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一)

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专题(一)

【复习目标】

1.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2.学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知识梳理】

1,。我国的四大区域

【巩固练习】

一.南方与北方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二.比较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青藏高寒区

1、位于东部经济带:----------都位于沿海地区(除北京市)

①辽宁(辽)②河北(冀)③北京(京)④天津(津)⑤山东(鲁)⑥江苏(苏)⑦上海(沪)

⑧浙江(浙)⑨福建(闽)⑩广东(粤)⑾广西(桂)⑿海南(琼)

2、位于中部经济带:①内蒙古(内蒙古)②黑龙江(黑)③吉林(吉)④山西(晋)⑤河南(豫)⑥安徽(皖)⑦江西(赣)⑧湖北(鄂)⑨湖南(湘)

3、位于西部经济带:①新疆(新)②甘肃(甘)③宁夏(宁)④陕西(陕)/

⑤西藏(藏)⑥青海(青)/ ⑦四川(川)⑧重庆(渝)/ ⑨云南(滇)⑩贵州(黔)

【巩固练习】

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11月12日在中国广州举行,羊城广州再次成为全亚洲关注的焦点。读下图回答1~2题。

1.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象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A.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广州11月份高温少雨,适于观赛

(南京市学情调研)当日均温度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把≥10℃持续期内的日均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叫做活动积温,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读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有关我国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温度带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B.暖温带内各地的活动积温都相同

C.温度带是按单一指标划分的

D.亚热带可进一步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

4.积温条件会影响区域(双选)()。

A.粮食作物熟制B.科技发展水平C.农作物种类D.水旱灾害分布5.读我国两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A区被誉为“塞外江南”,分析其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

(2)两图所示区域除耕地外,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方面有何差异?说明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向。

(3)两区域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黄河上游地区略图(图甲)。这里有色金属产量占我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被称为我国有色金属长廊。图中B为河套地区,自清代以来,人们开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农业发达。

材料二粮食问题具有“放大”效应。粮食是必需品,供需紧张,就有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

材料三我国1992~1998年粮价涨跌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关关系图(图乙)。

(1)。①处水能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是

(3)河套地区发展自流灌溉,是人们充分利用了黄河和的有利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但这种灌溉方式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产生。(4)图乙信息反映,我国粮价变化会引发,引起我国粮价上涨的自然原因可能有。

(5)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对策?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难度中等。温度带属于自然区域,其边界是模糊的,而同一区域内部的差异是绝对的,故暖温带内各地的活动积温并不是完全相同。积温条件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12.CD13.AC

解析第(1)题,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有利条件。第(2)题,图甲所示区域的草场资源丰富,图乙所示区域的林地分布广阔。第(3)题,分析时应抓住“突出”、“生态环境”等关键字,根据图示区域分别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两个区域等信息进行分析。

答案(1)光照充足,夏季热量条件好;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黄河提供灌溉水源。

(2)图甲区域:草场(草地)分布广,应发展畜牧业。图乙区域:林地分布广,以发展林业为主。

(3)图甲区域:荒漠化、次生盐碱化。图乙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14.(1)内流区与外流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半干旱与干旱地区。(答其中之二即可)位于我国一、二级阶梯过渡区,河流落差大,较多支流汇集,降水量较多,河流的流量较大

(2)有色金属矿产丰富,靠近原料地;黄河上游水能丰富,有较为廉价的电力作为保障。

(3)地形地势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

(4)通货膨胀病虫害、旱涝灾害

(5)加强水利建设;切实保护耕地;实行种粮补贴;加强粮食储备;加大科技投入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