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0094429307078_淀粉_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聚ε-己内酯的合成及其复合材料研究
![聚ε-己内酯的合成及其复合材料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6bc11e4f8c75fbfc77db2ae.png)
Ab tat P l( cpoatn ) C )ue s nh t l ht oys ri etnie vs gtdi te ime in edd e sr c oy8 a rlc e( L , sda s te c i ai p let ,s xe s l i et ae o dc ef l u 一 o P ay iap c e vyn i nh b i i
R sac nS nh s f o ( cp oatn ) n s o oi s eerho y teio l e a rlco e a dI mp s e s P y - tC t
W A iig C N o gi, H C a gin NI n mig WA NG Huqn , HE S n l Z U h nj , E Kag n , NG o g n a Sn
等l采用不 同的脂肪 酶对£己内酯,一 内酯进行催化聚合。 6 J 一 6戊 实验 表 明,温度 升高,£己内酯聚合速率增大 一 随着转化率增大,分 子量也相应 升高。K a 等【以甲醇为 引发 剂,在2  ̄4  ̄ ni _ n l 5 0C的温 度范 围内,用猪胰脂肪 酶P L P 催化£C 开环聚合 ,得 到聚合度 一L f P 为3 的P L D ) 5 C 。齐 用猪胰脂 酶(P )i J P L g 溶剂条件下合成 了聚  ̄ £己内酯 ,发现相 同酶量 下,聚 己内酯 的分 子量先 随聚合 时间 一 延长而增大 ,一段聚合 时间后 ,分 子量趋 于定值 。己内酯 的转 化率 随聚合 时间的延长 而升高,聚合时 间约为1 0 时,己内酯 2h 的转化率 己达 到10 0 %。若酶量增大,最终得到 的聚合物 的分子
毕业论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内脂合成的研究进展--黄敬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毕业论文-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内脂合成的研究进展--黄敬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252d6f32eefdc8d376ee320a.png)
摘要综述了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己内酯的性质、合成与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由ε-己内酯合成聚己内酯所用的主要引发体系及聚己内酯与苯乙烯-丙烯腈共混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聚己内酯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聚酯材料,由于其具有在组织中可降解的能力,因此成为组织工程中可能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材料。
文中对聚己内酯的一些特性和当前医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降解;聚己内酯;合成;共混;应用AbstractThe propertie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 material –polycaprolactone are reviewed. The main initiation systems of ε–caprolactone polymerization is introduced. It is summarized the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tibility study of blends of poly(-caprolacture) with copolyer of styrene and acryconitrile. Polycaprolactone as a biodegradable polymer, by virture of ability to naturally degrade in tissue, holds immense promise as a new type of material for application in tissue engineering. 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major properties of polycaprolactone and recently experimental progres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t also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and the direc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biodegradation; polycaprolactone; synthesis; blends; application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关心日益高涨,不断增长的废弃高分子材料对环境的污染有日益加剧的趋势,而控制或限制高分子材料在各领域的消耗量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们具有优良的性能,在许多应用领域甚至是不可缺的。
淀粉_聚酯体系生物可降解材料
![淀粉_聚酯体系生物可降解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7223add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1.png)
淀粉_聚酯体系⽣物可降解材料淀粉/聚酯体系⽣物可降解材料马骁飞,于九皋*(天津⼤学理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主要从淀粉/聚酯共混、聚酯淀粉聚酯复合层、交联及⽣物降解性⽅⾯综述了近年来淀粉/聚酯体系的⽣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淀粉;聚酯;复合层;⽣物降解聚合物材料是上个世纪发展最为迅速的材料,但是⼤多数聚合物都是来源于⽯油这种不可更新能源。
⾯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持续增长的环境污染,⽣产新型可⽣物降解聚合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来源于农业资源的天然聚合物具有原料可更新,产品可⽣物降解、⽆污染等特点,近⼗年来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
淀粉产量丰富、价格便宜、易⽣物降解,通常以颗粒形式存在于⽟⽶、⼩麦、⼤⽶和⼟⾖等⼤量植物中[1]。
直链淀粉和⽀链淀粉是淀粉颗粒的两种主要组分,直链淀粉相当于⼀个链状分⼦,其中包含有数百个 1,4连接的D 吡喃葡萄糖单元;⽀链淀粉是⼀种⾼度⽀化的分⼦,由短链多糖(10 ~50残基)通过l~6⽀化点(5%~6%的总链段)连接到⼀起,是⼀种树形结构[2,3]。
淀粉中两种组分的⽐例对淀粉的性能有很⼤影响,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颗粒结晶度下降。
有实验证明在淀粉颗粒内部[4,5],直链淀粉多数不参与形成有序结构,⽽是形成部分⽆定型区域。
淀粉是多羟基聚合物,每个葡萄糖结构单元中的2,3,6位碳上含有羟基,形成了⼤量的分⼦内、分⼦间氢键,需要加⼊增塑剂(如,⽔和多元醇)降低淀粉分⼦间作⽤⼒以提⾼加⼯性能。
实际上,纯热塑性淀粉(不含合成聚合物)可以⽤传统⽅法加⼯成塑料,但是纯淀粉塑料的强亲⽔性使其对湿度⼗分敏感低湿度环境中,增塑剂会从产品中扩散出来,使产品变脆;⾼湿度环境时,⽔会扩散进⼊产品,改变产品形状、降低⼒学性能。
另外,弹性低和回缩性⾼也是淀粉的弱点。
具有良好实⽤性能的新型可⽣物降解合成聚合物是解决环境问题的⼀种⽅法。
聚合物的⽣物降解是指在微⽣物活性(有酶参与)的作⽤下,酶进⼊聚合物的活性位置并渗透到聚合物的作⽤点后,使聚合物⽔解,⼤分⼦⾻架断裂成⼩的链段,最终成为⼩分⼦稳定产物。
聚己内酯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
![聚己内酯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365291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d.png)
聚己内酯纤维制备的研究进展王瑞;孙冲;董余兵【期刊名称】《现代纺织技术》【年(卷),期】2017(025)003【摘要】概述聚己内酯的理化性质及其聚合物和纤维制品的应用情况,阐述熔融纺丝、溶液纺丝、静电纺丝及离心纺丝等纤维成型工艺制备聚己内酯纤维的机理及特点,进而评价了上述成型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所制纤维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通过了解聚己内酯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日用工业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限制聚己内酯纤维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的主要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积极进行聚己内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利用的现实意义.【总页数】6页(P17-22)【作者】王瑞;孙冲;董余兵【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杭州 310018;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杭州 310018;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丝绸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42【相关文献】1.聚乙二醇-b-聚ε-己内酯W/O乳化-静电纺丝制备阿霉素聚ε-己内酯纤维膜及表征 [J], 于熹微;阿塔吾拉·买买提明;张倩;王浩2.纤维素纳米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型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J], 陈佳彬;马猛;陈思;施燕琴;吴波震;王旭3.聚肽/聚己内酯共混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以及高效Thiol-Yne光化学表面改性 [J], 易玲;罗伟昂;叶国东;黄玉刚4.细菌纤维素/聚己内酯微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 [J], 崔小康; 骆菁菁; 熊杰5.静电纺丝制备聚己内酯载药纤维工艺参数研究 [J], 陈艳;施晓松;徐超;高扬;李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淀粉聚己内酯共混形态的研究
![淀粉聚己内酯共混形态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ac84b32a45177232e60a23a.png)
淀粉/聚己内酯共混形态的研究李勇锋林嘉平*陆冲程树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237)传统高分子产业的给人类生活带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白色污染”,所以可完全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成为热点。
淀粉作为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所以成为生物降解产品开发的热点[1]。
但淀粉自身加工和机械性能都很差,需要与其他生物降解材料如聚己内酯(PCL)等共混才能体现出一定应用价值[2]。
本文利用天然淀粉,水塑化淀粉以及甘油塑化淀粉与聚己内酯的共混对淀粉/聚己内酯共混物的三种共混形态进行了研究。
分别将天然淀粉、不同水含量的水塑化淀粉和不同甘油含量的甘油塑化淀粉按淀粉(干)/聚己内酯2:3的比例添加到Haake密炼机中在温度为150℃,转速为60rpm的条件下共混10min。
水塑化淀粉与聚己内酯共混过程中注意要放气,以便去除共混体系中水分。
水塑化淀粉的水含量分别为15,30,45,60,70wt%,甘油的含量分别为10,20,30,40wt%。
图1 天然淀粉/PCL共混物图2 水塑化淀粉/PCL共混物图3 甘油塑化淀粉/PCL SEM图SEM图共混材料SEM图图1是天然淀粉与PCL共混物的SEM图,由图可以看到天然淀粉是以颗粒状比较均匀的分布在聚己内酯基体中的,没有团聚现象的出现,但是粒子与聚己内酯基体的结合不紧密,存在比较清晰的界面,而且淀粉颗粒脱落后的凹坑表明光滑,这说明虽然淀粉粒子在聚己内酯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但是由于两者之间的极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它们的结合力很弱。
PCL与水塑化淀粉共混过程中水被挤压去除,所以淀粉相是以刚性层片形态分布在聚酯基体中(图2),结合比较紧密,没有明显的分相现象出现。
图3是甘油塑化淀粉与PCL共混物的SEM图,共混后甘油存在与淀粉相中,所以虽然淀粉相是以层片状存在与聚己内酯中,但是它是不是刚性的而是柔性的。
图中颗粒状淀粉已经观测不到,而是已经完全被塑化成片状,比较均匀的分布在聚己内酯基体中,但是相界面存在缝隙,这说明两相之间的相容性较差。
淀粉、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ppt
![淀粉、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a29cdf2d9ec3d5bbfc0a7481.png)
率
硬 度
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3.1 Characterization of starch/NR composite by XRD
Figure 1. XRD patterns of starch and composites:a—unmodified starch; b—unmodified starch(15phr)/NR composite;c—modified starch; d—modified starch(15phr)/NR composite.
直链淀粉难溶于水,溶液不稳定,凝沉性强; 支链淀粉易溶于水,溶液稳定,凝沉性弱。直 链淀粉能制成强度高、柔软性好的纤维和薄膜, 支链淀粉却不能。高直链淀粉更适合于制备塑 料,所得制品具有较好的机械力学性能。
天然淀粉由于分子间存在氢键,溶解性很差, 亲水但不溶于冷水。而且直接加热没有熔融过 程,300℃左右分解。
TG
DSC 木 薯 淀 粉 复 合 物 热 性 能
XRD 木 薯 淀 粉 复 合 材 料 结 晶 形 态
SEM
TEM 复 合 材 料 界 面 和 结 构
RPA DMA
混
复
炼
合
胶
材
加
料
工
的
性
动
能
态
力
学
性
能
4.1.6 硫化胶力学性能测试
拉
300%
拉
永
撕
邵
伸
500%
断
久
裂
氏
强
定
伸
变
强
A
度
伸 应 力
长
形
度
目的和意义
聚己内酯_淀粉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_苏健裕
![聚己内酯_淀粉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_苏健裕](https://img.taocdn.com/s3/m/cfbf997027284b73f24250a1.png)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第11期Journa l o f South C hina U niversity o f Techno l o g yV o.l 36 N o .112008年11月(N atura l Science Editi o n)N ov e m ber 2008文章编号:1000-565X (2008)11-0079-06收稿日期:2008-01-14*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052006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50540420129);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9140A 12060206J W 1602)作者简介:苏健裕(1979-),男,博士生;主要从事淀粉化学与改性技术、天然高分子医学应用等研究.E -m ai:l jysu @scut .edu .cn聚己内酯/淀粉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苏健裕 陈玲 杨连生 李晓玺 余龙(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研究所/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40)摘 要:以异氰酸酯(MD I)为相容剂,采用共混挤出技术制备不同含量的聚己内酯与淀粉的共混产物(SPCL),通过X 射线衍射及DSC 研究SPCL 的结晶性质和非等温结晶行为,分别用O za w a 法和M o 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SPCL 的结晶程度降低;淀粉在SPCL 中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加快了聚己内酯(PCL)的结晶速度,但对PCL 的结晶程度起抑制作用.建模结果表明,O za w a 法适于处理纯PCL 的非等温结晶行为,但不适于处理SPCL 共混物,而M o 法对PCL 和SPCL 共混物均适用.关键词:聚己内酯;淀粉;共混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中图分类号:O 631;TQ 320 文献标识码:A聚己内酯(PCL)是一种半结晶性聚合物,具有优良的柔顺性、加工性及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环保材料[1]和医用材料[2-5].但其结晶程度较高,疏水性强,与细胞的亲和性较差、在体内降解速度缓慢,制约了其应用范围,尤其是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6].添加亲水性的淀粉是解决PCL 缺陷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聚己内酯/淀粉共混材料(SPCL)在医学上,尤其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和外科手术填补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7-9].因此,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聚合物非等温结晶过程的研究对其加工过程的工艺模拟有重要意义,因为材料的制备熔融过程实际上是在非等温条件下进行的,材料的结晶程度决定了它本身的一些物理性能(如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等).目前,已有研究者对纯PCL [10]和纤维/PCL共混物[11]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了探讨,但关于SPCL 的非等温结晶行为鲜有报道.本文以异氰酸酯(MDI)为相容剂,采用共混挤出技术制备不同淀粉含量(质量分数)的淀粉与PCL 共混材料,用X 射线衍射法研究共混材料的结晶性质,并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其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探讨,同时建立了非等温结晶模型并加以分析.1 实验1.1 材料PCL,粒料,相对分子质量为510@104,So lvay Che m ica ls 公司产品,型号CAPA6500;高链玉米淀粉,含水量1311%,澳洲Penford 公司产品.1.2 SPCL 材料的制备淀粉和PCL 按质量比分别为1B 9、3B 7和5B 5的比例和少量增塑剂及相容剂异氰酸酯在高速混合机中混合5m in ,80e 下经HAAKE Reo m ex 24/40p 双螺杆挤出机(德国HAAKE 公司)共混挤出,螺杆转速控制在30~50r/m i n ,将SPCL 切成粒料[12].1.3 XRD 测试采用粉末衍射法在Xpert PRO X 射线衍射仪(荷兰P A N alyti c al 公司)上对纯PCL 、糊化淀粉、不同淀粉含量的SPCL 进行测定,考察淀粉分子对PCL 结晶结构的影响.扫描范围5b ~60b ,步长01017b ,扫描速度10b /m in ,积分时间012s ,Cu 靶,管压40kV,管流40mA,波长011542nm ,连续扫描.1.4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研究采用美国Per k i n E l m er 公司D ia m ond DSC 差热分析仪研究SPCL 的非等温结晶行为.以铟和锌作标样,采用两点法进行温度和热焓校正,以空白铝盘作参比.准确称取5mg 样品,置于铝盘中,铺平压紧.氮气气氛,样品在室温下保温1m i n ,以200e /m i n 快速升温到95e ,恒温5m i n ,以消除热历史,然后分别以215、5、10、20和40e /m in 的速率从95e 等速降温至0e ,记录该过程的热焓变化.共混物相对结晶度(X c )按照如下公式计算[13]:X c =(v H *f /v H 0f )@100%(1)式中:v H 0f 为某聚合物结晶度达100%时的熔融热,PCL 的v H 0f =13915J/g ;v H *f 是试样的熔融热.2 结果与讨论2.1 XRD 测试结果纯PCL 及不同淀粉含量的SPCL 的XRD 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图1 样品的XRD 图谱F ig .1 XRD patterns o f samp l es由图1可见,纯PCL 在21137b 和23166b 出现了归属于110面和200面的锐而强的结晶峰.说明它具有较高结晶度.糊化淀粉为一馒头峰,说明糊化后淀粉的结晶完全消失,因为糊化过程使淀粉颗粒膨胀甚至破裂,破坏了淀粉的结晶.PCL 与淀粉共混物在2H 为21137b 和23166b 处的衍射峰与纯PCL 相近,说明SPCL 的衍射行为主要是由PCL 的衍射特征引起的.由图可见,随淀粉含量的递增,相应结晶峰的峰位并没有改变,但峰强度逐渐减小.这可能是由于糊化淀粉为无定形聚合物,故共混物中淀粉由分散相逐渐变为连续相时,会对PCL 的结晶起到限制或破坏作用,使共混物的结晶度下降.下面将通过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来探讨其结晶性能.2.2 SPCL 的非等温结晶行为PCL 和不同淀粉含量的SPCL 熔体冷却结晶的DSC非等温结晶曲线如图2所示,降温速率分别为215、5、10、20和40e /m i n .表1列出了结晶峰的相关参数.图2 PCL 和SPCL 在不同降温速率下的非等温结晶DSC 曲线F i g .2 N on i so t her m a l crystalliza ti on DSC curves of PCL andSPCL a t d iffe rent coo li ng rates80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由图2可见,随着冷却速率的提高,结晶峰的位置和结晶温度H c向低温方向移动,并且结晶峰面积增大.这可能是因为在以PCL为主要组分的共混体系中,PCL的链段由于无定形糊化淀粉的组分插入而改变了结晶形态,形成不同的微区相态,导致结晶范围变宽.当冷却速率增大时,部分分子链因为热历史的影响于较低温度下扩散到晶相中,出现过冷结晶,所以H c变低.另一方面,这种无序的状态受到过冷结晶时,分子链段活动性较差,分子链段之间的无序状态无法得到迅速的调整而保持不完善的结晶状态,结晶的完善程度差异也变大,导致了结晶峰变宽.同时还发现,在相同冷却速率下,SPCL的结晶温度H c高于纯PCL的H c,表明淀粉的加入使PCL的结晶温度提高.这可能是由于淀粉与PCL之间在相容剂M DI的作用下存在强的界面作用,PCL链段易吸附在淀粉分子上成核使结晶更为容易,导致PCL在冷却时于较高的温度下就可以发生结晶现象.由表1给出的通过公式(1)计算得出的相对结晶度,可知共混物相对结晶度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表1PCL和SPCL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T able1Cha racte ristic data of non-isother m al m e lt cry sta lliza-ti on ki netics for PCL and SPCL样品冷却速率(e#m i n-1)Hc/e热焓/(J#g-1)X c/%t b1)/m i n2.532.3 5.443.905.6505.029.28.736.261.380PCL10.025.414.0010.040.41020.020.723.1316.580.13040.014.721.0115.060.0212.533.04.96 3.563.9205.029.98.716.241.250 m PCL B m淀粉=9B110.025.913.779.870.29020.020.621.0615.100.11040.015.718.9013.550.0202.533.84.79 3.443.7505.030.87.83 5.611.120 m PCL B m淀粉=7B310.027.312.799.170.34020.022.019.0513.650.07840.018.114.2911.250.0172.535.2 4.173.003.2505.032.27.14 5.120.900 m PCL B m淀粉=5B510.028.611.698.380.25020.024.218.3913.180.09440.019.613.7810.310.0161)tb 为结晶一半时所需时间.为了更好地研究聚合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定义了聚合物的相对结晶度X(H),表示在温度为H时聚合物的相对结晶度,X(t)表示时间为t时聚合物的相对结晶度,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过程中温度H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可用方程(2)表示:t=H0-H(2)式中:t为结晶时间;H0为结晶起始温度(t=0);H为结晶温度;5为冷却速率.由式(2)可得结晶一半时所需时间t b,该结果列于表1中.根据表1得知PCL与SPCL的t b都随冷却速率的增大而降低,由于冷却速率增大,结晶的时间变短,相应的t b也就随之变小.在同样的冷却速率下SPCL的t b比纯PCL的t b要小,说明淀粉的存在可以提高共混物中PCL的结晶速率.2.3SPCL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模型许多文献报道了用DSC方法研究高聚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14-17].从处理等温结晶的A vra m i方程出发并考虑非等温结晶的特点,对Avra m i方程进行修正而得出一些处理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方法,如Jezi o rny法[16]、Oza w a法[14]等,其中M o等[17]结合Avra m i方程和Oza wa方程,得出了修正的处理方法.考虑到冷却速率对非等温结晶过程的影响,O za w a假设非等温结晶过程由许多无限小的等温结晶过程构成,将A vra m i方程的应用从等温结晶过程扩展到非等温结晶过程.通过推导,O za w a得出如下方程:1-X(H)=exp[-K(H)/5m](3)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ln[-ln(1-X(H))]=ln K(H)-m l n5(4)式中:m为Oza w a指数;K(H)为温度H时的动力学参数.在不同温度H时,Oza w a方程分析的l n[-l n(1-X(H))]与l n5的关系如图3所示.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分别取得m和K(H)的值.由于在不同冷却速率时,结晶温度区间相差较大,因而在同一结晶温度时的作图受到了限制.由图可见,纯PCL的线性关系较好,说明用O za w a方程可以处理纯PCL的非等温结晶过程,但是SPCL的线性关系明显不足,说明用O za w a方程处理该体系的非等温结晶过程并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O za w a方程是建立在准等温结晶的基础上的,在非等温结晶的模式下,结晶速率为常数,但是为时间和冷却速率的函数.这些差异在O za w a模型中反映不出来.Oza w a方程的参数m、K(H)如表2所示.81第11期苏健裕等:聚己内酯/淀粉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图3ln[-l n(1-X(H))]与l n5的关系F ig.3O za w a plots o f l n[-l n(1-X(H))]ve rsus ln5forPCL and SPCL表2O zaw a方程分析的PCL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T ab le2N oniso t her m a l crysta lli zati on ki netic pa ra m e ters ana-lyzed by O zawa equation f o r PCL样品温度/e m K(H)r21)28 1.6322.500.9729 1.6522.330.98PCL30 1.7421.370.9831 1.8420.210.9932 1.8519.880.991)r2是相关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PCL的m值范围从1163到1185,比Skoglund 等[10]报道的m值范围(219~316)低.由表2可见,对于PCL,随着温度的增加,其K(H)值减小,表明在温度较高时PCL晶体结晶的速度会减缓.很明显,对于SPCL不能用Oza w a方程来处理,因此,其相应的m 值和K(H)值也没法得出.W a ng等[18]同样报道过用Oza wa方程可以处理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但是不适用于处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修正.M o等[17]考虑到O za w a方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描述高聚物的非等温结晶过程,但对于描述聚乙烯、聚乙二醇等一些高聚物却不适用.为此,M o等结合Avra m和Oza w a方程,提出了解析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的新方法,其数学表达式为:ln Z(H)+n ln t=ln K(H)-m l n5(5)整理可得:ln5=l n F(H)-A ln t(6)式中:Z(H)为动力学速率常数,与温度有关;F(H)= [K(H)/Z(H)]1/m,是冷却速率的函数,其物理意义为某一温度下,单位结晶时间内体系达到某一结晶度所需的冷却速率,表征样品在一定结晶时间内达到某一结晶度的难易程度;n为Avra m i指数;A=n/m.以ln5对ln t作图,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分别求出A 和F(H).M o方程分析的SPCL的ln5与l n t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其非结晶动力学对应的参数值如表3所示.由图4可见,用M o方法处理PCL和SPCL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线性相关性好.从表3可以看出,PCL和SPCL的F(H)随着相对结晶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在单位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相对结晶度所需要的降温速率也随着增加.A值随着X(t)的增大而增大.相同结晶度下纯PCL的F(H)值比SPCL 的F(H)值要大,表明单位时间内要达到同样的结晶82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图4M o方程分析的PCL和SPCL的l n5与ln t的关系F ig.4l n5vers us ln t from the M o equati on for PCL and SPCL 度纯PCL所需的降温速率要大于SPCL的降温速率.这也表明淀粉在SPCL结晶过程中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提高了纯PCL的结晶速率.表3M o方程分析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T ab le3N on isothe r m al crysta llizati on k i neti cs para m eters ana-l yzed by M o equation样品X(t)/%F(H)A r21)202.661.160.94 PCL402.831.170.95603.001.210.96803.131.240.96202.600.900.94m P C L B m淀粉=9B1402.730.940.95602.840.970.95802.930.990.96202.741.090.98m P C L B m淀粉=7B3402.881.140.99602.971.150.99803.071.170.99202.661.050.95m P C L B m淀粉=5B5402.771.080.96602.871.110.97802.991.140.97 1)r2是相关回归方程的拟合系数.3结论通过对淀粉与PCL共混材料SPCL的研究,表明:(1)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SPCL的结晶程度降低;(2)淀粉在SPCL中起到了成核剂的作用,加快了PCL的结晶速度,但对PCL结晶起到抑制作用,使共混物结晶性能下降;(3)非等温结晶行为建模结果表明Oza w a法适合于处理纯PCL的非等温结晶行为,但不适合于处理SPCL,而M o法对两种聚合物均适合.参考文献:[1]贺爱军.降解塑料的开发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2,30(3):1-6.H e A-i j un.D ev elopment o f degradab le p lastic[J].N ewChe m ica lM ater i a ls.2002,30(3):1-6.[2]P erri n D A.H andbook of b i odegradable po l ym ers[M].N e w Y ork:H ar w ood A cadem ic Publis hers,1997:326. [3]陈戴蕤,贝建中,王身国.聚己内酯微粒的生物降解行为[J].高分子学报,1995,10(5):620-622.Chen D a-i ru,i Be i Ji an-zhong,W ang Shen-guo.Study onbiodegradation behav i or of po l ycapro lactone m icroparti ces[J].A cta P o l yme rica S i n i ca,1995,(5):620-622.[4]Ikada Y,T suji H.B iodegradable po l yesters fo r m ed i ca l83第11期苏健裕等:聚己内酯/淀粉共混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and eco log ica l applica ti ons[J].M acromo lecu l ar R ap i dCo mmun ica ti ons,2000,21(3):117-132.[5]A g raw al C M,R ay R B.B i odegradable po l ym eric scaffoldsfor m uscu l oske l e tal tissue eng ineer i ng[J].Journa l of B io-m ed ica lM ater i a ls R esearch.2001,55(2):141-150. [6]B i k i ar i s D,P anay i otou C.LD PE/starch b l ends com patib-ilized w i th PE-g-M A copo l ym ers[J].Journa l of A pp liedPo ly m er Sc ience,1998,70(8):1503-1521.[7]G o m es M E,Sikav itsas V I,Behravesh E,et a.l Effect o ffl ow per f usion on the osteogenic d ifferenti ation of bonem arrow stro m a l ce lls cu ltured on starch-based t hree-d-im ensiona l scaff o lds[J].Journa l of B io m edica l M ater i a ls R esearch part,2003,67A(1):87-95.[8]M a rques A P,R e i s R L,H unt J A.Eval uati on o f the po ten-ti a l of starch-based biodegradable po l ymers i n t he acti va-ti on o f hu m an i nfl amma tory ce lls[J].Journa l o fM ater i a lsSc i ence:M ater i a l s i n M edic i ne.2003,14(2):167-173. [9]M a rques A P,C ruz H R,Couti nho O P,et a.l E ffect o fsta rch-based b i om ater i a ls on the i n v itro proliferati on andv iab ility of osteoblast-li ke ce lls[J].Journa l o f M ater i a lsSc i ence:M ater i a ls i n M edic i ne,2005,16(9):833-842. [10]Skog lund P,F ransson A.Conti nuous coo li ng and isother-ma l crysta lli za ti on o f po lycapro lactone[J].Journa l o fA pplied P o l y m e r Science,1996,61(13):2455-2465.[11]Cy ras V P,K enny JM,V azquez A.Crysta llization k i neticsby d ifferentia l scann i ng calor i m etry for PCL/starch andt he ir re i n f o rced s i sal fi ber co m pos i tes[J].Po l ym 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2001,41(9):1521-1528.[12]Y u L,D ean K,Y uan Q,et a.l E ff ec t o f co m pa ti bilizer dis-tr i bution on the b l ends o f starch/b i odegradable po l y esters[J].Journa l of A pp lied Po l ym er Sc i ence,2007,103(2):812-818.[13]朱明贤,董琪,陈大俊.聚己内酯/淀粉醋酸酯共混体系的结晶行为[J].化学世界,2005,46(11):665-667.Zhu M i ng-x i an,D ong Q,i Chen D a-j un.S t udy on t he crys-talliza ti on behav i o r of po l ycapro lactone/Sta rch acetateb l ends[J].Che m ica lW o rld,2005,46(11):665-667.[14]O za w a T.K i netics o f non-iso t her m a l crystalliza ti on[J].Po l ym er,1971,12(1):150-156.[15]Z iakick i A.N e t w ork structure,ki nema ti cs o f defo r ma ti onand constituti ve equations of rubber e lasticity[J].Coll o id&P oly m er Science,1974,252(10):433-438. [16]Jezi o rny A.P aram eters cha racte rizi ng the k i ne ti cs o f thenon-isother m a l crystallization o f po ly(ethy lene tereph-t ha l a te)deter m i ned by DSC[J].Po l ym er,1978,19(10):1142-1148.[17]L i u T X,M o Z S,W ang S E,et a.l N onisother m a l m eltand co l d cry sta llizati on k i netics of po ly(a ry l e t her etherketone ketone)[J].Po l ym er Eng i neeri ng&Science,1997,37(3):568-575.[18]W ang Y,Shen C,L iH,e t a.l N oniso t her m a lm e lt crysta-lli zati on ki netics of po ly(ethy lene te rephthalate)/c laynanoco m pos i tes[J].Journa l of Appli ed P oly m er Sc-ience,2004,91(1):308-314.Nonisotherm al Crystallization K inetics of Polycaprol actone/St arc h B lendsSu J i a n-y u Chen L ing Yang L i a n-sheng L iX iao-x i Yu L ong(Eng i neeri ng R esearch Cente r o f Starch and P lant P rote i n D eep P rocessi ng o f the M i n istry o f Educati on,R esearch Instit u te o f L i ght Industry and Che m i ca l Eng i neer i ng,South Chi na U niversity of T echnology,G uang zhou510640,G uangdong,Ch i na)Abst ract:S tarch/po l y caprolactone(SPCL)blends w ith d ifferen t contents w ere prepared v ia the b lend i n g extr u-si o n,w ith m ethylened i p heny l diisocyanate(MD I)as the co mpatibilizer.The crystallizati o n and non isother m a l cr ys-tallization k i n etics o f t h e productsw ere then i n vestigated by m eans o fXRD and DSC.The obtai n ed data w ere fi n ally analyzed by usi n g O za wa p s andM o p sm e t h ods.The resu lts i n dicate t h at the crysta llization degree o f SPCL decreases w it h t h e increase o f starch conten,t that the starch acts as a nucleating agen t for the nonisother m a l crysta llization o f PCL because it quickens t h e crysta llizati o n although it l o w ers the crysta llizati o n degree.M ode ling resu lts sho w that O za w a p s m ethod is w ell fit to descri b e the non iso t h er m a l crysta llizati o n of PCL but no t that o f SPCL,w hile M o p s m ethod is su itable for both PCL and SPCL.K ey w ords:po l y caprolactone;starch;b lend;nonisother m al crysta llizati o n k i n etics84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6卷。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性质的研究进展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性质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c3a9b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a.png)
年来的研究发现,由于淀粉中的直链淀粉分子内部氢 键的作用,使其空间构象卷曲成螺旋型,内部的疏水 腔可与脂质等化合物结合从而形成单螺旋复合物UT。 此反应能够改善淀粉基物料的功能性质,降低淀粉在 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胀能力,提高淀粉的稳定性,从而 影响凝胶的形成和结构,延缓淀粉的老化,减缓淀粉 的消化等,可使淀粉作为稳定剂、药片赋形剂、缓释剂 等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因此,淀粉-脂质 复合物的形成及其对淀粉系统功能的影响已成为食 品工业和人类营养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专题论述
食品研究曷开发
2021年6月
第42卷第12^期—207-=-
1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机理及结构特征
机会越大,进而可促进更多的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
天然淀粉颗粒中内部和表面有少量磷脂、游离脂 Klaochanpong等问用普鲁兰酶对不同植物来源的淀粉
肪酸等脂质,淀粉-脂质复合物在天然淀粉中也有少
淀粉歼从淀粉颗粒内部释放出来。此外,Monroy等切 和Nie等閒也认为超声处理改善了凝胶化淀粉悬浮液 中配体的分散性,从而促进宜链淀粉与配体分子间的
可能是因为蜡质玉米淀粉中几乎不含宜链淀粉,与脂 质的络合能力较弱。王睿问发现与原马铃薯淀粉相比, 月桂酸的加入有效地降低了淀粉颗粒吸水膨胀的速
2.2脂质结构与类型对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影响 脂质配体的碳链长度会影响淀粉-脂质复合物的
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包括一系列过程:1 )葡 萄糖残基与螺旋结构内部排除在外的水分子之间形
结构和功能性质喰碳链越长,形成的淀粉-脂质复合物 越稳定,熔融解旋温度越高,这主要归因于长碳链的脂
成氢键,这就形成了一个带有疏水空腔的螺旋结构;2 ) 脂质和淀粉螺旋结构内部疏水基之间产生疏水相互 作用;3 )在这种存在脂质配合体的情况下,所形成复合 物具有无序或半结晶结构3%直链淀粉葡萄糖残基、 水分子和脂质配体之间的分子氢键和范德华力对螺 旋型的淀粉-脂质复合物起了稳定作用问。
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84a809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9.png)
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 PCL)是一种重要的可降解聚合物材料,具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PCL已被广泛研究,并在医疗、包装、纺织品、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首先,PCL在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质,PCL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医学器械,如缝合线、骨修复材料、人工关节、药物缓释系统等。
事实上,PCL和其他材料的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脑血管支架、组织修复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并在医疗领域展示了巨大的潜力。
其次,PCL在包装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塑料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而PCL作为可降解的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塑料污染。
目前,PCL已经开始应用于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领域。
相比于传统塑料,PCL包装材料更加环保,降解期间不会释放有害物质,并且在自然环境中会分解成无害物质。
此外,PCL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纺织品行业。
PCL纤维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应用于制备抗菌纺织材料,如医用绷带、医疗面膜等。
同时,PCL纤维还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防水性能,可以用于制备高强度的纺织品,如帐篷、绳索等。
此外,PCL纤维还可以通过掺杂其他功能性物质,如纳米颗粒、药物等,使得纤维具备更多的应用特性。
最后,PCL在环境保护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由于其优异的生物降解性,PCL可以应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塑料,如生物降解垃圾袋、生物降解农膜等。
通过替代传统塑料材料,可以减少塑料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资源消耗。
综上所述,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在医疗、包装、纺织品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意识的增强,相信PCL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贡献。
淀粉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淀粉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e8362e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3c.png)
淀粉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淀粉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植物的重要能量储备物质。
在加工过程中,淀粉可以被改性,成为一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由于淀粉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可再生性以及低毒性等特点,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近年来淀粉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阐述。
一、淀粉改性淀粉作为生物高分子材料,其应用受到淀粉自身性质的限制,如水溶性差,缺乏力学性能等。
因此,为了拓展淀粉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范围,必须对其进行改性。
淀粉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改性、化学改性和生物改性等。
1. 物理改性物理改性是一种不改变淀粉分子结构的改性方法,主要通过机械方法和冲击方法等加工工艺,改善淀粉的物理性质。
通过加工方法,能使淀粉成为胶状物质或发生凝胶化、透明化、黏滞度增大,提高淀粉的加工性能。
常见的物理改性方法包括高温处理、干燥、破碎、磨粉等。
2. 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通过改变淀粉的分子结构来改善其性质的一种方法。
在淀粉分子中引入一些化学基团来改变淀粉的溶解性、黏度、糊化性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质。
常见的化学改性方法包括酯化、醚化、交联、羧甲基化、磷酸化等。
3. 生物改性生物改性是利用微生物酶、细胞培养等方法,通过非高温、非高压、非有毒的手段对淀粉进行改性。
这种改性方法不会改变淀粉的化学结构,对人体无毒害,属于一种生态友好型材料。
目前,利用微生物酶对淀粉进行的改性有微生物发酵法、微生物芽胞粉含氮酶法、微生物淀粉酶法等。
二、淀粉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淀粉因其生物可降解、可再生等特性,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应用领域包括食品包装、医药方面、环境保护等。
1. 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包装材料中淀粉的应用,主要是替代传统塑料为食品包装材料,具有可生物降解、环保、可再生等优点。
同时,棉花包装材料还具有可降解性,保障了人们的生态环境,还能回收利用作为农用肥料。
目前国内外已有淀粉塑料袋用于超市购物袋、垃圾袋、餐具等。
聚己内酯改性聚乳酸 淀粉共混材料的性能研究
![聚己内酯改性聚乳酸 淀粉共混材料的性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432ba3dd3383c4bb4cd22a.png)
第37卷第6期2009年6月化 工 新 型 材 料N EW CH EMICAL MA TERIAL S Vol 137No 16・83・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ABA353)作者简介:汤化伟(197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复合材料。
联系人:夏华(1957-),男,教授,研究方向:复合材料聚己内酯改性聚乳酸/淀粉共混材料的性能研究汤化伟 夏 华3 叶龚兰(中国地质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 将热塑性淀粉(TPS )与聚己内酯(PCl )、聚乳酸(PL A )共混后,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出完全生物降解的聚己内酯改性聚乳酸/淀粉共混材料。
测试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共混形态、疏水性能和降解性能等。
结果表明:甘油和水能够很好增塑淀粉,当淀粉∶甘油∶水为4∶112∶10时,拉伸强度最高达44184MPa ,断裂伸长率达93%,共混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FT 2IR 和SEM 显示聚己内酯的加入提高了共混材料的相容性;随着淀粉含量的增加,吸水率增大;土埋70天后,共混材料最高降解率达42141%。
关键词 聚乳酸,聚己内酯,热塑性淀粉,共混,性能Study on the property of polycaprolactone modif iedpolylactic acid/starch blendsTang Huawei Xia Hua Ye G onglan(Faculty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Abstract Polylactide (PL A )/starch blends toughened by polycaprolactone (PCL )were prepared via solution mix 2ing method.The properties of PL A/starch blend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echanical properties ,scanning electron mi 2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 rared (FT 2IR )、water absorption and degradability.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rch was well modified by glycerin and water ,the maximal tensile strength and strain at break were 44184MPa and 93%,re 2spectively.SEM and FT 2IR spectroscopy also proved that the compatibility of PL A phase and starch phase could be im 2proved dramatically by presenting of polycaprolactone.The flexibility of PL A/Starch blends was good.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ntent of starch ,water absorptions of blends increased.The highest Weights of blends decreased 42141%after buried for 70d.K ey w ords polylactic acid ,polycaprolactone ,thermoplastic starch ,blend ,property 石油基塑料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开发可生物降解塑料代替传统的石油基塑料产品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李守海,储富祥,王春鹏,莫亚莉,施娟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生物质化学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林产化学工程重点开放性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2)摘要:利用淀粉和聚己内酯(PC L )制备完全可降解复合材料近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
综述了淀粉/PC L 共混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淀粉种类、增塑剂、淀粉改性、PC L 改性和相容剂等因素对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疏水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淀粉/PC L 复合材料在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淀粉;聚己内酯;复合材料;降解中图分类号:T Q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320(2009)S2-0057-05Progress in starch/polycaprolactone blend compositesLI Shou 2hai ,CHU Fu 2xiang ,WANG Chun 2peng ,MO Ya 2li ,SHI Juan 2juan(Institute of Chemical Industry of F orest Products ,C AF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Biomass Chemical Utilization ;K ey and Open Laboratory on F orest Chemical Engineering ,SFA ,Nanjing 210042,China )Abstract :Repaid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technology of using starch and polycaprolactone (PC L )for producing composites with specific biodegradable properties in recent years.The recent progress in starch/PC L composite system is reviewed ,and several important in fluencing factors such as starch categ ory ,plasticizer ,m odified starch ,m odified PC L and compatibilizer on the mechanical ,thermal and hydrophobic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 are als o discussed.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blend composites in the future are als o introduced briefly in this paper.K ey w ords :starch ;polycaprolactone ;composites ;biodegradation 收稿日期:2009-09-13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2007AA100704),国家“948”重大项目(2006-4-C03) 作者简介:李守海(1979-),男,博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研究工作,lishouhai1979@163.corn 。
自G riffin [1]1973年首次获得有关淀粉填充塑料的专利以来,淀粉基生物质降解材料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迅速发展。
现已研究开发淀粉与聚乙烯(PE )、聚氯乙烯(PVC )等高聚物的复合材料,但淀粉不能改变其他组分的非降解性,无法降解的组分会引起进一步的环境问题,因此开发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是新的发展趋势[2]。
为确保体系的完全可降解性,采用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酯与淀粉进行共混复合,目前已开发了聚乳酸(P LA )、聚己内酯(PC L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 BS )、聚乙烯醇(PVA )、聚碳酸酯(PPC )、聚β-羟基丁酸酯(PH B )等多种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
PC L 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热塑性聚酯,将其与淀粉复合可以明显改善淀粉基材料的耐水性和加工流动性等性能,而且可确保体系的完全可降解性[3]。
较早的研究是将淀粉和PC L 直接共混,由于疏水性的PC L 与亲水性的淀粉之间的界面结合力太弱,导致共混后淀粉在PC L 中的分散性较差,共混材料的性能较差。
对PC L 、淀粉进行改性或添加适量的相容剂以增加其界面相容性,可获得性能优异的淀粉/PC L 复合材料。
本文就近年来对制备淀粉/PC L 复合材料在淀粉增塑改性、淀粉增容改性、相组分接枝改性、界面增容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
1 淀粉增塑改性复合体系将天然淀粉与增塑剂混合后可制得具有热塑加工性能的热塑性淀粉(TPS )[4-5]。
热塑性淀粉与普通淀粉相比显著提高了与PC L 的相容性,淀粉/PC L 复合材料的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常见的热塑性淀粉增塑剂有水、多元醇、糖类、胺类和酯类等,增塑剂的类型和添加量决定热塑性淀粉材料的性能。
111 水的增塑改性复合水在淀粉基塑料加工中不仅有增塑作用,而且还影响材料的结晶形态、加工工艺和力学性能。
水单独作为增塑剂制得的复合材料存在一定程度的性能缺陷,所以在制备热塑性淀粉时通常采用水与其他增塑剂混合使用。
・75・第29卷增刊(2)现代化工Oct.20092009年10月M odern Chemical Industry112 多元醇的增塑改性复合在制备TPS/PC L复合材料时多采用甘油作为淀粉的增塑剂,甘油在化学品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保健品,甘油相较其他增塑剂相比,价格低廉,产量较高,增塑效果优良。
甘油能起到抑制β-型晶体生成的作用,但同时有利于v-型晶体的形成。
甘油含量的增加可降低TPS的T g,不利于有序结构的生成,从而起到抑制重结晶的产生和弱化老化的作用[6]。
Averous等[7]采用甘油和水的混合物作为小麦淀粉的增塑剂,制备的TPS与PC L复合,复合材料在PC L质量分数为10%的情况下,亦能明显改善纯TPS材料低弹性、高湿度灵敏性、高收缩性的弱点。
G sp r等[8]采用质量分数为30%的甘油作为增塑剂,制备的TPS与质量分数为10%的PC L复合,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未得到提高,酶降解性能亦降低10%,但材料的疏水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Matzinos 等[9]采用质量分数为20%的甘油作为增塑剂,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TPS,然后再通过喷射模塑法、挤出法或吹膜法与PC L复合成型,并对成型工艺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做了相应对比。
研究发现,喷射模塑法采用了较高的剪切速度,较吹膜法相比能保证淀粉颗粒更好地分散于PC L体系中;随着PC L含量(质量分数50%~100%)的升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强,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
吴俊等[10]以三偏磷酸钠交联改性和铝酸酯偶联剂处理相结合的双改性淀粉为原料,加入乙二醇与丙三醇的复合增塑剂制得TPS,增塑改性淀粉、PC L和添加剂按一定质量比混合后,经搅拌、辊炼复合、压延牵引后成膜。
制备出的淀粉/PC L热塑性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较为优良,拉伸强度达到16187MPa,断裂伸长率高达473%,抗冲击强度达到2713k J/m2,适合于制备包装膜材料。
Di Franco 等[11]研究发现,甘油的加入会降低淀粉/PC L复合材料的降解能力,通过10d的土埋实验发现,加入质量分数为15%的剑麻纤维有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降解能力,失重率高达48%。
Mali等[12]采用山梨醇和甘油作为淀粉增塑剂,研究发现山梨醇较甘油作为增塑剂制备的TPS有更高的疏水性。
另外,木糖醇和甘露醇等多元醇对淀粉亦具有不同的增塑效果。
113 糖类、酸酐类、胺类和酯类的增塑改性复合许多常见的糖类、酸酐类、胺类和酯类亦适合作为淀粉增塑剂,如木糖、果糖、葡萄糖、乙醇胺等。
杨丽英等[13]研究了不同增塑剂氯化铵、尿素、山梨醇、蔗糖、山梨醇酯60,甘氨酸和酪氨酸对基础混合物(35%的1∶1甘油和水增塑1∶1木薯淀粉和PC L)物理性能和降解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除酪氨酸外,随着增塑剂质量分数(10%~30%)的增加,各种增塑剂均有效地降低混合物的熔体黏度。
其中山梨醇酯60和氯化铵最有效。
尿素和氯化铵在质量分数为30%时能显著提高基础混合物的断裂伸长率,而酪氨酸在质量分数为30%时能明显提高基础混合物的抗张强度,达到318MPa。
糖类、酸酐类、胺类和酯类的增塑TPS与PC L的共混复合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增容改性复合体系为增强淀粉和PC L的相容性,亦可对淀粉或PC L进行化学改性,以增强相界面间的相容性,国内外工作者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211 淀粉改性增容复合目前应用于淀粉改性的主要有氧化、醚化、酯化、胺化、交联和接枝等。
由于改性后的淀粉分子表面为其他基团覆盖,减弱氢键的作用,因此与PC L 的相容性可得到明显改善。
Fringant等[14]将淀粉三醋酸酯(酯化度DS=3)在二氯甲烷中形成的溶液作为淀粉基材料的涂饰剂,可明显提高淀粉基材料的疏水性能。
当基体中含有淀粉醋酸酯时,即使浸入水中也不会因材料膨胀而产生基体与涂层分离的现象。
冀玲芳等[15]采用增塑淀粉、增塑乙酰化淀粉与PC L进行熔融共混复合,制备出完全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在增塑乙酰化淀粉/PC L共混复合体系中,因酯基的引入削弱了淀粉大分子中羟基的缔合,起到了类似“内增塑”作用,从而导致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有一定降低,但断裂伸长率相对于常规TPS/PC L共混体系提高约50%,乙酰化后淀粉的自由羟基数目减少,加之淀粉酯碳链本身的疏水特性,从而降低了共混体系的亲水性。
淀粉乙酰化后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及熔体流动性得到一定的改善,但生物降解性略微下降。
K oenig等[16]利用PC L与颗粒细度较高(10μm)的高直链玉米淀粉(H ACS,含70%直链淀粉)的乙酸衍生物进行共混复合,发现PC L/H ACS体系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复合材料较纯PC L降低约15%的拉伸强度,但提高了50%的弹性模量。
柳滢春等[17]用环氧氯丙烷对淀粉进行交联改性后,再与PC L复合,制得了性能优异的淀粉/PC L复合材料,不添加任何增・85・现代化工第29卷增刊(2)塑剂,拉伸强度高达39MPa ,但却有较低的断裂伸长率(10%),复合材料在土壤中填埋40d 后的质量损失近25%。
用热塑性单体接枝淀粉的技术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常见的热塑性单体主要有丙烯酸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酯等,这种接枝淀粉可直接与聚己内酯共混复合,也可以作为相容剂来提高淀粉与聚乙烯等高聚物的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