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2.教学难点: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法、合作教学、问题教学法。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提问学生

大革命失败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惨痛教训是什么?

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

【新课讲授】

出示幻灯片3国共十年对峙的表现

出示幻灯片4、5、6 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一)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出示幻灯片6、7、8

(二)土地革命

导入本目: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1)、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并完成相应的学案练习。

时间、地点:1927年在武汉

会议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影响: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

【问题探究】: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答案:由城市转向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理论,更促发展)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引导学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

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问题探究】:

1.从1927年“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到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答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出示幻灯片9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的什么

出示幻灯片10到16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前的红军、渡过泸定桥、爬过夹金山、超过水草地……

【问题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本课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是如何转危为安?

答: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七、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