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化学信息给予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化学化学信息给予题
一. 本周教学内容:化学信息给予题
二. 化学信息题的基本特点
信息给予题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构成,题干部分是信息给予部分,问题部分与题干紧密相关。它要求学生能根据试题给出的新知识信息,结合已学过的化学基础解决问题。
三. 化学信息题解题的基本思路
要做好信息给予题,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认真审题,获取信息;二是结合问题,处理信息;三是依据有效信息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
例1. 1985年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组成为C60的新物质,关于这种新物质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一种单质
B. 它是一种化合物
C. 它的式量为720
D. 1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
解析:C60是一种没有学过的新物质,但从其化学式C60容易领悟出:它是由一种元素—碳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它不是化合物;C60是由60个碳原子结合而成的1个分子,它的式量为:12×60=720。因此答案为B。
例2. 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无色气体,它的密度略小于空气的密度。一氧化氮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并与水发生反应。
(1)实验室里,一氧化氮可用法收集,二氧化氮可用法收集。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是反应。
(3)二氧化氮是红棕色的气体,这是二氧化氮的性质。
解析:此题为信息给予题,其特点是在题干中出现若干新的信息。新的信息一般都超出教材的知识范围,或直接引入生产实践,或生活中的化学,或科学家的最新发现,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解新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解决问题。
因为NO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且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所以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根据NO难溶于水的性质,可用排水法收集。
比较NO2和O2的分子组成,由于NO2的分子组成比O2多一个N原子,因此可推知NO2的密度比O2的密度大。又知NO2易溶于水,因此收集N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1)排水集气;向上排空气。(2)2NO +O2=2NO2;化合。(3)物理。
例3. 186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法首先从苏打中制得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他对钠做了如下实验:用小刀切下一下块金属钠,切面呈银白色,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上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根据以上内容,请你归纳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1);(2);
(3);(4)。
解析:本题是一道阅读理解题,要求从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中归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不仅考查了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字词,如“小刀切割”、“浮于水面”、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等去归纳金属钠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光泽、硬度、密度、熔点等。
答案:(1)呈银白色;(2)质软(硬度小);(3)密度比水小;(4)熔点较低。
例4. 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底蕴藏着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可燃冰”是一种晶体,晶体中平均每46个水分子构成8个笼,每个笼内可容纳1个CH4分子或1个游离的H2O分子。若晶体中每8个笼有6个容纳了CH4分子,另外2个笼被游离的H2O分子填充。则“可燃冰”的平均组成可表示为()
A. 3CH4·H2O
B. CH4·3H2O
C. CH4·6H2O
D. CH4·8H2O
解析:“可燃冰”是一种甲烷化合物,要推测“可燃冰”的平均组成,关键是要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推测“可燃冰”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题目中所提到的“笼”,可使我们联想到民间的“灯笼”,以8个“笼”为1个单元,每8个“笼”由46个水分子构成,而其中又填充了6个CH4分子、2个H2O分子,所以CH4分子与H2O分子的个数比为6∶(46+2)=1∶8。所以,正确答案是D。
例5.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了氯气(Cl2)。氯气溶于水可生成盐酸和次氯酸(HClO)。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某同学用滴管将饱和氯水(氯气的水溶液)逐滴滴入含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
(1)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用简要文字说明):
①;
②。
解析:该题第一问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只需要抓住题目中一开始给出的信息即可书写:Cl2+H2O =HCl +HClO。第二问则必须利用题目中后半部分的信息加以探索,方可得出答案:向含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饱和氯水,饱和氯水中的盐酸、次氯酸分别与NaOH发生中和反应,生成NaCl和NaClO(次氯酸钠)。当NaOH 没有被完全中和时,溶液中不存在盐酸以及能够漂白有色物质的次氯酸,溶液仍显红色,当氯水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褪去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氯水中的酸将NaOH完全中和;另一种可能是最后一滴氯水中的次氯酸将红色酚酞漂白。
答案:(1)Cl2+H2O=HCl+HClO;(2)①氯水中的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使红色褪去;②次氯酸将有色物漂白。
例 6. 碘化钾(KI)溶液与淀粉液混合时无变化,但遇到如:Cl2、NO2、ClO2、SO3,均能跟KI反应生成碘单质(I2)而使溶液变蓝色(KI溶液与O2无作用)。现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所得气体通入碘化钾淀粉溶液中,发现有变蓝现象,再将另一些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这些沉淀难溶于稀硝酸。这些实验有助于解释用KClO3和MnO2制得的O2有异样气味。
(1)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所制得的O2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气体是。
(2)KClO3和MnO2的混合物加热所制得的O2如果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中往往有酸雾出现,由此估计,用该方法制得的O2中还可能混有的杂质气体是。
解析:虽然Cl2、NO2、ClO2、SO3均能跟KI反应生成碘单质(I2)而使溶液变蓝色,但由于在KClO3和MnO2的混合物中,不含有N、S元素,因此,O2中可能混有的杂质气体不可能是NO2和SO3,可能是Cl2和ClO2。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中,有少量白色沉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