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发表时间:2018-10-01T18:53:16.3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张弛[导读] 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
一、隐喻
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
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
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及语义空间的不断扩大,汉语语词慢慢代替字与字的源始述谓活动,成为人类述谓的主要中介。

根据语言符号结构诗性语言与科学语言两大特性来分析,汉语语词的述谓模式也被分为了科学语言的词性表达和诗歌语言的词性表达,前者是逻辑的词语述谓方式,后者是隐喻的词语述谓方式,日常语言中的语词构成同时兼有这两种表达。

四、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核心
汉语话语结构分析汉语言的隐喻特质,要涉及到汉语言的每个层面,从字到语词再到句子。

句子是不同语义单元的结合,不同的语义单元反映的是人的思维中的不同需求,人类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来呈现出自己不同的感观,而这种形式多样的语言表达就需要隐喻的支撑,通过隐喻来开拓语义的表达空间,来展现语言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和进化的影响能力,人类的述谓活动是隐喻建立的基础,隐喻述谓必须落实到话语或句子上。

隐喻的表达可以体现在任何语言中,而汉语言话语自身的隐喻特质在某些方面比其他语言更为丰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分析第一方面,我们必须先了解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汉语话语结构中的系词缺席。

在汉语言发展到基本成熟时期时,话语的句法表达基于象形文字的影响,大多崇尚结构自由,因字而生句,因此,汉语话语结构的组成中,只有实词和虚词,而缺少了系词。

基于因字而生句的规则,由于系词的缺席,使得语句中的每个词都具有实际的意义,这样就为语句中隐喻提供了非常大的存在空间。

2、“象”早就以功能单元形式在句子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象形文字的典型代表———汉字,在语句结构中的制约作用正是话语语句中隐喻特质的体现。

话语语句中结合象来表达情感句意的形式是其自身表达智慧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的隐喻关系的深层体现,更是其阐释价值的独特体现。

3、话语语句中结合象来表达情感句意的形式是其自身表达智慧的体现,也是人与自然的隐喻关系的深层体现,更是其阐释价值的独特体现。

五、汉语隐喻的象思维阐释
相对于以任意性为根基的拼音文字,汉语言则是一种“象语言”。

这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语言符号的第一个层级,即以象形文字为根基的汉字实际上隐喻了人与自然的象似性;二是语言符号的第二个层级以上,隐喻取象是汉字第二个层级之上引申演变的认知动力。

作为象语言汉字的象似性是在象思维下形成和发展的,是汉民族象思维下的产物。

在大千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象似现象,这些普遍存在的象似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就产生了象思维。

象思维“从思维静态成果讲,有印象、忆象、表象、心象、类象、意象、形象等;从思维动态过程讲,有取象、拟象、想象、抽象等,象字意义的演化,从一个侧面表征了中国古代思维进化的过程。

从汉字发展历程看,在篆书及其之前形态,象形特征突出。

但汉字经过汉代隶书产生之“隶变”可以说也基本符号化了。

不过,必须注意,即使“隶变”之后,汉字中仍然保留着象形性根基,与完全符号化的拼音文字有着本质区别,从而使之能成为书法艺术对象。

在拼音文字中,视觉象形性根基已经荡然无存。

六、结语
隐喻是语言和神话的关联点,与人类情感表达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相似性是隐喻建立的基础。

隐喻关联日渐消逝,而语言则必须通过隐喻的话语方式来避免这种消逝,隐喻本就属性于语言,从语言本身来对其进行思考。

日益技术化、科技化的现代生活,使人们的心灵已不堪科学逻辑的重负,需要以一种方式来进行自由的情感表达,隐喻则义无反顾的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使命,用一句话来讲就是“我们的思想之路能够向前走也可以向后退回来,也许返回的道路更能够从思想上引导我们前进”。

参考文献
[1]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
[2]朱瑞青.概念隐喻视域下《周易》和《圣经》生态观念对比[J].辽宁大学学报.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