于10,而且常常呈紊流状态。 紊流运动的规律是水流的渗透速度与水力坡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这称为哲才公式,表示式为:
(二)径流
1.河流径流的补给 河流径流的水情和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补给来源。
(1)雨水补给 雨水补给是指降水以雨水形式降落。
(2)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补给河道的水量约占年径流总量的25%~
30%。
(3)冰川、融雪水补给 平均年径流量约50km3,约占全国年径流量的 1.9%
2.径流的时空分布
(1)径流的区域分布 (2)径流量的动态变化 降水补给的河流>冰川、融雪 、降水混合补给的河流>地下水补给的河 流Cv值。
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
因此,在讨论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时, 重点讨论构成地表水资源的河流资源的形成 与分布问题。
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 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制约着 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一、地表水资源的形成与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水资源与取水工程
第三章 水资源与取水工程
第一节 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概况
(一)水资源的定义
广义的定义
狭义的定义
工程上的定义
(二)我国水资源现状
人均占有量少 总量位世界第6。 人均占世界平均水准的1/4,排名88。 空间分布不均 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降水量最高可达1600mm,少的地区不到200mm 年内及年际变化大 60-80%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差3-6倍 许多地区缺水严重 在640个城市中,300多个城市缺水。
水污染 控制工

三、我国取水工程的历程
(1)远古人类逐水而居,主要利用地表水 与泉水作为供水水源;
(2)凿井取水:伯益作井 (3)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治邺 引漳十
二渠 (4)秦朝:李冰父子 四川都江堰 (5)现代:水利枢纽:三门峡、葛洲坝、
三峡
四、我国取水工程的发展表现
(1)地表取水技术:取水构筑物;
泉水种类
二、水源的选择
1、水质相当好 2、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优先 3、合理开采和利用水源
选择的依据:水源水质和用水要求。
水质
三、水源的防护
1、水源保护的任务:防止水源枯竭和污染。 2、给水水源的卫生防护
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a、地下水源卫生防护 b、地表水源卫生防护 c、国外水源卫生防护的某些规定
(2)取水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
(3)机械化、自动化、信息系统的现代化 技术。
三 门 峡 水 利 枢 纽
葛洲坝水利枢纽
第二节 给水水源
一、水源的类型
1、地表水。如江、河、湖、泊、水库及海 洋等。 特点:易受污染,一般水量较大,但一般水 质较差,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适当净化 来改善水质。
第三节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
一、管井
是地下水取水构筑物中用得最多的一种。 直径:150~1000mm
D<150mm,小管井;D>1000mm, 大管井 井深:10~1000m 构造:井室、井管、滤水管、沉沙管、人工 填砾
钻井
井管安装
井室
二、大口井
用于开采浅层地下水和河床渗透水的取水构 筑物。
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 水成为一种可更新的资源;具有自身净化作 用。
❖ 水循环的特点决定:水存在的形式多样性,分 布的广泛性,时空变化的随机性,水资源的分 配的巨大差异性。
❖ 水的循环在地球上起到输送热量和调节气候的 作用,对地球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人类生存都 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
2、水资源社会循环
(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 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 条件
(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 (5)取水点应避开水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
响 (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
冰絮、支流和咸潮等影响
(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 道、湖泊、水库整 治规划的要求;
1取水河段的径流特征 2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 3河床与岸坡的岩性和稳定性 4河流的冰冻情况 5河道中水工构筑物及天然障碍物
研究冰冻过程对河流正常情况的影响,是正确考虑取水 工程设施的重要因素。
在选择取水口位置时,应避开水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 的影响范围,否则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
(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 深的地段
不同类型河段适宜的取水位置如下: ① 顺直河段
取水点应选在主流靠近岸边、河床稳定、水深较大、流 速较快的地段,通常也就是河流较窄处。 ② 弯曲河段 凹岸泥沙不易淤积,水质较好,且主流靠近河岸,是 较好的取水地段。 取水点应避开凹岸主流的顶冲点, 在顶冲点下游15-20m。 也可在凸岸偏上游处。
井深:20m 井直径:3~8m 构造:井筒、井口、进水部分、井底反滤层
三、渗渠
原理: 利用埋设在地下含水层中带孔眼的水平渗水 管或渠道,依靠渗透和重力流来集取浅层地 下水或地表渗透水。
构造: 水平集水管 反滤层 检查井 导水管 集水井
第四节 地表水取水工程
一、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
二、水循环
❖ 1、水的自然循环
❖ 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又以降水形 式落入海洋 ;或者由大陆表面 ( 包括陆地水体表 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 ) 蒸发的水气 , 仍以降水 形式落回陆地表面。 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 循环过程。
❖ 大循环—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 , 随气流带到 大陆上空 , 形成降水落回地面 , 再通过径流 ( 地表的及地下)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 之间的循环过程。
(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
① 供生活用水的取水构筑物应设在城市和工业企 业的上游,距离污水排放口上游100m以远,并 应建立卫生防护地带。
② 取水点应避开河流中的回流区和死水区,以减 少水中泥沙、漂浮物进入和堵塞取水口。
③ 在沿海地区受潮汐影响的河流上设置取水构筑 物时,应考虑到海水对河水水质的影响。
河水取水(小水量)
湖泊水和水库水取水
2、地下水。包括潜水、直流水、泉水。
特点:地下水埋藏于地下,流动于地层之中, 水质常较地面水为佳,有时不经净化或经简 单净化即可供使用,具有经济安全的特点; 但一般水量较小。
种类:潜水(无压地下水);自流水(承压
地下水);泉水。
真地下水和非真地下水
回灌地下水
给水系统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接纳水体的地方 大多是邻近的河流。取之于河流,还之于河 流,形成一种受人类社会活动作用的水循环。
❖ 人为水循环可以严重地改变天然水循环,处 理不好,会产生一系列水问题与生态环境问 题
3、水的社会循环对自然循环的影响
平衡 破坏
给水 处理
取 水 自然循环
排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社会循环
平衡破 坏
③ 游荡型河段 结合河床、地形、地质特点,将取水口布置在
主流线密集的河段上。必要时需进行河道整治以保 证取水河段的稳定性。 ④ 有边滩、沙洲的河段
一般应将取水点设在上游距沙洲500m以远处。 ⑤ 有支流汇入的顺直河段
取水口应离开支流入口处上下游有足够的距离, 一般取水口多设在汇入口干流的上游河段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